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识分子对21世纪的思考 2015年07月09日22:01来源:人民日报 美国在西亚北非强力推行的“民主改造”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图为5月21日,伊拉克 安巴尔省难民逃离被“伊斯兰国”攻陷的家园,前往首都巴格达。(人民视觉) 原标题:《高思在云》出版一个知识分子对21世纪的思考 不久前,台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 汉所著《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21世纪的思考》一书。作者认为,金融危 机以来的世界发展表明,以西方为中心的民主路径不适合当代新兴国家,国际社 会应高度重视中国发展模式及中国崛起的深远影响,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轴将取 决于各国的自身治理能力。本版摘发该书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人类正经历四大趋势性改变 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单极体系形成于后冷战初期。20世纪90年 代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唯一超强,主导了苏联解体后的新国际秩序, 曾一度被视为顺天承运、结构牢固,但不足20年便根基动摇。 “第三波民主”退潮。该浪潮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 达到高峰,曾被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断言为人类文明演变的终点,没有其他体制可 超越,但维持不足40年就出现退潮。 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重建为资本主义全 球扩张打下基础。苏东剧变后,经济秩序自由化趋势空前发展,所有国家的政治 与社会秩序都被资本主义市场逻辑所统治。随着“华盛顿共识”破灭、反全球 化运动兴起,金融危机致西方经济增长引擎熄火。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引起激进 变革呼声,近60年的国际经济秩序自由化趋势面临空前危机
一个知识分子对 21 世纪的思考 2015 年 07 月 09 日 22:01 来源 :人 民日 报 美国在西亚北非强力推行的“民主改造”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图为 5 月 21 日,伊拉克 安巴尔省难民逃离被“伊斯兰国”攻陷的家园,前往首都巴格达。(人民视觉) 原标题:《高思在云》出版 一个知识分子对 21 世纪的思考 不久前,台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 汉所著《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 21 世纪的思 考》一书。作者认为,金融危 机以来的世界发展表明,以西方为中心的民主路径不适合当代新兴国家,国际社 会应高度重视中国发展模式及中国崛起的深远影响,未 来世界竞争的主轴将取 决于各国的自身治理能力。本版摘发该书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人类正经历四大趋势性改变 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单极体系形成于后冷战初期。20 世纪 90 年 代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唯一超强,主导了苏联解体后的新国际秩序, 曾一度被视为顺天承运、结构牢固,但不足 20 年便根基动摇。 “第三波民主”退潮。该浪潮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 达到高峰,曾被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断言为人类文明演变的终点,没有其他体制可 超越,但维持不足 40 年就出现退潮。 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重建为资本主义全 球扩张打下基础。苏东剧变后,经济秩序自由化趋势空前发展,所有国家的政治 与社会 秩序都被资本主义市场逻辑所统治。随着“华盛顿共识”破灭、反全球 化运动兴起,金融危机致西方经济增长引擎熄火。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引起激进 变革呼声,近 60 年的国际经济秩序自由化趋势面临空前危机
