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有两个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汉语系统中组词成句法则的总和。在 这个意义上,现代汉语语法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有 了很多的不同:从共时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也有明显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的另外 层含义,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进行研究而得到的科学体 系,即现代汉语语法学。本章就是为了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现代 汉语语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教学体系。本章首先将就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的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语法的基本属性 1.抽象性 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系统,它是将各种语法单位链接起来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符号序列的手 段。它虽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词语以及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符号序列中,但具体的词语形体和意义 对语言规则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法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对无限数量的语言 事实中存在的语法单位、结构以及内在关系、功能等的类地概括。对每个使用者来说,语言符号是 一个数量庞大的系统,各种语言单位也同样有惊人的数量,甚至是无限的,如短语、句子。但将语 法基本单位组织起来并产生各种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语法就是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性解决表达单 位的无限性与规则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的。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个事例: 现代汉语中可以组织成这样的句子 李冰把花瓶打破了 猫把老鼠赶跑了 小妹把衣服弄脏了 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了 他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太阳将花儿晒蔫了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造下去,数量是难以估量的。但这类结构其内在的规则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 句子 主语(名词性)+谓语(谓词性) ∧ 状语+动词+补语 介词“把”+名词 上面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到语法规则抽象性的具体表现:一是语法单位 具有抽象性。能置入结构中“主语”位置上的可以有很多词语,无论其实际对象和意义如何,但它 们在下面这样几个方面是具有相同点的,即它们都能受数量词修饰,都能与介词构成介词结构,能 够做主语或宾语,一般可以是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等等。能够置入其中“名词”上的词语也同样具有 上述特征。但能置入其中“动词”上的词语则完全不同了:无论其动作类型和意义如何,这样几个
1 上编 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有两个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汉语系统中组词成句法则的总和。在 这个意义上,现代汉语语法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有 了很多的不同;从共时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也有明显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的另外 一层含义,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进行研究而得到的科学体 系,即现代汉语语法学。本章就是为了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现代 汉语语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教学体系。本章首先将就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一、 语法的基本属性 1. 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系统,它是将各种语法单位链接起来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符号序列的手 段。它虽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词语以及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符号序列中,但具体的词语形体和意义, 对语言规则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法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对无限数量的语言 事实中存在的语法单位、结构以及内在关系、功能等的类地概括。对每个使用者来说,语言符号是 一个数量庞大的系统,各种语言单位也同样有惊人的数量,甚至是无限的,如短语、句子。但将语 法基本单位组织起来并产生各种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语法就是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性解决表达单 位的无限性与规则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的。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个事例: 现代汉语中可以组织成这样的句子: 李冰把花瓶打破了 猫把老鼠赶跑了 小妹把衣服弄脏了 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了 他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太阳将花儿晒蔫了 ……………………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造下去,数量是难以估量的。但这类结构其内在的规则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 句子 ∧ 主语(名词性) + 谓语(谓词性) ∧ 状语+ 动词+ 补语 ∧ 介词“把”+ 名词 从上面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到语法规则抽象性的具体表现:一是语法单位 具有抽象性。能置入结构中“主语”位置上的可以有很多词语,无论其实际对象和意义如何,但它 们在下面这样几个方面是具有相同点的,即它们都能受数量词修饰,都能与介词构成介词结构,能 够做主语或宾语,一般可以是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等等。能够置入其中“名词”上的词语也同样具有 上述特征。但能置入其中“动词”上的词语则完全不同了:无论其动作类型和意义如何,这样几个
