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导读 、课程名称:陆游诗词导读 、授课教师:蒲元斌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2、熟悉陆游诗词,探讨陆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分析和欣赏诗词的一般规律,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安排 总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读 1、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生于宋微宗宣和七年。陆游的童年曾经历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他随其 父陆宰及全家老小流离转徙,四处避难,饱尝了离乱之苦,对故土沦陷极感痛心;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在艰 难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植了他终生不忘忧国忧民的深 沉的思想感情,成为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 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 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 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 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 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陆游成年后即以恩荫补授登仕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为“喜论恢复 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乾道六年(1170),诗人去四川任通判,阅二年,调任四川宣抚司于办 公事兼检法官。陆游入幕后,积极赞助活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为奋发的时期。这个时 期的战斗生活,也成为了陆游许多爱国诗篇的现实基础 此时的南宋战火纷飞,女真统治集团大肆进攻南宋领土。女真统治集团占据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 可南宋统治集团昏庸无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摇尾乞怜,屈膝投降,从而使原来就没有开国气 象的南宋更加显得人心消沉,国势更加萎靡不振。此时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诗人陆游用其豪边悲壮的笔调 唱出了激昂雄壮的战歌,抒发出了国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露无遗 我们在他的爱国诗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诗人渴望故土能够早日恢复,祖国能够早日统一的强烈的愿 望。“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听洛嵩”“何日王师从天下,雷雨项洞收枪” 诗人常常借助他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他时刻不忘恢复神州的爱国壮志与理想抒写出来。“昼飞羽檄下列城, 夜脱貂裘抚降将”这是诗人想象王师出征北伐,势如破竹、尽复失地的情景:“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一样。”这是
陆游诗词导读 一、课程名称:陆游诗词导读 二、授课教师:蒲元斌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2、熟悉陆游诗词,探讨陆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分析和欣赏诗词的一般规律,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安排 总学时:2 学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读 1、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生于宋微宗宣和七年。陆游的童年曾经历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他随其 父陆宰及全家老小流离转徙,四处避难,饱尝了离乱之苦,对故土沦陷极感痛心;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在艰 难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植了他终生不忘忧国忧民的深 沉的思想感情,成为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 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 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 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 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 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陆游成年后即以恩荫补授登仕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为“喜论恢复”, “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乾道六年(1170),诗人去四川任通判,阅二年,调任四川宣抚司于办 公事兼检法官。陆游入幕后,积极赞助活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为奋发的时期。这个时 期的战斗生活,也成为了陆游许多爱国诗篇的现实基础。 此时的南宋战火纷飞,女真统治集团大肆进攻南宋领土。女真统治集团占据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 可南宋统治集团昏庸无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摇尾乞怜,屈膝投降,从而使原来就没有开国气 象的南宋更加显得人心消沉,国势更加萎靡不振。此时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诗人陆游用其豪边悲壮的笔调 唱出了激昂雄壮的战歌,抒发出了国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露无遗。 我们在他的爱国诗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诗人渴望故土能够早日恢复,祖国能够早日统一的强烈的愿 望。“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听洛嵩”“何日王师从天下,雷雨项洞收枪” 诗人常常借助他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他时刻不忘恢复神州的爱国壮志与理想抒写出来。“昼飞羽檄下列城, 夜脱貂裘抚降将”这是诗人想象王师出征北伐,势如破竹、尽复失地的情景;“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一样。”这是
对胜利后人民重建家园,四海之内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为了早日实现这种理想,诗人在梦里也念念不 忘收回沦陷区的计划。“梦里都忘困晩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诗人把自己报国,壮国的热忱统统从诗歌中 表现出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壮志 南宋统治集团内主和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及贪生怕死的行径令诗人无比愤慨,他以诗代枪深刻、锐利地 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桧)”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同时,诗人还刻划了这些人沉湎声色,苟且偷生,置国家 安危于不顾的丑恶嘴脸:“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 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统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陆游抱定了爱国复仇的强烈愿望,但是,摆在诗人眼前的却是 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断排斥、迫害爱国人物的残酷现实。因此诗人常常感叹:“塞山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得天独厚斑”“胡未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不仅仅是诗 人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诗人对南宋暗黑统治的强烈控诉。然而诗人不畏难艰,不怕高压,绐终坚持爱国 立场,丝毫也没有改变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欢乐、痛苦、理想和现实都写进了作品,形成鲜明的 对照,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复国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陆游82岁时,得知朝廷下诏伐金,兴奋之中写下了《老马》一诗。“一闻战鼓意气生, 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示了“老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极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 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呤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 儿》:“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激昂慷慨,雄浑豪 放的短短28个字,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努力歌唱的一生 2、陆游与唐婉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結为伴侶。两人从小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 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以至最后发展到強迫卢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 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來,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 父命嫁給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 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時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內心里对唐婉的感情並并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 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 他送來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來 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对胜利后人民重建家园,四海之内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为了早日实现这种理想,诗人在梦里也念念不 忘收回沦陷区的计划。“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诗人把自己报国,壮国的热忱统统从诗歌中 表现出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壮志。 南宋统治集团内主和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及贪生怕死的行径令诗人无比愤慨,他以诗代枪深刻、锐利地 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桧)”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同时,诗人还刻划了这些人沉湎声色,苟且偷生,置国家 安危于不顾的丑恶嘴脸:“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 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统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陆游抱定了爱国复仇的强烈愿望,但是,摆在诗人眼前的却是 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断排斥、迫害爱国人物的残酷现实。因此诗人常常感叹:“塞山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得天独厚斑”“胡未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不仅仅是诗 人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诗人对南宋暗黑统治的强烈控诉。然而诗人不畏难艰,不怕高压,绐终坚持爱国 立场,丝毫也没有改变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欢乐、痛苦、理想和现实都写进了作品,形成鲜明的 对照,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复国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 1207 年,陆游 82 岁时,得知朝廷下诏伐金,兴奋之中写下了《老马》一诗。“一闻战鼓意气生, 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示了“老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 1210 年,85 岁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极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 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呤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 儿》:“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激昂慷慨,雄浑豪 放的短短 28 个字,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努力歌唱的一生。 2、陆 游 与 唐 婉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結为伴侶。