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分支科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 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3、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 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 位。 5、群落: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 异,在进化论中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生物系统,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看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 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 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 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 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量,此时体温复 升;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限度时,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兼性滞育:滞育并不出现在固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或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素而变动,多为 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育: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育昆虫 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习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 理机制成为生物钟 16、负反馈: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17、正反馈: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18、抵抗力:系统抵御外界干扰使自身不致受到伤害的缓冲能力,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 伤害或崩溃现象。 19、恢复力: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 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 20、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 21、环境:生物学所指的环境是以研究的生物对象为主体的,是指除了所研究的生物对象以外的所 有一切。 22、积温: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总热量。 23、密度制约因子:影响大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 24、天敌:引起昆虫死亡的生物。 25、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的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 26、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发育中日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 27、休眠:是昆虫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28、滞育:是昆虫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活方式与其外界生存因素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 29、混合种群: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称为混合种群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分支科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 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3、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 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 位。 5、群落: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 异,在进化论中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生物系统,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看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 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 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 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 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量,此时体温复 升;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限度时,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兼性滞育:滞育并不出现在固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或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素而变动,多为 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育: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育昆虫 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习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 理机制成为生物钟 16、负反馈: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17、正反馈: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18、抵抗力:系统抵御外界干扰使自身不致受到伤害的缓冲能力, 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 伤害或崩溃现象。 19、恢复力: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 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 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 20、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 21、环境:生物学所指的环境是以研究的生物对象为主体的,是指除了所研究的生物对象以外的所 有一切。 22、积温: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总热量。 23、密度制约因子:影响大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 24、天敌:引起昆虫死亡的生物。 25、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的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 26、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发育中日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 27、休眠:是昆虫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28、滞育:是昆虫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活方式与其外界生存因素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 29、混合种群: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称为混合种群
30、年龄组配: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和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发育进度的数量比。 31、特定年龄生命表:是以种群年龄作为划分时间的标准,系统观察并记载不同发育阶段或年龄区 组中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成阶段的繁殖数量。 32、特定时间生命表:指在昆虫种群是静止(后一时间的种群与前一时间的种群的比基本上为1), 而世代重叠、年龄组配稳定的前提下,在特定的时间单位内(如月、旬、周、日等)的一种生命 表。 33、年龄金字塔:一般来说,一个激烈扩张的种群,常有高比例的年轻个体:一个稳定的种群,有 均匀的年龄分布结构:而一个衰退的种群,则有高比例的老年个体。 34、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造成种群在 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35、平均拥挤度:每个个体在一个样方中的平均他个体数,指的是平均在一个样方内每个个体的拥 挤程度。 36、种群基数:是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是估测其下一代或后 一时期种群数量变动的基础数据。 37、种群出生率:1-死亡率。 38、死亡率: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的生态死亡率,一般用一定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 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39、生态对策:是种群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是种群的一种遗传 学特性。 40、竞争:是指发生在同一营养阶层内两种昆虫种群因具有共同的食物、空间等所产生的相互关 系。 41、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段虫口在一个种群中的相对比例 42、内禀增长率: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种群的最大瞬间增长速率。 43、栖境:对任何一种动物来说可以定义为整个生活期间活动所到达的地区。 44、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生态学乃至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互不相同的各类同种的个 体群在总体中所占比例。 45、种群动态:是指任何一个种群在一定空间内适应环境的历史。 46、K值分析:通过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就能看出在那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 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值分析法。 47、K选择:昆虫演化的一种理论,在相对稳定环境中生活的昆虫,通过自然选择,向着降低繁殖力 (r)、母体对后代给予保护的方向发展,称为K选择。 48、优势种: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49、亚优势种:指个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 作用的物种。 50、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51、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 的缘故。 52、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53、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5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称关键种。关键种可以是顶极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 55、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 56、生境:生物的居住场所,即生物生活的地方,或称为栖息地
