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蛆织理论 配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为马克思所反对。 其三,李嘉图的价值概念是为确定价格波动的中心,即商品的交换价值服务的。这一特 点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 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不难看出,同样多的劳动在优等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多于在劣 等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即等量的劳动可以创造不等量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并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论,而是劳动交换价值论。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1两大部类模型 以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模型为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只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产 品的简单经济。设部类I生产生产资料Q1,部类Ⅱ生产消费资料Q2。为简单起见,假定资 本的使用寿命恰好是一个生产周期。剩余价值率为100%,则生产的价值方程如下 部类1:4000C10001+1000M1=6000 (4) 部类2:1500C2+750V2+750M2=3000 式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定义,由(4)式可以 得到以下各式 产品总价值:Q=60004+30002=9000价值单位 剩余价值总量:M=10004+750M2=1750价值单位 新增产品价值:+M=1000+10004+7502+750M2=3500价值单位 我们再来考察以价格形式描述的商品生产关系。设1价值单位生产资料的价格为P1, 价值单位消费资料的价格为P2。假定劳动所得全部用于消费,那么,劳动力的价格总额用 工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价格总额来表示。两个部类的资本数量分别为4000P1+1000P2和 1500P1+750P2。设剩余价值全部转化为利润,并在两个部类之间按相同的利润率r分割。我 们可以得到以价格形式描述的生产方程: 部类1:(4000+1000P2(+r)=6000 部类2:(1500P+750P2)+r)=302 由上述方程可以解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格之比,即P1/P2=1.129。不难看出,按照价 值计量,1价值单位Q与1价值单位Q2是等值的;而按照价格计量,1价值单位Q1与1价 值单位Q2是不等值的。由此引发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转换关系问题,称之为转形 问题 2.2转型问题 所谓转形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数量转换关 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争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转化,依 赖于价值总量与价格总量之间数量恒等关系的设定。这种恒等关系的设定一般有以下三种情 形:其一,假定总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总产品的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马克思的商品价格围绕 其价值波动的思想;其二,假定新增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 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其三,假定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之间分割不改变剩余价值总量的思想。我们对三种情形的价值和价格 hta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 配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为马克思所反对。 其三,李嘉图的价值概念是为确定价格波动的中心,即商品的交换价值服务的。这一特 点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 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不难看出,同样多的劳动在优等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多于在劣 等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即等量的劳动可以创造不等量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并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论,而是劳动交换价值论。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1 两大部类模型 以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模型为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只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产 品的简单经济。设部类Ⅰ生产生产资料 Q1,部类Ⅱ生产消费资料 Q2。为简单起见,假定资 本的使用寿命恰好是一个生产周期。剩余价值率为 100%,则生产的价值方程如下: 1 1 1 1 2 2 2 2 1 4000 1000 1000 6000 2 1500 750 750 3000 C V M Q C V M Q + + = + + = 部类 : 部类 : (4) 式中:C 为不变资本,V 为可变资本,M 为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定义,由(4)式可以 得到以下各式: 产品总价值: 1 2 Q = 6000Q Q + = 3000 9000价值单位 剩余价值总量: 1 2 M =1000M M + = 750 1750 价值单位 新增产品价值: 1 1 2 2 V + M =1000V +1000M + 750V M + = 750 3500价值单位 我们再来考察以价格形式描述的商品生产关系。设 1 价值单位生产资料的价格为 P1,1 价值单位消费资料的价格为 P2。假定劳动所得全部用于消费,那么,劳动力的价格总额用 工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价格总额来表示。两个部类的资本数量分别为 4000P1+1000P2 和 1500P1+750P2。