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课授课时间2010.9.10教案完成时间2010.7 学科临床血液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医学检验本科五年制 教师张伶职称副教授授课方式大班学时4 的发生及调啦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材,十一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细胞的发生及调控 2掌握造血干祖细胞的区别 3.掌握造血干、 相细胞的检测 ,掌握造血微: 亮的作用 5.熟悉红骨骑的组织结物 6.了解造血调控机制 7.了解造血器官的变迁 教学难点、重 造血干细胞的发现及其性质,造血祖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弟一 节课 造血器官的演变, 血发生的规律 第二节课:人类造血干细胞的性质。祖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 第三节课:血细胞的发育及其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实施情况:情况良好。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教宰用纸(续西】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造血器官的概述 1.造血器官 2.髓外造血 二 造血干细胞 1.造血干细胞的发现 2.造血干细胞的性质 造血祖细胞 1.造血祖细胞的定义 2浩血祖细朐的分迷 3.造血祖细胞的培养 四、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的区别 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鉴定 六、 血细胞的发育 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2.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第2次课授课时间2010.9.17教案完成时间2010.7 学科临床血液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医学检验本科五年制 教师张伶职称副教授授课方式大班学时4 健骨透细胞学检登一)基本教材或注要参考书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输教材,十一五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怎样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2掌握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第1次课 授课时间 2010.9.10 教案完成时间 2010.7 学科 临床血液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医学检验本科 五年制 教师 张伶 职称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班 学时 4 课题 血细胞的发生及调控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 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血细胞的发生及调控。 2. 掌握造血干,祖细胞的区别 3. 掌握造血干、祖细胞的检测 4. 掌握造血微环境的作用 5. 熟悉红骨髓的组织结构。 6. 了解造血调控机制 7. 了解造血器官的变迁。 教学难点、重点: 造血干细胞的发现及其性质,造血祖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节课:造血器官的演变,血发生的规律。 第二节课:人类造血干细胞的性质。祖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 第三节课:血细胞的发育及其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实施情况:情况良好。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一、 造血器官的概述 1. 造血器官 2. 髓外造血 二、 造血干细胞 1. 造血干细胞的发现 2. 造血干细胞的性质 三、 造血祖细胞 1. 造血祖细胞的定义 2. 造血祖细胞的分类 3. 造血祖细胞的培养 四、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的区别 五、 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鉴定 六、 血细胞的发育 七、 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1. 造血微环境的定义 2. 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第2次课 授课时间 2010.9.17 教案完成时间 2010.7 学科 临床血液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医学检验本科 五年制 教师 张伶 职称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班 学时 4 课题 骨髓细胞学检验(一)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 划教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怎样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2. 掌握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3.熟悉骨髓与外周血比较。 4.熟悉怎样采集骨髓标本 制备骨髓标本, 教学难点、重点: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节课:骨请细陶学命哈术 怎样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采用多媒体果件#授为主,铺以自学 实施情况:情况良好。 其本内空铺助手段和时间分 骨髓细胞学检验概 1.哪些患者需做骨髓细胞学检验? 2.哪些患者不宜做骨髓穿刺 3.骨髓细胞学检验能做什么 4.哪些部位可采集骨髓标本 骨髓与外周血的区别 1.骨髓涂片及染色 2.骨随涂片的质量保证 3.骨髓与外周血的区别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 1.先低倍镜(10×10) 看全片 2.油镜(10×100)检查 3.怎样正确填写骨髓报告单 4.怎样正确填写骨髓报告单 第3次课授课时间2010.9.24 敦案完成时间2010年8月 学科临床血液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敏师立莉即弥授授里方式小肝学时4学时40分学过) 课 三章血细胞化学染色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绕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 2.熟悉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唯点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教学井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课:概述定义、 研究对象、临床意义、染色步骤、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 POX) 第二节课: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 第三节课: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ac-醋酸萘酚酯 响边色 第四节课:铁染色。 教学实施情况:遵照执行,情况良好」 按照教学 历和教 计划、进度执行。大课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课后辅以思考题思考题:
