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D ECONOMY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PARADO 全球化的悖论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知名教授警世之作 [美]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著廖丽华O译 全球化究竟是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还是又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才最有意义? 中国会成为新的霸主吗? FUTUR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W○)R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Globalization Paradox 序言 金球化的新演绎 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Has Globalization 找Gone Too Far)?)的书。几个月后,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东南亚 的其他国家就已在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风暴中风雨飘摇。这些国家快速发展了几十 年,早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发展研究专家们眼中的宠儿。但是,国际银行及投资者 突然党得把钱放在那里不安全。于是外资大量撤出,接着,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 值,银行和企业面临破产,整个地区的经济陡然崩遗,亚洲金融风暴就这样横空出 世了!接下来是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甚至不可一世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 司(LTCM)也被扯了进去。 我真应该为我的先见之明及时机把握能力感到高兴。这本书的出版商是华盛顿 的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IIE),后来,我的书成了 他们那儿最畅销的书。我想,原因之一是正一直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支持者,它出 版这本书就有点像尼克松访问中国一样,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全球化的怀疑论从 最意想不到的角落冒了出来,更为引人注目:“哈佛大学教授的著作瞥告我们全球 化并不像说的那么好,出版这一大作的居然是一向支持全球化的智囊团!”这可真 是一本不可错过的著作! 但是,我的先见之明非常有限。我对当时即将席卷金融市场的那场风暴毫无察 觉。其实,我不但没有预见到即将到来的风暴,我还决定对金融全球化只字不提, 对每天交易量达数万亿的外汇、证券、衍生产品及其他金融资产视而不见。我集中 讨论了商品的国际贸易给劳动力市场及社会政策制造的难题。我担心国际贸易繁荣 及外包业务的兴起会使社会不公更为凸显,令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并削 弱贸易参与国的社会传统。我认为我们需要覆盖更广的社会服务设施及更完善的国 3
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际贸易规则来处理这些矛盾。当时,我的经济学家同行们对我这些考虑嗤之以鼻, 使我们不能有效地介人关于这些问题的杜会辩论,这促使我写了这本书。我现在还 认为,我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经济学界也逐渐向我的观点靠拢。但是, 金融全球化的弊端?我当时想都没想过。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我将我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金融全球化的优点 和弊端。所以当10年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让我就该议题准备一篇论文时,我 是有备而来的。2007年,我和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联 合发表了一篇题为《金融全球化为何令人失望》(Why Di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Disappoint??)的文章。金融全球化使企业家更容易筹集资金,把风险转嫁到历练更 深、更能驾驭风险的投资者身上,这是金融全球化对我们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将获 益最多,因为他们缺乏现金,抗风险能力较低,分散风险的手段较少。结果却与这 承诺大相径庭。表现好的国家,比如说中国,其实并非资金流入国,而是借钱给富 裕国家的国家。那些依赖国际贷款的国家往往表现很差。我们的这篇文章希望阐 明,金融开放没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其承诺过的好处。 当我们将文稿寄给杂志编辑部时,席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爆发了。房地产泡沫 破灭,以房产抵押为保障措施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一落千丈,信贷市场萎缩,短短几 个月华尔街的金融集团就集体自杀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政府不得不介人,提 供大量的救市资金并接管即将破产的金融机构。金融全球化就是这场危机的核心 所在。亚洲及石油输出国的过度储蓄,对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衍生品风险的爆发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很容易从一个经济实体转移到另一个经 济实体,就好像全球的资产负债表都混在一起了,这就使这场危机很快从自华尔街 扩散到全球其他金融中心。这次,我也没有预见到正在天边升起的这朵蘑菇云。 但是和我一样的经济学家大有人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在为金融创新大唱 赞歌,而对日益扩大又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及其危害不加重视。就像亚洲 金融风暴来临前-一样,他们没有看到那些危险信号,忽略了可能出现的风险。 这两次金融风暴都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金融风暴后有关研究连篇累牍,但 最终结论都是:如果政府允许金融资本自由进出,又要保持其货币价值的稳定,危 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1997年8月之前,你没有预料到泰铢会暴跌,你就不是 4