设剩余价值全部转化为利润,并在两个部类之间按相同的利润率 r 分割。我 们可以得到以价格形式描述的生产方程: 1 2 1 1 2 2 1 (4000 1000 )(1 ) 6000 2 (1500 750 )(1 ) 3000 P P r P P P r P + + = + + = 部类 : 部类 : (5) 由上述方程可以解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格之比,即 P1/P2=1.129。不难看出,按照价 值计量,1 价值单位 Q1与 1 价值单位 Q2是等值的;而按照价格计量,1 价值单位 Q1与 1 价 值单位 Q2是不等值的。由此引发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转换关系问题,称之为转形 问题。 2.2 转型问题 所谓转形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数量转换关 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争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转化,依 赖于价值总量与价格总量之间数量恒等关系的设定。这种恒等关系的设定一般有以下三种情 形:其一,假定总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总产品的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马克思的商品价格围绕 其价值波动的思想;其二,假定新增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 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其三,假定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之间分割不改变剩余价值总量的思想。我们对三种情形的价值和价格
产业蛆织理论 关系分别进行比较。 情形1:总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总产品的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6000R+30002=9000价值单位 由(5)和上式,可以得到 P1=1.040,P2=0921,以及PP2=1.129 情形2:当期新增产品价格总额与当期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500P+30002=1750+1750M=3500价值单位 (7) 利用(5)和上式,可以得到 P1=1.108,P2=0.982,以及P1P2=1.129 情形3: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500P+1250P2=1750M=1750价值单位 (8) 同样由(5)和上式,可以得到: =1.089,P2=0.965,B/P=1.129 由以上三种情形的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相等的换算关系,产 品的绝对价格是各不相同的。显然,要在绝对价格的范畴内同时协调这三种思想,不会是 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价值与价格换算关系,都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 即不同情形下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格之比PP2=1.129保持不变。 3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 3.1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概述 斯拉法在1960年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价格理论,这个理论彻底地 坚持“边际革命”之前古典经济学的平均量分析传统,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专门为着批 判边际主义的学说而建立的。斯拉法价格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投入包括 劳动在内,只能按给定技术条件要求的固定比例组合。这一假定排除了将一种投入增加或减 少一个单位,而其他投入的数量维持不变的测定要素边际生产力方法的可行性。因此,由此 假定演绎出的关于分配的理论,显然是与以边际分析方法建立的分配理论不兼容的 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中,对价格体系的决定起重要作用的是那些既可以作为最终产品, 又可以作为生产投入的所谓基本产品。一旦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了,非基本产品的价格就可 以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利润率均等化原则加以确定。劳动不属于基本产品,它只能作 为一种投入。所有基本产品的生产,都要求按给定的比例投入劳动以及上一期产出的基本产 品。这样的生产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投入产出系统,它的典型特征是规 模收益不变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模型可以简要表述如下(这里采用斯拉法使用的符号):设生产系统 中共有k种基本产品,并且都具有相同的生产周期:假定资本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因此,k 种基本产品的生产分别具有相同的利润率;再假定劳动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因此工资率处 处相同。用k个价格方程分别描述各个基本产品的投入和销售关系: Copyright@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 关系分别进行比较。 情形 1:总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总产品的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6000P P 1 2 + = 3000 9000 价值单位 (6) 由(5)和上式,可以得到: P1=1.040,P2=0.921,以及 P1/P2=1.129 情形 2:当期新增产品价格总额与当期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500P1 2 + 3000P =1750V M + = 1750 3500 价值单位 (7) 利用(5)和上式,可以得到: P1=1.108,P2=0.982,以及 P1/P2=1.129 情形 3: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500P1 2 +1250P M = = 1750 1750 价值单位 (8) 同样由(5)和上式,可以得到: 1 2 1 2 P =1.089, P = = 0.965, P P/ 1.129 由以上三种情形的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相等的换算关系,产 品的绝对价格是各不相同的。