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个人言语世界的拓展,同时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题记 在我的记忆里,自从有了“语文”这样一个概念术语,我们就一直在争论不休了一一 不断地探源,不断地解释,不断地论证,不可谓不专业,不可谓不用心,然而意义何在?恕 我愚钝,有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也在苦苦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我在想: 我们的孩子在不同的学段要达成的是怎样的一种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呢?要达成这样一些 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研究问题能不能多从“受众”角度去考 虑?他们(学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他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离开了“受众”去苦苦思索“语文”是什么有意义吗? 劳凯声教授说:“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我们 研究的中心地位,那么你这研究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一项好的。”①仿照这句话,我们可以不 可以这样说:匿言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语言“发展口具体来说就是以人的语言不同时期 的“发展”为一条纵线,可参照“发展心理学”;以“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研究为一条横 线,即“语言学”中中国传统“言”与“意”的关系和西方“言”与“思”的关系。进一步 仿照说,汉语言的教育学就是要硏究汉族人的语言“发展”。而从横线层面说,再进一步就 是要研究汉语言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这样一个过程的特征和规律了 以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为例,如果我们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是不是应该有学习的两 翼?一翼是基本层面的识字与写字。识字引入“文字学”知识,即生动活泼的汉字文化:写 字引入书法文化,既练好了字,又得文化的熏染。君不见,如今高中毕业生,字还写得如此 糟糕,令人痛心!另一翼则是提高层面,分两条线,一条是符合儿童或少年心理特征的国学 经典诵读,这是侧重于民族文化积累的(这一阶段是黄金记忆时段):另一条则是符合儿童 或少年心理特征的主题式阋读和写作,这是侧重于现代语文致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育的。当然,两个“侧重”会时时交叉互渗,此不深说 为什么会有上述想法呢?我在思考:汉语言的特质是什么?(这在小学阶段特别重 要)第一就是汉宅。汉字象形,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文字的地方,不用汉字的特征或规律去学 习汉语言,即不按汉字的特征或规律去识字和练字,就不会有成效。第二是黄金记忆时段的 国学经典诵读。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化或文明的地方(注意:没有“国学”作为参 照的“西学”是值得怀疑的)。从人的毕生“发展”来看,不在这个时段去积累记忆,到了 初、高中去补救,也不会有成效,这一点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有阐述:2006年我在做“和 学生一起读《论语》”,一位退休老教师说:“晚矣!”。应该说,今天已经有很多教育工 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两点,而且做得很好,如余蕾老师任职学校的“正本开源语文教学实验” 的写字课教学,一些省市县中小学的“经典国学”教育,相当一部分小学的“语文”教育还 在做无用工。说出这样的话我有根据,2007年我在十多所小学了解情况,不少学校早早就 在做成套成套单元练习—一怎么仿句怎么造句怎么改病句怎么概括段意等等,形势不容乐 观。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一个民族的语言有一个民 族语言的特质,一种语言学习有一种语言学习的规律 初中我研究不深,(下文会略有谈到)我认为,初中阶段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和过渡, 上承小学高年级阶段下启高中语文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高中阶段,我以为就应该做“专 题研究、读写一体”的语文学习了
1 “语文学习”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一个人言语世界的拓展,同时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题记 在我的记忆里,自从有了“语文”这样一个概念术语,我们就一直在争论不休了—— 不断地探源,不断地解释,不断地论证,不可谓不专业,不可谓不用心,然而意义何在?恕 我愚钝,有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也在苦苦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我在想: 我们的孩子在不同的学段要达成的是怎样的一种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呢?要达成这样一些 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研究问题能不能多从“受众”角度去考 虑?他们(学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他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离开了“受众”去苦苦思索“语文”是什么有意义吗? 劳凯声教授说:“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我们 研究的中心地位,那么你这研究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一项好的。”①仿照这句话,我们可以不 可以这样说:语言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语言“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以人的语言不同时期 的“发展”为一条纵线,可参照“发展心理学”;以“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研究为一条横 线,即“语言学”中中国传统“言”与“意”的关系和西方“言”与“思”的关系。进一步 仿照说,汉语言的教育学就是要研究汉族人的语言“发展”。而从横线层面说,再进一步就 是要研究汉语言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这样一个过程的特征和规律了。 以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为例,如果我们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是不是应该有学习的两 翼?一翼是基本层面的识字与写字。识字引入“文字学”知识,即生动活泼的汉字文化;写 字引入书法文化,既练好了字,又得文化的熏染。君不见,如今高中毕业生,字还写得如此 糟糕,令人痛心!另一翼则是提高层面,分两条线,一条是符合儿童或少年心理特征的国学 经典诵读,这是侧重于民族文化积累的(这一阶段是黄金记忆时段);另一条则是符合儿童 或少年心理特征的主题式阅读和写作,这是侧重于现代语文致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育的。