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修辞 welcome (二)修辞与逻辑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正确思维总是按逻辑结构和逻辑规 律组织的。思维凭借着语言进行,并且依靠着语言来表达。修辞则是语言的 恰当运用,是正确思维的最佳表达形式。因此,修辞要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 进行,如果不符合逻辑,就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就谈不上修辞,逻辑上有 毛病,也不是修辞手段所能掩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逻辑是修辞的基础, 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如“这里的少年壮如山”,表达的是这里 的少年长得很壮实的思想,用“山”去作比,具体、形象,从修辞从逻辑的 角度看,都没有错误,是完全正确的句子。如果说“这里的少年壮得如芦柴 棍”,则与事理不符,即不符逻辑,尽管用了比喻格,也谈不上什么修辞作 用了 修辞和逻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修辞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在一定的语境 中考察话说得好不好。逻辑研究思维的规律,从内容上考察思维的方法对不 对。仍以“这里的少年壮得如芦柴棍”为例,用“芦柴棍”去说明“壮”, 与事理不符,话说得不对,这是用逻辑去分析的结果。“芦柴棍”与“壮” 没有相似点,不具备比喻的条件,比喻不当,这是用修辞分析的结果
11 (二)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正确思维总是按逻辑结构和逻辑规 律组织的 。思维 凭借着语言进行,并且依靠着语言来表达。修辞则是语言的 恰当运用,是正确思维的最佳表 达形式。因此,修辞要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 进行,如果不符合逻辑,就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 ,就谈不上修辞,逻辑上有 毛病,也不是修辞手段所能掩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逻辑是 修辞的基础, 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如“这里的少年壮如山”,表达的是这里 的少年长得很壮实的思想,用“山”去作比,具体、形象,从修辞从逻辑的 角度看,都没有 错误,是完全正确的句子。如果说“这里的少年壮得如芦柴 棍”,则与事理不符,即不符逻 辑,尽管用了比喻格,也谈不上什么修辞作 修辞和逻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修辞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在一定的语境 中考察话说得好不好。逻辑研究思维的规律,从内容上考察 思维的方法对不 对。仍以“这里的少年壮得如芦柴棍”为例,用“芦柴棍”去说明“壮 ”, 与事理不符,话说得不对,这是用逻辑去分析的结果。“芦柴棍”与“壮” 没有相似点
第五章修辞 welcome 第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修辞则具有民族特色 逻辑学研究的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 构造一样,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所以不同的民 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日出于东,日落于西”等 正因为人类的思维规律大体是一致的,故各民族的语言可以互译,各民 族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但是思维能力的全人类共同性并不等于各民族想问 题的方式都一样,例如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认识的深浅和对同一事物 的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语言差异的分析表明,每一种语言里 都包含了一个民族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独特方式,因此不同语言的完全等 值的翻译是难以办到的(科学术语例外)。修辞是为了取得语言运用的最佳 表达效果,对民族语言材料的巧妙运用。不同民族语言的修辞虽有共通之 处,但民族特色也很鲜明。例如汉语修辞中的对偶,如果是严对,则要 求音节相等,虚实相对,平仄交替 第三,有些修辞现象不能机械地用逻辑的尺度去衡量。例如“青年人是早 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些说 法似乎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人”怎么是“太阳”,“毛竹”怎能 “低头”、“弯腰”,但人们一见就明白这是修辞手法。 返回 12