显然,要在绝对价格的范畴内同时协调这三种思想,不会是一 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价值与价格换算关系,都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 即不同情形下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格之比 P1/P2=1.129 保持不变。 3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 3.1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概述 斯拉法在 1960 年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价格理论,这个理论彻底地 坚持“边际革命”之前古典经济学的平均量分析传统,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专门为着批 判边际主义的学说而建立的。斯拉法价格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投入包括 劳动在内,只能按给定技术条件要求的固定比例组合。这一假定排除了将一种投入增加或减 少一个单位,而其他投入的数量维持不变的测定要素边际生产力方法的可行性。因此,由此 假定演绎出的关于分配的理论,显然是与以边际分析方法建立的分配理论不兼容的。 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中,对价格体系的决定起重要作用的是那些既可以作为最终产品, 又可以作为生产投入的所谓基本产品。一旦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了,非基本产品的价格就可 以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利润率均等化原则加以确定。劳动不属于基本产品,它只能作 为一种投入。所有基本产品的生产,都要求按给定的比例投入劳动以及上一期产出的基本产 品。这样的生产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投入产出系统,它的典型特征是规 模收益不变。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模型可以简要表述如下(这里采用斯拉法使用的符号):设生产系统 中共有 k 种基本产品,并且都具有相同的生产周期;假定资本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因此,k 种基本产品的生产分别具有相同的利润率;再假定劳动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因此工资率处 处相同。用 k 个价格方程分别描述各个基本产品的投入和销售关系:
产业蛆织理论 B pa t Baps K。P2(+r)+wL=A (A, Pa +B,P+.+K,P(+r)+wL,= Bpo (9) (AP+BPo +.+K,(+r)+WL,= Kp. 式中:B为生产A数量的基本产品A要求投入的基本产品B的数量,其余类推;pa为基本 产品A的价格:L为基本产品A生产中投入的劳动量;w为工资率:r为利润率。基本产品 A的产量分别与投入A生产的基本产品An,Ba,…,K以及劳动La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 其他基本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 在(9)的方程组中,待确定的未知数有k种基本产品的价格,加上工资率ν和利润率 r,共有k+2个。然而却只有k个方程,方程数目比未知数数目多。我们只关心相对价格, 若选取任一基本产品的价格作为价格标准,那么,未知数还有k+1个,仍然比方程数多 个。因此,由(9)描述的生产系统的价格体系没有确定解 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于收入分配的结论:其一,由于方程组(9)中 的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所以,只由生产和交换系统内部的关系和力量,不能定解价格 和分配问题。或者说,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部,收入分配具有不确定性。 其二,对应于每一种劳资收入分配状态,都有一个不同的基本产品价格体系与之对应 或者说,对应于每一个基本产品价格体系,都有一个确定的劳资收入分配状态与之对应。不 难看出,商品的价格与收入分配是同时决定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要求预先知道资本品(即 斯拉法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然后才能确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后再确定要素的价格。斯 拉法的价格理论暗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一种因果循环论。 其三,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中,价格标准的选择 是任意的,它不影响(9)描述的生产系统的价格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一个这一特征。 斯拉法选择扣除用作投入的基本产品价格总额后的余额等于1来作为价格标准,即 [A-(A+…+A4)pa+…+[K-(Ka+…+kA)P4=1 (10) 上式中的1可以理解为扣除转移到商品价格中去的生产资料成本后的总份额,即工资总额与 利润总额之和,它在劳动与资本之间分割。不难看出,劳动多得,资本就要少得;反之亦然。 其四,价格决定方程组(9)中不出现商品的需求因素和作为投入的基本产品和劳动的 供给因素,所以,价格体系的决定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这与边际学说的市场供求决定论是 完全不同的。 3.2斯拉法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因素 斯拉法价格理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价格体系的决定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以及与此相 关的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的收入分配不确定性。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机理在于,生产系统是 由一组投入产出式的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的。下面来考察为什么由(9)描述的生产系统可以 得出价格体系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的结论。同时还要表明,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不仅不能 摆脱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而且价格体系的决定还完全依赖于市场供求的变化 先来看(9)描述的生产系统对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反应。