当然,两个“侧重”会时时交叉互渗,此不深说。 为什么会有上述想法呢?我在思考:汉语言的特质是什么?(这在小学阶段特别重 要)第一就是汉字。汉字象形,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文字的地方,不用汉字的特征或规律去学 习汉语言,即不按汉字的特征或规律去识字和练字,就不会有成效。第二是黄金记忆时段的 国学经典诵读。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化或文明的地方(注意:没有“国学”作为参 照的“西学”是值得怀疑的)。从人的毕生“发展”来看,不在这个时段去积累记忆,到了 初、高中去补救,也不会有成效,这一点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有阐述;2006 年我在做“和 学生一起读《论语》”,一位退休老教师说:“晚矣!”。应该说,今天已经有很多教育工 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两点,而且做得很好,如余蕾老师任职学校的“正本开源语文教学实验” 的写字课教学,一些省市县中小学的“经典国学”教育,相当一部分小学的“语文”教育还 在做无用工。说出这样的话我有根据,2007 年我在十多所小学了解情况,不少学校早早就 在做成套成套单元练习——怎么仿句怎么造句怎么改病句怎么概括段意等等,形势不容乐 观。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一个民族的语言有一个民 族语言的特质,一种语言学习有一种语言学习的规律。 初中我研究不深,(下文会略有谈到)我认为,初中阶段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和过渡, 上承小学高年级阶段下启高中语文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高中阶段,我以为就应该做“专 题研究、读写一体”的语文学习了
总之,要研究一个人(汉族人)的“需要”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语言发展的规律或 特征,即不同时期“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规律等。 结束这一节的思考时我想说:“文”也好,“道”也好;“工具性”也好,“人 文性”也好!如果我们眼光里有的都是“物”,而不是“人”,这是“本末倒置”(因为要 “以人为本”嘛!)。“如果我们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我们硏究的中心地位,那么你这硏 究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一项奷的。”劳凯声教授如是说,而我想说: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以 忽略甚至牺牲人或者人的“需要”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教育或教学至少可以说是不人道 或许,正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基于汉语言的特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 乃至于科研,在行动上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与纠偏。在高中阶段,我是这样思考并付诸行动 第一,从人的发展的“需要”来看。 高中阶段的孩子最显著的语言思维特征是“反思力”。较之初中的孩子他们有着更 高的精神追求和更深邃的思想碰撞的“需要”,而这“思想”应该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 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如果说小学(特指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是以言语技 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这一学习过程的话, 那么,高中阶段则必须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 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试 想一下,没有了思想,你能想出些什么?想不出什么,你又能说或者写出些什么?而要在短 时间内使没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体验的高中学生渐进为一个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有创 意的人,我们必须选择的行动是“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 是深入。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专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 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 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 发。② 说到“专题研究性学习”,我想对“输入”与“输出”,“阅读”“思考”与“表 达”,即“读”“思”“说”“写”的关系或规律做一个阐述 学生浅尝辄止的“读”是“读”,深思熟虑的“读”也是“读”:高压强制的“读” 是“读”,自主自愿、兴致盎然的“读”也是“读”。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 走向丰盈而深邃,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 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 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 “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可以说,“思” “想”是阅读到表达这个过程的接点或关键,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思想的意趣和 思考的愉悦,才可能奠定起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③君不见,法国中学会考(相 当于我国的高考)作文题(文科类: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 知是否可能?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的深刻与厚重,而我们今天很多 地方的高中语文仍在语修逻文字词句篇,仍是作文“入门”“突破”多少“法则”多少“招 数”,仍在高考复习“零距离”“核按钮”,仍然不愿意更多地去研究“精神”和“思想” 注入学生灵魂骨髓的方法和过程,这不是对我们民族智商的弱化又是什么? 第二,从汉语言的特质来看