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日益没落。这是四大历史趋势逆转中最具本质性的结构 变化,也是近300年历史发展趋势的大逆转。18世纪初,中国、印度、伊斯兰 世界仍与西方分享世界舞台。随着工业革命及殖民主义扩张,西方主导人类历史 长达300年。进入21世纪后,世界权力重心明显东移,亚洲正成为人类历史舞 台的主角,“新亚洲半球”的崛起预示西方独占鳌头时代接近尾声。 四大发展趋势同时逆转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它意味着衡量“进步” 与“落后”的历史坐标受到质疑,也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在选择社会制度与价值体 系时享有更大空间。人类社会同时面临两种可能的历史发展前景:一是国际秩 序进入一个较长的崩溃与重组期,全球层面的公共治理或出现巨大真空,一定程 度的失序与混乱在所难免;二是更公正的国际秩序正在降临:一个更符合对等 与互惠原则的国际经济模式,一个更尊重多元性的全球公共领域,一个更能统筹 绝大多数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更能体现“休戚与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 全球秩序。 反思“市场”与“民主” “民主”与“自由”正成为世界秩序动荡的根源。迎着2000年的第一缕阳 光,绝大多数人都对新世纪充满憧憬,西方知识分子甚至遐想:民主可带来和平 和良治,自由化与全球化将带来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人类社会将享受“美 国盛世下的太平”,但随后的发展却南辕北辙。东欧经10多年市场化改革后, 些前共产党人又以左翼或社会民主党名义重新执政。拉美开始质疑世行与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扬的“华盛顿共识”,亲美右派政权纷纷下台,“左倾” 执政党开始摸索更均衡的发展策略。全球贸易与金融自由化遭劳工、农民、环 保团体的强烈抵制。与此同时,地球加速变暖,极端气候肆虐。人类面临的最大 困境在于:“民主”与“自由”一一被许多政治领袖和知识分子视为构建21 世纪社会的两大支柱正严重变形与退化,成为世界动荡的来源。美在过去30年 间努力打造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是扭曲市场与民主的根本力量。它让美 式资本主义所向无敌,让资本在全球取得空前主宰地位,让民主与市场成为全球 资本主义的俘虏。 美国政体已失去为绝大多数民众谋福祉的基本功能。在美国的政治运作中,政 客高度依赖所谓“政治顾问”,他们擅长政治包装、形象塑造、抹黑对手、操弄 选民、散布假信息、遥控媒体。政治人物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网罗最专业的政 治顾问,而非国家前途与未来。过去30年中,美国民主遭“市场基本教义派” 与“基督教基本教义派”的严重侵蚀,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巨变:多元化成为历 史,金权政治占据舞台,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在美社会取得空前优势,而与之抗 衡的力量却日益萎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会的政治影响力直线滑落,工会会 员占比从1983年的20.1%跌至2012年的11.3%。代表企业主利益的组织则资金 丰沛,2011年美企业游说组织预算达27亿美元,是劳工组织的90倍。企业广 告支出驯服美电子传媒,使其不敢触碰敏感或争议性议题。20世纪80年代末, 传媒事业大松绑使大部分地方电台与报纸纳入企业集团控股下,只剩少数自由 派报纸能维持对时局的批判力。通过利益游说、金权政治和媒体操控,富裕阶层 主导着游戏规则制定,并将能维持中产阶级利益的税收体制、管理规则、保障 体制逐一侵蚀。美国民主已丧失民主精髓,逐步沦为寡头政治。民主体制失灵的
