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理解系统分析逻辑过程、管理系统特征及系统建模要求,了解 各类系统工程模型;理解评价要素及过程,掌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技术及 指标量化方法;了解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理解非合作博弈及其模型,掌握信息经 济学规范分析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系统建模技术;评价模型构建;博弈与信息经济学模型 【教学时数】8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大都是从组织心理和个体心理视角对管理问题、现象及事 件的研究,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因为团队生产的首要特征和要素是人的集聚。然 而,管理学也有大量关于“物”的问题,包括运营系统设计、营销渠道系统构建、 市场动态预测、竞争能力评价,以及从一个比较宏观视角来考察的企业嵌入其中 的生态群落,还有从更为微观视角来关注的车间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等。之所以 将其归为“物”的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或研究的客体)较少是 人或团队的行为或心理本身,而是资源、要素或由资源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人 或团队也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要素。即使此时对人或团队行为的关注,也将其作为 资源或要素,并假定其为“理性”的“经济人”。于是在对这些管理问题的研究 中,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而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各种 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这样,在管理学硏究中就形成了以数理模型构建和分析为特征的硏究。与实证研 究的差异仅仅表现在用数学模型的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或者预测行为。本章节的 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包括系统论方法、评价方法、决 策和对策方法等。 第一节系统工程方法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从团队及其个体心理行为角度审视一个企业的运行,而对 其从系统视角的研究旨在解构一个由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专业
- 1 - 第六章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理解系统分析逻辑过程、管理系统特征及系统建模要求,了解 各类系统工程模型;理解评价要素及过程,掌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技术及 指标量化方法;了解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理解非合作博弈及其模型,掌握信息经 济学规范分析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系统建模技术;评价模型构建;博弈与信息经济学模型 【教学时数】8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大都是从组织心理和个体心理视角对管理问题、现象及事 件的研究,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因为团队生产的首要特征和要素是人的集聚。然 而,管理学也有大量关于“物”的问题,包括运营系统设计、营销渠道系统构建、 市场动态预测、竞争能力评价,以及从一个比较宏观视角来考察的企业嵌入其中 的生态群落,还有从更为微观视角来关注的车间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等。之所以 将其归为“物”的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或研究的客体)较少是 人或团队的行为或心理本身,而是资源、要素或由资源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人 或团队也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要素。即使此时对人或团队行为的关注,也将其作为 资源或要素,并假定其为“理性”的“经济人”。于是在对这些管理问题的研究 中,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而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各种 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这样,在管理学研究中就形成了以数理模型构建和分析为特征的研究。与实证研 究的差异仅仅表现在用数学模型的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或者预测行为。本章节的 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包括系统论方法、评价方法、决 策和对策方法等。 第一节 系统工程方法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从团队及其个体心理行为角度审视一个企业的运行,而对 其从系统视角的研究旨在解构一个由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专业
化分工合作体系,并关注由多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行为、演化 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学角度对管理问题的硏究是非常有价值,并极具挑战性的领 域,其中所涉及的有意义的思考可能包括:(1)研究和描述系统及其组分的性质 和特征;(2)发现与验证支配组分的规律性;(3)探索、分析或解释某些宏观现 象和微观世界的机理;(4)在适应上述客观规律下,设计、使用、评估及改进系 统;(5)预测和评估某些未知或未来复杂系统的性能、行为和功能。这些思考其 实可以冠以“组织”和“管理”进行概括,意味着对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而组织 管理需要技术和方法,系统工程就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钱学森,1978)。 、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系统的范畴很广,通常包括系统结构、层次、属性、行为、功能、环境、演 化与进化等,它们均与系统建模有关。对于类似企业这样的人造系统,研究中关 注的主要是系统功能、系统行为、系统结构、系统环境、系统运行规则以及系统 目标,在很多情况下,重点的研究是在系统功能、系统行为达到所期望的状态时, 系统结构与系统运行法则应该如何设计的问题。 (一)系统科学层次 在管理研究中,系统科学方法强调:(1)整体性和系统化;(2)平衡协同及 和谐发展;(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及其体系化:(4)问题导向、环境依存及反馈 控制。然而,管理学更重视用系统思维和原理来解决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属于系 统科学的应用层次(图6.1)。 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 运筹学 信息论 技术科学 控制论 自组织理论 复杂系统等 基础科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系统学 数学 系统哲学 哲学 版社,2006:3. 或系统观
- 2 - 化分工合作体系,并关注由多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行为、演化 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学角度对管理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并极具挑战性的领 域,其中所涉及的有意义的思考可能包括:(1)研究和描述系统及其组分的性质 和特征;(2)发现与验证支配组分的规律性;(3)探索、分析或解释某些宏观现 象和微观世界的机理;(4)在适应上述客观规律下,设计、使用、评估及改进系 统;(5)预测和评估某些未知或未来复杂系统的性能、行为和功能。这些思考其 实可以冠以“组织”和“管理”进行概括,意味着对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而组织 管理需要技术和方法,系统工程就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钱学森,1978)。 一、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系统的范畴很广,通常包括系统结构、层次、属性、行为、功能、环境、演 化与进化等,它们均与系统建模有关。对于类似企业这样的人造系统,研究中关 注的主要是系统功能、系统行为、系统结构、系统环境、系统运行规则以及系统 目标,在很多情况下,重点的研究是在系统功能、系统行为达到所期望的状态时, 系统结构与系统运行法则应该如何设计的问题。 (一)系统科学层次 在管理研究中,系统科学方法强调:(1)整体性和系统化;(2)平衡协同及 和谐发展;(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及其体系化;(4)问题导向、环境依存及反馈 控制。然而,管理学更重视用系统思维和原理来解决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属于系 统科学的应用层次①(图 6.1)。 ① 汪应洛. 系统工程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系统工程 运筹学 信息论 控制论 自组织理论 复杂系统等 系统学 系统哲学 或系统观 工程技术 技术科学 基础科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数学) 哲学
