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总数44.4%;鸟类16目40科164种,占山西省鸟类总数的50%;哺乳动物6目16科34种,占山西省哺乳动物总数 的47.9%。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215种陆栖脊椎动物,属于古北界共有136种,占本区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63,3%;东洋界 15种,占总数的7.0%;广布种64种,占总数的29.7%。由此可见,本区域古北界种类占明显优势,仅有少量东洋 界种类侵入,动物区系明显表现出古北界特征, 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频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 约》附录物种27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褐马鸡、黑鹤、金雕、 金钱豹、原麝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隔、普通隔、毛脚隔、乌 雕、苍鹫、白尾鹞、鹊翻、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阿穆尔隼、红隼、勺鸡、小杓鹂、红角鸭、雕鸭、纵纹腹 小鹗、长耳鹗、短耳鹗、石貂、青鼬27种;《领危野生动植物种帼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主要有白鹊、黑鹊、褐马 鸡、小杓、领角鹗、长耳鹗、短耳、红角、雕、豹、豺、原麝等 经实地调查灵空山保护区多处森林生境均有褐马鸡分布,其中以草沟、水管沟、灵空山林场南大梁为集中分布 区。初步调查,保护区内约有6个自然群,种群数量约120-150只。灵空山保护区是山西省近年来发现的褐马鸡新 的自然分布区,地理位置处于吕梁山褐马鸡种群向太岳山扩散的核心地带。这对于吕梁山、太行山两地褐马鸡种群 之间的基因交流,防止种群衰退,实现褐马鸡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完善褐马鸡保护体系,保护、观察、研究褐 马鸡自然种群的张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1.4功能区划 按照区划原则、依据,在现地调查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结合灵空山自 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自然区划方法进行功能区的区划,即以明 显山脊、溪河、沟谷及林道等地形地貌作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区划界线。 (1)核心区 核心区是油松林和褐马鸡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群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实施绝对保护,严禁任何形式的采伐、狩 猎、旅游等活动,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核心区,以保持其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环境不受人为干 扰,让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除必要的保护监测设施和生态定位观测活动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 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与活动。 核心区面积4623.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7%。位于保护区中部,地理坐标:东经 11201'06”-11206'58”,北纬3633'57"-36°42'33”。该区域油松集中分布区,区内油松面积2346.0hm2,占核 心区总面积的50.7%;区内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褐马鸡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主要区域。褐马鸡在本区栖息地 7处,数量120只左右;金钱豹本区栖息地4处,种群数量正在监测统计中
物总数44.4%;鸟类16目40科164种,占山西省鸟类总数的50%;哺乳动物6目16科34种,占山西省哺乳动物总数 的47.9%。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215种陆栖脊椎动物,属于古北界共有136种,占本区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63.3%;东洋界 15种,占总数的7.0%;广布种64种,占总数的29.7%。由此可见,本区域古北界种类占明显优势,仅有少量东洋 界种类侵入,动物区系明显表现出古北界特征。 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 约》附录物种27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褐马鸡、黑鹳、金雕、 金钱豹、原麝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毛脚鵟、乌 雕、苍鹫、白尾鹞、鹊鹞、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阿穆尔隼、红隼、勺鸡、小杓鹬、红角鸮、雕鸮、纵纹腹 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石貂、青鼬27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主要有白鹳、黑鹳、褐马 鸡、小杓鹬、领角鸮、长耳鸮、短耳鸮、红角鸮、雕鸮、豹、豺、原麝等。 经实地调查灵空山保护区多处森林生境均有褐马鸡分布,其中以草沟、水管沟、灵空山林场南大梁为集中分布 区。初步调查,保护区内约有6个自然群,种群数量约120-150只。