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日益没落。这是四大历史趋势逆转中最具本质性的结构 变化,也是近 300 年历史发展趋势的大逆转。18 世纪初,中国、印度、伊斯兰 世界仍与西方分享世界舞台。随着工业革命及殖民主义扩张,西方主导人类历史 长达 300 年。 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权力重心明显东移,亚洲正成为人类历史舞 台的主角,“新亚洲半球”的崛起预示西方独占鳌头时代接近尾声。 四大发展趋势同时逆转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它意味着衡量“进步” 与“落后”的历史坐标受到质疑,也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在选择社会制度与价值体 系时享有更大空 间。人类社会同时面临两种可能的历史发展前景:一是国际秩 序进入一个较长的崩溃与重组期,全球层面的公共治理或出现巨大真空,一定程 度的失序与混乱在所难 免;二是更公正的国际秩序正在降临:一个更符合对等 与互惠原则的国际经济模式,一个更尊重多元性的全球公共领域,一个更能统筹 绝大多数国家可持续发展需 求、更能体现“休戚与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 全球秩序。 反思“市场”与“民主” “民主”与“自由”正成为世界秩序 动荡的根源。迎着 2000 年的第一缕阳 光,绝大多数人都对新世纪充满憧憬,西方知识分子甚至遐想:民主可带来和平 和良治,自由化与全球化将带来可持续发展 与共同富裕,人类社会将享受“美 国盛世下的太平”,但随后的发展却南辕北辙。东欧经 10 多年市场化改革后, 一些前共产党人又以左翼或社会民主党名义重新执 政。拉美开始质疑世行与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扬的“华盛顿共识”,亲美右派政权纷纷下台,“左倾” 执政党开始摸索更均衡的发展策略。全球贸易与金 融自由化遭劳工、农民、环 保团体的强烈抵制。与此同时,地球加速变暖,极端气候肆虐。人类面临的最大 困境在于:“民主”与“自由”——被许多政治领袖和知 识分子视为构建 21 世纪社会的两大支柱正严重变形与退化,成为世界动荡的来源。美在过去 30 年 间努力打造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是扭曲市场与民主的根本 力量。它让美 式资本主义所向无敌,让资本在全球取得空前主宰地位,让民主与市场成为全球 资本主义的俘虏。 美国政体已失去为绝大多数民众 谋福祉的基本功能。在美国的政治运作中,政 客高度依赖所谓“政治顾问”,他们擅长政治包装、形象塑造、抹黑对手、操弄 选民、散布假信息、遥控媒体。政治人 物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网罗最专业的政 治顾问,而非国家前途与未来。过去 30 年中,美国民主遭“市场基本教义派” 与“基督教基本教义派”的严重侵蚀,社会权 力结构发生巨变:多元化成为历 史,金权政治占据舞台,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在美社会取得空前优势,而与之抗 衡的力量却日益萎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会的政治 影响力直线滑落,工会会 员占比从 1983 年的 20.1%跌至 2012 年的 11.3%。代表企业主利益的组织则资金 丰沛,2011 年美企业游说组织预算达 27 亿美元,是劳工组织的 90 倍。企业广 告支出驯服美电子传媒,使其不敢触碰敏感或争议性议题。20 世纪 80 年代末, 传媒事业大松绑使大部分地方电台与报 纸纳入企业集团控股下,只剩少数自由 派报纸能维持对时局的批判力。通过利益游说、金权政治和媒体操控,富裕阶层 主导着游戏规则制定,并将能维持中产阶级利 益的税收体制、管理规则、保障 体制逐一侵蚀。美国民主已丧失民主精髓,逐步沦为寡头政治。民主体制失灵的
后果是政府无法扭转国家由盛转衰的颓势。冷战结束20余载,美经济一步步陷 入泡沫陷阱,美联储不断以超低利率支撑房市和股市,让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借 此掩盖财政、贸易、家庭负债三大赤字膨胀的风险。这种结构性失衡终于借2008 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美政治体制失灵问题 更为凸显。美主导金融全球化30年,等于纵容华尔街巨鳄在全球经营“老鼠会 经济”,滋生的暴利已通过分红落入资本家口袋,泡沫破裂后的巨大社会成本却 由纳税人及所有参与实体经济的人承担。危机后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无法清除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隐患,美政府不得不用天文数字无限制收购华尔街投资家机构 的“有毒资产” “劣质民主”传播给全球带来灾难。美国民主品质退化导致的金钱政治与 裙带政治,更在“9·11”后以“反恐”之名用某种类型的法西斯主义取代民主。 新保守主义在美取得主导地位后,将“变形民主”与“变形市场”推销至全球, 试图将这种赋予跨国资本无上权力的统治结构永久化。