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四牧草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 【实习目的】 物侯期(也称生有期)是指植物在生长发有的过程中,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几个 不同时期,牧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形态特征和对外部的环境条件的反应均发生了变化,观察牧草的物候 期,可以了解各种牧草及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在一定的地区生长发育的进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便为品种的 评价和相应的适宜农业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实习使同学们了 解物侯期观察的基本方法,掌握主要栽培牧草各生育期观察的形态特征标准,初步了解几种本地区栽培的牧草 生长发育规律。 【材料及仪器】 标本区牧草饲料作物、物候期记载表、铅笔、米尺或钢卷尺、放大镜、挂签 【观察方法与记载标准】 一、观察方法 (一)目测法:在田块内选具代表性的1m植株,进行目测估计,一般以50%植株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 即为该期,有20%进入某一物候期则为“始期有80%进入该时期为盛期”。 (二)定株法:选样株50~100株挂签标记,定时定株观测,统计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植株数目,标准与目 测法相同。此法较为准确。 二、记载标准 1禾本科牧草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日/月表示 出苗期(返青期或萌动期):牧草种子萌发后幼苗露出地面为出苗期,越冬后萌发绿叶开始旺盛生长的日期 为返青期。 分集期:从幼苗主茎分集节上产生侧枝的日期。 技节期:植株主茎伸长并明显地露出第一个茎节的时期,一般以第一茎节露出地面1~2cm为标准。 孕穗期:植株的剑叶全部露出鞘,茎杆中上部呈纺锤形为孕穗期。 抽穗期:茎秆顶部小穗露出叶鞘为抽穗期。 开花期:中部小穗的小花内外程张开,雄蕊伸出,开始散粉为开花期。 乳熟期:籽粒期时籽粒形成并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白色乳状汁液。 蜡熟期:籽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80%以上的种子内含物具蜡状硬度,易被指甲划破。 完熟期:80%的籽粒(中部小穗)己接近本种或品种固有的大小,颜色和硬度,指甲不易划破。 生有天数:根据出苗至各生有阶段的天数计算各生有阶段或全生有期天数。 收获期:实际收获日期。 果后营养期:结实后,开始产生夏秋分集之日期为果后营养期。 枯黄期:植株23以上叶片枯黄为枯黄期。 2豆科牧草: 播种期:同禾本科牧草。 出苗期:子叶(子叶出土型牧草如首蓿属、三叶草属、草木栖属、红豆草属,百脉根属等)或真叶(子叶
11 实习四 牧草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 【实习目的】 物侯期(也称生育期)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几个 不同时期,牧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形态特征和对外部的环境条件的反应均发生了变化,观察牧草的物候 期,可以了解各种牧草及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在一定的地区生长发育的进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便为品种的 评价和相应的适宜农业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实习使同学们了 解物侯期观察的基本方法,掌握主要栽培牧草各生育期观察的形态特征标准,初步了解几种本地区栽培的牧草 生长发育规律。 【材料及仪器】 标本区牧草饲料作物、物候期记载表、铅笔、米尺或钢卷尺、放大镜、挂签。 