不妨假定由各产品部门的利 润率达到均等的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当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涨引起该产品生 产部门的利润率提高。利润率的提高促使该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供给增加,同时引起 产品价格下跌以及利润率降低,最终又重新恢复到各产品部门利润率相等的均衡水平。从理 论模型(9)来看,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扩大或缩小某个倍数,都不会改变方程组的解。 对于任意一种产品市场的需求样式,即由需求状况决定的对各产品的需求比例,线性投入产 出式的生产系统都可以通过各个产品部门的生产规模变化来迎合。这就是市场需求要素不影 Copyright@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 ( )(1 ) ( )(1 ) ( )(1 ) a a a b a k a a b a b b b k b b k a k b k k k k A p B p K p r wL Ap A p B p K p r wL Bp A p B p K p r wL Kp + + + + + = + + + + + = + + + + + = L L L L (9) 式中:Ba 为生产 A 数量的基本产品 A 要求投入的基本产品 B 的数量,其余类推;pa 为基本 产品 A 的价格;La 为基本产品 A 生产中投入的劳动量;w 为工资率;r 为利润率。基本产品 A 的产量分别与投入 A 生产的基本产品 Aa,Ba,…,Ka 以及劳动 La 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 其他基本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 在(9)的方程组中,待确定的未知数有 k 种基本产品的价格,加上工资率 w 和利润率 r,共有 k+2 个。然而却只有 k 个方程,方程数目比未知数数目多。我们只关心相对价格, 若选取任一基本产品的价格作为价格标准,那么,未知数还有 k+1 个,仍然比方程数多一 个。因此,由(9)描述的生产系统的价格体系没有确定解。 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于收入分配的结论:其一,由于方程组(9)中 的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所以,只由生产和交换系统内部的关系和力量,不能定解价格 和分配问题。或者说,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部,收入分配具有不确定性。 其二,对应于每一种劳资收入分配状态,都有一个不同的基本产品价格体系与之对应。 或者说,对应于每一个基本产品价格体系,都有一个确定的劳资收入分配状态与之对应。不 难看出,商品的价格与收入分配是同时决定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要求预先知道资本品(即 斯拉法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然后才能确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后再确定要素的价格。斯 拉法的价格理论暗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一种因果循环论。 其三,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中,价格标准的选择 是任意的,它不影响(9)描述的生产系统的价格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一个这一特征。 斯拉法选择扣除用作投入的基本产品价格总额后的余额等于 1 来作为价格标准,即 [ ( )] [ ( )] 1 A Aa Ak a a k k - +L+ p +L L + K - K + + = K p (10) 上式中的 1 可以理解为扣除转移到商品价格中去的生产资料成本后的总份额,即工资总额与 利润总额之和,它在劳动与资本之间分割。不难看出,劳动多得,资本就要少得;反之亦然。 其四,价格决定方程组(9)中不出现商品的需求因素和作为投入的基本产品和劳动的 供给因素,所以,价格体系的决定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这与边际学说的市场供求决定论是 完全不同的。 3.2 斯拉法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因素 斯拉法价格理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价格体系的决定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以及与此相 关的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的收入分配不确定性。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机理在于,生产系统是 由一组投入产出式的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的。下面来考察为什么由(9)描述的生产系统可以 得出价格体系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的结论。同时还要表明,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不仅不能 摆脱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而且价格体系的决定还完全依赖于市场供求的变化。 先来看(9)描述的生产系统对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反应。不妨假定由各产品部门的利 润率达到均等的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当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涨引起该产品生 产部门的利润率提高。利润率的提高促使该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供给增加,同时引起 产品价格下跌以及利润率降低,最终又重新恢复到各产品部门利润率相等的均衡水平。从理 论模型(9)来看,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扩大或缩小某个倍数,都不会改变方程组的解。 对于任意一种产品市场的需求样式,即由需求状况决定的对各产品的需求比例,线性投入产 出式的生产系统都可以通过各个产品部门的生产规模变化来迎合。这就是市场需求要素不影
