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2018-2019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有四个大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 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遺到漠视。司马 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 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 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 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 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 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夭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 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 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 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 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 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 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 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
鹤壁市 2018—2019 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有四个大题,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 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 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 对墨子附以 24 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 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 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 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 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 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 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 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 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 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 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 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
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 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 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岀:“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 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 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兽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 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λ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 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 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岀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 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赵建成《辉煌与寂寥: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盛极一时,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作传都记述详细,唯独为墨子作传,简略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与儒家礼制繁琐、用度较多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秦汉之后墨家没有出现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新的理论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第三段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论证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如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混乱都 可消除。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 空想。 C.墨家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因其思想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
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 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 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 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 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 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 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 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 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 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赵建成《辉煌与寂寥: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盛极一时,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 《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作传都记述详细,唯独为墨子作传,简略含糊。 C.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与儒家礼制繁琐、用度较多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 秦汉之后墨家没有出现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新的理论学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B. 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 第三段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 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论证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认为,如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混乱都 可消除。 B. 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 空想。 C. 墨家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因其思想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
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 原因。 【答案】1.C2.A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 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强加因果。B项,《史记》中 并无墨子的传记。D项,“没有提出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心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也没有提出超 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A项,“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错误,原文并没有谈影响。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C项,“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没有出路。 D. 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 原因。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 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强加因果。B 项,《史记》中 并无墨子的传记。D 项,“没有提出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心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也没有提出超 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A 项,“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错误,原文并没有谈影响。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C 项,“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 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 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 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 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 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 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 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夭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毎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 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呕,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 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 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 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 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 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 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 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 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 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 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 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 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 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 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 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 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 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 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 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 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
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侯,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 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 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 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 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 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 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 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 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 着她,她觉得夭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 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孤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 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莱 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 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璧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 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莱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 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 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莱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 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 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 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 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 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 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 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 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 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 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 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 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 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 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 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 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 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