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恐惧与颤栗 为“宗教的”。克尔凯郭尔的审美著作与宗教著作有一个根本区别,那 就是: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说,后者是克尔凯郭尔本人的著作,它们 代表了克尔凯郭尔本人的观点;但如果我们以前者也是克尔凯郭尔本 人写下的著作为由,去要求他为其中的观点负责,却会遇到一大堆麻 烦,因为克尔凯郭尔反复声明:“笔名著作中没有一个语词是我的。” 对于这些著作,我的意见只是一个第三者的意见;对于它们的意义, 我的看法只是一个读者的看法。”(《非科学的最后附言》)换言之,克 尔凯郭尔创造了一大堆笔名著作及其作者,却主动地与之保持着一种 间距。如果我们对他笔名著作的观点提出反驳,他会回答说:那不是 我的观点,而是该书作者的观点,例如《哲学片断》的作者克里马库 斯的观点,或《或此或彼》作者之一乔治·威廉的观点 可是,我们应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克尔凯郭尔对自己笔名著作所 作的声明呢?克尔凯郭尔与他所创造的一大堆作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 关系呢?以下是克尔凯郭尔的主要笔名著作的署名情况 1.《或此或彼》(1842),维克托·埃里米塔编,第一卷作者A,第2卷 作者B,即乔治·威廉。 2.《再现》(1843),康斯坦丁·康斯坦堤乌斯。 3.《恐惧与颤栗》(1843),沉默的约翰尼斯。 4.《哲学片断》(1844),约翰尼斯·克里马库斯,出版者克尔凯郭尔。 5.《不安的概念》(1844),维吉尼斯·霍夫林西斯。 6.《序言集》(1844),尼古拉斯·诺塔本。 7.《生活道路上的诸阶段》(1845),桑瑞·帕森思。出版者赫拉里鸟 斯·布克宾德。 8.《非科学的最后附言》(1846),约翰尼斯·克里马库斯,出版者克 尔凯郭尔 9.《致死之症》(1849),反克里马库斯,克尔凯郭尔编
为 “ 宗 教 的 ”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审 美 著 作 与 宗 教 著 作 有 一 个 根 本 区 别 , 那 就 是 : 我 们 很 容 易 得 出 结 论 说 , 后 者 是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的 著 作 , 它 们 代 表 了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的 观 点 ; 但 如 果 我 们 以 前 者 也 是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写 下 的 著 作 为 由 , 去 要 求 他 为 其 中 的 观 点 负 责 , 却 会 遇 到 一 大 堆 麻 烦 , 因 为 克 尔 凯 郭 尔 反 复 声 明 : “ 笔 名 著 作 中 没 有 一 个 语 词 是 我 的 。 ” “ 对 于 这 些 著 作 , 我 的 意 见 只 是 一 个 第 三 者 的 意 见 ; 对 于 它 们 的 意 义 , 我 的 看 法 只 是 一 个 读 者 的 看 法 。 ” ( 《 非 科 学 的 最 后 附 言 》 ) 换 言 之 , 克 尔 凯 郭 尔 创 造 了 一 大 堆 笔 名 著 作 及 其 作 者 , 却 主 动 地 与 之 保 持 着 一 种 间 距 。 如 果 我 们 对 他 笔 名 著 作 的 观 点 提 出 反 驳 , 他 会 回 答 说 : 那 不 是 我 的 观 点 , 而 是 该 书 作 者 的 观 点 , 例 如 《 哲 学 片 断 》 的 作 者 克 里 马 库 斯 的 观 点 , 或 《 或 此 或 彼 》 作 者 之 一 乔 治 · 威 廉 的 观 点 。 可 是 , 我 们 应 当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相 信 克 尔 凯 郭 尔 对 自 己 笔 名 著 作 所 作 的 声 明 呢 ? 