3. 熟悉骨髓与外周血比较。 4. 熟悉怎样采集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标本。 教学难点、重点: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节课:骨髓细胞学检验概述。 第二节课:骨髓与外周血的区别。 第三节课:怎样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实施情况:情况良好。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一、 骨髓细胞学检验概述 1. 哪些患者需做骨髓细胞学检验? 2. 哪些患者不宜做骨髓穿刺 3. 骨髓细胞学检验能做什么 4. 哪些部位可采集骨髓标本 二、 骨髓与外周血的区别 1. 骨髓涂片及染色 2. 骨髓涂片的质量保证 3. 骨髓与外周血的区别 三、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 1. 先低倍镜(10×10)看全片 2. 油镜(10 × 100 )检查 3. 怎样正确填写骨髓报告单 4. 怎样正确填写骨髓报告单 第 3 次课 授课时间 2010.9.24 教案完成时间 2010年8月 学科 临床血液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 冯文莉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4学时(40分/学时) 课程 第三章血细胞化学染色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 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 2.熟悉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课:概述 定义、研究对象、临床意义、染色步骤、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 POX) 第二节课: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 第三节课: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α- 醋酸萘酚酯 酶染色 第四节课:铁染色。 教学实施情况:遵照执行,情况良好。 按照教学日历和教案的计划、进度执行。大课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课后辅以思考题思考题:
1.正常血细胞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含量变化? 2.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教学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时间分配 第三章血细胞化学染色 第一节概述 定义、研究对橡、临床意义、染色步骤 第二节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POX) 原理、结果判断、 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 原理、结果显示、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三、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 原理、结果判断、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四、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原埋 结果判断、氟化钠抑制试验、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五、铁染色 原理、结果判断(细胞内铁、细胞外铁)、参考值、临床意义 第4,5次课 授课时间2010.9.31,2010.10.8 教案完成时2010.8 学科临床血液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冯文莉职称教授授课方式小班学时4学时(40分钟/学时) 课程 〔音节)第五音白血病第一节概术第一节性白血病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知要求 1.掌握白 血病的分型及各型白血病细胞形态特征 2.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白血病的概念 MICM分型 2.各型白血病细胞形态特征、疗效判断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一节里·白血底的卿今 因 第二节课:急性白血病:概念、临床表现、血液细胞学检验 第三-四节课:急性白血病分型:MICM概念、重点讲解形态学分型, 第五节课:形态学分型; 第六节课:免疫学分型简介;白血病疗效判断。 教学实施情况:良好 按照教学日历和教案的计划、进度执行。大课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课后辅以思考题思考题: 1.什么是白血病? 2十么是急性白血病卧MICM分型? 3.各型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教学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1. 正常血细胞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含量变化? 2. 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教学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三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 第一节 概述 定义、研究对象、临床意义、染色步骤 第二节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一、 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POX) 原理、结果判断、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二、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 原理、结果显示、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三、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 原理、结果判断、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四、α- 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结果判断、氟化钠抑制试验、正常血细胞显色反应、临床意义 五、铁染色 原理、结果判断(细胞内铁、细胞外铁)、参考值、临床意义 第 4,5 次课 授课时间 2010.9.31 ,2010.10.8 教案完成时2010.8 学科 临床血液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 冯文莉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4学时(40分钟/学时) 课程 (章、节) 第五章白血病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急性白血病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白血病的分型及各型白血病细胞形态特征。 2. 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 白血病的概念、MICM分型 2. 各型白血病细胞形态特征、疗效判断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课:白血病的概念、病因、分类; 第二节课:急性白血病:概念、临床表现、血液细胞学检验; 第三-四节课:急性白血病分型:MICM概念、重点讲解形态学分型; 第五节课:形态学分型; 第六节课:免疫学分型简介;白血病疗效判断。 教学实施情况:良好。 按照教学日历和教案的计划、进度执行。大课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课后辅以思考题思考题: 1. 什么是白血病? 2. 什么是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3. 各型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教学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二章白血病 第一节概述 、白血病的概念 二、病因 1.放射线 2.化学因素 3.病毒因素 4.遗传因索 三、白血病分类 1.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分类 (1)急性白血病 (2)慢性白血疾 按白血病细胞不同来源和系列分类 (1)髓细胞白血病 (2)淋巴细胞白血病 (3)特殊类型白血病 3.临床 第一一 急性白血病 概沭 、临床表现 三、血液细胞学检验 血象 骨髓象 (三)细胞化学染色 四、急性白血病分型 (一)细胞形态学分型 1标准 (1)FAB分型 (2)我国分型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重点介绍L1、L2、L3三种类型的特征 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e myeloid leukemia,AML)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M4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红白血病(M6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型)形态学特点: (二)免疫学分型简介 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1缓解标准 2复发标准有下列三者之一者称为复发((relapse): 3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al complete remission,CCR) 4长期存活 5临床治愈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首页) 第6次课 培里间2010.10.15 数宝宗成时2010.8