特点则是必须具有的:能受状语的修饰或限制,能够重叠,能够陈述施事或支配受事等等。很显 然,从词语角度上看,能够进入以上两个成分位置上的词是很多的,可以分别归纳为两个数量巨大 的聚合体。但从语法特征上看,我们只需将它们分别归纳成两个类别就可以了,即我们熟知的名词 和动词。二是语法关系具有抽象性。上述数量无限、表达力丰富的具体结构体从形体和表达作用来 看,都是各有千秋、不可替代的,但将词语组织起来的结构手段和关系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面结 构关系图所显示的。 法的抽象性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样存在的特点。它的存在首先将语言中复杂而繁多的单位纳 入到相应的结构点上并由此构成关系简练、功能强大的结构网络。同时正由于语法规则的抽象性, 使得学习者能够由简驭繁,只需掌握有限的结构关系,便能从容地驾驭复杂的语言表达。也正因为 语法的抽象性,决定了我们在对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时,不必过多地考虑结构成分个体的差异、特 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的共同性和抽象的语法格式上。语法的抽象性就像象棋走法 样,规则虽然不多,但运用这些有限法则却能产生出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棋局 递归性 递归性”原为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同一个规则可以在不同的数学运算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属性 这一特性同样存在于语言系统中,这就是:同一个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反复使用,从而满足 人们的表达需要,在理论上说,可以构造出长度无限、数量无穷的语法结构来。语法规则的这一属 性就叫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实际上是语法抽象性在语法组合层面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从上 面的讨论可知,任何一种语言里,语法规则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实际表达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我 们不可能在表达任何一个句子时都运用不同的语法结构,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增加新的语法关系(详 见下面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每一种语法关系都必须具有能够重复使用、不断嵌套的能力,因 此,语法规则的递归性使得人们运用数量有限的规则创造出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表达形式有了可 能。如:“电影真好看”的基础结构是:主语+谓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规则组装出很多复杂的单 位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老师不相信我听说过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递归性并不神秘,它虽然是语法规则的潜在特性,更多的时候隐性地制约着语言单位的组合、 变化,但生活中我们也会直接自觉地利用这一属性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些儿歌就经常运用这 手法来拼合句子,用同一个或相类的结构串联出几个小句,用来训练语言、增加游戏乐趣。如: []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请老板,老板心肠 黑,请菩萨,菩萨心眼偏,请神仙,神仙要猜拳,请和尚,和尚不睁眼. 2]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篱。编篱编不紧,就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就 去学唱戏。唱戏不入调,就去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好吃白饭。白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3.层次性 法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语法单位的层次性和语法关系的层次性。语法单位是由语 素、词、短语和句子构成的,它们分别由底层逐渐向高层叠加,构成层级关系。语法关系的层次性 则表现为由三个以上的语法单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之间所具有的先后层次属性。两个词的组合,其 内部关系是简单的,只有一层关系,但三个以上的词语或其他语法单位的组合,其结构关系就不像 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只是一种平面的线性关系。语法规则也并不是完全依照时间先后或空间前后 关系组接的,往往在结构连接时语法成分有内在的先后选择,并产生了一层包含另一层的关系,这 种语法单位之间因为组合次序的先后选择而造成层层包容的关系,我们称作语法的层次性。如下面 的结构: [3]明天王明和他的哥哥将要去杭州 2
2 特点则是必须具有的:能受状语的修饰或限制,能够重叠,能够陈述施事或支配受事等等。很显 然,从词语角度上看,能够进入以上两个成分位置上的词是很多的,可以分别归纳为两个数量巨大 的聚合体。但从语法特征上看,我们只需将它们分别归纳成两个类别就可以了,即我们熟知的名词 和动词。二是语法关系具有抽象性。上述数量无限、表达力丰富的具体结构体从形体和表达作用来 看,都是各有千秋、不可替代的,但将词语组织起来的结构手段和关系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面结 构关系图所显示的。 语法的抽象性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样存在的特点。它的存在首先将语言中复杂而繁多的单位纳 入到相应的结构点上并由此构成关系简练、功能强大的结构网络。同时正由于语法规则的抽象性, 使得学习者能够由简驭繁,只需掌握有限的结构关系,便能从容地驾驭复杂的语言表达。也正因为 语法的抽象性,决定了我们在对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时,不必过多地考虑结构成分个体的差异、特 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的共同性和抽象的语法格式上。语法的抽象性就像象棋走法一 样,规则虽然不多,但运用这些有限法则却能产生出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棋局。 2.递归性 “递归性”原为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同一个规则可以在不同的数学运算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属性。 