克 尔 凯 郭 尔 与 他 所 创 造 的 一 大 堆 作 者 到 底 有 着 什 么 样 的 关 系 呢 ? 以 下 是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主 要 笔 名 著 作 的 署 名 情 况 : 1 . 《 或 此 或 彼 》 ( 1 8 4 2 ) , 维 克 托 · 埃 里 米 塔 编 , 第 一 卷 作 者 A , 第 2 卷 作 者 B , 即 乔 治 · 威 廉 。 2 . 《 再 现 》 ( 1 8 4 3 ) , 康 斯 坦 丁 · 康 斯 坦 堤 乌 斯 。 3 . 《 恐 惧 与 颤 栗 》 ( 1 8 4 3 ) , 沉 默 的 约 翰 尼 斯 。 4 . 《 哲 学 片 断 》 ( 1 8 4 4 ) , 约 翰 尼 斯 · 克 里 马 库 斯 , 出 版 者 克 尔 凯 郭 尔 。 5 . 《 不 安 的 概 念 》 ( 1 8 4 4 ) , 维 吉 尼 斯 · 霍 夫 林 西 斯 。 6 . 《 序 言 集 》 ( 1 8 4 4 ) , 尼 古 拉 斯 · 诺 塔 本 。 7 . 《 生 活 道 路 上 的 诸 阶 段 》 ( 1 8 4 5 ) , 桑 瑞 · 帕 森 思 。 出 版 者 赫 拉 里 乌 斯 · 布 克 宾 德 。 8 . 《 非 科 学 的 最 后 附 言 》 ( 1 8 4 6 ) , 约 翰 尼 斯 · 克 里 马 库 斯 , 出 版 者 克 尔 凯 郭 尔 。 9 . 《 致 死 之 症 》 ( 1 8 4 9 ) , 反 克 里 马 库 斯 , 克 尔 凯 郭 尔 编 。 4 恐 惧 与 颤 栗
恐惧与颤栗 5 10.《基督教中的实践》(1850),反克里马库斯,克尔凯郭尔编。 克尔凯郭尔的笔名著作使我们看到:审美生活的原则是享乐,特 征是绝望;伦理生活的原则是选择,基础是愧悔;宗教生活的基础是 负疚,特征是受难;而处在审美生活与伦理生活之间的是讽刺,处在 伦理生活与宗教生活之间的是幽默。 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乔治·威廉是伦理生活的象征;《或 此或彼》的作者A则向人们展现了审美生活的快乐;沉默的约翰尼斯 在恐惧与颤栗中对伦理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克里马库斯对如何成 为基督徒的问题进行了冷静而透彻的哲学沉思,却自称只是一个幽默 者,不够基督徒;而反克里马库斯则怀着基督徒的热忱去分析时代的 “致死之症”……最妙不过的是,克尔凯郭尔还通过桑瑞·帕森思为大 部分笔名作者在《生活道路上的诸阶段》中安排了一次精彩绝伦的会 饮,并让他们在“酒里头有真理”的章节里,对生活方式酣畅淋漓地 各抒已见 不过,克尔凯郭尔审美著作展现的生活方式、生活观点和态度虽 然多姿多彩,却潜藏着一种“欺骗性”的意图。克尔凯郭尔解释说,欺 骗在这里意味着不从所欲表达的东西出发,而是以接受其它幻想为起 点。(《作为作者对我著作的看法》)克尔凯郭尔反复强调他全部著作 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一个基督徒意味着什么?他 还强调说,他的著作虽有笔名和署名、审美和宗教之分,他却一直都 是一个宗教性的作家。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的审美性 著作的真实意图是为宗教服务。换言之,克尔凯郭尔的审美著作,即 笔名著作,像是克尔凯郭尔为了将人引至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而精心 安排的戏剧。这出戏剧的直接任务是:引导人们脱出审美生活的幻相, 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引导人们脱出非基督教宗教的诱惑,引导人 们脱出对基督教世界产生的幻相(即以为做一个基督徒就是受洗、入