这对所有新兴民主国家是 一个巨大陷阱:一方面民主在意识形态领域被树为普世价值、唯一选项,另一 方面,这种变形民主被普遍效仿,且在效仿过程中变本加厉,导致许多新兴民主 国家陷入劣质民主困境。在东欧,民选政治人物为选票挑动选民情绪,政权变 成职位分赃体系,贪污腐化横行,为掩饰执政缺失而刻意操弄宗教与族群议题, 人为制造仇恨和两极对立,不少国家甚至引发种族暴动。在拉美,“华盛顿共 识”指导下的“自由化改革”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体制无法抑制贪污,导致 民众对民主政体失去信心。政治精英开始反思,部分拉美国家公开抵制美推动 的美洲共同市场。经济全球化让东亚劳工与农民团体面临空前生存压力,原引以 为荣的“均富”分配结构迅速褪色。1997年金融危机让东亚国家看清国际经济 秩序是以美狭隘利益甚至完全以华尔街金融资本利益为中心的本质,开始积极构 建区域政策协调机制和换汇协定,以防堵国际金融风暴肆虐。 “第三波民主”面临两个结构性障碍。一是美作为积极推动民主的唯一超强, 却是劣质民主的最大传染源。它提供错误示范,输出政治伎俩,为他国政治人物 提供“专业服务”,且经常采取自我矛盾的双重标准。二是“市场化”与“民 主化”结成“连体婴”成为所有新兴民主国家的根本性障碍。彻底的市场化、私 有化与自由化,意味着劳工群体与中产阶级不可能透过民主体制改变自身的不 对等地位:全球化加速掏空“国家机构”的社会保障与再分配功能,让国家层次 的民主政体成为低能的空壳。当今,对我们生活方式、经济安全、社会秩序、 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决策者,往往不是民选政府,而是一些几乎完全不受 民主机制监督的跨国权力行为体,如跨国企业集团、跨国媒体集团、信息科技 王国、华尔街投资银行、避险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大会计公司、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美联储等。资本主义全球化颠覆了民主体制的基本目的与职能,让国家 层面的民主政体成为经济巨人阴影下的政治侏儒。 资本主义威胁人类社会。资本主义让主要经济体都必须将经济活动维持在 过度消费与信用膨胀的亢奋状态,才能避免经济衰退与金融体系崩溃。全球化让 国际金融体系变成了无法驾驭的超级赌场。国家、社区、家庭的经济命脉,都 成为极少数跨国银行、投资机构、对冲基金赌桌上的筹码。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 一方面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股东、对追求最大物质欲满足的消费者以及追求激 励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增长的社会而言,它可能是最有效率的制度。但同时,对加
后果是政府无法扭转国家由盛转衰的颓势。冷战结束 20 余载,美经济一步步陷 入泡沫陷阱,美联储不断以超低利率支撑房市和股市,让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借 此掩盖财政、贸易、家庭负债三大赤字膨胀的风险。这种 结构性失衡终于借 2008 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美政治体制失灵问题 更为凸显。美主导金融全球化 30 年,等于纵容华尔街巨 鳄在全球经营“老鼠会 经济”,滋生的暴利已通过分红落入资本家口袋,泡沫破裂后的巨大社会成本却 由纳税人及所有参与实体经济的人承担。危机后的金融体制改 革方案无法清除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隐患,美政府不得不用天文数字无限制收购华尔街投资家机构 的“有毒资产”。 “劣质民主”传播给全球带来 灾难。美国民主品质退化导致的金钱政治与 裙带政治,更在“9·11”后以“反恐”之名用某种类型的法西斯主义取代民主。 新保守主义在美取得主导地位后,将 “变形民主”与“变形市场”推销至全球, 试图将这种赋予跨国资本无上权力的统治结构永久化。这对所有新兴民主国家是 一个巨大陷阱:一方面民主在意识形态领 域被树为普世价值、唯一选项,另一 方面,这种变形民主被普遍效仿,且在效仿过程中变本加厉,导致许多新兴民主 国家陷入劣质民主困境。在东欧,民选政治人物 为选票挑动选民情绪,政权变 成职位分赃体系,贪污腐化横行,为掩饰执政缺失而刻意操弄宗教与族群议题, 人为制造仇恨和两极对立,不少国家甚至引发种族暴 动。在拉美,“华盛顿共 识”指导下的“自由化改革”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体制无法抑制贪污,导致 民众对民主政体失去信心。