产业蛆织理论 响价格体系的原因。这时,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一个这一特征不会改变,斯拉法的在市 场和生产系统内部不能定解收入分配问题的结论保持有效。 不过,我们还没有引入生产投入的供给因素对价格决定的影响。线性投入产出模型要求 生产的各种投入之间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一般不会恰好与生产投入的供给样 式,即由上期生产的基本产品以及劳动供给决定的生产投入的供给比例重合。这种不重合性 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假如有100辆卡车分属于若干车 主所有,现要雇佣100名司机。扣除各项作业费用后的剩余在司机和车主之间分配。若只有 100名司机前来应聘,司机和车主之间的分配关系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司机和车主之间讨 价还价力量的对比。假如有多于100名司机前来应聘,那么车主之间即使是相互竞争的,分 配结果也将对车主非常有利。因为总有一些司机不会被雇佣,司机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工资降 到最低水平。同样的道理,假如只有不足100名司机前来应聘,分配结果将对司机非常有利 因为总有一些汽车将闲置,车主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利润降到最低水平。 以上结论不能由司机之间和车主之间分别联合起来讨价还价来回避。因为工人之间相互 竞争以达到一致的工资率,资本之间相互竞争以达到一致的利润率,是斯拉法价格模型得以 成立,并得出仅仅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部分配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结论的必要条件。 如果撇开产品市场的需求因素,那么,生产投入供给的变化将不会对价格体系的决定产 生任何影响。这是因为,对于任意一种给定的生产投入供给样式,方程组(9)总可以通过 不同基本产品生产部门规模的变化来恰好满足它,即保证生产系统要求的生产投入比例恰好 与生产投入的供给比例一致。然而,当产品市场的需求样式和生产投入的供给样式分别给定 时,整个价格体系便完全由供求因素决定。从数学形式来看,方程组(9)只有一个自由度 (即未知数比方程多一个),引入市场的供给样式与需求样式的平衡条件等式后,生产系统 的价格体系只有唯一解。因此,考虑市场供求因素后,分配关系的不确定性是不存在的。 斯拉法本人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方程租(9)描述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因此, 可以摆脱市场供求的影响。因为从长期来看,基本产品是可以生产的,其数量是可以调节的, 总可以与劳动投入相配合。不过,这样一来,人们的储蓄投资行为、资本的利润率水平、人 口的增长等因素将对收入分配起重要作用。这将走到总量生产函数的路子上去。与此同时, 斯拉法价格模型隐含的劳资分配不确定性特征也将失去。这当然与斯拉法的本意相悖。再说 个时时刻刻都由供求因素完全决定的过程,居然能在长期中表现出与供求因素的不相关 性,这一点是令人怀疑的 4决定分配的边际方法 4.1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将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看作生产要素(简称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使用 价格,即工资率、利润率、地租率等的决定问题。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我们按习惯的 叫法,将要素的使用价格简称为要素的价格,它不表示要素本身出售的价格 以边际分析方法说明要素价格决定的理论,最著名的和最核心的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 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使用边际分析方法,借助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准则假设 把要素组合方式、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三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来说明要素价格的决定。这个 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市场供求因素和要素之间组合的技术条件决定要素的价格 确定不同的要素对于生产贡献的大小,并以此为基础决定要素的价格,是边际生产力分 配理论的基点。以一个企业为例,来说明如何确定不同要素对于生产贡献的大小。假定企业 只生产一种产品,若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同时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数 量不变,企业产品产出的最大改变量,就是该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称之为要素的边际产品 由于相同的要素之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所以,边际产品也被认为是企业中已在使用的 Copyright@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8 响价格体系的原因。这时,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一个这一特征不会改变,斯拉法的在市 场和生产系统内部不能定解收入分配问题的结论保持有效。 不过,我们还没有引入生产投入的供给因素对价格决定的影响。线性投入产出模型要求 生产的各种投入之间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一般不会恰好与生产投入的供给样 式,即由上期生产的基本产品以及劳动供给决定的生产投入的供给比例重合。这种不重合性 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假如有 100 辆卡车分属于若干车 主所有,现要雇佣 100 名司机。扣除各项作业费用后的剩余在司机和车主之间分配。若只有 100 名司机前来应聘,司机和车主之间的分配关系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司机和车主之间讨 价还价力量的对比。假如有多于 100 名司机前来应聘,那么车主之间即使是相互竞争的,分 配结果也将对车主非常有利。因为总有一些司机不会被雇佣,司机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工资降 到最低水平。同样的道理,假如只有不足 100 名司机前来应聘,分配结果将对司机非常有利。 因为总有一些汽车将闲置,车主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利润降到最低水平。 以上结论不能由司机之间和车主之间分别联合起来讨价还价来回避。因为工人之间相互 竞争以达到一致的工资率,资本之间相互竞争以达到一致的利润率,是斯拉法价格模型得以 成立,并得出仅仅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部分配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结论的必要条件。 如果撇开产品市场的需求因素,那么,生产投入供给的变化将不会对价格体系的决定产 生任何影响。这是因为,对于任意一种给定的生产投入供给样式,方程组(9)总可以通过 不同基本产品生产部门规模的变化来恰好满足它,即保证生产系统要求的生产投入比例恰好 与生产投入的供给比例一致。