2 总之,要研究一个人(汉族人)的“需要”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语言发展的规律或 特征,即不同时期“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规律等。 在结束这一节的思考时我想说:“文”也好,“道”也好;“工具性”也好,“人 文性”也好!如果我们眼光里有的都是“物”,而不是“人”,这是“本末倒置”(因为要 “以人为本”嘛!)。“如果我们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我们研究的中心地位,那么你这研 究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一项好的。”劳凯声教授如是说,而我想说: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以 忽略甚至牺牲人或者人的“需要”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教育或教学至少可以说是不人道 的! 或许,正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基于汉语言的特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 乃至于科研,在行动上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与纠偏。在高中阶段,我是这样思考并付诸行动 的: 第一,从人的发展的“需要”来看。 高中阶段的孩子最显著的语言思维特征是“反思力”。较之初中的孩子他们有着更 高的精神追求和更深邃的思想碰撞的“需要”,而这“思想”应该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 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如果说小学(特指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是以言语技 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这一学习过程的话, 那么,高中阶段则必须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 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试 想一下,没有了思想,你能想出些什么?想不出什么,你又能说或者写出些什么?而要在短 时间内使没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体验的高中学生渐进为一个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有创 意的人,我们必须选择的行动是“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 是深入。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专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 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 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 发。② 说到“专题研究性学习”,我想对“输入”与“输出”,“阅读”“思考”与“表 达”,即“读”“思”“说”“写”的关系或规律做一个阐述: 学生浅尝辄止的“读”是“读”,深思熟虑的“读”也是“读”;高压强制的“读” 是“读”,自主自愿、兴致盎然的“读”也是“读”。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 走向丰盈而深邃,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 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 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 “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可以说,“思” “想”是阅读到表达这个过程的接点或关键,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思想的意趣和 思考的愉悦,才可能奠定起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③君不见,法国中学会考(相 当于我国的高考)作文题(文科类: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 知是否可能?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的深刻与厚重,而我们今天很多 地方的高中语文仍在语修逻文字词句篇,仍是作文“入门”“突破”多少“法则”多少“招 数”,仍在高考复习“零距离”“核按钮”,仍然不愿意更多地去研究“精神”和“思想” 注入学生灵魂骨髓的方法和过程,这不是对我们民族智商的弱化又是什么? 第二,从汉语言的特质来看
语言学习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技能问题,而是 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修养的综合反映。那么,一个人的“言语心智活动”有着怎么样的特 征和规律呢? 我的回答是:言意互转。 在一般学者看来,这也许是一个太传统太普通的基础课题,它不够“专业”,够不 上“高品位,前瞻性”,于是,对此缺乏热情并搁置一旁;而另一些“学人”却长篇累牍, 不厌其烦在那里阐述论证,(我把这喻之为“装神弄鬼”)把一线老师搞得云里雾里,不知 所措。殊不知,语言学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高深(古人学习语言就没那么多“理 论”,可他们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以往所说的“工具性”“人文性”只不过 是我们在一定时期或“拨乱反正”或“矫枉过正”的一些倡议和做法,(注意:积重难返 我们今天仍处于这两“性”间摇摆不定且有识之士呼声不止)而不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本身固 有的特征和规律。抓住“言”“意”这一对矛盾,弄清楚“言意互转”这一千古之谜,我们 就一定能够找到打开语言学习这把钥匙。那么,语言学习过程中本身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是什 么呢? 我的回答是: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 学生个体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其特征和规律来说,就是一个从“就言 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 丰盈的过程,进而言之,就是“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④ 就者,接触、靠近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学习,整句话连释就是学习了语言就获得 了文意、思想;据者,依据、根据也,整句话连释就是依据思想或内心有想法,选择语言表 达之。言与意有时会不同步,如我们知道的词:词不达意、言不及义、意犹未尽等。但这只 是思考不够深入,思想不够成熟使然。言与意从“正常态”说是双向互转,对流共生的 如一枚钱币的两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对立,也不容分离。抓住了“言与意”这 对矛盾,我以为就抓住了语言学习的“牛鼻子” 或许,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乃至于科研,教师在行动 上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与纠偏,行动准则应以以下三种“意识”为出发点: 树立“生命意识”。因为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 育的价值归依。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并满足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需要”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为什么教”的出发点 2、树立“课程意识”。课程即“跑道”即“过程”,即“知”转化为“能”“识” 的时间经历。课程意识就要求我们建构不同学段,学生能力、素养、素质所构成的“言意 文本系统序列。这是“教什么”的出发点。 3、树立“课型意识”。即探索不同的“言意”学习内容所应采取的不同的课型或詟 习策略。这是“怎么教”的出发点。 最后,我想说,语言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特别是思维训练、文化教养和精 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运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一句话,我们还 是在做“无用工” 如何写出高考满分作文之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演变规律 1、道德说教色彩减轻,远离社会热点问题