政治精英开始反思,部分拉美国 家公开抵制美推动 的美洲共同市场。经济全球化让东亚劳工与农民团体面临空前生存压力,原引以 为荣的“均富”分配结构迅速褪色。1997 年金融危机让东亚国 家看清国际经济 秩序是以美狭隘利益甚至完全以华尔街金融资本利益为中心的本质,开始积极构 建区域政策协调机制和换汇协定,以防堵国际金融风暴肆虐。 “第三波民主”面临两个结构性障碍。一是美作为积极推动民主的唯一超强, 却是劣质民主的最大传染源。它提供错误示范,输出政治伎俩,为他国政治人物 提供 “专业服务”,且经常采取自我矛盾的双重标准。二是“市场化”与“民 主化”结成“连体婴”成为所有新兴民主国家的根本性障碍。彻底的市场化、私 有化与自由 化,意味着劳工群体与中产阶级不可能透过民主体制改变自身的不 对等地位;全球化加速掏空“国家机构”的社会保障与再分配功能,让国家层次 的民主政体成为低 能的空壳。当今,对我们生活方式、经济安全、社会秩序、 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决策者,往往不是民选政府,而是一些几乎完全不受 民主机制监督的跨国权力 行为体,如跨国企业集团、跨国媒体集团、信息科技 王国、华尔街投资银行、避险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大会计公司、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美联储等。资本主义全球 化颠覆了民主体制的基本目的与职能,让国家 层面的民主政体成为经济巨人阴影下的政治侏儒。 资本主义威胁人类社会。资本主义让主要经济体 都必须将经济活动维持在 过度消费与信用膨胀的亢奋状态,才能避免经济衰退与金融体系崩溃。全球化让 国际金融体系变成了无法驾驭的超级赌场。国家、社区、家 庭的经济命脉,都 成为极少数跨国银行、投资机构、对冲基金赌桌上的筹码。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 一方面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股东、对追求最大物质欲满足的消费 者以及追求激 励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增长的社会而言,它可能是最有效率的制度。但同时,对加
速破坏地球环境、掠夺第三世界资源以及剥削经济弱势团体而言,它也是最有 效率的制度。从可持续发展看,资本主义是最浪费的制度,其生活方式鼓励贪婪、 奖励自私、崇尚个人主义、刺激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和没必要的消费需求,诱导 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逻辑下,全球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 满足富裕阶层的物质需求,有限资源不断被转换成垃圾,第三世界国家多数人群 被挤压到边缘,生产资源被私人占有,广大群体无法尽其力、用其物,形成人 力资源巨大浪费。美在“经济自由化”旗帜下推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对社会、 民主、文化与环境构成生存威胁。 当前所有发展中国家均面临三大严峻课题。一是如何驾驭资本主义全球化的 风险与破坏性,控制两极分化,让市场与民主、市场与社会、市场与环境间的 共生规则得以建立:二是如何构建维护经济弱势团体的政治组织与意识形态,让 民众能真正用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权,维持各阶级与集团 间的权力平衡:三是如何提升国家机构的各项治理能力,管理市场秩序,监察公 司治理,保障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进行财政转移与二次分配,强化内部监控 防止违法滥权,确立政府维护公共福祉的价值导向。发展中国家须通过集团力量, 在全球建立民主治理机制,让所有群体都有机会参与全球事务管理,才能全面 构建市场与社会、文化、环境共生规则。 美国霸权的衰落 美民主体制使社会陷入三重政治陷阱。一是政治人物不断利用意识形态制造 假议题,引发社会内部对立,也导致选举手段日趋下流。二是政治人物竞相讨好 个别选民群体,不敢让民众诚实面对基础设施老旧、科技竞争力流失、经济竞 争力下滑、财政寅吃卯粮以及社会流动停滞等真正难题。三是美政治体制让特殊 利益集团很容易渗透决策过程,并在两党内扶植利益代理人。 单极体系式微有结构性原因。