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祯,引言撰写与假设构建——AMJ主编建议综述 如何做以推进对话(渐进的连贯性),或者找出者习惯将本文的贡献放在文章最后的结论部分来 不同的观点并解释如何解决(打破连贯)。将领做讨论,确定的是,文章的贡献一定是要在论文 域问题化涉及到,说服读者主题相关的知识需要的结论部分有所阐述,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将 进一步发展(不完整),相关的知识还比较匮乏可能的贡献能够在引言中首先提及,既是对读者 因为还不能囊括各种重要的视角(不充分),或兴趣的一种激励,同时也使得一个引言本身变得 者是完全不正确(不可公度) 更加富有体系。因此, G rant和 Pollock(2011)指出, 上述一系列术语事实上是围绕着在引言中对有效引言所要包含的最后一个成分是对研究的理 研究问题的框定进行, G rant.和 Pollock(2011)论贡献做一个预览。在这一点上,预览要能让读 进而对这些术语做了说明,根据两位主编的经验,者明白研究是如何改变、挑战或者提高对话的, 作者通常用不当的方法来将现有文献问题化。有这是经常被忽略的关键点, G rant和 Pollock(2011) 些是太过谨小慎微,怕得罪人,不敢公然指出前借用了调查过程中一位杰出审稿人的说法:仅仅 人研究的不足,只敢说出一点尚不完整的地方,是因为某种空缺的存在还不足以表明研究的兴趣 因此,能够做出的贡献非常有限,只能是对不完和价值,很多作者在写引言时会说到哪个地方有 整的一点补充。有些是太过激进,把前人的研究空缺,但对为什么填补这一空缺是重要的和有意 说的一无是处,完全不正确,这或许能激起兴思的却只字不提,或者说什么会对某特别现象理 趣,但这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反对。“不充分”的解的提升能有所贡献 方法是比较适度和理性的,不把前人的研究批的 最后, G rant和 Pollock(2011)借用了一个 无是处,但是指出需要一个新的视角。 G rant和最佳论文得主的话作为对引言产品品质的小结 Pollock(2011)指出了一些在这一方面可供参考引言应当是一个独立的关于文章的“迷你总结”, 的文献,如, G reenw ood和 Suddaby(2006)基于通过相关文献清晰的提出研究问题,或者确定所 理论重要性的问题化以及Tsui等(1997)基于实观察现象的重要性,简洁的把研究问题表达出来, 践重要性的问题化就是典范。从 G rant和 Pollock描绘出主要的理论视角以及实证方法,并且简要 (2011)的解释来看,在关于引言品质的第二个讨论贡献。 重要问题上,重点工作是进行一种适度的平衡, 而这种平衡的掌握是建立在对于前人研究充分掌2.引言这一产品的产生过程 握以及持有一个客观视角的基础之上。 G rant和 Pollock(2011)指出,年度最佳论 第三个问题是,给读者的收获是什么。这一文已经评选了25年,有25篇获奖,就如何写引言 点似乎与很多研究者的写作习惯不同,很多研究两位主编调查了16篇获奖论文的22位作者。这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1 如何做以推进对话(渐进的连贯性),或者找出 不同的观点并解释如何解决(打破连贯)。将领 域问题化涉及到,说服读者主题相关的知识需要 进一步发展(不完整),相关的知识还比较匮乏 因为还不能囊括各种重要的视角(不充分),或 者是完全不正确(不可公度)。 上述一系列术语事实上是围绕着在引言中对 研究问题的框定进行,Grant 和 Pollock(2011) 进而对这些术语做了说明,根据两位主编的经验, 作者通常用不当的方法来将现有文献问题化。有 些是太过谨小慎微,怕得罪人,不敢公然指出前 人研究的不足,只敢说出一点尚不完整的地方, 因此,能够做出的贡献非常有限,只能是对不完 整的一点补充。有些是太过激进,把前人的研究 说的一无是处,完全不正确,这或许能激起兴 趣,但这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反对。“不充分”的 方法是比较适度和理性的,不把前人的研究批的 一无是处,但是指出需要一个新的视角。Grant 和 Pollock(2011)指出了一些在这一方面可供参考 的文献,如,Greenwood 和 Suddaby(2006)基于 理论重要性的问题化以及 Tsui 等(1997)基于实 践重要性的问题化就是典范。从 Grant 和 Pollock (2011)的解释来看,在关于引言品质的第二个 重要问题上,重点工作是进行一种适度的平衡, 而这种平衡的掌握是建立在对于前人研究充分掌 握以及持有一个客观视角的基础之上。 