图6.1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图6.1显示了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了系统研究的四个层 次,其中,系统哲学或系统观是指导系统研究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系统学作为 研究系统的基本属性与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的科学。而第三层次包含了系统研究 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包括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自上世纪80年代以 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等理论和技术。第四层次是系 统论的应用层次,是依据系统论原理、技术和方法用来解决系统问题的范畴,也 就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和工 程系统的组织管理就要使用这些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由此形成的学科被称为系 统工程。系统科学的四个层次显示出,作为应用层次的系统工程不仅从哲学和系 统科学获得思想方法源泉,也因为分析和处理各类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诞生 与成熟而得到支持。 系统是整体功能,是一个由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所组成的 有机整体。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必要条件,而构成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素 及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按一定次序、法则排列和组合而成的整 体结构。在管理硏究中,系统工程应用遇到四个基本问题,它们是排序、组集、 适度和连接。 1、排序问题 序”指要素在系统某特定广义空间排列的次序,其中广义空间可以是由空 间、时间、人际等组成,系统内各要素在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位置上有上下左右, 权重有大小,素质上有优劣,速度上有快慢,价值上有贵贱等。如何综合系统各 要素对系统总的功能、目标的贡献(效用),是管理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系 统工程最常用的方法系统评价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它运用合理的分解方 法,将评价的目标和对象属性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经验和评价方法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效用原理将系统各个属性的价值综合成为系统的价 值,作为排序的依据。 2、组集问题 ①陈宏民.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35
- 3 - 图 6.1 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图 6.1 显示了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了系统研究的四个层 次,其中,系统哲学或系统观是指导系统研究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系统学作为 研究系统的基本属性与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的科学。而第三层次包含了系统研究 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包括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 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等理论和技术。第四层次是系 统论的应用层次,是依据系统论原理、技术和方法用来解决系统问题的范畴,也 就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和工 程系统的组织管理就要使用这些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由此形成的学科被称为系 统工程。系统科学的四个层次显示出,作为应用层次的系统工程不仅从哲学和系 统科学获得思想方法源泉,也因为分析和处理各类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诞生 与成熟而得到支持。 系统是整体功能,是一个由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所组成的 有机整体。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必要条件,而构成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素 及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按一定次序、法则排列和组合而成的整 体结构。在管理研究中,系统工程应用遇到四个基本问题,它们是排序、组集、 适度和连接①。 1、排序问题 “序”指要素在系统某特定广义空间排列的次序,其中广义空间可以是由空 间、时间、人际等组成,系统内各要素在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位置上有上下左右, 权重有大小,素质上有优劣,速度上有快慢,价值上有贵贱等。如何综合系统各 要素对系统总的功能、目标的贡献(效用),是管理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系 统工程最常用的方法系统评价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它运用合理的分解方 法,将评价的目标和对象属性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经验和评价方法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效用原理将系统各个属性的价值综合成为系统的价 值,作为排序的依据。 2、组集问题 ① 陈宏民. 系统工程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35
“集”即集合、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寻求系统组成要素的合理匹配。组集是 系统综合阶段最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寻求集合的合理匹配,以实现系统的 预定目标和特定功能与行为。组集的前提是对系统和可能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 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对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以便进 行要素间的各种搭配。组集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为多元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 3、适度问题 “度”即程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的界限,适度就是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分 寸,做到“恰到好处”。在系统硏究中,特别是一些定量的系统分析中,常常遇 到优化、择优的问题,其实质就是“适度”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用“优化” 技术,其中运筹学是寻求“适度”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很多社会经济系统的 研究中,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合理的分配资源、合适 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议题,由于这类系统的 复杂性,难以写出优化的数学表达式,所以采用系统仿真方法能够较有效地确定 系统各要素的量和质的关系。 4、连接问题 连接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系统内务要素如何衔接,支配关系如何选定,要素 比重如何确定,才能使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佳。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中重 大事项的平衡、协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先 后次序问题。第二重含义是,一旦系统目标确定之后,系统以何种策略,从现在 过渡到目标点,或者系统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何衔接,才能达到 目标所花费的时间或投入最少。 (二)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随着被称为“老三论”的系统论(1945-1956)、控制论(1948)、 信息论(1949)的发展,作为这些理论应用也开始发展,工业工程、运筹学、投 入产出分析等在管理研究中逐步被采用。1957年系统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系统 工程方法如PERT、系统动力学等开始得到应用,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组织 理论及组织行为学得到快速发展。而到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1969)、协同学(1969)、超循环理论(1979)等自组织理论体系 得以建立,非线性科学及复杂系统、系统演化和学习、自治分散系统等问题引起