一是美经济竞争力与他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尤 其是科技领先程度和产业竞争力保持优势的领域愈来愈少,而自身国债、贸易、 家庭债务三大赤字已累积到极限:二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导致美元霸权地位摇 摇欲坠,美元信用不足已成威胁全球经济体系稳定的不定时炸弹:三是世界警察 角色的自我膨胀,驱使美试图在世界所有地区支配安全秩序,但其财力和国内 政治均无法支撑这种无止境的扩张:四是“软实力”正在消退,独断专行侵蚀了 美在国际组织与金融体制内的领导威信。金融危机后,美式资本主义与政治模 式不再具有吸引力,更无法垄断国际社会话语权。 多边贸易谈判已成“鸡肋”。过去10年,双边与区域自贸协定瓦解了全球 多边自贸体制,原属于世贸框架下的“例外安排”正成为主导、常态性安排,全 面侵蚀着无歧视、普遍最惠国待遇的世贸基本原则。问题主要出在美国,美对 多边自贸体制的战略思维发生重大改变。过去美大力提倡多边自贸体制,而今却 不再认可在世贸架构下推动贸易自由化符合其利益。这意味着三重含义:其一, 美在世贸体制内不再扮演主导角色,以印度、巴西、中国及南非为首的发展中国 家逐步取得更大发言权:其二,美无法在多边谈判中取得让步,却能在双边自 贸谈判中,借助可观的经济筹码让对手屈服,日后更可挟“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 系协定”或“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逼其他发展中国家就范:
速破坏地球环境、掠夺第三世界资源以及剥削经济弱势团体而言,它也 是最有 效率的制度。从可持续发展看,资本主义是最浪费的制度,其生活方式鼓励贪婪、 奖励自私、崇尚个人主义、刺激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和没必要的消费需求,诱 导 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逻辑下,全球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 满足富裕阶层的物质需求,有限资源不断被转换成垃圾,第三世界国家多数人群 被 挤压到边缘,生产资源被私人占有,广大群体无法尽其力、用其物,形成人 力资源巨大浪费。美在“经济自由化”旗帜下推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对社会、 民主、文 化与环境构成生存威胁。 当前所有发展中国家均面临三大严峻课题。一是如何驾驭资本主义全球化的 风险与破坏性,控制两极分化,让市场与民 主、市场与社会、市场与环境间的 共生规则得以建立;二是如何构建维护经济弱势团体的政治组织与意识形态,让 民众能真正用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维护自身生存与 发展权,维持各阶级与集团 间的权力平衡;三是如何提升国家机构的各项治理能力,管理市场秩序,监察公 司治理,保障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进行财政转移与二次 分配,强化内部监控 防止违法滥权,确立政府维护公共福祉的价值导向。发展中国家须通过集团力量, 在全球建立民主治理机制,让所有群体都有机会参与全球事务 管理,才能全面 构建市场与社会、文化、环境共生规则。 美国霸权的衰落 美民主体制使社会陷入三重政治陷阱。一是政治人物不断利用意识形态制造 假议题,引发社会内部对立,也导致选举手段日趋下流。二是政治人物竞相讨好 个别选民群体,不敢让民众诚实面对基础设施老旧、科技竞 争力流失、经济竞 争力下滑、财政寅吃卯粮以及社会流动停滞等真正难题。三是美政治体制让特殊 利益集团很容易渗透决策过程,并在两党内扶植利益代理人。 单极体系式微有结构性原因。一是美经济竞争力与他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尤 其是科技领先程度和产业竞争力保持优势的领域愈来愈少,而自身国债、贸易、 家庭债 务三大赤字已累积到极限;二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导致美元霸权地位摇 摇欲坠,美元信用不足已成威胁全球经济体系稳定的不定时炸弹;三是世界警察 角色的自我膨 胀,驱使美试图在世界所有地区支配安全秩序,但其财力和国内 政治均无法支撑这种无止境的扩张;四是“软实力”正在消退,独断专行侵蚀了 美在国际组织与金融 体制内的领导威信。金融危机后,美式资本主义与政治模 式不再具有吸引力,更无法垄断国际社会话语权。 多边贸易谈判已成“鸡肋”。过去 10 年,双边与区域自贸协定瓦解了全球 多边自贸体制,原属于世贸框架下的“例外安排”正成为主导、常态性安排,全 面侵蚀着无歧视、普遍最惠国待遇的世贸基 本原则。问题主要出在美国,美对 多边自贸体制的战略思维发生重大改变。过去美大力提倡多边自贸体制,而今却 不再认可在世贸架构下推动贸易自由化符合其利 益。这意味着三重含义:其一, 美在世贸体制内不再扮演主导角色,以印度、巴西、中国及南非为首的发展中国 家逐步取得更大发言权;其二,美无法在多边谈判中 取得让步,却能在双边自 贸谈判中,借助可观的经济筹码让对手屈服,日后更可挟“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 系协定”或“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逼其他 发展中国家就范;