12 逻辑学研究的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 构造一样, 因而 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所以不同的民 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 ,如“日出于东,日落于西”等。 正因为人类的思维规律大体是一致的,故各民族的语言可 以互译,各民 族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但是思维能力的全人类共同性并不等于各民族想问 题的 方 式都一样,例如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认识的深浅和对同一事物 的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同的 差异。语言差异的分析表明,每一种语言里 都包含了一个民族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独特方式, 因此不同语言的完全等 值的翻译是难以办到的(科学术语例外)。修辞是为了取得语言运用的 最佳 表达效果,对民族语言材料的巧妙运用。不同民族语言的修辞虽有共通之 处,但民族特 色也很鲜明。例如汉语修辞中的对偶,如果是严对,则要 求音节相等,虚实相对,平仄交替 。 第三,有些修辞现象不能机械地用逻辑的尺度去衡量。例如“青年人是早 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 ”,“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些说 法似乎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人”怎 么是“太阳”,“毛竹”怎能 “低头”、“弯腰”,但人们一见就明白这是修辞手法。 返回
第五章修辞 welcome 第二节词语的选择和锤炼 词语的选择和锤炼的先决条件 二、词语选择和锤炼的基本方面 ()词语意义的选择和锤炼 (二)词语声音的选择和锤炼
13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锤炼 一、词语的选择和锤炼的先决条件 (一) (二)
第五章修辞 welcome 第二节词语的选择和锤炼 、词语选择和锤炼的先决条件 词语的选择、锤炼,又被称为“炼字”、“炼词”。炼字 炼词的目的就是要将最恰当最贴切的词语用在最恰当最合适的 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词语的选择、锤炼必须富有 创新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准确贴切是炼字、炼词的基 本要求,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确切地理解词义。 词义是词的全部特征的概括,其中包括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掌 握了词的本质特征,才不至于把词用错,掌握了词的全部特征, 才能把词用得贴切。我们积蓄了大量词语,并且运用自如,就有 了精确地表情达意的条件,就有了增强表达效果的可能。往往有 这种情况,某一个词用得不合适,整个意思大受影响,甚至失之 毫厘,差之千里;某个词用得巧妙,会为整篇文章增添光辉。 14
14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锤炼 词语的选择、锤炼,又被称为“炼字”、“炼词”。炼字、 炼词的目的就是要将最恰 当最贴 切的词语用在最恰当最合适的 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词语的选择、锤炼必须富有 创新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准确贴切是炼字、炼词的基 本要求,要做到这些,首先 词义是词的全部特征的概括,其中包括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掌 握了词的本质特征,才不至于把词用错,掌握了词的全部特征, 才能把词用得贴切。我们积蓄了大量词语,并且运用自如,就有 了精确地表情达意的条件,就有了增强表达效果的可能。往往有 这种情况,某一个词用得不合适,整个意思大受影响,甚至失之 毫厘,差之千里;某个词用得巧妙,会为整篇 文章增添光辉
第五章修辞 welcome 词语选择和锤炼的基本方面 )词语意义的选择和锤炼 1要善于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表示的意义,有同有异,大同小异。由于它们有细微差别,如 果善于运用,可使意思表达得精确、严密,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 我感谢,给我〔奖〕鼓励的一个。 这是《藤野先生》中的一句话。“奖励”、“鼓励”都有“勉励”的 意思。但它们有区别,“奖励”凭藉的是荣誉、物资,“鼓励”凭藉 的是语言。从全文看,藤野先生并未给“我”什么荣誉和物资,用 奖励”表示与本意有一定差距。藤野先生对“我”是用语言从思想 上或精神上予以勉励的,因此鲁迅先生在定稿时将初稿中的“奖励” 改成了“鼓励”。 ②她的父亲——鲁贵——约莫四十多岁的祥子,神气萎缩,最令人注 目的是粗而乱的眉毛同肿眼皮。他的嘴〔唇〕角松弛地垂下来……. 15
15 (一) 1 同义词表示的意义,有同有异,大同小异。由于它们有细微差别,如 果善于运用,可 使意思表达得精确、严密,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 我 感谢,给我〔奖〕 这是《藤野先生》中的一句话。“奖励”、“鼓励”都有“勉励” 的 意思。但它们有区别, “奖励”凭藉的是荣誉、物资,“鼓励”凭藉 的是语言。从全文看,藤野先生并未给“我” 什么荣誉和物资,用 “奖励”表示与本意有一定差距。藤野先生对“我”是用语言从思想 上 或精神上予以勉励的,因此鲁迅先生在定稿时将初稿中的 “奖励” 改成了“鼓励”。 ②她的父亲——鲁贵——约莫四十多岁的祥子,神气萎缩,最令人注 目 的是粗而乱的眉毛同肿眼皮。他的嘴〔唇〕角松弛地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