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丘脑的感觉功能 丘脑是成觉上行传导和换元接替站 3.2.1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 干和脊髓上行的特异感觉乡 (嗅觉除外 经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向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有 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作用是①产生特定感觉: ②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3.2.2非特异投射系统指丘脑近中线的髓板内核 群接受脑干网状结构来的纤维,经反复换元多 触传递,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没有点 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作用是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 态。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称为网状 图一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巴比妥类体眠药可阴断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导而发挥催眠作用 3.3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 大脑皮层的特异感觉代表区举例: 3.3.1体表感觉区主要在中央后回。感觉投射特征 ①交叉投射,但头面部双侧投射,②倒置:③投射区 大小与威微结细灵转程度有关 3.3.2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 3.3.3视觉代表区位于枕叶皮层距状裂两侧。 3.3.4听觉代表区位于频叶皮层外侧裂内侧 3.4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痛觉,伴有不愉快的情绪 活动和防御反应,有保护意义。 3.4.1皮肤痛觉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未梢。任何形式伤害性刺激只要引起组织释放致痛物质(K、H、组胺 5一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均可使游离神经末梢除极,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 中枢引起痛觉。皮肤痛分快痛和慢痛。快痛是尖锐、定位清的划激痛,出现快,消失也快 慢痛是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出现慢,消失也慢。快痛的传入纤维为A2类。慢痛的传入红 维为C类纤维 3.4.2内脏痛 3.4.2.1特点:①缓慢持续:②定位不准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③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 感: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微敏感:④可引起牵涉痛。 3.4.2.2牵涉痛: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如, 心肌缺血时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胆囊病变时,右肩区疼痛闲尾炎时,上腹剖 spnoaot 皮肤、 然下 肉胜。 图一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3.2 丘脑的感觉功能 丘脑是感觉上行传导和换元接替站。 3.2.1 特异性投射系统 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 由脑干和脊髓上行的特异感觉纤维(嗅觉除外), 经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向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有 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作用是①产生特定感觉; ②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3.2.2 非特异投射系统 指丘脑近中线的髓板内核 群接受脑干网状结构来的纤维, 经反复换元多突 触传递,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没有点 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作用是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 态。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称为网状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巴比妥类催眠药可阻断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导而发挥催眠作用。 3.3 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 大脑皮层的特异感觉代表区举例: 3.3.1 体表感觉区 主要在中央后回。感觉投射特征: ①交叉投射, 但头面部双侧投射,②倒置;③投射区 大小与感觉精细灵敏程度有关。 3.3.2 本体感觉代表区 位于中央前回。 3.3.3 视觉代表区 位于枕叶皮层距状裂两侧。 3.3.4 听觉代表区 位于颞叶皮层外侧 裂内侧。 3.4 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痛觉,伴有不愉快的情绪 活动和防御反应, 有保护意义。 3.4.1 皮肤痛觉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未梢。任何形式伤害性刺激只要引起组织释放致痛物质(K+ 、H + 、组胺、 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均可使游离神经末梢除极,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 中枢引起痛觉。皮肤痛分快痛和慢痛。快痛是尖锐、定位清楚的刺激痛,出现快,消失也快; 慢痛是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出现慢,消失也慢。快痛的传入纤维为A2 类。慢痛的传入纤 维为C类纤维。 3.4.2 内脏痛 3.4.2.1 特点:①缓慢持续;②定位不准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③对切割、 烧灼等刺激不敏 感;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④可引起牵涉痛。 3.4.2.2 牵涉痛: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如, 心肌缺血时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胆囊病变时,右肩区疼痛;阑尾炎时,上腹部 6
或脐区有疼痛。 产生机制:来自内脏的传入纤维与来自躯体的传入纤维会聚于脊髓背角同一传导束的神经元 沿同 脊丘束传到丘脑, 投射到大脑皮层 感觉代表区,而把内 脏痛觉误认为躯体 内脏传入冲动使脊髓中接受体表传入冲动的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即产生易化作用,可以解释 因内脏疾病而产生躯体某部位的痛觉过敏。 4.神经系统对银体云动的调节 4.1着髓对氟体运协的调节 4.1.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①ā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的信 以及脑干 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下传的信息。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支配梭外肌。②、 运动神经元:分散在α运动神经元之间,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支配骨骼肌内的梭内肌, 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运动单位:指由一个ā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412卷休诗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随,暂时丧失一切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称脊休克。表 现为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肌紧张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不能发汗、 大小便潴留。以后脊髓反射活动可逐渐恢复,恢复速度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关。 脊休克的产生不是离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或血压降低所致,而是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 级中拟的调控所致 1.3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肢体皮肤引起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称为屈 肌反射。是原始的防御反射,有保护意义。屈肌反射是一种多突触反射。当刺激强度大时, 可同时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其意义是保持直立姿势。 4.1.4牵张反射 4.1.4.1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酪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 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反射过程:肌肉被牵拉导致肌梭感受器装置受刺激而引起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纤维将信息传 入脊髓,使▣和Y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a和¥传出纤维分别引起梭外肌和梭内肌收缩。 4.1.4.2类型:①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避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是单突触 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 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 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 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的感受器也是肌梭,是多突触反射,主要 是慢肌纤维收缩。 4.1.4.3肌梭和避器官:肌梭是一种感受牵拉刺激或 >
或脐区有疼痛。 产生机制:来自内脏的传入纤维与来自躯体的传入纤维会聚于脊髓背角同一传导束的神经元 沿同一脊丘束传到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同一感觉代表区,而把内脏痛觉误认为躯体痛觉。 内脏传入冲动使脊髓中接受体表传入冲动的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即产生易化作用,可以解释 因内脏疾病而产生躯体某部位的痛觉过敏。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1 脊髓对躯体运协的调节 4.1.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① α 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的信 息, 以及脑干、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下传的信息。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支配梭外肌。 ②γ 运动神经元:分散在 α 运动神经元之间,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支配骨骼肌内的梭内肌, 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运动单位:指由一个 α 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4.1.2 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一切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 称脊休克。表 现为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肌紧张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不能发汗、 大小便潴留。以后脊髓反射活动可逐渐恢复,恢复速度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关。 脊休克的 产生不是离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或血压降低所致,而是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 级中枢的调控所致。 4.1.3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肢体皮肤引起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称为屈 肌反射。是原始的防御反射,有保护意义。屈肌反射是一种多突触反射。当刺激强度大时, 可同时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其意义是保持直立姿势。 4.1.4 牵张反射 4.1.4 .1 概念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 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 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反射过程:肌肉被牵拉导致肌梭感受器装置受刺激而引起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纤维将信息传 入脊髓,使α和γ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 α 和 γ 传出纤维分别引起梭外肌和梭内肌收缩。 4.1.4.2 类型:①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是单突触 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 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 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的感受器也是肌梭,是多突触反射,主要 是慢肌纤维收缩。 4.1.4.3 肌梭和腱器官:肌梭是一种感受牵拉刺激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