【观察方法与记载标准】 一、观察方法 (一)目测法:在田块内选具代表性的 1m2 植株,进行目测估计,一般以 50%植株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 即为该期,有 20%进入某一物候期则为“始期”有 80%进入该时期为“盛期”。 (二)定株法:选样株 50~100 株挂签标记,定时定株观测,统计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植株数目,标准与目 测法相同。此法较为准确。 二、记载标准 1.禾本科牧草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日/月表示。 出苗期(返青期或萌动期):牧草种子萌发后幼苗露出地面为出苗期,越冬后萌发绿叶开始旺盛生长的日期 为返青期。 分蘖期:从幼苗主茎分蘖节上产生侧枝的日期。 技节期:植株主茎伸长并明显地露出第一个茎节的时期,一般以第一茎节露出地面 1~2cm 为标准。 孕穗期:植株的剑叶全部露出鞘,茎杆中上部呈纺锤形为孕穗期。 抽穗期:茎秆顶部小穗露出叶鞘为抽穗期。 开花期:中部小穗的小花内外稃张开,雄蕊伸出,开始散粉为开花期。 乳熟期:籽粒期时籽粒形成并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白色乳状汁液。 蜡熟期:籽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80%以上的种子内含物具蜡状硬度,易被指甲划破。 完熟期:80 %的籽粒(中部小穗)已接近本种或品种固有的大小,颜色和硬度,指甲不易划破。 生育天数:根据出苗至各生育阶段的天数计算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天数。 收获期:实际收获日期。 果后营养期:结实后,开始产生夏秋分蘖之日期为果后营养期。 枯黄期:植株 2/3 以上叶片枯黄为枯黄期。 2.豆科牧草: 播种期:同禾本科牧草。 出苗期:子叶(子叶出土型牧草如苜蓿属、三叶草属、草木栖属、红豆草属,百脉根属等)或真叶(子叶
留土型牧草,如山黧豆属和箭豌豆属)出土为出苗期。 分枝期:主茎长出分枝为分枝期。 现蕾期:茎枝出现花蕾为现蕾期 开花期:植株花蕾绽开、花瓣伸展即为开花期。 结荚期:植物有荚果出现为结荚期 成熟期:荚果呈现固有的大小、颜色和硬度的日期。 生有天数:处出苗至种子成熟的天数。 在田间对作物各生有时期的调查是以作物全田出现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日期,如出苗期是指 全区50%以上出苗的那一天,某月某日。关于达到各个生育时期的%标准,一般均以10%为始期,以50%以 上为盛期,即进行记载某时期的标准。 表41a豆科(双子叶类)收草物候期观察记截表 编号播种期 葡用叶丛期抽苔用分枝期孕营用孕害潮 开花期结实期收获期枯黄, 表42a禾本科牧草区域试验物候期观察记载表 盈名》偏号泽种菊蓝期分爽用分爽黄拔节期孕葛期 孕穗期 株高 抽德期开花期乳热期蜡熟期完熟期枯黄 12
12 留土型牧草,如山黧豆属和箭豌豆属)出土为出苗期。 分枝期:主茎长出分枝为分枝期。 现蕾期:茎枝出现花蕾为现蕾期。 开花期:植株花蕾绽开、花瓣伸展即为开花期。 结荚期:植物有荚果出现为结荚期。 成熟期:荚果呈现固有的大小、颜色和硬度的日期。 生育天数:处出苗至种子成熟的天数。 在田间对作物各生育时期的调查是以作物全田出现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日期,如出苗期是指 全区 50%以上出苗的那一天,某月某日。关于达到各个生育时期的“%”标准,一般均以 10%为始期,以 50%以 上为盛期,即进行记载某时期的标准。 表 4-1a 豆科(双子叶类)牧草物候期观察记载表 种名 (品种) 编号 播种期 出苗/ 返青期 叶丛期 抽苔期 分枝期 孕蕾期 孕蕾期 株高 开花期 结实期 收获期 枯黄期 表 4-2a 禾本科牧草区域试验物候期观察记载表 种名 (品种) 编号 播种期 出苗/ 返青期 分蘖期 分蘖数 拔节期 孕穗期 孕穗期 株高 抽穗期 开花期 乳熟期 蜡熟期 完熟期 枯黄期
