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金陵中学 2014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请帖/碑帖 伶俜/娉婷 坍圮/杞人忧天 B.乘车/乘势 树冠/弱冠 殉情/徇私枉法 C.古刹/刹那 押解/解元 绯闻/成绩斐然 D.纤绳/纤维 寥廓/纰缪 起哄/哄堂大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乌鲁木齐市部分公共场所接连发生不法分子用针状物刺伤市民的行为 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 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医学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 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如何使用它们的途径。” D.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逻辑 的严格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3.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4分)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大唐李白》首部曲《少年游》中梳理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 身为商人之子的李白没有资格参与科考,只能另寻出路,靠干谒、投献求官,并 汲汲于经营自己的名望与影响力,“以达天听”;李白留存于世的一千多首诗中 起码有五百首以上是拍达官贵人马屁的“干谒”之作;李白的四海云游,也不是 寄情山水这么简单,更多是为了拓展人脉、搞好关系,从而赚名气、谋官职;甚 至李白的婚姻,也是为他的求仕之梦服务。作家就是想告诉读者:李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5分) 项关于全球读书的调査表明,以色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的数量雄踞榜首,髙达 64本。而在这项调查中,中国大陆每年人均阅读的数字远远排在以色列、日本 (40本)、法国(20本)和韩国(11本)之后,仅为少得可怜的4.5本,并且 在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辅之类。 就在今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进我国政府报告,凸显政府对阅读问题的重 视 (1)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上述新闻材料进行点评,不超过40字。(2分) 答 (2)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条读书宣传口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 答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吴昌硕墓志铭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金陵中学 2014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请帖/碑帖 伶俜/娉婷 坍圮/杞人忧天 B.乘车/乘势 树冠/弱冠 殉情/徇私枉法 C.古刹/刹那 押解/解元 绯闻/成绩斐然 D.纤绳/纤维 寥廓/纰缪 起哄/哄堂大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对于乌鲁木齐市部分公共场所接连发生不法分子用针状物刺伤市民的行为, 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 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医学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 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如何使用它们的途径。” D.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逻辑 的严格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3.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4 分)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大唐李白》首部曲《少年游》中梳理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 身为商人之子的李白没有资格参与科考,只能另寻出路,靠干谒、投献求官,并 汲汲于经营自己的名望与影响力,“以达天听”;李白留存于世的一千多首诗中, 起码有五百首以上是拍达官贵人马屁的“干谒”之作;李白的四海云游,也不是 寄情山水这么简单,更多是为了拓展人脉、搞好关系,从而赚名气、谋官职;甚 至李白的婚姻,也是为他的求仕之梦服务。作家就是想告诉读者:李 白 。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5 分) 一项关于全球读书的调查表明,以色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的数量雄踞榜首,高达 64 本。而在这项调查中,中国大陆每年人均阅读的数字远远排在以色列、日本 (40 本)、法国(20 本)和韩国(11 本)之后,仅为少得可怜的 4.5 本,并且 在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辅之类。 就在今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进我国政府报告,凸显政府对阅读问题的重 视。 (1)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上述新闻材料进行点评,不超过 40 字。(2 分) 答: (2)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条读书宣传口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 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吴昌硕墓志铭
陈三立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 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 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 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 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 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 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 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 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 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髙。 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 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 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 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 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 皆用目者,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 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 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 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 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 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別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 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迹其所就 迹:考察 B.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彦:有才学、德行的人 C.危坐端视 危:高 D.吾曹不几饿死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昌硕年少经历寇乱,一生都饱含痛苦,老时又多病耳聋,但他仍不改生活 情趣,而且能够救济别人。 B.吴昌硕艺术创作,既能向古今人学习,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出自己的节操性情。 C.吴昌硕的很多作品虽然被外国人当做珍宝,荣誉超过了很多中国名人,但他 并不夸耀自己的才能 D.吴昌硕的妻子能协助他完成志向,他的子女继承了他艺术的创作技艺,篆书 隶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
陈三立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 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 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 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 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 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 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 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小 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 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高。 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 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 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 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 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 皆用目者,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 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 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 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 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 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 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迹其所就 迹:考察 B.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 彦:有才学、德行的人 C.危坐端视 危:高 D.吾曹不几饿死耶 曹: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昌硕年少经历寇乱,一生都饱含痛苦,老时又多病耳聋,但他仍不改生活 情趣,而且能够救济别人。 B.吴昌硕艺术创作,既能向古今人学习,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出自己的节操性情。 C.吴昌硕的很多作品虽然被外国人当做珍宝,荣誉超过了很多中国名人,但他 并不夸耀自己的才能。 D.吴昌硕的妻子能协助他完成志向,他的子女继承了他艺术的创作技艺,篆书 隶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
7.概述第三段中吴昌硕“为世所重”的原因。(3分) 答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3分) 译文 (2)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4分) 译文 (3)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幾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 浪样(答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 (1)分别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2分) (2)“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晏幾道的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概述第三段中吴昌硕“为世所重”的原因。(3 分) 答: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3 分) 译 文: (2)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4 分) 译 文: (3)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3 分) 译 文: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幾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 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 样。 (1)分别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2 分) 答: (2)“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3)晏幾道的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 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诗经·蒹葭》 (2) 小人怀土。(《论语·里仁》 (3)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4)今夜闻君琵琶语, (白居易《琵琶行》 (5)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 房宫赋》) (6)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菠萝蜜 林清玄 (1)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 “菠萝蜜,很好吃。” (2)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 (3)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 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 (4)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 (5)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6)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 算也吃过菠萝蜜了。 (7)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 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髙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 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要买, 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 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 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 (8)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是 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9)“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 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 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 (10)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 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 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 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 (11)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12)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 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13)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 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 呢
(1)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诗经·蒹葭》) (2) ,小人怀土。(《论语·里仁》 (3)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4)今夜闻君琵琶语, 。(白居易《琵琶行》) (5)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 房宫赋》) (6)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菠萝蜜 林清玄 (1)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 “菠萝蜜,很好吃。” (2)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 (3)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 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 (4)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 (5)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6)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 算也吃过菠萝蜜了。 (7)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 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 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要买, 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 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 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 (8)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是 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9)“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 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 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 (10)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 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 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 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 (11)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12)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 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13)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 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 呢?
(14)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 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 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 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 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15)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16)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 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 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 (17)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 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 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18)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 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 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19)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 (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 11.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 具体内容。(4分) 答 12.文章第(10)段(“在我童年的时候……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从全文结 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 1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 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6分) 答 1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 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4)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 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 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 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 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15)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16)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 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 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 (17)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 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 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18)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 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 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19)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 (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 11. 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 具体内容。(4 分) 答: 12.文章第(10)段(“在我童年的时候……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从全文结 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 分) 答: 1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 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6 分) 答: 1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 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6 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