灵空山保护区是山西省近年来发现的褐马鸡新 的自然分布区,地理位置处于吕梁山褐马鸡种群向太岳山扩散的核心地带。这对于吕梁山、太行山两地褐马鸡种群 之间的基因交流,防止种群衰退,实现褐马鸡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完善褐马鸡保护体系,保护、观察、研究褐 马鸡自然种群的扩张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1.4功能区划 按照区划原则、依据,在现地调查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结合灵空山自 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自然区划方法进行功能区的区划,即以明 显山脊、溪河、沟谷及林道等地形地貌作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区划界线。 (1)核心区 核心区是油松林和褐马鸡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群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实施绝对保护,严禁任何形式的采伐、狩 猎、旅游等活动,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核心区,以保持其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环境不受人为干 扰,让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除必要的保护监测设施和生态定位观测活动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 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与活动。 核心区面积4623.3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7%。位于保护区中部,地理坐标:东经 112°01′06″-112°06′58″,北纬36°33′57″-36°42′33″。该区域油松集中分布区,区内油松面积2346.0 hm2,占核 心区总面积的50.7%;区内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褐马鸡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主要区域。褐马鸡在本区栖息地 7处,数量120只左右;金钱豹本区栖息地4处,种群数量正在监测统计中
核心区四至界限为:东至王坪大梁、北得占一带,南至古县水眼沟一带,西至黑给大梁、第一川大梁一带,北 至孔房峪一带。 核心区中国有面积3300.9hm2,占核心区面积的71.4%;集体面积1322.4hm2,占核心区面积的28.6%。植 被类型主要为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以及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等的混交林,连翘 灌丛、沙棘灌丛以及荆条灌丛。分布有角盘兰、二叶兰等兰科植物,以及刺五加、胡桃楸、等珍稀植物及褐马鸡、 黑鹘、金钱豹、金雕等珍稀动物。 (2)缓冲区 缓冲区是为有效保护核心区,在核心区外围区划出一定宽度的森林和林地地带区域。缓冲区的作用主要是缓解 或减少保护区周边林区生产经营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防止核心区受外界人为破坏,禁止狩猎和经营性采伐,也不 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但可在不破坏其森林植被群落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观测、科学考察活动。 缓冲区面积2204,.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为环绕核心区外围的带状地域。其内围为核心区界,外 围四至界限:东至灵空山林场、韩洪川、五龙川、五龙池一带,南至南山庄一带,西至第一川、野峪一带,北至安 家庄一带。缓冲区是核心区和实验区的过渡地段,根据地形、不同区域内动物的情况确定缓冲区域的宽窄度。地理 坐标:东经112050-1120713,北纬3634'14-364243” 缓冲区中国有面积1169.0hm2,占缓冲区面积的53.0%;集体面积1035.7hm2,占缓冲区面积的47.0%。其 中油松面积1059.5hm2,占缓冲区总面积的48.1%。植被类型主要为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 栎林,以及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等的混交林,连翘灌丛、沙棘灌丛以及荆条灌丛。分布有角盘兰、二叶兰等 兰科植物,以及刺五加、胡桃愀等珍稀植物及褐马鸡、黑鹊、金钱豹、金雕等珍稀动物。 (3)实验区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在保护区管理局的统一组织下,可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以及驯化、 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也可以适度开展林木与林下植物、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生产活动。 实验区面积3288.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5%。实验区为位于缓冲区外围的相互分割的地域,内围与缓 冲外围区界为邻,外围以保护区区界为限。四至界限:东至高疙瘩-一康家洼一五龙池-前老庄子大梁一带,南至古 县党家山-大野-马莲滩一带,西至马莲滩-第一川-黑峪大梁一带,北至石板店-安家庄大梁一带。 实验区主要植被为油松林,混夹有耕地、民居等,是保护区内社区农民从事农业、林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地域,。 地理坐标:东径1115927-1120748”,北纬363328”-3642'52". 实验区中国有面积1871.8hm2,占实验区面积的56.9%;集体面积1417.0hm2,占实验区面积的43.1%。其 中油松面积1366.9hm2,占实验区总面积的41.6%
