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氧化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呼吸链的概念、产能部位、各成分的排列顺序 氧化磷酸化概念及电子传递的抑制与解偶联。 2、熟悉氧化磷酸化机制:ATP贮存和利用。 3、了解呼吸链的组成。 【教学内容】 1、生物氧化的概述 2、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 【重点与难点】 1、呼吸链各成分的排列顺序、产能部位,偶联机制。 2、氧化磷酸化概念、电子传递的抑制和解偶联。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 【教学时数】 5学时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呼吸链的概念、产能部位、各成分的排列顺序; 氧化磷酸化概念及电子传递的抑制与解偶联。 2、 熟悉氧化磷酸化机制;ATP 贮存和利用。 3、 了解呼吸链的组成。 【教学内容】 1、 生物氧化的概述。 2、 呼吸链。 3、 氧化磷酸化。 【重点与难点】 1、 呼吸链各成分的排列顺序、产能部位,偶联机制。 2、 氧化磷酸化概念、电子传递的抑制和解偶联。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 【教学时数】 5 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定义 生物细胞将糖、脂、蛋白质等燃料分子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0并释放 出能量的作用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包含了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又称为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在真核生物细胞生物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而原核生 物是在细胞质膜上进行的。 CO2的生成:生物体内CO2的生成来源于有机物转变为含羧基化合物的脱羧作用。(直 接脱羧、氧化脱羧) HO的生成:代谢物在脱氢酶催化下脱下的氢由相应的氢载体(NAD、NADP、FAD、 FMN等)所接受,再通过一系列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传递给氧而生成HO 二、生物氧化的过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脂、蛋白分解为其基本组成单位一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及氨 基酸。 (2)第二阶段:经一系列反应生成活泼的二碳化合物乙酰C0A。 (3)第三阶段: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02和H20并释放出能量 排原 三酯酰甘油 蛋白质 赠酸+甘油 乙醉COA TCA c02 ADP+Pi ATP 2H◆ 呼链H,0 三、生物氧化的特点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完全氧化与在体外燃烧而被彻底氧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最 终的产物都是CO2和H20,同时所释放能量的总值也相等。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进 行的,它与体外的直接氧化相比又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生物氧化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和多水环境中进行;是在一系列酶、 辅酶和中间传递体的作用下逐步进行的: 2、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能量逐步释放,既避免了能量骤然释放对机体的损害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定义 生物细胞将糖、脂、蛋白质等燃料分子氧化分解 , 最终生成 CO2 和 H2O 并释放 出能量的作用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包含了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 所以又称为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在真核生物细胞生物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而原核生 物是在细胞质膜上进行的。 CO2 的生成:生物体内 CO2 的生成来源于有机物转变为含羧基化合物的脱羧作用。(直 接脱羧、氧化脱羧) H2O 的生成:代谢物在脱氢酶催化下脱下的氢由相应的氢载体(NAD+、NADP+、FAD、 FMN 等)所接受,再通过一系列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传递给氧而生成 H2O。 二、生物氧化的过程: 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糖、脂、蛋白分解为其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及氨 基酸。 (2) 第二阶段:经一系列反应生成活泼的二碳化合物乙酰 CoA。 (3) 第三阶段: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 CO 2 和 H 2 O 并释放出能量 三、生物氧化的特点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完全氧化与在体外燃烧而被彻底氧化 ,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最 终的产物都是 CO2 和 H2O, 同时所释放能量的总值也相等。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进 行的 , 它与体外的直接氧化相比又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 生物氧化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 pH 和多水环境中进行;是在一系列酶、 辅酶和中间传递体的作用下逐步进行的; 2、 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 , 能量逐步释放 , 既避免了能量骤然释放对机体的损害, 糖原 三酯酰甘油 蛋白质 葡萄糖 脂酸+甘油 氨基酸 乙酰CoA 2H 呼吸链 H2O CO2 ADP+Pi ATP TCA
