第九章水稻害虫 目 标:了解水稻害虫的主要类群、种类和调查方法:掌握水稻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和综合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①重 点:稻蛀螟、稻飞虱、稻叶蝉、稻弄蝶、稻纵卷 叶螟的危害、形态鉴定特征、习性、发生危 害规律和防治方法。 ②难点:水稻各类主要害虫的危害症状 教学设计:①计划课时:3学时。(授课2学时,实验1学时) ②教具: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标本及挂图相结合。 ③过程安排:授课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详细讲授水稻每类害 虫的一或两个种,每种主要讲其的分布与危 害,形态鉴定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 律,具体的防治措施。其余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其他相似种以同样的方 法快速掌握。自学其它常见水稻害虫;水稻 害虫调查预测报。归纳性地讲授水稻害虫的 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实验采用实物标本与挂图相结合。对危害水稻 的每种害虫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以成虫、 幼虫为主,卵与蛹简介)进行详细讲解,让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或活虫及新鲜的危害症 状,对所讲的理论进行实际的验证。 总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水稻害虫的主要类群,掌握了水稻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主要习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为以后的实践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稻蛀螟(堂握) 第二节 稻飞虱(掌握) 第三节 稻叶蝉(掌握) 第四节 稻弄蝶(掌握) 第五节 稻纵卷叶螟(了解 第六节 稻蝗(自学了解) 第七节 其它常见水稻害虫(自学了解》 第八节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自学了解)
第九章 水稻害虫 目 标:了解水稻害虫的主要类群、种类和调查方法;掌握水稻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和综合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①重 点:稻蛀螟、稻飞虱、稻叶蝉、稻弄蝶、稻纵卷 叶螟的危害、形态鉴定特征、习性、发生危 害规律和防治方法。 ②难 点:水稻各类主要害虫的危害症状 教学设计:①计划课时:3 学时。(授课 2 学时,实验 1 学时) ②教 具: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标本及挂图相结合。 ③过程安排:授课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详细讲授水稻每类害 虫的一或两个种,每种主要讲其的分布与危 害,形态鉴定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 律,具体的防治措施。其余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其他相似种以同样的方 法快速掌握。自学其它常见水稻害虫;水稻 害虫调查预测报。归纳性地讲授水稻害虫的 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实验采用实物标本与挂图相结合。对危害水稻 的每种害虫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以成虫、 幼虫为主,卵与蛹简介)进行详细讲解,让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或活虫及新鲜的危害症 状,对所讲的理论进行实际的验证。 