序。言 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关于次级债危机的长篇大论比比皆是,由于它的规模巨大且 影响深远,关于它的研究一定还会源源不绝,陆续有来。但是主要的结论我们现在 应该都有了:市场很容易产生泡沫,不受监管的杠杆作用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缺 乏透明度会削弱市场信心,当金融市场崩盘时政府及时介入是关键。17世纪的“郁 金香狂热”就给我们上了这一课。 这些危机发生了,但是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可预测,而是因为它们没被预测。经 济学家及其追随者对于他们当时所持的观点过于自信:市场是有效率的,金融创新 将风险转嫁到最有能力承受它的人身上,政府的干预是无效而有害的。他们忘了有 很多其他因素会使形势的走向完全不同。狂妄使人产生盲点。虽然我一直以来都反 对金融全球化,但我也沾染了这样的习气。我和经济学界的大多数同仁一样,不假 思索就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发达国家监管审慎,央行政策得力,能够有效地防止金 融恐慌和金融危机,而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制度复制到发展中国家。我的观 点和大家的大同小异。 充满了疑问 当处于全球金融体系边缘的国家,例如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被危机吞没时,我们 认为错在这些国家,因为它们达不到这个系统的严格要求。而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 体系中心国时,我们认为错在体系,我们要修改这个体系。据此推测,2008年的 金融海啸会将我们带入一个要求改革的呼声冲天的新时代。这场风暴使华尔街大伤 元气,让美国及其他主要工业国威风扫地,并让我们怀疑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是 否能持续下去,或者是说是否能以最近25年的形式存在下去。 究竟什么能预防这场金融危机?问题出在哪里?将贷款不择手段地借出去的金 融机构?挥金如土的借款人?信贷评级机构弄虚作假?金融机构借贷比率过高?全 球储蓄过剩?美联储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美国政府不应该对房利美和房贷美进行担 保?美国财政部对贝尔斯登和友邦保险施以援手,对雷曼兄弟却拒施援手,这种做 法正确吗?贪念在作怪?道德危机?监管不力?监管过度?有关这些问题的剧烈争 5
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论毫无疑问地要持续很长时间。 从大处着眼,这些都只触及了些旁枝末节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金融全球化已 经失去了往日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很长一段时间内,制定政策的决策人都不会相信 金融创新对全人类有巨大贡献,也不会相信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最为有效,更不会相 信政府可以袖手旁观让金融机构为自己的不负责行为买单。下一阶段的全球化需要 新的理论根据。我们对这套新理论的考虑越缜密,各国经济就越能健康发展。 全球金融体系并不是唯一一个不再令人信服的领域。无独有偶,在2008年7 月,正当次级债风暴风潮暗涌之际,要给国际贸易降低壁垒的全球性谈判也触礁 了。这轮在世界贸易组织支持下进行的“多哈会谈”从2001年开始,持续进行了 多年。谈判桌旁,大家言语尖刻,互相指责。很多反全球化的组织认为,这些会谈 象征着跨国集团对劳动力、贫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环境的剥削。对会谈的攻击不断, 一些简单的原因使得会谈无疾而终。由印度和中国带领的发展中国家觉得美国及欧 盟国家开出的条件不够优厚,不愿意为此取消它们的工业和农业关税壁垒。世界贸 易组织一直在努力重开会谈,但是说到如何能提高自身地位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 展时,它也是黔驴技穷。 国际贸易体系跟金融体系还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被削弱的贸易关系并不会 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突发性危机。如果有关国家觉得贸易规则过于局限或者不再适合 他们的需要,他们会想办法绕过这些规则。这些做法的后果不那么明显,要经过一 段很长的时间才会偏离多边主义及无差别对待的准则。 发展中国家经常投诉整个体系对他们不公,因为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无 政府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工会、改革论者等各色人等不时地会以反全球化作为他 们的奋斗目标,他们反全球化的原因显而易见。但新鲜的是,近几年来,富裕国家 对这些规则也有所不满。跟美国反映出来的新趋势一样,多个世界大国内都出现了 对经济全球化支持度大辐下降的现象。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华尔街日 报》共同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认为全球化有利于美国经济的人口比例已经从 2007年6月的42%跌到2008年3月的25%。更令人吃惊的是,越来越多在社会 上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家也对全球化有益无害论提出了质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经济学教科书作者,已故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