又使得生物体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释放的能量: 3、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通常被偶联的磷酸化反应所利用,贮存于高能磷 酸化合物(如ATP)中,当生命活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四、生物氧化的方式: 生物氧化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失电子者为还原剂,是电子供体,得电子者为氧化 剂,是电子受体。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氧化方式。 1、脱氢:物质分子中脱下一对氢原子,如醇氧化为醛。 2、加氧:物质分子中直接加入氧分子或氧原子,如醛氧化为酸。 3、失电子:原子或离子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其正价数升高,这也是氧化。如细胞 色素中铁的氧化。 五、氧化还原电位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与反应供出或得到电子的趋势成比例。 这种趋势用氧化还原电位表示(E)。 △E'=标准氧化电位一标淮还原电位 △E值越小,电负性越大,还原能力越强: △G=-nF△E' 可以根据△E'计算出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六、高能化合物 1、定义 高能化合物:在标准条件下pH7,25℃,1molL)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 能的化合物。习惯上把“大量”定义为5 kcal/mol(即21千焦/摩尔)以上。 高能磷酸化合物:分子中含磷酸基团,它被水解下来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这类 高能化合物。 高能键:在高能化合物分子中,被水解断裂时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活泼共价键。高 能键常用符号“~”表示。 注意: 高能键并不是这个键集中了大量的能量,而是指水解这个键前后的分子结构存在着 很大的自由能的改变。 “高能键”≠“键能高” 2.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根据分子结构和高能键的特征,高能化合物可分为:
又使得生物体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释放的能量; 3、 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通常被偶联的磷酸化反应所利用 , 贮存于高能磷 酸化合物 ( 如 ATP) 中 , 当生命活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四、生物氧化的方式: 生物氧化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失电子者为还原剂,是电子供体,得电子者为氧化 剂,是电子受体。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氧化方式。 1、 脱氢:物质分子中脱下一对氢原子,如醇氧化为醛。 2、 加氧:物质分子中直接加入氧分子或氧原子,如醛氧化为酸。 3、 失电子:原子或离子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其正价数升高,这也是氧化。如细胞 色素中铁的氧化。 五、氧化还原电位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与反应供出或得到电子的趋势成比例。 这种趋势用氧化还原电位表示(E)。 △E'= 标准氧化电位-标准还原电位 △E'值越小,电负性越大,还原能力越强; △G'=-n F△E' 可以根据△E'计算出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六、高能化合物 1、定义 高能化合物:在标准条件下(pH7,25℃,1mol/L)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 能的化合物。习惯上把“大量”定义为 5kcal/mol(即 21 千焦/摩尔)以上。 高能磷酸化合物:分子中含磷酸基团,它被水解下来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这类 高能化合物。 高能键:在高能化合物分子中,被水解断裂时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活泼共价键。高 能键常用符号“ ~ ”表示。 注意: 高能键并不是这个键集中了大量的能量,而是指水解这个键前后的分子结构存在着 很大的自由能的改变。 “高能键”≠“键能高” 2. 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根据分子结构和高能键的特征,高能化合物可分为:
烯醇磷酸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氧型了酰基磷酸化合物:乙酰磷酸 了醉酸化合物 焦酸化合物:AP 磷氨型: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 高能化合物 厂硫酯键化合物:酰基铺酶A 非磷酸化合物 甲硫键化合物:S-腺苷甲硫氨酸 3.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ATP ATP的特殊作用 在pH=7环境中,ATP分子中的三个磷酸基团完全解离成带4个负电荷的离子形式 (ATP),具有较大势能,加之水解产物稳定,因而水解自由能很大(△G'=-30.5千焦 摩尔)。ATP为生物界的“能量货币”,它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能量供体。 其原因在于:ATP的DG0值介于其它高能化合物和普通化合物之间,从而使它在 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能够起中间载体的作用。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往往要通过 ADP和ATP的相互转变而偶联起来。 ATP的另一功能是作为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的中间载体。这也是由于它的磷酸基团转 移势能在常见的含磷酸基团化合物中处于中间位置。 (1)ATP是生物能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2)ATP是细胞内磷酸基团转移的中间载体 (3)生成核苷三磷酸: 核苷二磷酸激酶的作用 ATP+NDP →ADP+NTP 腺苷酸激酶的作用 ADP+ADP ATP+AMP 肌酸激酶的作用 NH2 NP C-NH -NH HCN +ATP肌酸雀酸HC一N CH2 COOH COOH 肌酸 磷酸肌酸