1 0 . 《 基 督 教 中 的 实 践 》 ( 1 8 5 0 ) , 反 克 里 马 库 斯 , 克 尔 凯 郭 尔 编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笔 名 著 作 使 我 们 看 到 : 审 美 生 活 的 原 则 是 享 乐 , 特 征 是 绝 望 ; 伦 理 生 活 的 原 则 是 选 择 , 基 础 是 愧 悔 ; 宗 教 生 活 的 基 础 是 负 疚 , 特 征 是 受 难 ; 而 处 在 审 美 生 活 与 伦 理 生 活 之 间 的 是 讽 刺 , 处 在 伦 理 生 活 与 宗 教 生 活 之 间 的 是 幽 默 。 在 这 些 不 同 的 生 活 方 式 之 间 , 乔 治 · 威 廉 是 伦 理 生 活 的 象 征 ; 《 或 此 或 彼 》 的 作 者 A 则 向 人 们 展 现 了 审 美 生 活 的 快 乐 ; 沉 默 的 约 翰 尼 斯 在 恐 惧 与 颤 栗 中 对 伦 理 生 活 产 生 了 深 刻 的 怀 疑 ; 克 里 马 库 斯 对 如 何 成 为 基 督 徒 的 问 题 进 行 了 冷 静 而 透 彻 的 哲 学 沉 思 , 却 自 称 只 是 一 个 幽 默 者 , 不 够 基 督 徒 ; 而 反 克 里 马 库 斯 则 怀 着 基 督 徒 的 热 忱 去 分 析 时 代 的 “ 致 死 之 症 ” … … 最 妙 不 过 的 是 , 克 尔 凯 郭 尔 还 通 过 桑 瑞 · 帕 森 思 为 大 部 分 笔 名 作 者 在 《 生 活 道 路 上 的 诸 阶 段 》 中 安 排 了 一 次 精 彩 绝 伦 的 会 饮 , 并 让 他 们 在 “ 酒 里 头 有 真 理 ” 的 章 节 里 , 对 生 活 方 式 酣 畅 淋 漓 地 各 抒 己 见 。 不 过 , 克 尔 凯 郭 尔 审 美 著 作 展 现 的 生 活 方 式 、 生 活 观 点 和 态 度 虽 然 多 姿 多 彩 , 却 潜 藏 着 一 种 “ 欺 骗 性 ” 的 意 图 。 克 尔 凯 郭 尔 解 释 说 , 欺 骗 在 这 里 意 味 着 不 从 所 欲 表 达 的 东 西 出 发 , 而 是 以 接 受 其 它 幻 想 为 起 点 。 ( 《 作 为 作 者 对 我 著 作 的 看 法 》 ) 克 尔 凯 郭 尔 反 复 强 调 他 全 部 著 作 的 中 心 问 题 是 : 如 何 成 为 一 个 基 督 徒 , 成 为 一 个 基 督 徒 意 味 着 什 么 ? 他 还 强 调 说 , 他 的 著 作 虽 有 笔 名 和 署 名 、 审 美 和 宗 教 之 分 , 他 却 一 直 都 是 一 个 宗 教 性 的 作 家 。 当 他 这 样 说 的 时 候 , 他 的 意 思 是 , 他 的 审 美 性 著 作 的 真 实 意 图 是 为 宗 教 服 务 。 换 言 之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审 美 著 作 , 即 笔 名 著 作 , 像 是 克 尔 凯 郭 尔 为 了 将 人 引 至 宗 教 , 特 别 是 基 督 教 而 精 心 安 排 的 戏 剧 。 这 出 戏 剧 的 直 接 任 务 是 : 引 导 人 们 脱 出 审 美 生 活 的 幻 相 , 认 识 到 伦 理 生 活 的 局 限 , 引 导 人 们 脱 出 非 基 督 教 宗 教 的 诱 惑 , 引 导 人 们 脱 出 对 基 督 教 世 界 产 生 的 幻 相 ( 即 以 为 做 一 个 基 督 徒 就 是 受 洗 、 入 恐 惧 与 颤 栗 5