第三个问题是,给读者的收获是什么。这一 点似乎与很多研究者的写作习惯不同,很多研究 者习惯将本文的贡献放在文章最后的结论部分来 做讨论,确定的是,文章的贡献一定是要在论文 的结论部分有所阐述,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将 可能的贡献能够在引言中首先提及,既是对读者 兴趣的一种激励,同时也使得一个引言本身变得 更加富有体系。因此,Grant 和 Pollock(2011)指出, 有效引言所要包含的最后一个成分是对研究的理 论贡献做一个预览。在这一点上,预览要能让读 者明白研究是如何改变、挑战或者提高对话的, 这是经常被忽略的关键点,Grant 和 Pollock(2011) 借用了调查过程中一位杰出审稿人的说法:仅仅 是因为某种空缺的存在还不足以表明研究的兴趣 和价值,很多作者在写引言时会说到哪个地方有 空缺,但对为什么填补这一空缺是重要的和有意 思的却只字不提,或者说什么会对某特别现象理 解的提升能有所贡献。 最 后,Grant 和 Pollock(2011)借用了一个 最佳论文得主的话作为对引言产品品质的小结: 引言应当是一个独立的关于文章的“迷你总结”, 通过相关文献清晰的提出研究问题,或者确定所 观察现象的重要性,简洁的把研究问题表达出来, 描绘出主要的理论视角以及实证方法,并且简要 讨论贡献。 2.引言这一产品的产生过程 Grant 和 Pollock(2011)指出,年度最佳论 文已经评选了 25 年,有 25 篇获奖,就如何写引言, 两位主编调查了 16 篇获奖论文的 22 位作者。这 刘祯 , 引言撰写与假设构建——AMJ 主编建议综述
管理学家·学术版 A n A caden ic edition ofM anaM aga 些获奖论文的共同特点是作者的引言都很吸引人,和 Pollock(2011)没有给出究竟在何时撰写以及 为了知道这些作者是如何做到的,两位主编从时具体到底撰写多长时间才会是正确答案,事实上 间和改写两个方面向这些作者进行了调查。 这种时间的选择与确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点是时间。两位主编关但两位主编对于引言过程时间投入如此大的精力 心的问题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作者是什么进行调研的实质是想提醒并说服读者和研究者引 时候开始写引言的?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如言过程的重要性,引言的撰写过程不是想当然 果研究者在平时并没有给予引言部分足够的重视,研究者需要有一定的安排,什么时候进行,要写 可能都不会关心到这一问题,而在自己的撰写过多久,这些都要有所准备,引言和正文一样,甚 程中,也不会刻意的去想何时撰写引言这一问题,至更加重要,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并精心设计才 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是顺其自然,同时,写出来能真正为一篇优秀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的篇幅和内涵也就相对的较少。 G rant和 Pollock 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关于再写或者说是 (2011)的调研结论是,9%的作者在他们初始开改写。这一点回到了 G rant和 Pollock(2011)在 发想法时,23%在撰写草稿过程的开始,β%最后开篇提岀的问题上来,开篇的问题可能很多研究 写引言,59%在过程中写引言,当他们有了想法时,者都不会去想,而答案更是令很多研究者诧异 在数据收集之前,或者当作完数据分析时,例如,为什么这么短的一个部分需要写那么多遍?两位 位作者描述:从一个非常初级的草稿开始写文主编的调研结果是,这些作者重写引言的次数平 章,当完成了剩余的文章写作后再打磨一下思想,均达到了10次,最少的是三次,45%的作者用了 重点写一下引言。 10次甚至更多。如同其中一位作者说,“我从来 在时间的问题上,除了在什么时候写引言,不数文章(特别是引言)的修订次数。不是个滋味”, G rant和 Pollock(2011)进而提出,相对于其他部大部分(86%)都说引言的修订是整篇文章修订 分的文章写作,应该在引言上用多少时间?Gant最多的部分。 G ranta和 Pollock(2011)还进一步 和 Pollock(2011)的调研答案会令很多研究者意总结了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作者们写作引言的三种 想不到,甚至大大超出研究者们通常的预期。