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喉与颤粟 丹麦]克尔剀郭尔髻 命、二 《现代砝会与人》名著译丛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从 恐惧与颤栗 〔丹麦〕克尔凯郭尔著 刘继译 陈维正校 FEAR AND TREMBLING
《 现 代 社 会 与 人 》 名 著 译 从 恐 惧 与 颤 栗 〔 丹 麦 〕 克 尔 凯 郭 尔 著 刘 继 译 陈 维 正 校 F E A R A N D T R E M B L I N G
恐惧与颤栗 编者的话 现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研究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意在寻求到人类和人类文化所依据的先在的 根,由此而重识、重铸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研究是从 两方面入手的:一是对人的宏观研究,即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 个侧面,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等的研究;一是对人的微 观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 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 为了帮助国内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了解现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主 潮,以便纵观全局,我们选编翻译了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对人进行微 观研究的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为丛书出版。这些著作从各个领域 的不同角度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潜能、情感、价值、需要、信 仰等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力图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 态,并预测这种精神状态在未来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 面,对人的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许多学科的交汇点,由此形成了哲学人 类学、深层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人类行为学等竞相争艳的纷繁格局 另一方面,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较客观地揭示了西方社会所面临的 深刻的精神危机。当然,由于作者固有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著
编 者 的 话 现 当 代 西 方 学 术 思 想 的 主 要 特 征 之 一 , 是 注 重 人 的 主 体 性 研 究 。 这 种 以 人 为 中 心 的 研 究 , 意 在 寻 求 到 人 类 和 人 类 文 化 所 依 据 的 先 在 的 根 , 由 此 而 重 识 、 重 铸 人 与 世 界 、 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 对 人 的 研 究 是 从 两 方 面 入 手 的 : 一 是 对 人 的 宏 观 研 究 , 即 着 眼 于 整 个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各 个 侧 面 , 如 经 济 、 政 治 、 文 化 、 历 史 、 宗 教 等 的 研 究 ; 一 是 对 人 的 微 观 研 究 , 即 立 足 于 人 的 主 体 性 , 致 力 于 探 求 人 的 深 奥 莫 测 的 精 神 世 界 和 千 变 万 化 的 行 为 表 现 。 为 了 帮 助 国 内 学 术 界 及 广 大 读 者 了 解 现 当 代 西 方 学 术 研 究 的 主 潮 , 以 便 纵 观 全 局 , 我 们 选 编 翻 译 了 现 当 代 西 方 著 名 学 者 对 人 进 行 微 观 研 究 的 一 批 有 代 表 性 的 著 作 , 作 为 丛 书 出 版 。 这 些 著 作 从 各 个 领 域 的 不 同 角 度 对 人 的 本 质 、 人 格 、 本 能 、 潜 能 、 情 感 、 价 值 、 需 要 、 信 仰 等 进 行 了 较 深 刻 的 剖 析 , 力 图 揭 示 现 代 人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的 精 神 状 态 , 并 预 测 这 种 精 神 状 态 在 未 来 的 演 变 。 从 中 ,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一 方 面 , 对 人 的 主 体 性 研 究 已 成 为 许 多 学 科 的 交 汇 点 , 由 此 形 成 了 哲 学 人 类 学 、 深 层 心 理 学 、 社 会 生 物 学 、 人 类 行 为 学 等 竞 相 争 艳 的 纷 繁 格 局 ; 另 一 方 面 , 这 些 著 作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较 客 观 地 揭 示 了 西 方 社 会 所 面 临 的 深 刻 的 精 神 危 机 。 当 然 , 由 于 作 者 固 有 的 资 产 阶 级 的 局 限 性 , 这 些 著 恐 惧 与 颤 栗 1