3 语言学习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技能问题,而是一 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修养的综合反映。那么,一个人的“言语心智活动”有着怎么样的特 征和规律呢? 我的回答是:言意互转。 在一般学者看来,这也许是一个太传统太普通的基础课题,它不够“专业”,够不 上“高品位,前瞻性”,于是,对此缺乏热情并搁置一旁;而另一些“学人”却长篇累牍, 不厌其烦在那里阐述论证,(我把这喻之为“装神弄鬼”)把一线老师搞得云里雾里,不知 所措。殊不知,语言学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高深(古人学习语言就没那么多“理 论”,可他们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以往所说的“工具性”“人文性”只不过 是我们在一定时期或“拨乱反正”或“矫枉过正”的一些倡议和做法,(注意:积重难返, 我们今天仍处于这两“性”间摇摆不定且有识之士呼声不止)而不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本身固 有的特征和规律。抓住“言”“意”这一对矛盾,弄清楚“言意互转”这一千古之谜,我们 就一定能够找到打开语言学习这把钥匙。那么,语言学习过程中本身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是什 么呢? 我的回答是: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 学生个体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其特征和规律来说,就是一个从“就言 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 丰盈的过程,进而言之,就是“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④ 就者,接触、靠近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学习,整句话连释就是学习了语言就获得 了文意、思想;据者,依据、根据也,整句话连释就是依据思想或内心有想法,选择语言表 达之。言与意有时会不同步,如我们知道的词:词不达意、言不及义、意犹未尽等。但这只 是思考不够深入,思想不够成熟使然。言与意从“正常态”说是双向互转,对流共生的,一 如一枚钱币的两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对立,也不容分离。抓住了“言与意”这一 对矛盾,我以为就抓住了语言学习的“牛鼻子”。 或许,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乃至于科研,教师在行动 上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与纠偏,行动准则应以以下三种“意识”为出发点: 1、树立“生命意识”。因为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 育的价值归依。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并满足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需要”,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为什么教”的出发点。 2、树立“课程意识”。课程即“跑道”即“过程”,即“知”转化为“能”“识” 的时间经历。课程意识就要求我们建构不同学段,学生能力、素养、素质所构成的“言意” 文本系统序列。这是“教什么”的出发点。 3、树立“课型意识”。即探索不同的“言意”学习内容所应采取的不同的课型或学 习策略。这是“怎么教”的出发点。 最后,我想说,语言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特别是思维训练、文化教养和精 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运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一句话,我们还 是在做“无用工”! 如何写出高考满分作文之一—— 2009 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一、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演变规律 1、道德说教色彩减轻,远离社会热点问题
进入21世纪的时候,语文教育界强调语文课程必修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但却把 人文熏陶误认为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在2000以后的几年,关于学生为人方面 的作文很多,比如,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等,2004年“相信自己和听取别 人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但是,这种在高考作文中 灌输道德的做法,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因此,从2005年开始,道德说教的命题逐渐淡化下 来。到了2006年却减少到只有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 等三四个 与此同时,中性化题目的比例加大了。中性化的命题没有明显的观念导向,可供表达的观点 方向广阔多元,自由灵活。如2004年的上海卷“忙”、重庆卷“自己认识与别人期待” 2005年的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天津卷“留给明天”、重庆卷“自嘲”、湖南 卷“跑的体验”、江西卷“脸”、广东卷“纪念”等;2006年的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 天津卷“愿景”、湖北卷“三的联想”、辽宁卷“肩膀”、安徽卷“读”、四川卷“问”等 六七个。”,2007年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和重庆卷“酸甜苦辣 说高考”,2008年上海卷“他们”、福建卷“果汁·咖啡·矿泉水”、天津卷“人之常情” 等作文试题 在减轻道德说教的同时,直接涉及现实热点的题目也大幅度减少。近年来只有2004 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湖南卷“家庭教育”:2005年上海卷“对当今流行文 化的审视”;2006年全国卷“关于读书和网上阅读”、2007年全国卷Ⅱ“丛飞资助贫困 生材料”,2008年全国卷Ⅰ“汶川特大地震”等。但是,2008年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命 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高考作文,毕竟不是时事政治,因此,如果不是及其重大的社会事 件,今后,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进入高考作文命题的可能性不大了 2、命题发展趋势:回归文学本质,文化色彩逐步增强 高考作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考察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文学与政治、道德有一定的距 离,它有自己独特的内蕴:追求求浓厚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今后这类命题会迅速增多,其 特点是从中外传统典籍中吸纳命题材料,或者加以美学化的境界提升,从而更有助于激发写 作的情绪和思维的灵感。