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0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Ⅰ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单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多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 卷不交。 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4分 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 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 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 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 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 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 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 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 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虛静观复法
宁夏银川一中 2008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Ⅰ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共 4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单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多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 卷不交。 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44 分) 一、 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 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 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 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 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 系,则称为“ 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 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 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 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 金”,放置在地上 从“ 土”,炉中烧木炭从“ 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 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
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徳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 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岀体现了道家“自 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 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 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 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 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 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 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 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 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荼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 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 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 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 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 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 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
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 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 自 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 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 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 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 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 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 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 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 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 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3 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 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 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 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 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 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 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
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 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 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土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 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日:“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 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 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 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 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 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 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 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日:“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 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 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 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迄代不辱一人 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 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按:按照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 究“ 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 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 茶 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每小题 3 分) 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 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 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 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 “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 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 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 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 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 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 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 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迄.代不辱一人 迄: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 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按照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律,谋反者斩 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 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 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 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 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 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4分) 译文: ②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2分) 译文: ③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4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 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9.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道默写)。(6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帘外雨潺潺,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5)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律.,谋反者斩 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 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 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 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 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 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4 分) 译文: ②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2 分) 译文: ③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4 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 【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9.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道默写)。(6 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千呼万唤始出来, 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帘外雨潺潺,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将进酒》) (7)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8)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选考题(26分)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 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 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 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 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 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 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 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 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 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 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 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将进酒》) (7)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8)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 (26 分)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 随 风 吹 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 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 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 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 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 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 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 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 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 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 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 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