核心区四至界限为:东至王坪大梁、北得占一带,南至古县水眼沟一带,西至黑峪大梁、第一川大梁一带,北 至孔房峪一带。 核心区中国有面积3300.9 hm2,占核心区面积的71.4%;集体面积1322.4 hm2,占核心区面积的28.6%。植 被类型主要为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以及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等的混交林,连翘 灌丛、沙棘灌丛以及荆条灌丛。分布有角盘兰、二叶兰等兰科植物,以及刺五加、胡桃楸、等珍稀植物及褐马鸡、 黑鹳、金钱豹、金雕等珍稀动物。 (2)缓冲区 缓冲区是为有效保护核心区,在核心区外围区划出一定宽度的森林和林地地带区域。缓冲区的作用主要是缓解 或减少保护区周边林区生产经营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防止核心区受外界人为破坏,禁止狩猎和经营性采伐,也不 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但可在不破坏其森林植被群落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观测、科学考察活动。 缓冲区面积2204.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为环绕核心区外围的带状地域。其内围为核心区界,外 围四至界限:东至灵空山林场、韩洪川、五龙川、五龙池一带,南至南山庄一带,西至第一川、野峪一带,北至安 家庄一带。缓冲区是核心区和实验区的过渡地段,根据地形、不同区域内动物的情况确定缓冲区域的宽窄度。地理 坐标:东经112°0′50″-112°07′13″,北纬36°34′14″-36°42′43″。 缓冲区中国有面积1169.0 hm2,占缓冲区面积的53.0%;集体面积1035.7hm2,占缓冲区面积的47.0%。其 中油松面积1059.5 hm2,占缓冲区总面积的48.1%。植被类型主要为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 栎林,以及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等的混交林,连翘灌丛、沙棘灌丛以及荆条灌丛。分布有角盘兰、二叶兰等 兰科植物,以及刺五加、胡桃楸等珍稀植物及褐马鸡、黑鹳、金钱豹、金雕等珍稀动物。 (3)实验区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在保护区管理局的统一组织下,可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以及驯化、 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也可以适度开展林木与林下植物、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生产活动。 实验区面积3288.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5%。实验区为位于缓冲区外围的相互分割的地域,内围与缓 冲外围区界为邻,外围以保护区区界为限。四至界限:东至高疙瘩--康家洼---五龙池--前老庄子大梁一带,南至古 县党家山--大野--马莲滩一带,西至马莲滩--第一川--黑峪大梁一带,北至石板店--安家庄大梁一带。 实验区主要植被为油松林,混夹有耕地、民居等,是保护区内社区农民从事农业、林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地域。 地理坐标:东径111°59′27″-112°07′48″,北纬36°33′28″-36°42′52″。 实验区中国有面积1871.8 hm2,占实验区面积的56.9%;集体面积1417.0 hm2,占实验区面积的43.1%。其 中油松面积1366.9 hm2,占实验区总面积的41.6%
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保护对象的空间分布、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同时兼顾社区群 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各功能分区力求规整,且有整体性和连续性。保护 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1'39-11126'30,北纬3810'03”-382405”。南北长约26km,东西宽24km,全境面积 24415.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0728.0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94%,缓冲区面积6718.20hm2,占 23.42%,实验区面积7969.18hm2,占32.64%.植被类型主要为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 林,以及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等的混交林,连翘灌丛、沙棘灌丛以及草丛及农田组成。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 设,科学调查研究,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学习、参观、考察以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繁育、驯化、培育等,是加强 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2.1.5社会概况 (1)行政区域 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太岳山脉中段深山腹地,沁源县西部、古县北部。行政区域分属2个县、3个乡 (镇)的5个村庄,即沁源县灵空山镇3个村(伍龙儿、第一川、黑峪)、韩洪乡1个村(刁王坪)和古县北平镇1 个村(党家山)。