实习五分蘖分枝特性的观察 【实习目的】 分蘖是指植物枝条自地表或地下植物分蘖节、地下茎节、根颈上的蘖芽形成枝条的现象,牧草每年枝条的 形成以及放牧、刈割利用后枝条的再生主要是以营养更新的形式进行,即分蘖方式进行。本实习的目的在于让 学生学习掌握牧草分菜、分枝特性观测的基本方法和类型划分,了解其消长变化规律。 【材料及用具】 田间植株、铁锹、土壤刀、单面刀片等。 【补充材料】 分蘖特性观察 禾草茎秆通常有10-~18个节,每一节叶腋间都有一个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腋芽可以发育形成分蘖,但 一般地上部的节及地下部的芽鞘节、不完全叶节通常不能发生分(伸长节的腋芽在收获后可萌发形成再生稻) 仅在第1叶节以上的密集而不伸长的节(分蘖节)发生分蘖。每个分蘖节上的腋芽能否萌发,还要看分蘖芽分化 和萌发过程中的具体条件而定。分蘖通常是自下而上依次发生。凡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从第一 次分蘖上发生的分称为第二次分蘖,依此类推,一般可发生第三乃至第四次分蘖(图5-1)。 图5-1分蘖期的小麦植株 分蘖出现与母茎叶片的出现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当母茎抽出叶时,(-3)节位的 分蘖伸出鞘外,这种分蘖发生与母茎出叶之间的关系称为叶、藥同伸关系。主茎一般在3叶前不会发生分蘖。 13
13 实习五 分蘖分枝特性的观察 【实习目的】 分蘖是指植物枝条自地表或地下植物分蘖节、地下茎节、根颈上的蘖芽形成枝条的现象,牧草每年枝条的 形成以及放牧、刈割利用后枝条的再生主要是以营养更新的形式进行,即分蘖方式进行。本实习的目的在于让 学生学习掌握牧草分蘖、分枝特性观测的基本方法和类型划分,了解其消长变化规律。 【材料及用具】 田间植株、铁锹、土壤刀、单面刀片等。 【补充材料】 分蘖特性观察 禾草茎秆通常有 10~18 个节,每一节叶腋间都有一个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腋芽可以发育形成分蘖,但 一般地上部的节及地下部的芽鞘节、不完全叶节通常不能发生分蘖(伸长节的腋芽在收获后可萌发形成再生稻), 仅在第 1 叶节以上的密集而不伸长的节(分蘖节)发生分蘖。每个分蘖节上的腋芽能否萌发,还要看分蘖芽分化 和萌发过程中的具体条件而定。分蘖通常是自下而上依次发生。凡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从第一 次分蘖上发生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依此类推,一般可发生第三乃至第四次分蘖(图 5-1)。 图 5-1 分蘖期的小麦植株 分蘖出现与母茎叶片的出现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当母茎抽出 n 叶时,(n-3)节位的 分蘖伸出鞘外,这种分蘖发生与母茎出叶之间的关系称为叶、蘖同伸关系。主茎一般在 3 叶前不会发生分蘖
第二次、第三次分蘖的出现与其母茎出叶的关系也是如此. 分蕖的根系发育与叶片数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分蘖一般在1叶和2叶前,均无根发生,三叶期茎最基部节 开始出现根点,四片真叶时才有较多、较长的根系,可进行独立营养。 移栽返青后即开始发生分蘖,随后分蘖逐渐增加,至最高分蘖后又逐渐下降,乃至完全停止,因此,分 的消长变化呈一条抛物线。分粟数的多少与品种、栽植密度、肥水条件、气候因素等有很大的关系。大田记载 是以开始分蘖的植株达20%时为分蘖始期:达50%时为分蘖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数达最 高数量时为最高分蘖期;总茎数达到有效穗数时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叶龄是用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目来表示植株的叶龄。禾谷类作物的叶片生长(出叶)与分蘖的发生、根系的生 长、节间伸长和充实、穗分化发育进程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同伸关系”,研究叶龄进程和各器官生育进程的 关系,用叶龄作为表示作物生育进程的外部形态诊断指标,模式化地揭示作物的生育过程,进而数量化地以叶 龄指标作为高产栽培育种制定和采取促控措施的形态依据,增强栽培管理的预见性,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对实 现高产。