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目录 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论 第一节概述……… 1 8-1化工生产中的传质过程 8-2相组成的表示法 ……2 第二节扩散原理 …5 8~3基本概念和费克定律 ……………………………5 8-4一维稳定分子扩散 8-5扩散系数 ………………………1 8-6流流体中的扩散 ………………14 第三节质量、热量、动量传递之间的联系 …16 8-7三种传递间的类比 …16 第四节传质设备简介…… ………………19 8-8填料塔和板式塔 ………………………………20 重要符号表……………… *…20 主要参考读物………………………………………………………… ……21 习题…………………… …21 第九章吸收 第一节概述…………… ………23 9-1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 ………………………………… ………………23 9-2吸收的流程和溶剂 第二节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 26 9-3,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26 9-4传质速率方程 ……………*…29 第三节吸收(或脱吸)塔的计算…………… ……………36 95物料算 ………………………………36 9-6填料层高度,(一)对低浓气体的计算 …………………………… …………………41 9-7传质单元 ………50 9-8填料层高度,.(二)对高浓气体的计算 …………………………… ……………53 9-9塔板数 …………60 9-10脱吸(解吸) ………63 第四节其它类型吸收…… 9-11多组分吸收 ……65 9-12化学吸收 …………66 9-13非等温吸收 ………87 第五节传质系数和传质理论…
9-14传质系数关联式…………… …70 9-15传质理论概况………… ………76 重要符号表……… ……………78 主要参考读物…… ………80 习题…… …………80 附录…… ………82 第十章蒸馏 10-1概述 ……84 第一节二元物系的汽液平衡 ……………84 10-2理想溶液 ………………84 10-3挥发度和相对挥发度 …………… ………88 10-4非理想溶液… ………………………90 第二节蒸馏方式…… ……92 10-5简单蒸馏 …92 10-6平衡蒸馏和平衡级 ………………95 10-7精馏……… …………………99 第三节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 …………100 1 10-8全塔物料衡算 ………………………100 10-9 精馏段的分析及其图解法 ……… ..…….……101 10-10 提馏段的分析和进料状况的影响 ……………………………104 10-11 理论塔板数 …………………………108 10-I2 实际塔板数、塔板效率 …………………………112 10-13 填料精馏塔的填料层高度 113 10-14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 ……………………………………………114 10-15 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 117 10-16 理论板数的捷算法 119 第四节 其它蒸馅方式 122 10-17 水蒸气蒸馏 122 10-18 间歌蒸馏 …………………………125 10-19恒沸蒸馏和萃取蒸培 129 第五节多元蒸馏 132 10-20 基本概念 …………132 10-21 多元物系的汽液平衡 133 10-22多元蒸馏的物料衡算 136 10-23捷算法求理论塔板数 ……138 重要符号表 …… ……140 主要参考读物和参考文献 …… …………142 习题 ……I42 第十一章气液传质设备 第一节板式塔 144
11-1板式塔的主要类型结构与特点 144 11-2 板式塔的水力学性能 ………146 11-3 设计要领 157 11-4板效率……… …………………………164 第二节填料塔… ………168 11-5填料塔与填料…… ………168 11-6填料塔的水力学性能与传质性能 …………*172 11-7板式塔与填料塔的比较… -…179 重要符号表……… ……179 主要参考读物和参考文 … ……181 习题 *………182 第十二章 萃取 12-1概述 ……………184 第一节萃取的基本概念 ……… *…185 12-2三角形相图 ………………185 12~3三角形相图在单级萃取中的应用 …………189 12-4: 萃取剂的选择…… ………………………………192 第二节萃取操作的流程和计算……………………… …193 12-5单级萃取 ……………………………………*193 12-6 多级错流萃取 ………………….19.4 12-7多级逆流萃取 ………………198 12-8连续接触逆流萃取…………… ………………………201 第三节萃取设备 ……204 12-9混合-澄清槽 ………………………………204 12-10重力流动的萃取塔 + …………………205 12-11输入机械能量的萃取塔 ……207 12-12离心萃取机 ………… ……………210 12-13萃取设备的选用 ………211 重要符号表 212 主要参考读物和参考文献 213 习题 213 第十三章 干燥(附: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13-1概述 215 第一节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215 13-2湿空气的性质 215 13-3空气的湿度图 221 13-4湿度图的用法 …… 224 第二节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227 13-6空气干燥器的操作原理 227 13-6空气于燥器的物料衡 算… 227