这一特性同样存在于语言系统中,这就是:同一个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反复使用,从而满足 人们的表达需要,在理论上说,可以构造出长度无限、数量无穷的语法结构来。语法规则的这一属 性就叫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实际上是语法抽象性在语法组合层面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从上 面的讨论可知,任何一种语言里,语法规则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实际表达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我 们不可能在表达任何一个句子时都运用不同的语法结构,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增加新的语法关系(详 见下面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每一种语法关系都必须具有能够重复使用、不断嵌套的能力,因 此,语法规则的递归性使得人们运用数量有限的规则创造出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表达形式有了可 能。如:“电影真好看”的基础结构是:主语+谓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规则组装出很多复杂的单 位: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老师不相信我听说过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 递归性并不神秘,它虽然是语法规则的潜在特性,更多的时候隐性地制约着语言单位的组合、 变化,但生活中我们也会直接自觉地利用这一属性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些儿歌就经常运用这一 手法来拼合句子,用同一个或相类的结构串联出几个小句,用来训练语言、增加游戏乐趣。如: [1]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请老板,老板心肠 黑,请菩萨,菩萨心眼偏,请神仙,神仙要猜拳,请和尚,和尚不睁眼… … [2]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篱。编篱编不紧,就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就 去学唱戏。唱戏不入调,就去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好吃白饭。白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3.层次性 语法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语法单位的层次性和语法关系的层次性。语法单位是由语 素、词、短语和句子构成的,它们分别由底层逐渐向高层叠加,构成层级关系。语法关系的层次性 则表现为由三个以上的语法单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之间所具有的先后层次属性。两个词的组合,其 内部关系是简单的,只有一层关系,但三个以上的词语或其他语法单位的组合,其结构关系就不像 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只是一种平面的线性关系。语法规则也并不是完全依照时间先后或空间前后 关系组接的,往往在结构连接时语法成分有内在的先后选择,并产生了一层包含另一层的关系,这 种语法单位之间因为组合次序的先后选择而造成层层包容的关系,我们称作语法的层次性。如下面 的结构: [3] 明天 王明 和 他的 哥哥 将要 去 杭州 |偏|| 正 | | 主 || 谓 | | 联 || 合 || 偏|| 正 |
偏|正」述宾⊥ 这个长结构内部关系复杂。首先,从前面看,“明天”虽然与“王明”紧挨在一起,但两者间并没 有语法关系。实际上,“明天”是对后面整个结构成分进行修饰,构成偏正关系;同理,“王明”虽然 与“他”紧挨着,但两者间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他(的)”与“哥哥”先组合成偏正关系,然后才与 王明”形成联合关系;其次,从后面看,“将要”与“去”相连,但“将要”并不是直接修饰“去”,而是 与“去杭州”这一个述宾短语构成偏正关系。最后,从整个结构来看,与“将要去杭州”构成主谓关系 的并不是紧邻着它的“哥哥”,而是“王明和他的哥哥”。从这一个结构的内部组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知 道,语法规则在组合时并不是按先后秩序简单排列的,而是依据其内部的结构联系有先后地进行选 择、组接的。 简单的短语、句子结构是这样组合的,复杂的句子,其内部成分(小句)之间的组接关系也 同样具有上述属性。如下面这样一个复合句 [4]a如果这种猜想有点道理,b那么,任何语言学家,不管他的理论以临摹为理据,以抽象 为指导,C还是两者兼顾,d都写不出全盘地、穷尽性的描写一种语言的语法,e因为如同叶斯柏 森恰切地指出的那样,语言总是处在变迁之中。 这个长长的复句,由五个小句构成,其内部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如表面所呈现的这样从 前到后逐个一次性关联的。实际上,这五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a句是整个句子的假设条件,后面 四个小句都是相对于它而言的,因此,该句最基本的关系是假设关系,是由a与b、c、d、e构 成;第二层由bcde四个小句构成的复句结构仍然是复杂的,从关系上看,它是由e与bcd三个小 句构成因果关联:第三层则是由d与bc构成条件关联;最后第四层由bc两个小句组合成并列关 系。下面就是对该复句内在层次关系的分析 因 用传统的竖线法则可表示为下面的图示 (假设)b//(并列)c///(条件)d//(因果)e 可见,从内在结构关系上看,上面这个复句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套叠而成的,而不是平面的线 条性关系。 4.稳定性 语法是将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规则系统,从而使得语言能够进行合“逻辑”的运用,成为维持 和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那么,由于其交际功能的需要以及自身性质等原因,语法相 对于语音、词汇、语义等与地域、社会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语言要素来说,它有更明显和强大的稳 定性。从既有的语言发展史来看,语法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般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较 小,我们很难从语法规则本身看到社会历史的更迭、新事物的产生、新观念的出现等现象。相反, 构成一种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现代人阅读古代文献,最大的困难不在 语法,更多的拦路虎是词汇及其意义构成。如下面几段上古汉语句子,语法上与现在没有太大的不 同: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风关雎》) 对雎鸠鸟在和唱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那河中的小沙洲上 被方向不定的流水摇来摆去 美丽贤德的女子, 美丽贤德的女子
