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肾脏内分泌功能—一相对活跃 合成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多(新生儿三天内不给含 。 钠溶液) ·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较多 ·1,25(OH)2-D3水平较高 ·前列腺素合成速率较低
3. 肾脏内分泌功能——相对活跃 • 合成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多(新生儿三天内不给含 钠溶液) • 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较多 • 1,25(OH)2-D3水平较高 • 前列腺素合成速率较低
4.新生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出生后24-48小时内开始排尿 (2)尿量:新生儿正常1-3mlkg/h,少尿<1.0 mI/kg/h,无尿 <0.5ml/kg/h 年龄 婴儿 幼儿 学龄前 学龄儿 尿量(ml/d)400-500 500-600 600-800 800-1400 少尿 <200ml/m2 <300ml/m2<400ml/m2 <30-50ml/m2为无尿
4. 新生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 出生后24-48小时内开始排尿 (2) 尿量:新生儿正常1-3ml/kg/h,少尿<1.0ml/kg/h,无尿 <0.5ml/kg/h 年龄 婴儿 幼儿 学龄前 学龄儿 尿量(ml/d) 400-500 500-600 600-800 800-1400 少尿 <200ml/m2 <300ml/m2 <400ml/m2 <30-50ml/m2为无尿
5.尿的性质 ·尿色:淡黄、红褐色、白色浑浊 ·酸碱度:强酸性→中性或弱酸性(PH5-7) ·渗透压和比重:低,1岁后接近成人 ·尿蛋白:定性(-);定量<100mg/d ·尿沉渣镜检:RBC<3个HP,WBC<5个HP,偶见 透明管型
5. 尿的性质 • 尿色:淡黄、红褐色、白色浑浊 • 酸碱度:强酸性 中性或弱酸性(PH5-7) • 渗透压和比重:低,1岁后接近成人 • 尿蛋白:定性(-);定量<100mg/d • 尿沉渣镜检:RBC<3个/HP, WBC<5个/HP,偶见 透明管型
小儿泌尿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 ·新生儿:多为败血症的一部分。症状为发热、吃奶差、 苍白、精神萎靡等(非特异表现) ·婴幼儿:全身症状重(热、咳、泻),局部刺激症状 轻(排尿时哭闹,尿频) ·年长儿:与成人相同 ·上泌尿道感染:发热、肾区叩痛,也可有下尿路 症状 ·下泌尿道感染:尿频、尿痛、尿急
小儿泌尿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 • 新生儿: 多为败血症的一部分。症状为发热、吃奶差、 苍白、精神萎靡等(非特异表现) • 婴幼儿:全身症状重(热、咳、泻),局部刺激症状 轻(排尿时哭闹,尿频) • 年长儿:与成人相同 • 上泌尿道感染: 发热、肾区叩痛,也可有下尿路 症状 • 下泌尿道感染:尿频、尿痛、尿急
©}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体:细菌、真菌、支原体等。8090%为肠道杆菌, 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2.病原体的毒力:大肠杆菌的菌毛易粘附于尿道上皮,可 产生溶血毒素,耐药菌株的出现 3.患儿自身的异常 。 生理特点:尿道短、包茎,泌尿道防御功能差;泌 尿道上皮有菌毛特异性受体 ·先天畸形:后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多囊肾、肾盂积水等使尿流不畅 ·膀胱输尿管返流:导致返流性肾病、肾脏疤痕形成 尿路结构异常是儿童慢性或再发性泌尿系统感染的 促发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原体:细菌、真菌、支原体等。80-90%为肠道杆菌, 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2. 病原体的毒力:大肠杆菌的菌毛易粘附于尿道上皮,可 产生溶血毒素,耐药菌株的出现 3. 患儿自身的异常 • 生理特点:尿道短、包茎,泌尿道防御功能差;泌 尿道上皮有菌毛特异性受体 • 先天畸形:后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多囊肾、肾盂积水等使尿流不畅 • 膀胱输尿管返流:导致返流性肾病、肾脏疤痕形成 尿路结构异常是儿童慢性或再发性泌尿系统感染的 促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