如2004年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湖北卷“买昏镜”、 福建卷“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任选话题、广东卷“语言”,2005年江苏卷“凤头、猪 肚、豹尾”、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福建卷“一个 多棱、一个圆形”图形的联想等。但是,2006年就有了全国卷“乌鸦模仿老鹰抓羊”、北 京卷“北京的符号”、山东卷“远看晶莹,实际复杂”、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江西 卷“雨燕减肥”、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福建卷“诸葛亮、戈多、留下一点空白 的话题等七八个。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北京卷“读古诗写感想”、浙 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08年湖南卷“感悟唐诗名句”、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浙江 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等多道作文试题。 综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 减少了说教色彩和过分贴近现实脉搏的倾向 3、命题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出现“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走过的几个发展阶段:1980至1989年重哲理性,文体重政论色彩:1990 至1997年材料性质生活化与现实化:1998至2003年开放性的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构思方式是由一到多的发散,写作方法不拘一格,自由灵活,这种作文确实为学生的特长发 挥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但是,鉴于这种作文所导致的宿构、套写和过于自由等负面作用 话题作文已经减少,作文命题将在开放中有所约束,在灵活中有所规范 自2004年起进入分省命题,百花齐放的战国时代,全国命题有向材料作文回归的趋势,也 就是说,高考命题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出现了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原来出现的命题 方式。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和命题作文,而是有了新 的内涵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 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这种作文 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 话题作文的另类。其写法是,首先将题意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转化的关键,就是将自己对
4 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语文教育界强调语文课程必修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但却把 人文熏陶误认为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在 2000 以后的几年,关于学生为人方面 的作文很多,比如,2001 年的诚信,2002 年的心灵的选择等,2004 年“相信自己和听取别 人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但是,这种在高考作文中 灌输道德的做法,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因此,从 2005 年开始,道德说教的命题逐渐淡化下 来。到了 2006 年却减少到只有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 等三四个。 与此同时,中性化题目的比例加大了。中性化的命题没有明显的观念导向,可供表达的观点 方向广阔多元,自由灵活。如 2004 年的上海卷“忙”、重庆卷“自己认识与别人期待”; 2005 年的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天津卷“留给明天”、重庆卷“自嘲”、湖南 卷“跑的体验”、江西卷“脸”、广东卷“纪念”等;2006 年的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 天津卷“愿景”、湖北卷“三的联想”、辽宁卷“肩膀”、安徽卷“读”、四川卷“问”等 六七个。”,2007 年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和重庆卷“酸甜苦辣 说高考”,2008 年上海卷“他们”、福建卷“果汁·咖啡·矿泉水”、天津卷“人之常情” 等作文试题。 在减轻道德说教的同时,直接涉及现实热点的题目也大幅度减少。近年来只有 2004 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湖南卷“家庭教育”; 2005 年上海卷“对当今流行文 化的审视”;2006 年全国卷“关于读书和网上阅读”、 2007 年全国卷Ⅱ“丛飞资助贫困 生材料”,2008 年全国卷Ⅰ“汶川特大地震”等。但是,2008 年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命 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高考作文,毕竟不是时事政治,因此,如果不是及其重大的社会事 件,今后,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进入高考作文命题的可能性不大了。 2、命题发展趋势:回归文学本质,文化色彩逐步增强 高考作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考察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文学与政治、道德有一定的距 离,它有自己独特的内蕴:追求求浓厚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今后这类命题会迅速增多,其 特点是从中外传统典籍中吸纳命题材料,或者加以美学化的境界提升,从而更有助于激发写 作的情绪和思维的灵感。如 2004 年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湖北卷“买昏镜”、 福建卷“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任选话题、广东卷“语言”,2005 年江苏卷“凤头、猪 肚、豹尾”、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福建卷“一个 多棱、一个圆形”图形的联想等。但是,2006 年就有了全国卷“乌鸦模仿老鹰抓羊”、北 京卷“北京的符号”、山东卷“远看晶莹,实际复杂”、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江西 卷“雨燕减肥”、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福建卷“诸葛亮、戈多、留下一点空白” 的话题等七八个。