3 |偏||正 | |述||宾 | 这个长结构内部关系复杂。首先,从前面看,“明天”虽然与“王明”紧挨在一起,但两者间并没 有语法关系。实际上,“明天”是对后面整个结构成分进行修饰,构成偏正关系;同理,“王明”虽然 与“他”紧挨着,但两者间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他(的)”与“哥哥”先组合成偏正关系,然后才与 “王明”形成联合关系;其次,从后面看,“将要”与“去”相连,但“将要”并不是直接修饰“去”,而是 与“去杭州”这一个述宾短语构成偏正关系。最后,从整个结构来看,与“将要去杭州”构成主谓关系 的并不是紧邻着它的“哥哥”,而是“王明和他的哥哥”。从这一个结构的内部组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知 道,语法规则在组合时并不是按先后秩序简单排列的,而是依据其内部的结构联系有先后地进行选 择、组接的。 简单的短语、句子结构是这样组合的,复杂的句子,其内部成分(小句)之间的组接关系也 同样具有上述属性。如下面这样一个复合句: [4]a 如果这种猜想有点道理,b 那么,任何语言学家,不管他的理论以临摹为理据,以抽象 为指导,c 还是两者兼顾,d 都写不出全盘地、穷尽性的描写一种语言的语法,e 因为如同叶斯柏 森恰切地指出的那样,语言总是处在变迁之中。 这个长长的复句,由五个小句构成,其内部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如表面所呈现的这样从 前到后逐个一次性关联的。实际上,这五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a 句是整个句子的假设条件,后面 四个小句都是相对于它而言的,因此,该句最基本的关系是假设关系,是由 a 与 b、c、d、e 构 成;第二层由 bcde 四个小句构成的复句结构仍然是复杂的,从关系上看,它是由 e 与 bcd 三个小 句构成因果关联;第三层则是由 d 与 bc 构成条件关联;最后第四层由 bc 两个小句组合成并列关 系。下面就是对该复句内在层次关系的分析: a b c d e |假 || 设 | | 因 || 果| | 条 || 件 | | 并 || 列 | 用传统的竖线法则可表示为下面的图示: a/(假设) b ////(并列)c/// (条件) d//(因果)e 可见,从内在结构关系上看,上面这个复句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套叠而成的,而不是平面的线 条性关系。 4.稳定性 语法是将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规则系统,从而使得语言能够进行合“逻辑”的运用,成为维持 和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那么,由于其交际功能的需要以及自身性质等原因,语法相 对于语音、词汇、语义等与地域、社会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语言要素来说,它有更明显和强大的稳 定性。从既有的语言发展史来看,语法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般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较 小,我们很难从语法规则本身看到社会历史的更迭、新事物的产生、新观念的出现等现象。相反, 构成一种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现代人阅读古代文献,最大的困难不在 语法,更多的拦路虎是词汇及其意义构成。如下面几段上古汉语句子,语法上与现在没有太大的不 同: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风·关雎》) 译文: 一对雎鸠鸟在和唱,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那河中的小沙洲上。 被方向不定的流水摇来摆去。 美丽贤德的女子, 美丽贤德的女子
是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小伙子日夜都想见到你。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据杨伯峻译文) 当然,稳定性是语法的基本特点,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由于语言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 他语言的接触等原因,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微调。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指现代汉语语法所独有的特点,也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体现得更为 主要的那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将现代汉语语法与其比较对象区别出来的关键之处。为了更清晰和准 确地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特征,我们将从它与古代汉语语法以及与英语语法的比较这样两个方面来作 简要分析 一)与古代汉语语法相比 古代汉语(这里侧重于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过去的数千年间,汉语语法在保 持主要属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构词、语序等方面出现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汉语语法的主要属性,但它们构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语法的时 代性特点。 1.构词形态方面 所谓构词形态是指一种语言系统作为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能够独立运用的 词语的构成方式。它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一是词形与构成要素的关系特点:二是词语构成方式特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今汉语在词语外在形式与其构成要素的关系方面的特征。以前的学习告诉 我们,古汉语词语,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言文)中,除了少量的连绵词外,绝大多数的词语都是 单音节的,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数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这一点在上古汉语中表现得非常明 显。如上面所引的《论语·学而》一段文字,共有30个音节,除去“君子”这一个双音节词外,实 际有28个单音节词(含重复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多数需要用双音节词才能清晰地表达出原来意 思。在这一时期,合成词还很少出现,词缀也几乎没有。虽然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节词开始增多 但单音节为主的特点也仍然很清晰,如 [潘岳(注:潘安仁)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岀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 之。