- 4 - “集”即集合、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寻求系统组成要素的合理匹配。组集是 系统综合阶段最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寻求集合的合理匹配,以实现系统的 预定目标和特定功能与行为。组集的前提是对系统和可能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 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对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以便进 行要素间的各种搭配。组集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为多元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 3、适度问题 “度”即程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的界限,适度就是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分 寸,做到“恰到好处”。在系统研究中,特别是一些定量的系统分析中,常常遇 到优化、择优的问题,其实质就是“适度”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用“优化” 技术,其中运筹学是寻求“适度”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很多社会经济系统的 研究中,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合理的分配资源、合适 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议题,由于这类系统的 复杂性,难以写出优化的数学表达式,所以采用系统仿真方法能够较有效地确定 系统各要素的量和质的关系。 4、连接问题 连接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系统内务要素如何衔接,支配关系如何选定,要素 比重如何确定,才能使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佳。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中重 大事项的平衡、协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先 后次序问题。第二重含义是,一旦系统目标确定之后,系统以何种策略,从现在 过渡到目标点,或者系统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何衔接,才能达到 目标所花费的时间或投入最少。 (二)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20 世纪上半叶,随着被称为“老三论”的系统论(1945-1956)、控制论(1948)、 信息论(1949)的发展,作为这些理论应用也开始发展,工业工程、运筹学、投 入产出分析等在管理研究中逐步被采用。1957 年系统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系统 工程方法如 PERT、系统动力学等开始得到应用,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组织 理论及组织行为学得到快速发展。而到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1969)、协同学(1969)、超循环理论(1979)等自组织理论体系 得以建立,非线性科学及复杂系统、系统演化和学习、自治分散系统等问题引起
关注,系统工程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等软系统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图62)。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 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结 构的过程。在管理研究中,科层组织内部的子系统或个体要素是在权威协调下 运行的,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职能是权力作用的机制,显然 它不符合自组织定义,称之为“他组织”。但是在现代管理中,战略联盟、业务 外包等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其本质是自组织。因此,对自组织理论和方法的关注极 为有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 ¨组织条件方法 协同理论 自组织动力 学方法 自组织演化 自组织结合 途径方法 突变理论 超循环理论 途径方法 自组织结构 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 自组织演化过 法 程与图景方法 自组织综合方法 自组织认识论 与哲学基础 图6.2自组织理论与方法体系 图62揭示了自组织理论体系,以及各个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中 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的条件:第一,创造条件使得体系开放,使得外部对 体系的输入平权化,并且使得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第二,对体系内部进行分 析,看各个部分是否存在差异,即经过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培育,是否 使得内部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培育这种差异,使得体系走向非线性和非平衡或 越来越远离平衡。 协同理论是自组织协同动力学方法:第一,了解子系统的数量和性质,以及 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构建子系统之间合作的桥梁;第二,了解体系稳定性状况, 发现体系不稳定性处所;第三,在体系不稳定性区域,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①吴桐.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4
- 5 - 关注,系统工程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等软系统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图 6.2)。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 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结 构的过程①。在管理研究中,科层组织内部的子系统或个体要素是在权威协调下 运行的,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职能是权力作用的机制,显然, 它不符合自组织定义,称之为“他组织”。但是在现代管理中,战略联盟、业务 外包等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其本质是自组织。因此,对自组织理论和方法的关注极 为有意义。 图 6.2 自组织理论与方法体系 图 6.2 揭示了自组织理论体系,以及各个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中: 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的条件:第一,创造条件使得体系开放,使得外部对 体系的输入平权化,并且使得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第二,对体系内部进行分 析,看各个部分是否存在差异,即经过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培育,是否 使得内部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培育这种差异,使得体系走向非线性和非平衡或 越来越远离平衡。 协同理论是自组织协同动力学方法:第一,了解子系统的数量和性质,以及 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构建子系统之间合作的桥梁;第二,了解体系稳定性状况, 发现体系不稳定性处所;第三,在体系不稳定性区域,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① 吴桐.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24.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理论 突变理论 超循环理论 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 自组织综合方法 自组织条件方法 自组织动力 学方法 自组织结合 途径方法 自组织演化过 程与图景方法 自组织认识论 与哲学基础 自组织演化 途径方法 自组织结构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