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精品教案试卷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 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B.推 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 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 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 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一一蔡元培一一孙中 山 孙中山一一康有为一一曾国藩 C.康有为一一孙中山—一曾国 D.蔡元培一一孙中山一一曾国藩 3.《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报章杂 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天演论》出版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变 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4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制作不易推荐下载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制作不易 推荐下载 1 第 15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单选题(共 15 题;共 30 分) 1.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 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 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B. 推 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 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 心 D.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 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 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 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 山 B. 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 C. 康有为——孙中山——曾国 藩 D. 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3.《东方杂志》某年 2 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报章杂 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 《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 《天演论》出版 C. 《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 《变 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4.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高中精品教案试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A.非理性的 B.完全错误 的 C.片面 D.中肯的 6.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 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A.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C.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 D.儒 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7.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 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B.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旗帜 C.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 想对人们的束缚 8.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 D.民主和科学 9.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 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 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制作不易推荐下载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制作不易 推荐下载 2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 非理性的 B. 完全错误 的 C. 片面 的 D. 中肯的 6.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 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B. 提 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C. 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 D. 儒 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7.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 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B. 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旗帜 C. 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D.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 想对人们的束缚 8.在 1915 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 D. 民主和科学 9.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 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 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
高中精品教案试卷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 中 D.无法相通 10.“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 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 其一必废其一。”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林则徐 B.曾国 康有 为 D.陈独秀 11.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 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 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 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 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 用 B.自下 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3.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 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制作不易推荐下载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制作不易 推荐下载 3 A. 各有特色 B. 扬中抑 西 C. 扬西抑 中 D. 无法相通 10.“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 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 其一必废其一。”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 A. 林则徐 B. 曾国 藩 C. 康有 为 D. 陈独秀 11.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 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 B. 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爆 发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 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 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 用 B. 自下 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 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3.1929 年 5 月 4 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 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高中精品教案试卷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 C.实业救 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14.“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 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15.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 型 B.着重 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C.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D.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 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 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 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 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制作不易推荐下载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制作不易 推荐下载 4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恋爱 观 C. 实业救国 论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14.“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 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15.1920 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 A. 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 型 B. 着重 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C. 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D. 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题;共 50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 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 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 想解放花了 34 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 20 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 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高中精品教案试卷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 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 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 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实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 实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一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 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是在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拥护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18.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 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 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 制作不易推荐下载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制作不易 推荐下载 5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 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 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 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实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 实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 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是在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拥护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18.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 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 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