这不同方式:无情的重写,反复修订,跟着地图走 些获奖者估计平均有24%的总写作时间放在了引 无情的重写发生在多个作者在完善对方的工 言上,与篇幅作为对比就更有意思,因为一般的作时,下面是一篇获奖论文的两位作者的说法: 引言还占不到文章篇幅的10%。还有超过三分之“作者1:我写了引言,作者2忽略了我所写的 的作者用在引言上的时间超过了30%,最多的然后又写了他所想写的。然后我又重新写了作者 是花了一半时间。在时间的问题上,尽管 G rant2所写的。作者2又重新写了我写的。往复循环…”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2 管理学家 · 学术版 An Academic Edition of ManaMaga 2012.05 些获奖论文的共同特点是作者的引言都很吸引人, 为了知道这些作者是如何做到的,两位主编从时 间和改写两个方面向这些作者进行了调查。 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点是时间。两位主编关 心的问题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作者是什么 时候开始写引言的?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如 果研究者在平时并没有给予引言部分足够的重视, 可能都不会关心到这一问题,而在自己的撰写过 程中,也不会刻意的去想何时撰写引言这一问题, 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是顺其自然,同时,写出来 的篇幅和内涵也就相对的较少。Grant 和 Pollock (2011)的调研结论是,9% 的作者在他们初始开 发想法时,23% 在撰写草稿过程的开始,9% 最后 写引言,59% 在过程中写引言,当他们有了想法时, 在数据收集之前,或者当作完数据分析时,例如, 一位作者描述:从一个非常初级的草稿开始写文 章,当完成了剩余的文章写作后再打磨一下思想, 重点写一下引言。 在时间的问题上,除了在什么时候写引言, Grant 和 Pollock(2011)进而提出,相对于其他部 分的文章写作,应该在引言上用多少时间? Grant 和 Pollock(2011)的调研答案会令很多研究者意 想不到,甚至大大超出研究者们通常的预期。这 些获奖者估计平均有 24% 的总写作时间放在了引 言上,与篇幅作为对比就更有意思,因为一般的 引言还占不到文章篇幅的 10%。还有超过三分之 一的作者用在引言上的时间超过了 30%,最多的 是花了一半时间。在时间的问题上,尽管 Grant 和 Pollock(2011)没有给出究竟在何时撰写以及 具体到底撰写多长时间才会是正确答案,事实上, 这种时间的选择与确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但两位主编对于引言过程时间投入如此大的精力 进行调研的实质是想提醒并说服读者和研究者引 言过程的重要性,引言的撰写过程不是想当然, 研究者需要有一定的安排,什么时候进行,要写 多久,这些都要有所准备,引言和正文一样,甚 至更加重要,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并精心设计才 能真正为一篇优秀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关于再写或者说是 改写。这一点回到了 Grant 和 Pollock(2011)在 开篇提出的问题上来,开篇的问题可能很多研究 者都不会去想,而答案更是令很多研究者诧异。 为什么这么短的一个部分需要写那么多遍?两位 主编的调研结果是,这些作者重写引言的次数平 均达到了 10 次,最少的是三次,45% 的作者用了 10 次甚至更多。如同其中一位作者说,“我从来 不数文章(特别是引言)的修订次数。不是个滋味”, 大部分(86%)都说引言的修订是整篇文章修订 最多的部分。Grant 和 Pollock(2011)还进一步 总结了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作者们写作引言的三种 不同方式:无情的重写,反复修订,跟着地图走。 无情的重写发生在多个作者在完善对方的工 作时,下面是一篇获奖论文的两位作者的说法: “作者 1:我写了引言,作者 2 忽略了我所写的, 然后又写了他所想写的。然后我又重新写了作者 2 所写的。作者 2 又重新写了我写的。往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