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案 教学原则: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贯彻下列教学原则: 、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 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 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 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 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 教时分配:本课程开设学时,各部分教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语音35%,文字 10%,词汇17%,语法38%。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2:1。语音、语法部分 的练习比例可适当提高。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语言与语言学,现代汉语的形成、特点、地位,新时期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激励学生热爱并学好 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而奋斗,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言”、“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 方言”等基本概念以及现代汉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语言和语言学 语言和语言学的问题属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学现代汉语有必要对此有所了解,故 作一简单的介绍。 语言 1、语言的特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 语言的功能特征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外,还有人类必不可少思维工具。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本质特征: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 功能特征:思维工具,交际工具 结构特征: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言的构成 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三: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汇、语法 的表现形式。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 语言三要素(也有人认为四要素: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中最主要的是语法和基 本词汇,二者构成语言的基础。 3、语言的功能变体:口语、书面语
1 现代汉语教案 教学原则: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贯彻下列教学原则: 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 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 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 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 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 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 教时分配:本课程开设 93 学时,各部分教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语音 35%,文字 10%, 词汇 17%,语法 38%。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 2: 1。语音、语法部分 的练习比例可适当提高。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语言与语言学,现代汉语的形成、特点、地位,新时期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激励学生热爱并学好 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而奋斗。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言”、“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 方言”等基本概念以及现代汉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语言和语言学 语言和语言学的问题属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学现代汉语有必要对此有所了解,故 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语言 1、语言的特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 语言的功能特征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外,还有人类必不可少思维工具。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本质特征: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 功能特征:思维工具,交际工具; 结构特征: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言的构成 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三: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汇、语法 的表现形式。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 语言三要素(也有人认为四要素: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中最主要的是语法和基 本词汇,二者构成语言的基础。 3、语言的功能变体:口语、书面语
语言学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具体地 说有三方面:1.描写语言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面貌。2.推溯语言的演变过程,揭示其 发展规律。3.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各种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或对应规律。 语言学研究一般语言的叫普通语言学或叫一般语言学。它是对人类语言的综合研究, 目的是要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语言学对某一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叫个别语言学或专语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一般以某 种语言的名称命名,如汉语.英语。 在语言的研究中,又有描写的研究和历史的研究,因而语言学又分“描写语言学“和 “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常以某种语言的某一阶段命名像“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是对个别语言学某一时期的状况加以描写、分析,归纳出它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历史 语言学“(常以某种语言的历史命名,像“汉语史“等)是以个别语言的历史为对象,研究 它的发展过程,探求它的内部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中,还有共同语和方言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语言,主要是 指它的共同语说的,一般不包括方言。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的各种方言的学科叫“方言学“ 如“汉语方言学 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中,为了探求这一语言跟别一语言之间异同和相互关系,又有“比 较语言学“ 语言学是一个研究语言的总的科学名称,由于语言研究的范围,角度,切面,内容等 的不同,语言学内部可以分成很多部门。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这些可以看成语言本体学科。边缘学科更多,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美 学语言学 第二节汉语的分期和汉语的世界意义 、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 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 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王力〈汉语史稿》)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 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时期。(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 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被”字式 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生,等等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 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 4、二十世纪(五四至今)为现代 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汉语(白话和白话文)。古代汉语指 的是“五四”以前的汉语。实际指的是古代书面语,即文言。“现代汉语通常有广、狭两种
2 二.语言学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具体地 说有三方面:1.描写语言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面貌。2.推溯语言的演变过程,揭示其 发展规律。3.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各种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或对应规律。 语言学研究一般语言的叫普通语言学或叫一般语言学。它是对人类语言的综合研究, 目的是要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语言学对某一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叫个别语言学或专语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一般以某 种语言的名称命名,如汉语.英语。 在语言的研究中,又有描写的研究和历史的研究,因而语言学又分“描写语言学“和 “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常以某种语言的某一阶段命名像“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是对个别语言学某一时期的状况加以描写、分析,归纳出它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历史 语言学“(常以某种语言的历史命名,像“汉语史“等)是以个别语言的历史为对象,研究 它的发展过程,探求它的内部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中,还有共同语和方言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语言,主要是 指它的共同语说的,一般不包括方言。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的各种方言的学科叫“方言学“, 如“汉语方言学“。 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中,为了探求这一语言跟别一语言之间异同和相互关系,又有“比 较语言学“。 语言学是一个研究语言的总的科学名称,由于语言研究的范围,角度,切面,内容等 的不同,语言学内部可以分成很多部门。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这些可以看成语言本体学科。边缘学科更多,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美 学语言学等。 第二节 汉语的分期和汉语的世界意义 一、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 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 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王力〈汉语史稿〉):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 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时期。(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 段; 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被”字式 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生,等等。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19 年五 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 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 失。 4、二十世纪(五四至今)为现代 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汉语(白话和白话文)。古代汉语指 的是“五四”以前的汉语。实际指的是古代书面语,即文言。“现代汉语通常有广、狭两种
