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这里面没有仆么要弄明白的。”Dyso还说,按照这··趋 势,应当是“新的每一代学生学习量子力学都比他们的老师学得容 易些。”以至下“最后…学生们会一开始就将量子力学当做一种 简单而自然的思考方式来接受。 Dyson是在量子力学建立起来三上年之后说这番话的,那个 时候本书作者止在学习量子力学。如今又过了三十年,情况好象 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尽管如此,进步仍然是有的。例如,三十 年前的理论力学课程里,还很强调要弄通流体力学的速度场描, 好为电动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必定要讲到Poisson括号,来 为量子力学做准备。现在,由于课程的精简,这些做法都不再必要 了。今天的学生,可以先潍握电磁场理论再去学流体力学,也可以 只熟悉量子力学里的对易关系而不知Poisson括号为何物。:时代 毕竟变了。 再举一个我们这代人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晶体管初露头角的 那一段时斯里,讲晶体管电路的书籍往往拿它的集电极、基极和发 射极,分别比喻作电子管的板极、栅极和阴极。虽然两者的工作机 制大不相同,但这种对应的确有助于原来对电子管很熟悉的读者 过渡到品体管的领域。可是,过了十年八年,情况发生了逆转。新 的·一代青少年,一开始就接触品体管,他们也许从来没有见过一个 普通的电子管。这个时候,再象以前那么讲就不合适了。现在早 就应当反过来,从晶体管电路过渡到电子管电路,才容易使学生 接死。 本书的日的,就是试图从现代的观点,把量子力学当做一门独 立的动力学理论,为它给出一套前后一致的、充分而又必要的概念 体系。在这一体系里,突出强调了几率幅描写的根本兹义,而摒弃 了波粒二象性之类的早期论证。在定程度上:,本书的讲法反映 了近二卜年来际物理学文献里占着愈来愈大的优势的量子力 ·3
学统计解释的基本君法。 鉴于一般教科书主要介绍量子力学的数学程式和它的应用, 很少深入展开对基本概念的讨论。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即使 找过儿本名著来看,也很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关于测量理论和 量子逻辑等论题的为数不少的专著,却又显得高不可攀而很少有 人问津。本书希望能够填补中间层次这个空档,给出一本集中讨 论量子力学概念问题、比教科书深人而又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等 谈者的参考读物。 由于本书所讲的许多内容,同好些教科书的传统说法大异其 趣,一些不熟悉这方面讨论进展情况的读者,很可能会床之为异端 邪说而不屑一顾。因此,为了使那些在这方面曾经怀过或者仍然起 脊求知欲望的读者不至于掩卷而去,书中不惮其烦地广征博引,大 量摘取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一些著名和不怎么著名的学者公开发 表的论述,以证明有关论题早已经不是什么禁区,起码是可以讨论 的。然而,我们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不同的观点。读者不稚发现, 作者是有明显偏爱的。我们说过,本书的目的在于整理出一套比 较简单干净的概念体系。因此,所引用的材料都只是作为旁证而 不是信条。同时,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批评或者宜扬某一学派 的观点,而只是说出我们认为适当的看法。因此,如果有一些读者 看过之后,惊呼这是对哥本哈根学派离经叛道之作,或者有另一些 读者相反地认为不过是拾哥本哈根学派之牙慧,对子这些可能的 议论,作者将不予置辩。 篇首所引语录,是<老子》里开宗明义的两句话。近读汤川秀 树的回忆录*,发现他对这两句话有一种新的解释,使我很受启发。 仿照汤川的诠释,我把这两句话理解成: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熹,周林东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4
自然的规律和秩序是可以讲述请楚的,但它们不是通常意义 的规律和秩序。科学的术语和概念是可以给子称呼的,但它们不 是通常意义的术语和概念。 我觉得,这两句话对本书所讨论的问题,确是最贴切不过了。 微观世界的规律是可以讲清楚的,但它不是我们习见的宏观世界 的规律。量子力学的概念是可以弄明白的,但它不是我们习用的 经典物理学概念。这就是在本书里贯彻始终的一条原则。 为了照顺到第一次学习量子力学的学生和物理学界以外的读 者,我们把起点放低一些,主要只讨论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或者 说相应于初等量子力学课程里涉及的概念内容。虽然我们不深人 开对多体问题、相对论性也子理论和品子场论的详细讨论,也已 经包括了整个现代量子理论里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出子同样的考 虑,我们避免一开始就追求使用严格的数学工具,而是一直把物理 内容的讨论放在第一位。当然,在叙述基本概念的同时,必定要提 到一些比较具体的规定,一些比较细致的数学论证,以及在各个论 题上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不可能对这些枝节 问题一一详细说明,一般只限于指出问题所在,并且列出有关的文 献篇目,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阅。 本书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陈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第 三章到第五章分别讨论了态函数的儿率诠释、态叠加原理和不确 定关系,以及它们同基本假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再回过头来讨 论态的概念和经典对应。这几章的全体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完整的 概念体系,其中每一章的叙述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按照需要单 独抽出来阅读。 关于量子力学原理,争论的题目太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都长 期停留在纯观念讨论的水平上。华而,近二十多年来,已经提出了 5
一些专门设计来检验显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实验,并且其中几个这 样的实验已经取得了确定的结果。我们在最后的第七章里,简单 介绍Bl1不等式,A-B效应,中子干涉和光的相干性等几方面引 人瞩目的进履。这些新近的实验结果,必将促进我们对量子理论 基本概念的深人理解。 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也没有刻意 追求逻辩上的完善。书中的叙述肯定有遗漏,有重复,还有多余和 失误,也可能有前后矛盾之处。我们决不认为本书的讲法是什么 不可更动的定论。作者只是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阔眼界,活跃 思想,对这方争论的症结所在得到了解,并且看到进一步钻研的 方向。 书中每一章的公式和参考文献分别按出现先后顺序绵号。如 引述其他章里的公式和文献,则有两个编号数字,中间用圆点分 开,前一数字是章数,后一数字是该章内的顺序号数。如(2.2)式 指第二章(2)式,[1.10]指第一章文献[10]等。全书括图不多,不 再分章而统一编号。 书中正文所引外国人名,除日本人名尽登用原文汉字外,一般 都使用汉语拼音字母写出。对于拉丁语系民族的姓氏,实际上即 按国际惯例,用原文写出。对于苏联人名和未查到汉字的日本人 名,侧使用惯常的拉丁字母拼音。但对于由人名派生的词汇,则用 汉语译出,如Newtonian mechanics作“牛顿力学”,Hermitian operator作“厄密算符”等。 书中所引外文文献内容,凡找得到原著的,尽量按原文译出和 核对;只找到中译文的,按中译文引用。因此,本书引文如有与已 出版的中译文不符之处,均系本书作者的重译或者改动。 作者衷心感谢胡宁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郭硕鸿教授对 本工作的支持。 。6
作者还感谢中山大学教务处的支持。 关洪 1987年12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