左太冲(注:即左思晋时诗赋家)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姸媸迥殊》 自晚唐五代以后,汉语进入近代汉语时期,也即现代汉语开始萌芽和形成时期,双音节词语 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单音节为主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如下面这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2]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 言:“我今宁可截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ˆ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 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著妇面上,既不相著,复失其鼻,唐(注:义为 空”)使其妇受大痛苦。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百喻经为妇贸鼻喻》 但到了近代汉语的后期(即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在口头语言和白话文学中,双音节词汇 大量出现,并从此逐渐增加,最后取代了词语以单音节为主的特点。我们从下面这段文字即可见 斑 [3]次日早,奉圣旨:“哈铭,你知道?铭叩首回奏:“不知道。¨你昨夜一只手压在我胸
4 是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小伙子日夜都想见到你。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据杨伯峻译文) 当然,稳定性是语法的基本特点,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由于语言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 他语言的接触等原因,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微调。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指现代汉语语法所独有的特点,也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体现得更为 主要的那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将现代汉语语法与其比较对象区别出来的关键之处。为了更清晰和准 确地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特征,我们将从它与古代汉语语法以及与英语语法的比较这样两个方面来作 简要分析。 (一)与古代汉语语法相比 古代汉语(这里侧重于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过去的数千年间,汉语语法在保 持主要属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构词、语序等方面出现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汉语语法的主要属性,但它们构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语法的时 代性特点。 1.构词形态方面 所谓构词形态是指一种语言系统作为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能够独立运用的 词语的构成方式。它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一是词形与构成要素的关系特点;二是词语构成方式特 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今汉语在词语外在形式与其构成要素的关系方面的特征。以前的学习告诉 我们,古汉语词语,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言文)中,除了少量的连绵词外,绝大多数的词语都是 单音节的,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数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这一点在上古汉语中表现得非常明 显。如上面所引的《论语·学而》一段文字,共有 30 个音节,除去“君子”这一个双音节词外,实 际有 28 个单音节词(含重复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多数需要用双音节词才能清晰地表达出原来意 思。在这一时期,合成词还很少出现,词缀也几乎没有。虽然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节词开始增多, 但单音节为主的特点也仍然很清晰,如: [1]潘岳(注:潘安仁)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 之。左太冲(注:即左思,晋时诗赋家)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妍媸迥殊》 自晚唐五代以后,汉语进入近代汉语时期,也即现代汉语开始萌芽和形成时期,双音节词语 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单音节为主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如下面这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2]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 言:“我今宁可截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 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著妇面上,既不相著,复失其鼻,唐(注:义为 “空”)使其妇受大痛苦。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百喻经·为妇贸鼻喻》) 但到了近代汉语的后期(即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在口头语言和白话文学中,双音节词汇 大量出现,并从此逐渐增加,最后取代了词语以单音节为主的特点。我们从下面这段文字即可见一 斑: [3]次日早,奉圣旨:“哈铭,你知道?”铭叩首回奏:“不知道。”“你昨夜一只手压在我胸
前,我不曾推下你的去,直待你醒了翻身抬下去。是你为我辛苦困了,不知道。汉时光武皇帝与严 子陵同宿,严孑陵脚压在光武皇帝身上,也只等他自翻身抬下去。你到比他-般!” (《丛书集成初编记录汇编》卷十九)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兵所俘一事,用的是白话。其中词语使用已经与现 代汉语无大的区别,这一点我们从其他近代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戏曲文本 中也同样可见 其次,构词方式有差异。所谓构词方式,在这里是指一种语言中词语是由哪些比它更小的成 分运用什么方法构成的。同样是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构词的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构成成分上看,古汉语的词语总体上讲是由单音节的语素所构成的单纯词,而现代汉 语的词语占大多数的却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合成词。这一特点, 我们从上面的讨论已经可见端倪。 第二,从构成方式看,古汉语的词语既然主要是单纯词,那也就不存在复杂的内部组合关系 而现代汉语的词语则不同了,它有丰富多样的构词方式。