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假定生产的组合点为B,边际转换率为过B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由A 到B,又有一条交换的契约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总能找到一点,比如E,其斜率 与过B点的切线的斜率相等。那么,在E点处,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和生产的帕某 托最优就可以同时实现。所以,交换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MRTxy=MRTo 五、作业 (教科书第368页《复习与思考》第1一5题) 六、主要参考资料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与 福利经济学) 七、课后记 本课是在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时讲授的,其原因,一方血是上学期 课时太少,不足以完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任务,而余留的“福利经济学”和“微 观经济政策”这两章又比较重要,必须详细讲授:另一方面,这两章的内容,虽 说属于微观部分,但却更具有宏观经济学的性质,所以,与本学期的宏观经济学 连起来讲授,应该是可行的。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不错
第2次课(第3、4学时) 一、授课题月: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与微观经济政策(二)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素质上,要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效率与公平”原理, 在塑造自身个性的同时兼顾与他人的分工与协作:思维上,要使学生能够参考“帕 祟托最优与完全竞争”的论述,学会在经济分析中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要求:掌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等概念和“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理;理解“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和“不可能性定理 的思维方法:了解政府基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理在收入再分配方面所采取 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教学难点:“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福利函数”、“不可能性定理”。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文字部分)、教学方法(方括号内文字) 辅助手段(主要为图示)、板书(黑体字)、学时分配(条目后圆括号内标明) 等】 导入语:(2分钟)上次课讲授了“帕崇托最优”。在什么经济状态下才能实 现经济资源配置上的“帕累托最优”呢?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状态下。早在两
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就提出了“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原理,他 断言,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实现 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目的。每一个人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 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不如说是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 会的用途。所以,每一个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 本意想达到的目的。这一个原理,在我们学习了“帕累托最优”标准之后,可以 更为精确地进行表述和证明。 一、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18分钟) 一个经济状态,如果能同时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MRS"xT (1) 和生产的帕崇托最优条件: MRTS'=MRTS' (2) 以及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xY=MRTx (3) 那么,这种经济状态就具有了经济效率。只有完全竞争的经济状态能同时满足这 三个帕累托最优条件。现证明如下: 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A而言,效用最大化条 件是: MRS=MUx/MU=P/P (4) 由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同种商品的价格是一样的,没有价格歧视,所以对于任 意另一个消费者而言,消费商品A和B时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也是: MRS"xr=MUx/MUr=Px/Pr (5) 由(4)和(5),可得: MRS%xr =MRS 这正是(1)式关于交换的帕崇托最优条件。 其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C而言,利润最大化条件是: MRTS=MPL/MPx =PL/Ps (6) 由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一样的,没有价格歧视,所以对 于任意另一个生产者而言,使用要素L和要素B时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也是:
MRTS=MPL/MPR =PL/Px (7) 由(6)和(7),可得: MRTS=MRTS”x 这正是(2)式关于生产的帕崇托最优条件。 最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边际收益PR(=P)= 边际成本MC,即对于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而言,有: Px=MCx Pr=MCx 即 MCx/MCx=P/Py (8) 而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 MRTx=I dY /dx I=I MCx MCx I=Px/Py (10) 而 MRSx=Px/Py (11) 由(10)和(11)式,可得: MRSxy=MRTx 这正是(3)式关于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结论: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所以,完全竞争的市 场可以使经济资源配置具有效率。 二、社会福利函数(30分钟) 上次课中,关于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求证用了以下图示:
X 图8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在此图示中,点B所代表的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点E代表的是交换的帕累 托最优,同时,它是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其斜率与过点B的切线的斜率相等, 所以也符合生产的帕崇托最优:所以,在点E处进行的产品分配,能同时满足三 个帕累托最优条件。 可是,B点不是唯一的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多个点,比如,再 给定一点C,又有一个新的交换的无差异曲线与之对应,又可以在新的无差异曲 线上找到E满足三个帕累托最优条件。 对于消费者而言,E和E的区别在于效用水平不同。比如对于消费者A来 说,在E点处的效用水平低于在E处的效用水平;而对消费者B来说,在E点 处的效用水平高于在E处的效用水平。一般来说,在改变产品的生产组合时,能 同时满足帕崇托三个条件的消费组合必然发生变化,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个(一 些)消费者的效用(福利)水平降低了,而另一个(一些)消费者的效用(福利) 水平提高了:并且,二者是互为条件的,即一个(一些)人的福利和另一个(一 些)人的福利此消彼长。于是形成了以下的“效用可能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