恐惧与颤栗 教和礼拜,殊不知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其实远比这难得多),从而达成 将基督教精神重新引入基督教世界的目的。 然而,克尔凯郭尔本人在其署名著作中并不直接为宗教价值的优 先性进行系统的辩护。所以,尽管笔名著作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各 个角度暗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可能会寻求到永恒的价值,我们仍然 难以得出结论说:对克尔凯郭尔来说,生活中存在着一个从审美到宗 教的、由低到高的阶梯,而且我们还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宗教价值的优 先性。与此相反,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选择你自己”才是行为的第 一原则 克尔凯郭尔本人选择的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认为自己 够一个理想的基督徒。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入了教、受过洗、做礼拜 就是基督徒了;克尔凯郭尔则认为这是基督教世界的幻相;做一个真 正的基督徒远远不止是这些。因此,克尔凯郭尔认为他的位置大约处 在自称不够基督徒的幽默家克里马库斯和理想的基督徒反克里马库 斯之间。克尔凯郭尔这样看与他崇敬苏格拉底有关;后者学识渊博,却 自称无知 可是,兑尔凯郭尔为什么要用审美性的笔名著作来达成自己的目 的呢?这当然与他的诗人气质、戏剧爱好有关,但更为深刻的原因是 他对间接传达一交流理论的考虑。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1.基督是上帝道成肉身,却只能间接地、迂回地让人们领悟,而 不是直接向人们宣示这一点。这一悖论为间接传达一交流理论提供了 完美的神学范例。 2.真理即是主体性,只能在内心中加以领悟,因而是无法直接传 达的。 3.基督教世界的幻相不能靠直接的方式加以摧毁。相反,苏格拉 底的讽刺一助产术却启发人们去运用辩证的方法。 4.生活要求选择。但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自己具有教导人们如何
教 和 礼 拜 , 殊 不 知 做 一 个 真 正 的 基 督 徒 其 实 远 比 这 难 得 多 ) , 从 而 达 成 将 基 督 教 精 神 重 新 引 入 基 督 教 世 界 的 目 的 。 然 而 ,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在 其 署 名 著 作 中 并 不 直 接 为 宗 教 价 值 的 优 先 性 进 行 系 统 的 辩 护 。 所 以 , 尽 管 笔 名 著 作 从 正 面 、 反 面 、 侧 面 等 各 个 角 度 暗 示 , 一 个 真 正 的 基 督 徒 可 能 会 寻 求 到 永 恒 的 价 值 , 我 们 仍 然 难 以 得 出 结 论 说 : 对 克 尔 凯 郭 尔 来 说 , 生 活 中 存 在 着 一 个 从 审 美 到 宗 教 的 、 由 低 到 高 的 阶 梯 , 而 且 我 们 还 可 以 从 理 论 上 证 明 宗 教 价 值 的 优 先 性 。 与 此 相 反 , 对 于 克 尔 凯 郭 尔 来 说 , “ 选 择 你 自 己 ” 才 是 行 为 的 第 一 原 则 。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选 择 的 是 基 督 徒 的 生 活 方 式 , 但 他 并 不 认 为 自 己 够 一 个 理 想 的 基 督 徒 。 人 们 通 常 认 为 , 只 要 入 了 教 、 受 过 洗 、 做 礼 拜 就 是 基 督 徒 了 ; 克 尔 凯 郭 尔 则 认 为 这 是 基 督 教 世 界 的 幻 相 ; 做 一 个 真 正 的 基 督 徒 远 远 不 止 是 这 些 。 因 此 , 克 尔 凯 郭 尔 认 为 他 的 位 置 大 约 处 在 自 称 不 够 基 督 徒 的 幽 默 家 克 里 马 库 斯 和 理 想 的 基 督 徒 反 克 里 马 库 斯 之 间 。 克 尔 凯 郭 尔 这 样 看 与 他 崇 敬 苏 格 拉 底 有 关 ; 后 者 学 识 渊 博 , 却 自 称 无 知 。 