其三,美决策者意识到必须更新部署对中国的战略围堵,以因应综合国力即将超 越自己的威胁。加速推动这两个协定,可将美与传统盟邦捆绑得更紧,打乱北 京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步骤,并限制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晋升速度。 全球化的裂解与重铸。“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是全球金融 体系的神经系统,其会员是遍布200多个国家的上万家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间每 日数以万亿计的资金转移都通过协会提供的保密电信网络完成。2014年10月, 美欧将制裁俄罗斯的脑筋动到SWIFT上,试图要求系统中止对俄银行的金融服务, 遭到以金砖国家为首的非西方国家强烈反对。这场围绕SWIFT定位问题引发的 政治拔河,预示着全球化即将进入“后美国时代”,其特征是:地缘政治与市场 整合两套逻辑相互纠葛愈发明显,全球化动能依然强劲,但主动力将更多来自 新兴市场国家。美国一元化领导自毁长城,新自由主义思潮失色,国际经济交往 规则的指导思想不再定于一尊。全球经济将出现多元领导格局并形成数个超级 板块。过去完整而统一的架构将出现裂痕或被削弱,全球、大板块、小版块三层 之间将充斥叠床架屋的合作机制与交往规则。非西方国家将寻求新机制来深化 彼此合作,降低对西方国家依赖。随着金砖五国兴起,中俄与美的战略利益冲突 日益激烈,西方国家必然将金融、贸易、运输、通讯、网络等全球化基础工程 的管理权当作战略筹码来使用,势必削弱其正当性与完整性。未来10年,各个 政策领域都将快速失去霸权地位的美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重新构筑战略版 图与经济板块,以确保自己至少能在21世纪前半期据守半壁江山。 中国崛起引发世界秩序重组 中国崛起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出现,对世界而言是石破天惊的历史剧变。对东 亚来说,21世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去理解、应对中国崛起及其带来的世界秩序 重组。过去300年里,只有4个历史事件可以跟中国崛起相提并论。第一是18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第二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第三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第四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后两个事件深刻塑造了20世纪至今 的世界秩序。十月革命不仅将马克思的理论变为现实,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展 现了另一条现代化之路,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美国崛起的影 响更大,其完成了英国、西班牙、荷兰都不曾完成的霸业,在生产贸易、军事安 全、货币金融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建立起“一元化”的霸权。 中国崛起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经济增长、幅员最大的全面工业化以及 最大规模的减贫。中国发展模式震动了西方,也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思考,如何 在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和自由市场竞争间更好地取得平衡。从大历史观看,中 国的高速增长只是要恢复其曾在东亚和世界的地位,这也是“非西方世界”崛 起的重要标志。 世界将越来越依赖中国。2012年,美《外交政策》杂志与麦肯锡全球研究 院分析中国正进行的城市化时认为,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的75个城市中将 有29个出现在中国,美只有13个,欧洲仅3个。2011年底,英国《经济学家》 杂志分析和预测了中美过去10年和未来15年多项经济指标,其中中国钢产量 2011年即达到美国的6.6倍,手机拥有量达3.3倍,2015年底全球经济增长三成 的贡献将来自中国