两人从小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 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以至最后发展到強迫卢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 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來,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 父命嫁給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 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時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內心里对唐婉的感情並并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 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 他送來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來 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內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 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将这首《钗 头凤》词后头至尾反覆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 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日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签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唐婉不久便郁闷成病而死。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痛不欲生。为了抒发自己內心的隐痛,他后来曾多 次來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满庭芳陆游与唐婉(网友) 雨送黄昏,沈园秋色,恐对城上斜阳 杯黄酒,钗凤著宫墙。 纵欲封侯万里,山盟在、锦字几行。 东风恶,欢情难续,幽梦事茫茫。 天凉 皆错也!治心无药,阑夜彷徨。 恨世情纸薄,殒玉消香。 却问风中旧柳,可曾见、如此文章? 莫停久,空园素壁,最易断柔肠。 (二)精品赏析 1、陆游的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鑿已先 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內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 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将这首《钗 头凤》词后头至尾反覆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 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日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签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唐婉不久便郁闷成病而死。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痛不欲生。为了抒发自己內心的隐痛,他后来曾多 次來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 沈园二首 (一)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满庭芳·陆游与唐婉(网友) 雨送黄昏,沈园秋色,恐对城上斜阳。 一杯黄酒,钗凤著宫墙。 纵欲封侯万里,山盟在、锦字几行。 东风恶,欢情难续,幽梦事茫茫。 天凉。 皆错也!治心无药,阑夜彷徨。 恨世情纸薄,殒玉消香。 却问风中旧柳,可曾见、如此文章? 莫停久,空园素壁,最易断柔肠。 (二)精品赏析 1、陆游的诗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 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 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两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 (1172)他四十八年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 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 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个字描 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 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岀任四川宣抚使,积 极筹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 了“念希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 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巍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 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 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过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 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才。“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 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闻帝杀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 万里长城!”陆游虽然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 然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 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 肝胆尚轮困”(《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 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浑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 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鲡摘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④。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⑥。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 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 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 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 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两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 (1172)他四十八年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 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 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个字描 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 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 极筹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 了“念希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 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巍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 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 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 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过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 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才。“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 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闻帝杀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 万里长城!”陆游虽然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 然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 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 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 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浑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 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鲡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④。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⑤。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 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 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婉延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悯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琉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 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攀,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楔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 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人读后,都会感到 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 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 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 农家祭社祈车,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①。 苏拭《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 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阅 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 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资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 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 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 光短浅,无深谍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 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阳 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临安春雨初异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 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时陆已62岁,在家赋闲了五年,现被启用为严州知府,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西湖 边客栈候见的百无聊赖中写下此诗。首联透出政坛上的倾轧变幻。颔联将时令写得形象而有 致(听说此二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是一幅春光明艳图:另也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婉延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悯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琉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 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攀,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楔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 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人读后,都会感到, 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 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 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 农家祭社祈车,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①。 苏拭《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 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阅 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 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资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 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 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 光短浅,无深谍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 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阳 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 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时陆已 62 岁,在家赋闲了五年,现被启用为严州知府,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西湖 边客栈候见的百无聊赖中写下此诗。首联透出政坛上的倾轧变幻。颔联将时令写得形象而有 致(听说此二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是一幅春光明艳图;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