2007 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北京卷“读古诗写感想”、浙 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08 年湖南卷“感悟唐诗名句”、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浙江 卷“触摸都市/ 感受乡村”等多道作文试题。 综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 减少了说教色彩和过分贴近现实脉搏的倾向。 3、命题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出现“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走过的几个发展阶段:1980 至 1989 年重哲理性,文体重政论色彩;1990 至 1997 年材料性质生活化与现实化;1998 至 2003 年开放性的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构思方式是由一到多的发散,写作方法不拘一格,自由灵活,这种作文确实为学生的特长发 挥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但是,鉴于这种作文所导致的宿构、套写和过于自由等负面作用, 话题作文已经减少,作文命题将在开放中有所约束,在灵活中有所规范。 自 2004 年起进入分省命题,百花齐放的战国时代,全国命题有向材料作文回归的趋势,也 就是说,高考命题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出现了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原来出现的命题 方式。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和命题作文,而是有了新 的内涵。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 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这种作文 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 话题作文的另类。其写法是,首先将题意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转化的关键,就是将自己对
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浓缩成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已作文的话题。有了话题以后,就可 以按话题作文的要求来写。 近三年命题材料的形式,有寓言故事(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2008年老鹰与幼龟)、媒体 材料(2006全国乙卷关于读书的网上调查)、图画材料(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现 实材料(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和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经历、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 和新课标卷母女的三次养鸟经历)等多种。今后,材料作文的形式可能有变化,但是,“新 材料作文”的方式却很难在近期改变。 “新命题作文”的特点是:可以将作文题目看作是一个话题,你仍然可以自定立意、自 选文体,只是不需要你自拟题 与传统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比较,这些新的作文命题方式,比话题作文更能 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因此,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将成为今后作文命题的趋势 二、2009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命题的方式: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的主体 2008年18套高考作文题目,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只剩下四川卷以“坚强”为话 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两份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已占了一半:全国卷一、全 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 新命题作文占了8份,分别是上海的《他们》、天津的《人之常情》、湖北的《举手投足之 间》、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江苏的《好奇心》、浙江 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安徽《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 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 等 高考作文,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稳定是基础,因此,2009年及以后的作文命题, 仍然将稳定在“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上,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2、命题的内容:文学和思辨色彩并重 前面我们谈到,高考作文将回归文学本位,逐渐远离时事政治和道德说教,因此,具有 文学色彩的中性的命题将会占很大的比例,这些题目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立意,可以给学生更 多的思维空间。 2008年文学色彩较浓的作文题有的上海卷的《他们》、天津的《人之常情》、湖北的《举 手投足之间》、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江苏的《好奇心》、浙江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 村》、湖南的韩愈诗词意境体会等。相信2009年,这类普通的文学类的命题依然会占据很 大的比例 另外一个,凸显思辨色彩的蕴含哲学内涵的作文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比例。2008年, 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福建卷的《选择水、茶和咖啡》、北京的“在杯中放石块和沙子、 水”等题目,这些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题会继续在2009年及以后的高考作文中出现, 因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作文题。法国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文 科是: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3、评述萨特 《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3、注意“人与自然”和“想象力”之类的命题 高考作文从道德说教中淡出,并不意味中人文色彩的淡出。