其三,美决策者意识到必须更新部署对中国的战略围堵,以因应综合国力即将超 越自己的威胁。加速推动这两个协定,可将美与传统盟邦捆绑得更 紧,打乱北 京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步骤,并限制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晋升速度。 全球化的裂解与重铸。“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 会(SWIFT)”是全球金融 体系的神经系统,其会员是遍布 200 多个国家的上万家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间每 日数以万亿计的资金转移都通过协会提供的保密电 信网络完成。2014 年 10 月, 美欧将制裁俄罗斯的脑筋动到 SWIFT 上,试图要求系统中止对俄银行的金融服务, 遭到以金砖国家为首的非西方国家强烈反 对。这场围绕 SWIFT 定位问题引发的 政治拔河,预示着全球化即将进入“后美国时代”,其特征是:地缘政治与市场 整合两套逻辑相互纠葛愈发明显,全球化动 能依然强劲,但主动力将更多来自 新兴市场国家。美国一元化领导自毁长城,新自由主义思潮失色,国际经济交往 规则的指导思想不再定于一尊。全球经济将出现多 元领导格局并形成数个超级 板块。过去完整而统一的架构将出现裂痕或被削弱,全球、大板块、小版块三层 之间将充斥叠床架屋的合作机制与交往规则。非西方国家 将寻求新机制来深化 彼此合作,降低对西方国家依赖。随着金砖五国兴起,中俄与美的战略利益冲突 日益激烈,西方国家必然将金融、贸易、运输、通讯、网络等全 球化基础工程 的管理权当作战略筹码来使用,势必削弱其正当性与完整性。未来 10 年,各个 政策领域都将快速失去霸权地位的美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重新构筑 战略版 图与经济板块,以确保自己至少能在 21 世纪前半期据守半壁江山。 中国崛起引发世界秩序重组 中国崛起和中国发展 模式的出现,对世界而言是石破天惊的历史剧变。对东 亚来说,21 世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去理解、应对中国崛起及其带来的世界秩序 重组。过去 300 年里,只有 4 个历史事件可以跟中国崛起相提并论。第一是 18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第二是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第三是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 第四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后两个事件深刻塑造了 20 世纪至今 的世界秩序。十月革命不仅将马克思的理论变为现实,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展 现了另一条现代化之 路,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美国崛起的影 响更大,其完成了英国、西班牙、荷兰都不曾完成的霸业,在生产贸易、军事安 全、货币金融和意识形态领 域都建立起“一元化”的霸权。 中国崛起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经济增长、幅员最大的全面工业化以及 最大规模的减贫。中国发展模式 震动了西方,也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思考,如何 在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和自由市场竞争间更好地取得平衡。从大历史观看,中 国的高速增长只是要恢复其曾在东亚和 世界的地位,这也是“非西方世界”崛 起的重要标志。 世界将越来越依赖中国。2012 年,美《外交政策》杂志与麦肯锡全球研究 院分析中国 正进行的城市化时认为,2025 年,全球最具活力的 75 个城市中将 有 29 个出现在中国,美只有 13 个,欧洲仅 3 个。2011 年底,英国《经济学家》 杂志分 析和预测了中美过去 10 年和未来 15 年多项经济指标,其中中国钢产量 2011 年即达到美国的 6.6 倍,手机拥有量达 3.3 倍,2015 年底全球经济增长三 成 的贡献将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