总 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水稻害虫的主要类群,掌握了水稻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主要习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为以后的实践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稻蛀螟 (掌握) 第二节 稻飞虱 (掌握) 第三节 稻叶蝉 (掌握) 第四节 稻弄蝶 (掌握) 第五节 稻纵卷叶螟 (了解) 第六节 稻蝗 (自学了解) 第七节 其它常见水稻害虫 (自学了解) 第八节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 (自学了解)
第一节稻蛀螟 也叫稻螟虫,水稻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有三化螟、 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褐边螟。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二化螟属温带性昆虫,分布最广,北方最严重,食性杂,为害 水稻,茭白,禾本科,蚕豆,油菜等。 三化螟属热带性昆虫,分布于秦岭以南,长江以南严重, 专食性,仅为害水稻。 为害: 叶鞘→枯鞘 秧苗期、分蘗期→枯心苗 孕穗期→枯孕穗,死穗包 抽穗→白穗 黄熟期→虫伤株
第一节 稻蛀螟 也叫稻螟虫,水稻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有三化螟、 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褐边螟。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二化螟属温带性昆虫,分布最广,北方最严重,食性杂,为害 水稻,茭白,禾本科,蚕豆,油菜等。 三化螟属热带性昆虫,分布于秦岭以南,长江以南严重, 专食性,仅为害水稻。 二化螟 为害: 叶鞘 → 枯鞘 秧苗期、分蘖期 → 枯心苗 孕穗期 → 枯孕穗,死穗包 抽穗 → 白穗 黄熟期 → 虫伤株
二、生活史、习性: 1、世代及影响世代的因素 世代:二化螟:1-5代/年 三化螟:2-7代/年 影响因素:①海拔:越高越少;②温度(发育起点温度):二 化10.7℃,三化16℃(世代多);③食物:二化 螟食性杂,茭白为食,增加一代 2、越冬: 二化螟:以老熟幼虫(46龄)在稻草,稻桩,茭白,杂 草中越冬,春天为害小麦,数量与稻草、稻桩有关,稻根长, 其数量多,耐低温。 3、习性: ■成虫: 均昼伏夜出,上灯的蛾子大部分没有产卵,羽化后23天产卵 量占50%以上,100-200粒/♀; ■产卵部位: (1)喜欢在叶色浓绿的水稻植株上产卵,聚产: (2)水稻生育期,以分蒹期和孕穗期最喜产卵。 二化螟:第一代秧苗期,下部叶子顶尖下面;第2、3代,一 般在离水面2寸叶鞘上产卵; 三化螟:秧苗期,分蘖期,叶尖1-2寸正面中部;圆杆期后, 产于第2、3叶片背面中脉一侧:
3、习性: ◼ 成虫: 均昼伏夜出,上灯的蛾子大部分没有产卵,羽化后 2-3 天产卵 量占 50%以上,100-200 粒/♀; ◼ 产卵部位: (1)喜欢在叶色浓绿的水稻植株上产卵,聚产; (2)水稻生育期,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喜产卵。 二化螟:第一代秧苗期,下部叶子顶尖下面;第 2、3 代,一 般在离水面 2 寸叶鞘上产卵; 三化螟:秧苗期,分蘖期,叶尖 1-2 寸正面中部;圆杆期后, 产于第 2、3 叶片背面中脉一侧; 二、生活史、习性: 1、世代及影响世代的因素 世代:二化螟:1-5 代/年 三化螟:2-7 代/年 影响因素:①海拔:越高越少;②温度(发育起点温度):二 化 10.7℃,三化 16℃(世代多); ③食物:二化 螟食性杂,茭白为食,增加一代 2、越冬: 二化螟:以老熟幼虫(4-6 龄)在稻草,稻桩,茭白,杂 草中越冬,春天为害小麦,数量与稻草、稻桩有关,稻根长, 其数量多,耐低温。 三化螟:几乎绝大部分以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抗逆力差, -4~-20℃经 3 天死亡率 95%,同样条件下,二化螟只有 4.8%, 春季多雨及灌水死亡率均很高