可 是 , 兑 尔 凯 郭 尔 为 什 么 要 用 审 美 性 的 笔 名 著 作 来 达 成 自 己 的 目 的 呢 ? 这 当 然 与 他 的 诗 人 气 质 、 戏 剧 爱 好 有 关 , 但 更 为 深 刻 的 原 因 是 他 对 间 接 传 达 - 交 流 理 论 的 考 虑 。 在 克 尔 凯 郭 尔 看 来 : 1 . 基 督 是 上 帝 道 成 肉 身 , 却 只 能 间 接 地 、 迂 回 地 让 人 们 领 悟 , 而 不 是 直 接 向 人 们 宣 示 这 一 点 。 这 一 悖 论 为 间 接 传 达 - 交 流 理 论 提 供 了 完 美 的 神 学 范 例 。 2 . 真 理 即 是 主 体 性 , 只 能 在 内 心 中 加 以 领 悟 , 因 而 是 无 法 直 接 传 达 的 。 3 . 基 督 教 世 界 的 幻 相 不 能 靠 直 接 的 方 式 加 以 摧 毁 。 相 反 , 苏 格 拉 底 的 讽 刺 - 助 产 术 却 启 发 人 们 去 运 用 辩 证 的 方 法 。 4 . 生 活 要 求 选 择 。 但 克 尔 凯 郭 尔 并 不 认 为 自 己 具 有 教 导 人 们 如 何 6 恐 惧 与 颤 栗
恐惧与颤栗 7 选择的权威,他不是一个教师。作为作者,他应为读者留下自我思考 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空间。 凡此种种,都要求有一种间接的传达一交流方式。所以,克尔凯 郭尔创造了一大堆作者,并替他们想象出与宗教相近、相异和相反的 各种观点。这些观点与克尔凯郭尔在署名的宗教著作中正反相映,相 得益彰。 毫无疑问,克尔凯郭尔所创造的作者们都是些出色的演员。他们 以其迷人的品格、独到的见解在思想史上演出了一出无与伦比的戏 剧。克尔凯郭尔十分喜爱和欣赏他一手创造的作者们所演出的戏剧 却对他们各自的观点不置可否。《恐惧与颤栗》即是这出戏剧中的 幕,克尔凯郭尔著作中宗教价值与伦理、审美价值的冲突即在这里开 始展开,亚伯拉罕祭献亲子、阿伽门农痛决爱女、人鱼怪魔诱惑美女 …不同的生活方式自有其独到的魅力。孰优孰劣,谁是谁非,克尔 凯郭尔本人不置一辞,读者当然就只好自己去思考和决定了
选 择 的 权 威 , 他 不 是 一 个 教 师 。 作 为 作 者 , 他 应 为 读 者 留 下 自 我 思 考 、 自 我 决 定 、 自 我 选 择 的 空 间 。 凡 此 种 种 , 都 要 求 有 一 种 间 接 的 传 达 - 交 流 方 式 。 所 以 , 克 尔 凯 郭 尔 创 造 了 一 大 堆 作 者 , 并 替 他 们 想 象 出 与 宗 教 相 近 、 相 异 和 相 反 的 各 种 观 点 。 这 些 观 点 与 克 尔 凯 郭 尔 在 署 名 的 宗 教 著 作 中 正 反 相 映 , 相 得 益 彰 。 毫 无 疑 问 , 克 尔 凯 郭 尔 所 创 造 的 作 者 们 都 是 些 出 色 的 演 员 。 他 们 以 其 迷 人 的 品 格 、 独 到 的 见 解 在 思 想 史 上 演 出 了 一 出 无 与 伦 比 的 戏 剧 。 克 尔 凯 郭 尔 十 分 喜 爱 和 欣 赏 他 一 手 创 造 的 作 者 们 所 演 出 的 戏 剧 , 却 对 他 们 各 自 的 观 点 不 置 可 否 。 《 恐 惧 与 颤 栗 》 即 是 这 出 戏 剧 中 的 一 幕 , 克 尔 凯 郭 尔 著 作 中 宗 教 价 值 与 伦 理 、 审 美 价 值 的 冲 突 即 在 这 里 开 始 展 开 , 亚 伯 拉 罕 祭 献 亲 子 、 阿 伽 门 农 痛 决 爱 女 、 人 鱼 怪 魔 诱 惑 美 女 … … 不 同 的 生 活 方 式 自 有 其 独 到 的 魅 力 。 孰 优 孰 劣 , 谁 是 谁 非 ,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不 置 一 辞 , 读 者 当 然 就 只 好 自 己 去 思 考 和 决 定 了 。 恐 惧 与 颤 栗 7