然而,当产品市场的需求样式和生产投入的供给样式分别给定 时,整个价格体系便完全由供求因素决定。从数学形式来看,方程组(9)只有一个自由度 (即未知数比方程多一个),引入市场的供给样式与需求样式的平衡条件等式后,生产系统 的价格体系只有唯一解。因此,考虑市场供求因素后,分配关系的不确定性是不存在的。 斯拉法本人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方程租(9)描述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因此, 可以摆脱市场供求的影响。因为从长期来看,基本产品是可以生产的,其数量是可以调节的, 总可以与劳动投入相配合。不过,这样一来,人们的储蓄投资行为、资本的利润率水平、人 口的增长等因素将对收入分配起重要作用。这将走到总量生产函数的路子上去。与此同时, 斯拉法价格模型隐含的劳资分配不确定性特征也将失去。这当然与斯拉法的本意相悖。再说, 一个时时刻刻都由供求因素完全决定的过程,居然能在长期中表现出与供求因素的不相关 性,这一点是令人怀疑的。 4 决定分配的边际方法 4.1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将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看作生产要素(简称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使用 价格,即工资率、利润率、地租率等的决定问题。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我们按习惯的 叫法,将要素的使用价格简称为要素的价格,它不表示要素本身出售的价格。 以边际分析方法说明要素价格决定的理论,最著名的和最核心的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 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使用边际分析方法,借助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准则假设, 把要素组合方式、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三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来说明要素价格的决定。这个 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市场供求因素和要素之间组合的技术条件决定要素的价格。 确定不同的要素对于生产贡献的大小,并以此为基础决定要素的价格,是边际生产力分 配理论的基点。以一个企业为例,来说明如何确定不同要素对于生产贡献的大小。假定企业 只生产一种产品,若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同时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数 量不变,企业产品产出的最大改变量,就是该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称之为要素的边际产品。 由于相同的要素之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所以,边际产品也被认为是企业中已在使用的,一
产业蛆织理论 单位同类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站在要素整体的角度来看,要素边际产品的总水平称为要素 的边际生产力。 在确定要素边际产品的方法中,产出的最大改变量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企业的 投入与产出之间变化的单一对应性。当然,这个产出的最大改变量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例 如,一个工人的边际产品是这样测定的:保持设备和其他生产投入的数量不变,增加一个工 人,同时,整个生产过程要按多一个工人的情况重新组织安排生产,并在各种可能的组织安 排方案中选择能使企业的产品增加最多的那种,来确定最后增加的那个工人的边际产品 在企业的生产中,当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该要 素的边际产品数量迟早会递减。例如,在一块土地上种麦,不断地增加劳动投入,在达到某 最佳劳动投入规模后,最后一单位追加劳动带来的农产品的数量将会不断减少。要素的边 际产品迟早递减的现象,称之为边际生产力递减定律。 将要素的价格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联系起来,并用来说明收入分配的理论,称之为边际 生产力分配理论,它是由克拉克( J.B. Clark)明确和系统提出的。按照这个理论,劳动的工 资率由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边际产品决定。这一决定工资的原则,可以对等地适用于利 润率和地租率的决定,它们分别由增加一单位资本或增加一单位土地的边际产品决定。在要 素价格的决定中,各要素受同样的规律制约,因此,各自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是对称的、平 等的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以企业为基础说明收入分配问题的。在要素价格的决定中,企业 的行为准则在联系要素的边际产品与要素的价格之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行为假设下,企业中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将达到这样的水平:对于任何一种要素,其 价格恰好等于其边际产品。这一原则制约着要素市场上所有要素的定价行为。当某种要素提 高要价使其超过该要素的边际产品时,减少该要素的投入数量将使企业的利润增加。这将导 致对提高要价要素的需求下降,该要素被挤出生产系统,形成迫使其降低要价的力量。按照 同样的道理,当某种要素的供给增加时,为能进入生产系统,只能降低其要价。可以看出 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以一定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要素组合条件,以及要素供给的 相对稀缺性。 4.2异质要素加总问题和总额相符问题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是指不同质的要素如何在数量上相加的问题。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要点 之一,是通过将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或减少的方法,来测定要素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这 样做的条件是被测定的要素是同质的,可以简单累加的。严格来说,劳动者是不一样的,资 本品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数量不能通过简单累加的方法来计量。以资本为例。