3. 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ATP ATP 的特殊作用 在 pH=7 环境中,ATP 分子中的三个磷酸基团完全解离成带 4 个负电荷的离子形式 (ATP4-),具有较大势能,加之水解产物稳定,因而水解自由能很大(ΔG°′=-30.5 千焦 /摩尔)。ATP 为生物界的“能量货币”,它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能量供体。 其原因在于:ATP 的 DG0'值介于其它高能化合物和普通化合物之间,从而使它在 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能够起中间载体的作用。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往往要通过 ADP 和 ATP 的相互转变而偶联起来。 ATP 的另一功能是作为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的中间载体。这也是由于它的磷酸基团转 移势能在常见的含磷酸基团化合物中处于中间位置。 (1) ATP 是生物能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2) ATP 是细胞内磷酸基团转移的中间载体 (3) 生成核苷三磷酸: 核苷二磷酸激酶的作用 ATP + NDP ADP + NTP 腺苷酸激酶的作用 ADP + ADP ATP + AMP 肌酸激酶的作用 高能化合物 磷酸化合物 非磷酸化合物 磷氧型 磷氮型: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 硫酯键化合物:酰基辅酶 A 甲硫键化合物:S-腺苷甲硫氨酸 烯醇磷酸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酰基磷酸化合物:乙酰磷酸 焦磷酸化合物:ATP
ATP ADP 机械能(肌肉收缩 氧化磷酸化 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 底物水平磷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ATP 电能(生物电) 为中心。 热能(维持体温) 4.ADP磷酸化的方式 在生物细胞内,形成ATP的方式有两种:生物氧化(异养细胞)和光合作用(自养细 胞) 1)生物氧化产生ATP 生物体降解燃料分子的主要意义是取得供其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利用生物氧 化形成ATP,是生物体内ATP形成的主要方式。 生物氧化的第一阶段也能产生少量的ATP,这是以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方式产生的: 生物氧化的第二阶段是产生ATP的主要阶段,通过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产生。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通过氧化形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直接将磷酸基团转移给 ADP,使之磷酸化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NADH或FADH将电子传递给O2的过程与ADP的磷酸化相偶联, 使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TP的生成。氧化磷酸化的过程需要氧气作为最终 的电子受体,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 2)光合作用产生ATP 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也能形成ATP,这种ADP的磷酸化方式叫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由光驱动的电子传递过程与ADP的磷酸化相偶联,使电子传递过程 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TP的生成。 4能荷 细胞的能量状态可用能荷(energy charge)表示。 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一种数量上的衡量,它的大小可用下式表示: [ATP]+0.5[ADP] 定义式:能荷ADP-AMP可 能荷的数值在0~1之间。大多数细胞维持的稳态能荷状态在0.8-0.95的范围内。 意义: ATP生成和消耗的途径和细胞的能荷状态相呼应
4. ADP 磷酸化的方式 在生物细胞内,形成 ATP 的方式有两种:生物氧化(异养细胞)和光合作用(自养细 胞)。 1) 生物氧化产生 ATP 生物体降解燃料分子的主要意义是取得供其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利用生物氧 化形成 ATP,是生物体内 ATP 形成的主要方式。 生物氧化的第一阶段也能产生少量的 ATP,这是以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方式产生的; 生物氧化的第二阶段是产生 ATP 的主要阶段,通过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产生。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通过氧化形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直接将磷酸基团转移给 ADP,使之磷酸化生成 ATP。 氧化磷酸化:NADH 或 FADH2 将电子传递给 O2 的过程与 ADP 的磷酸化相偶联, 使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 ATP 的生成。氧化磷酸化的过程需要氧气作为最终 的电子受体,它是需氧生物合成 ATP 的主要途径。 2) 光合作用产生 ATP 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也能形成 ATP,这种 ADP 的磷酸化方式叫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由光驱动的电子传递过程与 ADP 的磷酸化相偶联,使电子传递过程 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 ATP 的生成。 4 能荷 细胞的能量状态可用能荷(energy charge)表示。 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一种数量上的衡量,它的大小可用下式表示: 能荷的数值在 0~1 之间。大多数细胞维持的稳态能荷状态在 0.8-0.95 的范围内。 意义: ATP 生成和消耗的途径和细胞的能荷状态相呼应。 ATP ADP 肌酸 磷 酸 肌酸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 化 ~P ~P 机械能(肌肉收缩) 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电能(生物电) 热能(维持体温)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ATP 为中心。 定义式:能荷= ————————— [ATP]+[ADP]+[AMP] [ATP]+0.5[A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