恐惧与颤栗 致谢 本书译都因以下的三个方面的原因要特别感谢英译《克尔凯郭尔 全集》主编,《恐惧与颤栗》英译者哈沃德·亨和艾德娜·亨 Howard Hong and Edna hong)夫妇 1.本书虽从丹麦文译出,但极大地受惠于亨氏夫妇英译本(普林 斯顿大学,1983年版); 2.蒙亨氏夫妇特许,本书译注和校注多处受惠于亨氏译注; 3.本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了亨氏主持的“克尔凯郭尔图书馆 朋友会”( Friends of the Kierkegaard Library)和“‘附言’联合会” Postscript,inc.)的资助,没有这一资助,译者要完成本书翻译工作 是不可想象的。总之,本书译者对亨氏夫妇的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感激 之情无以言述 本书译者曾在丹麦奥胡斯大学神学院深蒙宗教哲学所教授斯文 ·安德森( Send Andersen)和瓦思·安德森( agn Andersen)等 的教诲,对他们的两年悉心指导,译者永难忘怀! 译者对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所副所长朱丽亚·瓦特琼 Julia w atkin)博士、美国圣·奥拉胡大学克尔凯郭尔图书馆辛迪亚 ·珑 ynthia Lund)女士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译者
致 谢 本 书 译 都 因 以 下 的 三 个 方 面 的 原 因 要 特 别 感 谢 英 译 《 克 尔 凯 郭 尔 全 集 》 主 编 , 《 恐 惧 与 颤 栗 》 英 译 者 哈 沃 德 · 亨 和 艾 德 娜 · 亨 ( H o w a r d H o n g a n d E d n a H o n g ) 夫 妇 : 1 . 本 书 虽 从 丹 麦 文 译 出 , 但 极 大 地 受 惠 于 亨 氏 夫 妇 英 译 本 (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 1 9 8 3 年 版 ) ; 2 . 蒙 亨 氏 夫 妇 特 许 , 本 书 译 注 和 校 注 多 处 受 惠 于 亨 氏 译 注 ; 3 . 本 书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接 受 了 亨 氏 主 持 的 “ 克 尔 凯 郭 尔 图 书 馆 朋 友 会 ” ( F r i e n d s o f t h e K i e r k e g a a r d L i b r a r y ) 和 “ ‘ 附 言 ’ 联 合 会 ” ( P o s t s c r i p t , I n c . ) 的 资 助 , 没 有 这 一 资 助 , 译 者 要 完 成 本 书 翻 译 工 作 是 不 可 想 象 的 。 总 之 , 本 书 译 者 对 亨 氏 夫 妇 的 各 种 支 持 和 帮 助 的 感 激 之 情 无 以 言 述 。 本 书 译 者 曾 在 丹 麦 奥 胡 斯 大 学 神 学 院 深 蒙 宗 教 哲 学 所 教 授 斯 文 · 安 德 森 ( S v e n d A n d e r s e n ) 和 瓦 思 · 安 德 森 ( V a A g n A n d e r s e n ) 等 的 教 诲 , 对 他 们 的 两 年 悉 心 指 导 , 译 者 永 难 忘 怀 ! 译 者 对 哥 本 哈 根 大 学 克 尔 凯 郭 尔 研 究 所 副 所 长 朱 丽 亚 · 瓦 特 琼 ( J u l i a W a t k i n ) 博 士 、 美 国 圣 · 奥 拉 胡 大 学 克 尔 凯 郭 尔 图 书 馆 辛 迪 亚 · 珑 ( C y n t h i a L u n d ) 女 士 的 热 情 鼓 励 和 支 持 致 以 诚 挚 的 谢 意 ! 译 者 恐 惧 与 颤 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