如果严格要求 资本品的同质性或可加性,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将面临去求诸如老虎钳、螺丝钉之类的不 同资本品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将资本按照性 质的相似性而适当分类,企业经营者也将面临确定钢材、机床、汽车、厂房之类资本品的边 际生产力的难题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的困难不仅在于要素如何分类,还在于面对不同质的和不能无限分割 的要素,要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素最佳组合,严格来说只能用线性规划方法来确定。按 照线性规划方法,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将不是象边际分析描述的那样连续变化的,而是上下跳 跃的,并不一定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定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生产力理论只能是一种近 似的理论。因此,若找不出一种方法将不同质的要素在量上折合为同一类要素,边际生产力 理论的地位是难以稳固的 要将不同质的要素在量上折合为同一类要素,要么使用价值计量,要么使用价格计量。 这两种方法都面临难以克服的理论上的困难。使用价值计量,正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分析 方法的做法。若如此,所有价值理论的难题都将原封不动地留给边际生产力理论。这当然不 Copyright@小怪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9 单位同类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站在要素整体的角度来看,要素边际产品的总水平称为要素 的边际生产力。 在确定要素边际产品的方法中,产出的最大改变量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企业的 投入与产出之间变化的单一对应性。当然,这个产出的最大改变量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例 如,一个工人的边际产品是这样测定的:保持设备和其他生产投入的数量不变,增加一个工 人,同时,整个生产过程要按多一个工人的情况重新组织安排生产,并在各种可能的组织安 排方案中选择能使企业的产品增加最多的那种,来确定最后增加的那个工人的边际产品。 在企业的生产中,当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该要 素的边际产品数量迟早会递减。例如,在一块土地上种麦,不断地增加劳动投入,在达到某 一最佳劳动投入规模后,最后一单位追加劳动带来的农产品的数量将会不断减少。要素的边 际产品迟早递减的现象,称之为边际生产力递减定律。 将要素的价格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联系起来,并用来说明收入分配的理论,称之为边际 生产力分配理论,它是由克拉克(J.B.Clark)明确和系统提出的。按照这个理论,劳动的工 资率由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边际产品决定。这一决定工资的原则,可以对等地适用于利 润率和地租率的决定,它们分别由增加一单位资本或增加一单位土地的边际产品决定。在要 素价格的决定中,各要素受同样的规律制约,因此,各自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是对称的、平 等的。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以企业为基础说明收入分配问题的。在要素价格的决定中,企业 的行为准则在联系要素的边际产品与要素的价格之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行为假设下,企业中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将达到这样的水平:对于任何一种要素,其 价格恰好等于其边际产品。这一原则制约着要素市场上所有要素的定价行为。当某种要素提 高要价使其超过该要素的边际产品时,减少该要素的投入数量将使企业的利润增加。这将导 致对提高要价要素的需求下降,该要素被挤出生产系统,形成迫使其降低要价的力量。按照 同样的道理,当某种要素的供给增加时,为能进入生产系统,只能降低其要价。可以看出, 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以一定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要素组合条件,以及要素供给的 相对稀缺性。 4.2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和总额相符问题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是指不同质的要素如何在数量上相加的问题。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要点 之一,是通过将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或减少的方法,来测定要素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这 样做的条件是被测定的要素是同质的,可以简单累加的。严格来说,劳动者是不一样的,资 本品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数量不能通过简单累加的方法来计量。以资本为例。如果严格要求 资本品的同质性或可加性,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将面临去求诸如老虎钳、螺丝钉之类的不 同资本品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将资本按照性 质的相似性而适当分类,企业经营者也将面临确定钢材、机床、汽车、厂房之类资本品的边 际生产力的难题。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的困难不仅在于要素如何分类,还在于面对不同质的和不能无限分割 的要素,要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素最佳组合,严格来说只能用线性规划方法来确定。按 照线性规划方法,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将不是象边际分析描述的那样连续变化的,而是上下跳 跃的,并不一定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定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生产力理论只能是一种近 似的理论。因此,若找不出一种方法将不同质的要素在量上折合为同一类要素,边际生产力 理论的地位是难以稳固的。 要将不同质的要素在量上折合为同一类要素,要么使用价值计量,要么使用价格计量。 这两种方法都面临难以克服的理论上的困难。使用价值计量,正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分析 方法的做法。若如此,所有价值理论的难题都将原封不动地留给边际生产力理论。这当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