保护区管理局机关现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郭道镇,临时借用原太岳林局机关办公场所(现为太岳林 局森林消防专业队办公场所),建筑面积约1200m2。.保护区管理局机关拟设在沁源县县城所在地-沁河镇。 (2)人▣ 保护区所在村庄受当地政府管辖,现有农户486户,人口1883人,农村劳动力168人,居民均为汉族。区内常 住人口456人,人口密度为4.5人/Km2.保护区内的人口分布中,缓冲区人口65人,实验区人口400人.因村内年 青人出外打工或就业、孩子县城读书等原因,现区内人员多为年老体弱者。保护区地处喀斯特山区,耕地少,生活 条件较差,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衣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业,主要农作物有土豆、莜麦、大碗豆等。牛80余头,羊1500 余只。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18元. 周边社区(3个乡镇)共有52个村,9254户,20021人,全部为汉族,其中农村劳动力9830人. (3)交通、通讯和电力 保护区内交通、通信较为便利。区内有干线林道(水泥硬化)2条,蜿蜒贯穿其间,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为林 业生产而建设的,其中五龙川-七里峪,全长7.0km;好模望-石板店全长7.3km;简易林道15.5km;护林巡护 便道63.4km,摩托车可通行,但因缺乏养护,护林便道崎岖不平。 保护区移动信号覆盖大部分区域,与外部的通讯比较方便,已接通了程控电话和农村小灵通,可及时与周边的 县乡和大部分行政村进行通讯联系。 保护区机关在沁源县城,供水供电有保障;保护区所在地电力资源稳定,能满足保护区的生活工作需要。动物 救护站所在的村有5OkV供电线路和专用变压器;接通了从村到保护站30kV的输电线路,且在北山安装了50kV变
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保护对象的空间分布、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同时兼顾社区群 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各功能分区力求规整,且有整体性和连续性。保护 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1′39″-111°26′30″,北纬38°10′03″-38°24′05″。南北长约26km,东西宽24km,全境面积 24415.4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0728.02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94%,缓冲区面积6718.20 hm2,占 23.42%,实验区面积7969.18 hm2,占32.64%。植被类型主要为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 林,以及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等的混交林,连翘灌丛、沙棘灌丛以及草丛及农田组成。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 设,科学调查研究,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学习、参观、考察以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繁育、驯化、培育等,是加强 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2.1.5社会概况 (1)行政区域 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太岳山脉中段深山腹地,沁源县西部、古县北部。行政区域分属2个县、3个乡 (镇)的5个村庄,即沁源县灵空山镇3个村(五龙川、第一川、黑峪)、韩洪乡1个村(刁王坪)和古县北平镇1 个村(党家山)。保护区管理局机关现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郭道镇,临时借用原太岳林局机关办公场所(现为太岳林 局森林消防专业队办公场所),建筑面积约1200 m2。保护区管理局机关拟设在沁源县县城所在地--沁河镇。 (2)人口 保护区所在村庄受当地政府管辖,现有农户486户,人口1883人,农村劳动力168人,居民均为汉族。区内常 住人口456人,人口密度为4.5人/Km2。保护区内的人口分布中,缓冲区人口65人,实验区人口400人。因村内年 青人出外打工或就业、孩子县城读书等原因,现区内人员多为年老体弱者。保护区地处喀斯特山区,耕地少,生活 条件较差,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业,主要农作物有土豆、莜麦、大碗豆等。牛80余头,羊1500 余只。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18元。 周边社区(3个乡镇)共有52个村,9254户,20021人,全部为汉族,其中农村劳动力9830人。 (3)交通、通讯和电力 保护区内交通、通信较为便利。区内有干线林道(水泥硬化)2条,蜿蜒贯穿其间,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为林 业生产而建设的,其中五龙川--七里峪,全长7.0 km;好模望--石板店全长7.3 km;简易林道15.5 km;护林巡护 便道63.4 km,摩托车可通行,但因缺乏养护,护林便道崎岖不平。 保护区移动信号覆盖大部分区域,与外部的通讯比较方便,已接通了程控电话和农村小灵通,可及时与周边的 县乡和大部分行政村进行通讯联系。 保护区机关在沁源县城,供水供电有保障;保护区所在地电力资源稳定,能满足保护区的生活工作需要。动物 救护站所在的村有50kV供电线路和专用变压器;接通了从村到保护站30kV的输电线路,且在北山安装了50kVA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