第二章 白 血 病 第一节 概述 一、白血病的概念 二、病因 1.放射线 2.化学因素 3. 病毒因素 4. 遗传因素 三、白血病分类 1. 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分类 (1)急性白血病 (2)慢性白血病 2. 按白血病细胞不同来源和系列分类 (1)髓细胞白血病 (2)淋巴细胞白血病 (3)特殊类型白血病 3.临床分类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一、 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血液细胞学检验 (一)血象 (二)骨髓象 (三)细胞化学染色 四、急性白血病分型 (一)细胞形态学分型 1.标准 (1) FAB分型 (2)我国分型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重点介绍L1、L2、L3三种类型的特征 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红白血病(M6型)形态学特点;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型)形态学特点; (二) 免疫学分型简介 五、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⒈ 缓解标准 ⒉ 复发标准 有下列三者之一者称为复发(relapse): ⒊ 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al complete remission,CCR) ⒋长期存活 ⒌临床治愈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首页) 第 6 次课 授课时间 2010.10 .15 教案完成时2010.8
学科临床血液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冯文莉职称教授授课方式小班学时1.5学时 课程 (章、节)第五章白血病 第三节慢性白血病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2.熟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新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 一节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的概述、临床特点、实验室 检验: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血液生化; 第二节课(前20分钟):细胞遗传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 诊断标准。 教学实施情况:良好。 按照教学日历和教案的计划、进度执行。大课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课后辅以思考题思考题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2.Ph染色体的概念?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教学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二章白血病 第三节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 临床特点症状、体征;自然病程等。 三、实验室检验 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血液生化、染色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验 四、诊断标准(慢性期) 慢粒急变 1.概念 2.加速期的诊断标准 3.急变期的诊断标准10分钟 第7次课授课时间2010.10.22 教案完成时2010.8 学科临床血液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冯文莉职称教授授课方式小班学时4学时 课程 (章、节)第六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2.熟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分型。 教学重点、难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型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
学科 临床血液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 冯文莉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1.5学时 课程 (章、节) 第五章白血病 第三节慢性白血病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2. 熟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的概述、临床特点、实验室 检验:血象 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 、血液生化; 第二节课(前20分钟):细胞遗传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 诊断标准。 教学实施情况:良好。 按照教学日历和教案的计划、进度执行。大课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课后辅以思考题思考题: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2. Ph染色体的概念?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教案用纸(续页) 教学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二章 白 血 病 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 一、 概述 二、临床特点 症状、体征;自然病程等。 三、实验室检验 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血液生化、染色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验 。 四、诊断标准(慢性期) 五、慢粒急变 1. 概念 2. 加速期的诊断标准 3. 急变期的诊断标准 10分钟 第 7 次课 授课时间 2010.10.22 教案完成时2010.8 学科 临床血液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 教师 冯文莉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 小班 学时 4学时 课程 (章、节) 第六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临床检验血液学(高教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2. 熟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分型。 教学重点、难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型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教学进程和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节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