稳产、低消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确定作物叶龄最基本的方法是记载主茎的叶片数,也可以根据叶脉数的变化来计算叶龄。 (一)叶片记数法叶片记数法是目前科研和生产上通用的一种确定叶龄的方法。一般以长出的第一片真 为第一叶,观察记载时,当第一叶展开时叶鞘伸出时)记作1”,当第二片叶展开时记作2”,依此类推,即为 龄、2龄等。长出第一叶的整个时期为1叶期或1龄期,长出第二叶即为2龄期。 如果某一片叶还未完全展开,则可用其伸长长度占全叶展开长度的百分数来表示,例如,若叶片已伸出的 长度为全叶长度的一半时,就计作50%,也可计作0.5.在生产上,为了便于记载和应用叶龄指标,叶龄的记 数也可不采用小数值,而采用整数记数法。例如,“五叶一心”,即当第六叶伸出的长度是第五叶的0.3或0.5 时,不必记作5.3或5.5,而是直接记作6;同样,“六叶一心可以记作7. (二)叶脉计数法叶片记数法由于经常需要定点定株标记观察工作量大,也由于标记叶的衰老枯落或田间 管理的损伤埋没,给实际测定带来困难和不便。根据对玉米的观察(王德志,1988),用叶脉来计算叶龄,筒便 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玉米的叶脉是由相大坚韧的主脉和平行对称有规律地排列在主脉两侧的侧脉组成。植株各叶龄叶片上的叶脉 数按一定规律出现,第一叶主脉一侧有5条侧脉,第二叶为4条,第三叶为5条,以后在第四、五、六、七、 八、九等叶片上,相应地为6、7、8、9、10、11条叶脉。除第一叶外,其他叶片若其主脉一侧的叶脉数为R, 则该叶片的叶龄为R-2。因此可用叶脉数来确定叶龄。具体方法是:选择完整无缺的展开叶(正常而非畸形叶) 对着阳光透视,数其主脉一侧的叶脉数,然后减去2所得数即为该叶片(展开叶)的叶龄(第一叶除外,为了 验证所确定的叶龄是否正确,可分别数被测叶主脉两侧的侧脉R1、R(不计主脉),将两侧叶脉数相加后除以2 若所得商没有小数,就初步说明这一叶的叶脉识查正确。然后再将所得的商减去2,即为该叶的叶龄。其计算 公式为: 14
14 第二次、第三次分蘖的出现与其母茎出叶的关系也是如此。 分蘖的根系发育与叶片数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分蘖一般在 1 叶和 2 叶前,均无根发生,三叶期茎最基部节 开始出现根点,四片真叶时才有较多、较长的根系,可进行独立营养。 移栽返青后即开始发生分蘖,随后分蘖逐渐增加,至最高分蘖后又逐渐下降,乃至完全停止。因此,分蘖 的消长变化呈一条抛物线。分蘖数的多少与品种、栽植密度、肥水条件、气候因素等有很大的关系。大田记载 是以开始分蘖的植株达 20%时为分蘖始期;达 50%时为分蘖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数达最 高数量时为最高分蘖期;总茎数达到有效穗数时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叶龄是用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目来表示植株的叶龄。禾谷类作物的叶片生长(出叶)与分蘖的发生、根系的生 长、节间伸长和充实、穗分化发育进程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同伸关系”,研究叶龄进程和各器官生育进程的 关系,用叶龄作为表示作物生育进程的外部形态诊断指标,模式化地揭示作物的生育过程,进而数量化地以叶 龄指标作为高产栽培育种制定和采取促控措施的形态依据,增强栽培管理的预见性,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对实 现高产、稳产、低消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确定作物叶龄最基本的方法是记载主茎的叶片数,也可以根据叶脉数的变化来计算叶龄。 (一)叶片记数法 叶片记数法是目前科研和生产上通用的一种确定叶龄的方法。一般以长出的第一片真叶 为第一叶,观察记载时,当第一叶展开时(叶鞘伸出时)记作“1”,当第二片叶展开时记作“2”,依此类推,即为 1 龄、2 龄等。长出第一叶的整个时期为 1 叶期或 1 龄期,长出第二叶即为 2 龄期。 如果某一片叶还未完全展开,则可用其伸长长度占全叶展开长度的百分数来表示,例如,若叶片已伸出的 长度为全叶长度的一半时,就计作 50%,也可计作 0.5。在生产上,为了便于记载和应用叶龄指标,叶龄的记 数也可不采用小数值,而采用整数记数法。