含义。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一普通话,广义的则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 言。本课程讲述的是普通话 、汉语的世界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发达最早并且是具有高度成就的民族,对人 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形式, 因此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的语词也输出了,给其他民族语言以很大的影响,尤其对 亚洲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加显著。如 日本语中的汉语借词很多,有人统计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 国”、“中华”、“京师”、“疾病”、“生徒(学生)”“先生”、“汉书(中国书)”、唐风(中国 式)、“电话”、“散步”、“手表”、“落花生”、“砂糖”“米”、“书”等等。日本的文字可以说 有两个组成分,一是汉字,一是假名。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1981年日本公布 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假名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汉字简省而成的,变体假 名简直就是中国的草书 朝鲜:朝鲜语中的汉语词汇和日本语的情况大致相同。朝鲜从374年起就用汉字,直 到1949年方进行改革 越南:从十世纪起大批汉字便输入越语,另有“字喃”是仿汉字的结构造成的。越南 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如肝、茶、糖、饭、报告。越南人名,地名都用汉语,新名词也多 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来的 另外,印度尼西亚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如“内宠”“舢舨”“先生”“茶碗”。泰语 缅甸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有学者统计,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有279个(见许友年《闽南 方言对印尼语和马来语的影响》:《福建师大学报》81.21.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 语的借词,如俄语、乌克兰语的“中国”源于“契丹”,俄语的“书”源于“经”(古声母G 许多语言中表示“瓷器”的词都跟表示“中国”的词是一个词。如土耳其语中的Cin即“中 国”。德语的 Seide即丝绸的借音。印地语中的“糖”和“中国人”是一个词的两个意义, 英语SoYA(大豆)即“菽”的借音,由于汉语文学的传播,贾宝玉,阿Q都已成为世界语 词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五种为: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语)。 第三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北京 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从书面语资料来看 汉方言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一种共同语。在春秋这种汉族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 而〉篇说,孔子读《诗经》《尚书》和《行礼》的时候是用“雅言”的。又《诗经》包括十 五国风,而用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子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人翻译,从这些地方看 来,“雅言”无疑就是当时比较通行于交际场合的通语),从汉代起称为“通语(见扬雄《方 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以后又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之后则称为“普通话”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在近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从近代汉语的 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一种表现在书面 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 言区域
3 含义。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广义的则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 言。本课程讲述的是普通话。 二、汉语的世界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发达最早并且是具有高度成就的民族,对人 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形式, 因此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的语词也输出了,给其他民族语言以很大的影响,尤其对 亚洲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加显著。如: 日本语中的汉语借词很多,有人统计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日语全部词汇的 55%,如“中 国”、“中华”、“京师”、“疾病”、“生徒(学生)”、“先生”、“汉书(中国书)”、唐风(中国 式)、“电话”、“散步”、“手表”、“落花生”、“砂糖”、“米”、“书”等等。日本的文字可以说 有两个组成分,一是汉字,一是假名。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1981 年日本公布 的常用汉字还有 1945 个。假名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汉字简省而成的,变体假 名简直就是中国的草书。 朝鲜:朝鲜语中的汉语词汇和日本语的情况大致相同。朝鲜从 374 年起就用汉字,直 到 1949 年方进行改革。 越南:从十世纪起大批汉字便输入越语,另有“字喃”是仿汉字的结构造成的。越南 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如肝、茶、糖、饭、报告。越南人名,地名都用汉语,新名词也多 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来的。 另外,印度尼西亚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如“内宠”“舢舨”“先生”“茶碗”。泰语, 缅甸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有学者统计,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有 279 个(见许友年《闽南 方言对印尼语和马来语的影响》;《福建师大学报》81.21.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 语的借词,如俄语、乌克兰语的“中国”源于“契丹”,俄语的“书”源于“经”(古声母 G。 许多语言中表示“瓷器”的词都跟表示“中国”的词是一个词。如土耳其语中的 Cin 即“中 国”。德语的 Seide 即丝绸的借音。印地语中的“糖”和“中国人”是一个词的两个意义, 英语 SoYA(大豆)即“菽”的借音,由于汉语文学的传播,贾宝玉,阿 Q 都已成为世界语 词。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五种为: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语)。 第三节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北京 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从书面语资料来看, 汉方言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一种共同语。在春秋这种汉族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 而〉篇说,孔子读《诗经》《尚书》和《行礼》的时候是用“雅言”的。又《诗经》包括十 五国风,而用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子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人翻译,从这些地方看 来,“雅言”无疑就是当时比较通行于交际场合的通语),从汉代起称为“通语(见扬雄《方 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以后又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之后则称为“普通话”。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在近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从近代汉语的 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一种表现在书面 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 言区域
汉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 基础上的,但是后来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 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同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同“文言”分庭 抗礼。这种“白话”就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共同语而形成的主要源头。 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 史》《红楼梦》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总的 说来,基本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 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 得了各方言区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既是元、明、清历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 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 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阶级习惯语,而是对各阶级一视同仁的语 到了本世纪初,特别到了五四时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 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过程。一方面,“白话文运 动”彻底摇动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文学语 言的地位:别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以北京话为中心的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 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了统一规范的文学语言,改变了 早先的文言文不一致和方言并立的局面。在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 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 的地位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 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的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人民对学习统一的共同语也有了迫 切的需要。因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 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 究,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方言 1、北方方言(官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 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部人口的37%。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 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 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3)西 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处),广西西北部, 湖南西北角等。(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 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江南话或江淅话) 以苏州话为代表(也有不少认为应以上海话为代表一一如胡本),使用人口约在汉族 总人口的百分之7.2%(胡本作84%)分布地域包括上海、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 (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大部分。吴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分歧现象,如杭州曾作过 南宋的都城,杭州地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 3、湘方言(湖南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3.2%(胡本作5%),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