人文精神除了道德话题之外, 人与自然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008年江西省的高考作文就是以洞庭湖鼠患为材料 今后这类话题也可能出现,希望注意 还有一道从来在高考中没有出现的作文题,就是学生“想象力”之类的作文。我们知 道,新课程提创新能力很久了,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也经常考的。比如美国的作文题就很重 视“想象能力”。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要求学生写的是300页的自我介绍中的一页,霍普斯 金大学考的是要学生写一篇利用铁丝、汽车贴纸、蛋糕盒、木工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美 国人大学则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杂志编辑,为2010年元旦撰写封面故事,芝加哥大学给学 生的考题则是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计划书。 当然,我国高考作文靠想象方面的题目,一开始不会太难,比如会设想与外星人见面的 情景等,考生可以适当准备一下。如果你准备了,万一考到这方面的题目,你就会胸有成竹
5 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浓缩成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话题。有了话题以后,就可 以按话题作文的要求来写。 近三年命题材料的形式,有寓言故事(2006 年甲卷老鹰与乌鸦、2008 年老鹰与幼龟)、媒体 材料(2006 全国乙卷关于读书的网上调查)、图画材料(2007 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现 实材料(2007 全国乙卷丛飞事迹和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经历、2008 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 和新课标卷母女的三次养鸟经历) 等多种。今后,材料作文的形式可能有变化,但是,“新 材料作文”的方式却很难在近期改变。 “新命题作文”的特点是:可以将作文题目看作是一个话题,你仍然可以自定立意、自 选文体,只是不需要你自拟题目。 与传统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比较,这些新的作文命题方式,比话题作文更能 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因此,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将成为今后作文命题的趋势。 二、2009 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命题的方式: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的主体 2008 年 18 套高考作文题目,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只剩下四川卷以“坚强”为话 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两份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已占了一半:全国卷一、全 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 8 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 新命题作文占了 8 份,分别是上海的《他们》、天津的《人之常情》、湖北的《举手投足之 间》、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江苏的《好奇心》、浙江 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安徽《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 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 等。 高考作文,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稳定是基础,因此,2009 年及以后的作文命题, 仍然将稳定在“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上,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2、命题的内容:文学和思辨色彩并重 前面我们谈到,高考作文将回归文学本位,逐渐远离时事政治和道德说教,因此,具有 文学色彩的中性的命题将会占很大的比例,这些题目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立意,可以给学生更 多的思维空间。 2008 年文学色彩较浓的作文题有的上海卷的《他们》、天津的《人之常情》、湖北的《举 手投足之间》、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江苏的《好奇心》、浙江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 村》、湖南的韩愈诗词意境体会等。相信 2009 年,这类普通的文学类的命题依然会占据很 大的比例。 另外一个,凸显思辨色彩的蕴含哲学内涵的作文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比例。2008 年, 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福建卷的《选择水、茶和咖啡》、北京的“在杯中放石块和沙子、 水”等题目,这些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题会继续在 2009 年及以后的高考作文中出现, 因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作文题。法国 2008 年的高考作文题,文 科是: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2、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3、评述萨特 《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3、注意“人与自然”和“想象力”之类的命题 高考作文从道德说教中淡出,并不意味中人文色彩的淡出。人文精神除了道德话题之外, 人与自然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008 年江西省的高考作文就是以洞庭湖鼠患为材料, 今后这类话题也可能出现,希望注意。 还有一道从来在高考中没有出现的作文题,就是学生“想象力”之类的作文。我们知 道,新课程提创新能力很久了,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也经常考的。比如美国的作文题就很重 视“想象能力”。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要求学生写的是 300 页的自我介绍中的一页,霍普斯 金大学考的是要学生写一篇利用铁丝、汽车贴纸、蛋糕盒、木工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美 国人大学则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杂志编辑,为 2010 年元旦撰写封面故事,芝加哥大学给学 生的考题则是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计划书。 当然,我国高考作文靠想象方面的题目,一开始不会太难,比如会设想与外星人见面的 情景等,考生可以适当准备一下。如果你准备了,万一考到这方面的题目,你就会胸有成竹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