13-7空气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229 13~8干燥过程的图解法……… 第三节千燥速度和干燥时间……… …236 13-9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236 13-10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度 …………238 13-1I 恒定干燥条件下恒速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 … ……………244 13-12 恒定干燥条件下,降速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246 13-13 千燥条件变动情况下的干燥速度 ·…248 第四节 于燥器 ++ 252 13-14 干燥器的分类 *…………………252 13-15 盘架式干燥器 … 253 13-16 间歌式减压千燥器 …+ …………………255 13-17 洞道式干燥器 …..……………256 13-18 回转式干燥器 ………257 13-19 气流干燥器 …… 258 13-20 沸腾床干燥器 259 13-21 喷雾干燥器 260 13-22 常压滚筒式干燥器 ………………262 13-23 减压滚筒式于燥器 262 第五节 气体的增湿与减湿…………… 263 13-24 增湿和减湿过程的机理 263 13-25 增湿器和减湿器 …… 264 13-26凉水塔高度的计算 ……… ………………266 重要符号表… *…271 主要参考读物…………………… …… ……273 习题 …273 第十四章固体流态化 14-1:固体流态化现象 ……276 14-2流化床的水力学特性… …………………………………279 14-3流化床中的传热与传质………………… ……………………287 重要符号表 ……291 主要参考读物 292 习题 292
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论 第一节概述 8-1化工生产中的传质过程 在第三章中已介绍了多相物系的分离法,现在进一步讨论均相物系的分离(包括提纯、 回收等)。这类单元操作通常基于物质由一个相到另一个相的转移。例如,在分离气体混合物 吋,可以用选定的溶剂进行吸收(如分离氨和空气,用水吸收),使溶质气体(氨)出气相转 移到液相,从而得与不溶气体(空气)分离;又如生活中在煎中药时,可溶性药理成分由固 体中转移到液相等。物质在相际的转移属于物质传递过程(简称传质过程)这类以相际传质 为特征的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应用甚广,现将常见的几种简单介绍如下 1·吸收—物质由气相转入液棉,图8-1a示出两相界面附近的传质情况,其中以A代 表在相间传递的物质即溶质(上述例中的氨),B代表竹性气体(空气),S代表溶剂(水), 加号“+”表示这一个相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吸收的逆过程是脱吸,也在图8-1a中示意。 2.气体的减湿。当为水蒸气饱和的气体与冷水接触时,水蒸气将从气相转入液相(发生 冷凝)。由于液相是水,传质只在气相进行,如图8-1b所示。减湿可以看成是吸收的一种特 殊情况,其逆过程是增溫。 3,液-液苯取(亦简称萃取)—一溶质由一液相转入另一液相,如图8-1c所示,其逆过 程仍然是萃取 4.固液萃取(简称浸沥或浸取)-一溶质由固和转入液相,如图8-1d所示(虚线表示 溶质可能从固相的表面或内部转入液相)。由于固体混合勃一般是多相系,故浸沥常属多相 系的分离。 5·结品—溶质由液相趋附于溶质晶体的表面,转为固相,使晶体长大,如图81e所 示。其遊过程为溶解(溶解与浸沥的差别是后一过程中溶质与很多不溶性杂质混在一起)。 6·嗷附—物质由气相或液相趋附于固体表面(主要是多孔性固体的内表面),如图8 11所示。其逆过程为脱附 7.干燥——液体(通常是水)经过汽化,从固体的表面或内部转入气相,如图8-1g 所 8.精镏——不同物质在汽液两相间的相互转移,二元精馏时易挥发组分A由液相转入 汽相,同时难挥发组分B由汽相转入液相,如图8-1h所示。 上述单元操作中也有少数其目的不是为了分离,而是一种混合,如增湿、溶解 相际传质是一类复杂的过程。以吸收为例,溶质首先在气相中朝向气液相界面扩散(传 质推动力是气相主体与界面间的浓度差),继而穿过相界面,再由界面向液相主体扩散(推 动力是液相界面与主体中的浓度差)。这一过程与换热器中两流体通过间壁的传热(5-10项) 颇为类似,但比传热更为复杂,首先在于过程最终的平衡状态。参与传热的两流体间,最终 的热平衡是温度相等;但相际传质最终的相平衡却一般不是两相的浓度相等。例如,含氨气 体与水达成相平衡时,氨在液相中的浓度通常比气相中大得多(参看例8-1)。故为了研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