4 汉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 基础上的,但是后来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 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同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同“文言”分庭 抗礼。这种“白话”就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共同语而形成的主要源头。 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 史》《红楼梦》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总的 说来,基本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 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 得了各方言区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既是元、明、清历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 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 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阶级习惯语,而是对各阶级一视同仁的语 言。 到了本世纪初,特别到了五四时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 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过程。一方面,“白话文运 动”彻底摇动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文学语 言的地位;别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以北京话为中心的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 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了统一规范的文学语言,改变了 早先的文言文不一致和方言并立的局面。在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 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 的地位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 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的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人民对学习统一的共同语也有了迫 切的需要。因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于 1955 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 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 究,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二、现代汉语方言 1、北方方言(官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 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部人口的 37%。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 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 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3)西 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处),广西西北部, 湖南西北角等。(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 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江南话或江浙话) 以苏州话为代表(也有不少认为应以上海话为代表——如胡本),使用人口约在汉族 总人口的百分之 7.2%(胡本作 8.4%)分布地域包括上海、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 (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大部分。吴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分歧现象,如杭州曾作过 南宋的都城,杭州地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 3、湘方言(湖南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 3.2%(胡本作 5%),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
地区(西北角除外)。湘方言内部有新湘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 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 4、赣方言(江西话) 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约33%(胡本作249%)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 区(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东南一带也属于这一方言。 5、客家话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36%(胡本4%)。客家人分布在广东 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的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 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 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仍可交谈。 6、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 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 人居住区。使用人口约占汉话总人口的57%(胡本作42%)。 闽方言内部分歧较大,现在一般将其分为五个次方言: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 仙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经莆田话为代表 7、粤方言(广东话 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胡本5%)。分布在广东中部,西 南各和广西东部,南部的百来个县。它也是香港、澳门同胞的主要交际工具。粤方言内部他 歧不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粤语,柱南粤语等虽都各有一些有别于广州 话的语音特色。但仍能用来相互交谈。 客家、闽、粤方言,都随着华侨传布海外 和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相比较,各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闽、粤跟 普通话差别最大,吴次之,官话内部各次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最小。客、赣、湘等方言与 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比闽、粤、吴等方言小,比北方言各次方言大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1983年——1988年编制了汉语方言人区图《中国 语言地图集》(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该地图集已于1987,1988年由香港朗文(远 东)出版公司分两次出版。该图集提供了汉语方言的最新分区是十大方言区:官话区、晋语 区、吴语区、徽衙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广西境内的汉语方言) 客家话区(李荣山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89·4) 三、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 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 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安徽方言中的 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 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 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之一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家 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 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说西南官 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 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 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
5 地区(西北角除外)。湘方言内部有新湘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 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 4、赣方言(江西话) 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约 3.3%(胡本作 2.4%)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 区(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东南一带也属于这一方言。 5、客家话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 3.6%(胡本 4%)。客家人分布在广东、 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的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 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 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仍可交谈。 6、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 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 人居住区。使用人口约占汉话总人口的 5.7%(胡本作 4.2%).。 闽方言内部分歧较大,现在一般将其分为五个次方言: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 仙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经莆田话为代表。 7、粤方言(广东话) 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 4%(胡本 5%)。分布在广东中部,西 南各和广西东部,南部的百来个县。它也是香港、澳门同胞的主要交际工具。粤方言内部他 歧不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粤语,柱南粤语等虽都各有一些有别于广州 话的语音特色。但仍能用来相互交谈。 客家、闽、粤方言,都随着华侨传布海外。 和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相比较,各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闽、粤跟 普通话差别最大,吴次之,官话内部各次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最小。客、赣、湘等方言与 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比闽、粤、吴等方言小,比北方言各次方言大。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 1983 年——1988 年编制了汉语方言人区图《中国 语言地图集》(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该地图集已于 1987,1988 年由香港朗文(远 东)出版公司分两次出版。该图集提供了汉语方言的最新分区是十大方言区:官话区、晋语 区、吴语区、徽衙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广西境内的汉语方言)、 客家话区(李荣山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89·4) 三、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 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 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安徽方言中的 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 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 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之一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家 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 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说西南官 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 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 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