■幼虫: 又叫蚁螟,刚孵化的一龄幼虫; (1)入侵: 二化螟:一般是蚁螟吐丝下垂落到稻株上叶鞘缝隙钻 入,有时也可直接从茎杆上入侵,先出现枯鞘,一个叶鞘 内常有多头幼虫,2龄后分散,转株为害2-5次。 三化螟:吐丝下降及爬行选择适当部位入侵,在不同生 育期入侵方式和入侵率有很大差别,近水面叶鞘叶脉之间, 蚁螟蛀入后大量取食之前,先在叶鞘与茎节间适当部位作 环状切断,咬断大部分维管束,切口较整齐,褐色,形成“断 环”,几天后出现青枯,白穗,枯心团。 (2)为害: ■秧苗 枯心苗 ■分蘖期 ■园杆期→不抽穗 ■孕穗期→形成白穗 ■有转株为害现象 枯鞘丛 枯心团 白德 ■蛹: 在稻株茎杆中化蛹,头向下,化蛹前幼虫先在茎上咬
◼ 幼虫: 又叫蚁螟,刚孵化的一龄幼虫; (1)入侵: 二化螟:一般是蚁螟吐丝下垂落到稻株上叶鞘缝隙钻 入,有时也可直接从茎杆上入侵,先出现枯鞘,一个叶鞘 内常有多头幼虫,2 龄后分散,转株为害 2-5 次。 三化螟:吐丝下降及爬行选择适当部位入侵,在不同生 育期入侵方式和入侵率有很大差别,近水面叶鞘叶脉之间, 蚁螟蛀入后大量取食之前,先在叶鞘与茎节间适当部位作 环状切断,咬断大部分维管束,切口较整齐,褐色,形成“断 环”,几天后出现青枯,白穗,枯心团。 (2)为害: ◼ 秧苗 ◼ 分蘖期 ◼ 园杆期 → 不抽穗 ◼ 孕穗期 → 形成白穗 ◼ 有转株为害现象 ◼ 蛹: 在稻株茎杆中化蛹,头向下,化蛹前幼虫先在茎上咬 一个羽化孔,仅留一薄层膜为壁。 枯心苗 枯鞘丛 枯心团 白穗
四、预测预报P5) ·苗期,分蘖期:查叶片,卵块密度 ■园杆期后:查叶鞘 ■防治适期:盛孵期或孵化高峰期。 五、防治: 1、农业防治: ■①翻耕灌水,及时处理稻根,稻草消灭越冬幼虫 ■②灌水灭蛹,4下一5上,越冬代蛹盛期;生长期;化蛹盛期; ■③改进耕作栽培制度:尽可能单一化; ■④人工防除,设诱杀田; ■人工摘除卵块,稻田中,播5%-10%的早稻,集中诱杀 2、化学防治:孵化高峰期 ■①喷雾:锐劲特,乐斯本 ■②撒施颗粒剂:杀虫双颗粒剂 ■③水泼苗或撒毒土:敌杀死,杀螟松 ■④带药漂浮载体水面施药法:用玉米杆粉,拌农药,施于稻田, 保持3-7cm水深。 3、生物防治: ■①保护利用天敌:青蛙,步行甲,蜘蛛,寄生蜂 ■②利用徽生物浓药:杀螟杆菌,病原线虫; ■③性诱剂防治: 5头雌蛾(初羽化)放在水盆架上,离水面34cm,诱6娥落 水而死;也可用人工或性诱剂。 第二节稻飞虱 一、种类、分布及为害: 稻飞虱又称稻虱,别名火蜢,火旋,化杆虫等,属同翅目, 飞虱科,1987、1991、1997多次大暴发,70年代已为亚洲水 头号害虫,我国主要有: 褐飞虱:南方,长江流域以南严重; 白背飞虱:长江流域为主,南方稻区严重,北方较重
四、预测预报(P215) ◼ 苗期,分蘖期:查叶片,卵块密度 ◼ 园杆期后:查叶鞘 ◼ 防治适期:盛孵期或孵化高峰期。 五、防治: 1、农业防治: ◼ ①翻耕灌水,及时处理稻根,稻草消灭越冬幼虫 ◼ ②灌水灭蛹,4/下—5/上,越冬代蛹盛期;生长期;化蛹盛期; ◼ ③改进耕作栽培制度:尽可能单一化; ◼ ④人工防除,设诱杀田; ◼ 人工摘除卵块,稻田中,播 5%-10%的早稻,集中诱杀。 2、化学防治:孵化高峰期 ◼ ①喷雾:锐劲特,乐斯本 ◼ ②撒施颗粒剂:杀虫双颗粒剂 ◼ ③水泼苗或撒毒土:敌杀死,杀螟松 ◼ ④带药漂浮载体水面施药法:用玉米杆粉,拌农药,施于稻田, 保持 3-7cm 水深。 3、生物防治: ◼ ①保护利用天敌:青蛙,步行甲,蜘蛛,寄生蜂 ◼ ②利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病原线虫; ◼ ③性诱剂防治: 5 头雌蛾(初羽化)放在水盆架上,离水面 3-4cm,诱♂蛾落 水而死;也可用人工或性诱剂。 第二节 稻飞虱 一、种类、分布及为害: 稻飞虱又称稻虱,别名火蜢,火旋,化杆虫等,属同翅目, 飞虱科,1987、1991、1997 多次大暴发,70 年代已为亚洲水稻 头号害虫,我国主要有: ◼ 褐飞虱:南方,长江流域以南严重; ◼ 白背飞虱:长江流域为主,南方稻区严重,北方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