例如,“五叶一心”,即当第六叶伸出的长度是第五叶的 0.3 或 0.5 时,不必记作 5.3 或 5.5,而是直接记作 6;同样,“六叶一心”可以记作 7。 (二)叶脉计数法 叶片记数法由于经常需要定点定株标记观察工作量大,也由于标记叶的衰老枯落或田间 管理的损伤埋没,给实际测定带来困难和不便。根据对玉米的观察(王德志,1988),用叶脉来计算叶龄,简便 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玉米的叶脉是由粗大坚韧的主脉和平行对称有规律地排列在主脉两侧的侧脉组成。植株各叶龄叶片上的叶脉 数按一定规律出现,第一叶主脉一侧有5条侧脉,第二叶为4条,第三叶为5条,以后在第四、五、六、七、 八、九等叶片上,相应地为 6、7、8、9、10、11 条叶脉。除第一叶外,其他叶片若其主脉一侧的叶脉数为 R, 则该叶片的叶龄为 R-2。因此可用叶脉数来确定叶龄。具体方法是:选择完整无缺的展开叶(正常而非畸形叶), 对着阳光透视,数其主脉一侧的叶脉数,然后减去 2 所得数即为该叶片(展开叶)的叶龄(第一叶除外)。为了 验证所确定的叶龄是否正确,可分别数被测叶主脉两侧的侧脉 R1、R2(不计主脉),将两侧叶脉数相加后除以 2, 若所得商没有小数,就初步说明这一叶的叶脉识查正确。然后再将所得的商减去 2,即为该叶的叶龄。其计算 公式为:
叶龄NF(R1+R)2-2 再用同样方法计算下一叶叶龄,若比上一叶少一龄,这就进一步证明所测叶龄完全正确, 【方法与步豫】 选择开始分蘖的植株,辨明主茎,分黛的位、次,最后用刀片将茎基纵向剖开验证。 调查分集出现与母茎出叶的关系:取不同主茎叶数的分蘖,分别计其完全叶片数及该分蘖着生节位以上茎 的叶片数,推算出分蘖各叶出现期与主茎各叶出现期的关系。将各分蘖从主茎上剥下,数计分蘖叶片数及发根 情况,观察分蘖根的发生与其叶片数的关系。 分策位、次记载:以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直接以分集若生节位的数字来表示,如主茎8叶位上的分肇即以8 表示,称8位蘖,其余类推。第二次分蘖的分蘖位次,以两个数字表示,如在上述8位蘖的第1叶节上发生的 分蘖,则以:“81表示,前面的8指一次分藥在主茎上的分藥节位,后面的1指在第一次分藥的第1节上发 生的分藥,其余类推。 【实习报告】 1.绘一禾本科牧草幼苗图,标明胚根、不定根、芽鞘、不完全叶和完全叶。 2.绘穗部模式图,注明穗颈节、穗轴、第一、二次枝梗、小穗梗、小穗等。 表51a 牧草分菜与根、叶同伸关系表 分藥根系发生情况 分乘位次分乘叶数 该集着生节位以上母茎的叶片数 叶包根数根长一备出 表5-2a各级分禁出现时间与主茎叶数 第1木一级分 第1木一级分指 牧草名称株号 第3个一级分兼 出现时间主茎叶教出现时间主茎叶数出现时间主茎叶教 1 表5-3a收草分菜类型识别记载表 分 类 称
15 叶龄(N)=(R1+R2)/2-2 再用同样方法计算下一叶叶龄,若比上一叶少一龄,这就进一步证明所测叶龄完全正确。 【方法与步骤】 选择开始分蘖的植株,辨明主茎,分蘖的位、次,最后用刀片将茎基纵向剖开验证。 调查分蘖出现与母茎出叶的关系:取不同主茎叶数的分蘖,分别计其完全叶片数及该分蘖着生节位以上茎 的叶片数,推算出分蘖各叶出现期与主茎各叶出现期的关系。将各分蘖从主茎上剥下,数计分蘖叶片数及发根 情况,观察分蘖根的发生与其叶片数的关系。 分蘖位、次记载:以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直接以分蘖着生节位的数字来表示,如主茎 8 叶位上的分蘖即以“8” 表示,称 8 位蘖,其余类推。第二次分蘖的分蘖位次,以两个数字表示,如在上述 8 位蘖的第 1 叶节上发生的 分蘖,则以:“8•1”表示,前面的“8”指一次分蘖在主茎上的分蘖节位,后面的“1”指在第一次分蘖的第 1 节上发 生的分蘖,其余类推。 【实习报告】 1.绘一禾本科牧草幼苗图,标明胚根、不定根、芽鞘、不完全叶和完全叶。 2.绘穗部模式图,注明穗颈节、穗轴、第一、二次枝梗、小穗梗、小穗等。 表 5-1a 牧草分蘖与根、叶同伸关系表 分蘖位次 分蘖叶数 该蘖着生节位以上母茎的叶片数 分蘖根系发生情况 备 注 叶位 根数 根长 表 5-2a 各级分蘖出现时间与主茎叶数 牧草名称 株号 第 1 个一级分蘖 第 1 个二级分蘖 第 3 个一级分蘖 出现时间 主茎叶数 出现时间 主茎叶数 出现时间 主茎叶数 1 2 3 表 5-3a 牧草分蘖类型识别记载表 分 蘖 类 型 牧 草 名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