恐惧与颤栗 作中存在着一些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偏见,也不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 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分析、鉴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这些著作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成 为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编委会 1987年5月
作 中 存 在 着 一 些 唯 心 主 义 的 观 点 和 偏 见 , 也 不 可 能 提 供 解 决 问 题 的 答 案 。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在 阅 读 时 加 以 分 析 、 鉴 别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指 导 下 , 对 这 些 著 作 进 行 科 学 的 、 实 事 求 是 的 研 究 , 吸 收 其 中 对 我 们 有 益 的 成 分 , 为 建 设 符 合 我 国 国 情 的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服 务 。 《 现 代 社 会 与 人 》 名 著 译 丛 编 委 会 1 9 8 7 年 5 月 2 恐 惧 与 颤 栗
恐惧与颤栗 3 中译者序 或许,克尔凯郭尔的思想,甚至著作风格都是由他的名字所注定 的。克尔凯郭尔这个名字在丹麦文中由教堂( kirke)和园地 ( gaard)两部分组成;克尔凯郭尔( kierkegaard)即是教堂园地,而 在现代丹麦文中它又被广泛地用来表示坟场、墓地。所以,很少有人 像克尔凯郭尔那样,其思想与人名的含义有着如此天然的巧合。因为, 克尔凯郭尔的“教堂园地”之意,使人不会对他声称自己是个宗教著 作家感到意外;而克尔凯郭尔的“坟场、墓地”之意,则使人免不了 要想起他那些冷气森森的书名,诸如“恐惧与颤栗”、“不安的概念” “致死之症”,等等。 克尔凯郭尔于1813年出生在丹麦幽兰半岛,1855年他在哥本哈 根去世时,年仅42岁。与其他大思想家相比,克尔凯郭尔的写作生涯 并不算长,但却像彗星一样灿烂辉煌。从1843年他发表第一部著作 《或此或彼》,到他逝世之前这短短的12年时间里,他发表和留下的文 字之丰富、浩繁,罕有人堪与媲美。按1964年出齐的《克尔凯郭尔全 集》丹麦文第三版,克尔凯郭尔的著作计有20卷,另有多达10多卷 的日记、文稿等;而按今年5月将要出齐的英译普林斯顿大学修订版 克尔凯郭尔的著作计有26卷,另有7卷日记和文稿的英译。 克尔凯郭尔本人将他浩繁的著作划分为三组,一组是他的笔名著 作,一组是他的署名著作,处在这二者之间的则是他以克里马库斯为 作者名、以克尔凯郭尔为出版者名发表的《非科学的最后附言》。 克尔凯郭尔把他的笔名著作称为“审美的”,而把他的署名著作称
中 译 者 序 或 许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思 想 , 甚 至 著 作 风 格 都 是 由 他 的 名 字 所 注 定 的 。 克 尔 凯 郭 尔 这 个 名 字 在 丹 麦 文 中 由 教 堂 ( k i e r k e ) 和 园 地 ( g a a r d ) 两 部 分 组 成 ; 克 尔 凯 郭 尔 ( k i e r k e g a a r d ) 即 是 教 堂 园 地 , 而 在 现 代 丹 麦 文 中 它 又 被 广 泛 地 用 来 表 示 坟 场 、 墓 地 。 所 以 , 很 少 有 人 像 克 尔 凯 郭 尔 那 样 , 其 思 想 与 人 名 的 含 义 有 着 如 此 天 然 的 巧 合 。 因 为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 教 堂 园 地 ” 之 意 , 使 人 不 会 对 他 声 称 自 己 是 个 宗 教 著 作 家 感 到 意 外 ; 而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 坟 场 、 墓 地 ” 之 意 , 则 使 人 免 不 了 要 想 起 他 那 些 冷 气 森 森 的 书 名 , 诸 如 “ 恐 惧 与 颤 栗 ” 、 “ 不 安 的 概 念 ” 、 “ 致 死 之 症 ” , 等 等 。 克 尔 凯 郭 尔 于 1 8 1 3 年 出 生 在 丹 麦 幽 兰 半 岛 , 1 8 5 5 年 他 在 哥 本 哈 根 去 世 时 , 年 仅 4 2 岁 。 与 其 他 大 思 想 家 相 比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写 作 生 涯 并 不 算 长 , 但 却 像 彗 星 一 样 灿 烂 辉 煌 。 从 1 8 4 3 年 他 发 表 第 一 部 著 作 《 或 此 或 彼 》 , 到 他 逝 世 之 前 这 短 短 的 1 2 年 时 间 里 , 他 发 表 和 留 下 的 文 字 之 丰 富 、 浩 繁 , 罕 有 人 堪 与 媲 美 。 按 1 9 6 4 年 出 齐 的 《 克 尔 凯 郭 尔 全 集 》 丹 麦 文 第 三 版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著 作 计 有 2 0 卷 , 另 有 多 达 1 0 多 卷 的 日 记 、 文 稿 等 ; 而 按 今 年 5 月 将 要 出 齐 的 英 译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修 订 版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著 作 计 有 2 6 卷 , 另 有 7 卷 日 记 和 文 稿 的 英 译 。 克 尔 凯 郭 尔 本 人 将 他 浩 繁 的 著 作 划 分 为 三 组 , 一 组 是 他 的 笔 名 著 作 , 一 组 是 他 的 署 名 著 作 , 处 在 这 二 者 之 间 的 则 是 他 以 克 里 马 库 斯 为 作 者 名 、 以 克 尔 凯 郭 尔 为 出 版 者 名 发 表 的 《 非 科 学 的 最 后 附 言 》 。 克 尔 凯 郭 尔 把 他 的 笔 名 著 作 称 为 “ 审 美 的 ” , 而 把 他 的 署 名 著 作 称 恐 惧 与 颤 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