如: 词根融合式:土地、火车、澄清、车辆、司令、性急、爷爷 附加构词式:老师、第一、阿姨、弹性、记者、绿化、桌子 轻声构词式:地道: di dao(名)- di dao(形)、自然: ziran(名)- ziran(形) 儿化构词式: 盖一盖儿信一信儿 尖一尖儿 叠音构词式 太太、猩猩、蝈蝈、蛐蛐、奶奶、匆匆、侃侃 2.结构成分 词语是最小的结构成分,其最终价值在于根据语法规则和特定的目的组合成句子,以满足表 达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结构成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句子的词类成分和句子结构中 的句法成分。而在这两个方面,古、今汉语都有不小的区别 从词类成分来看,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不同之处,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类别上一一至少增加 了两种词类:动量词和区别词;其次,语法形式有所增加。 我们先看看词类成分的增加。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类词。 先,量词尤其是动量词完备且功能确定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名量词成为必要中介 词。现代汉语中,数词与名词组合时,其间必需一个名量词作中介,如—一本书、一个人、一位先生 等等,但在古汉语中,情况就比较复杂,可有三种形式- 最常见的是数词加名词式,如: 4]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应帝王》 5]方土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于执期。(《汉书郊祀记》) 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如: [6]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也较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带量词,如: 刁]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从整个汉语史发展看,量词的丰富与位置确定应该是汉代开始,直到中古时,名量词的使用才 最后普遍起来,如: 8]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北史隋宗室诸王庶人凉传》) 二是动量词语序改变。现代汉语中,不仅数词与名词组合时需要量词作中介,动词与数词组合 时,也需要量词,用以表示动词活动的单位量。只是在结构中的位置稍有不同,与数词结合后放在 述语后面,做补语。如:看一眼、买一回、说一遍等等。但在在上古和中古汉语中,类似于现代汉 语用法的动量词未见,而是直接将数词加在动词的前面,如: [9]子三困我于朝。(《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0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直到唐代以后动量词才开始出现,如:
5 前,我不曾推下你的去,直待你醒了翻身抬下去。是你为我辛苦困了,不知道。汉时光武皇帝与严 子陵同宿,严子陵脚压在光武皇帝身上,也只等他自翻身抬下去。你到比他一般!” (《丛书集成初编·记录汇编》卷十九)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兵所俘一事,用的是白话。其中词语使用已经与现 代汉语无大的区别,这一点我们从其他近代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戏曲文本 中也同样可见。 其次,构词方式有差异。所谓构词方式,在这里是指一种语言中词语是由哪些比它更小的成 分运用什么方法构成的。同样是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构词的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构成成分上看,古汉语的词语总体上讲是由单音节的语素所构成的单纯词,而现代汉 语的词语占大多数的却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合成词。这一特点, 我们从上面的讨论已经可见端倪。 第二,从构成方式看,古汉语的词语既然主要是单纯词,那也就不存在复杂的内部组合关系, 而现代汉语的词语则不同了,它有丰富多样的构词方式。如: 词根融合式: 土地、火车、澄清、车辆、司令、性急、爷爷 附加构词式: 老师、第一、阿姨、弹性、记者、绿化、桌子 轻声构词式: 地道:dìdào(名)- dìdao(形)、自然:zìrán(名)- zìran(形) 儿化构词式: 盖—盖儿 信—信儿 尖—尖儿 叠音构词式: 太太、猩猩、蝈蝈、蛐蛐、奶奶、匆匆、侃侃 2.结构成分 词语是最小的结构成分,其最终价值在于根据语法规则和特定的目的组合成句子,以满足表 达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结构成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句子的词类成分和句子结构中 的句法成分。而在这两个方面,古、今汉语都有不小的区别。 从词类成分来看,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不同之处,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类别上——至少增加 了两种词类:动量词和区别词;其次,语法形式有所增加。 第一,我们先看看词类成分的增加。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类词。 首先,量词尤其是动量词完备且功能确定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名量词成为必要中介 词。现代汉语中,数词与名词组合时,其间必需一个名量词作中介,如一本书、一个人、一位先生 等等,但在古汉语中,情况就比较复杂,可有三种形式—— 最常见的是数词加名词式,如: [4]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应帝王》) [5]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于执期。(《汉书郊祀记》) 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如: [6]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也较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带量词,如: [7]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从整个汉语史发展看,量词的丰富与位置确定应该是汉代开始,直到中古时,名量词的使用才 最后普遍起来,如: [8]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北史隋宗室诸王庶人凉传》) 二是动量词语序改变。现代汉语中,不仅数词与名词组合时需要量词作中介,动词与数词组合 时,也需要量词,用以表示动词活动的单位量。只是在结构中的位置稍有不同,与数词结合后放在 述语后面,做补语。如:看一眼、买一回、说一遍等等。但在在上古和中古汉语中,类似于现代汉 语用法的动量词未见,而是直接将数词加在动词的前面,如: [9]子三困我于朝。(《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0 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直到唐代以后动量词才开始出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