30、年龄组配: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和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发育进度的数量比。 31、特定年龄生命表:是以种群年龄作为划分时间的标准,系统观察并记载不同发育阶段或年龄区 组中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成阶段的繁殖数量。 32、特定时间生命表:指在昆虫种群是静止(后一时间的种群与前一时间的种群的比基本上为1), 而世代重叠、年龄组配稳定的前提下,在特定的时间单位内(如月、旬、周、日等)的一种生命 表。 33、年龄金字塔:一般来说,一个激烈扩张的种群,常有高比例的年轻个体;一个稳定的种群,有 均匀的年龄分布结构;而一个衰退的种群,则有高比例的老年个体。 34、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造成种群在 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35、平均拥挤度:每个个体在一个样方中的平均他个体数,指的是平均在一个样方内每个个体的拥 挤程度。 36、种群基数:是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是估测其下一代或后 一时期种群数量变动的基础数据。 37、种群出生率:1-死亡率。 38、死亡率: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的生态死亡率,一般用一定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 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39、生态对策:是种群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是种群的一种遗传 学特性。 40、竞争:是指发生在同一营养阶层内两种昆虫种群因具有共同的食物、空间等所产生的相互关 系。 41、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段虫口在一个种群中的相对比例 42、内禀增长率: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种群的最大瞬间增长速率。 43、栖境:对任何一种动物来说可以定义为整个生活期间活动所到达的地区。 44、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生态学乃至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互不相同的各类同种的个 体群在总体中所占比例。 45、种群动态:是指任何一个种群在一定空间内适应环境的历史。 46、K值分析:通过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就能看出在那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 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值分析法。 47、K 选择:昆虫演化的一种理论,在相对稳定环境中生活的昆虫,通过自然选择,向着降低繁殖力 (r)、母体对后代给予保护的方向发展,称为K选择。 48、优势种: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49、亚优势种:指个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 作用的物种。 50、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51、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 的缘故。 52、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53、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5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称关键种。关键种可以是顶极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 55、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 56、生境:生物的居住场所,即生物生活的地方,或称为栖息地
57、小区:在生境内主要环境状况一致的。所谓生活小区是指具有相似土壤和气候条件,栖息着一 定动植物群体的场所。生活小区是在生境内生物群落的居住单位。 58、生态位:用以描述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活小区内可以占据资源的部位。一般强调生物有机体在群 落中的功能作用。 59、生态系统能流:指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间能量的输入、转换、传导、消失的过程,它是 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 60、“1/10定律”,即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转化率是10%。 61、生态系统物流: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 62、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6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 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 64、岛屿学说:岛屿上的物种数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且距大陆越远,物种数越少。 65、Meta-种群(异质种群):定义为“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 群”。 66、最小可存活种群:简称MVP,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67、50/500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50个个体,为保护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个个体。 68、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他们所包含的遗产物质,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 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69、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的彼此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 70、营养水平:指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暂时停留的位置,这些位置分别由不同种群占 据。 71、原始演替:是开始于从未被生物占据过的区域,又叫初级演替,如在岩石、沙丘、冰川泥上的 演替。 72、次生演替:是指在曾被生物占据过的或原来就有生物群落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73、生态金字塔:塔基一般较宽,属植物类生产者,相继的各层形成逐渐缩小的塔身和塔顶,分别 为各类消费者,如此构成的图形。 74、生命表:是指将一定种群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死亡年龄(时间)等资料列成表,以便分析 该种昆虫种群生活史过程中引起数量变动的原因,是研究昆虫数量动态的重要方法之一。 75、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 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76、密度制约:生态学中把种群的实际增长率随密度增长而下降的现象称为密度制约效应。 77、中期预测: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常在一个月以上,通常是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以 确定防治对策和部署。 78、存活率曲线: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种群中的同龄个体随时间移动而减少的现象,可以用一条 曲线来表示,称为存活率曲线。 79、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种能各得其所地共同利用环境中的资源。 80、长期预测:期限常在一个季度或一年以上,视害虫种类和生殖周期长短而定。 81、分层抽样:主要是通过先分组,然后再随机抽样。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 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 82、拟态:在外形、姿态、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他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83、环境容量:是指在食物、天敌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种群可能达到最大的稳定的数量。 84、营养结构:可用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椎体来表征
57、小区:在生境内主要环境状况一致的。所谓生活小区是指具有相似土壤和气候条件,栖息着一 定动植物群体的场所。生活小区是在生境内生物群落的居住单位。 58、生态位:用以描述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活小区内可以占据资源的部位。一般强调生物有机体在群 落中的功能作用。 59、生态系统能流:指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间能量的输入、转换、传导、消失的过程,它是 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 60、“1/10定律”,即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转化率是10%。 61、生态系统物流: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 62、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6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 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 64、岛屿学说:岛屿上的物种数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且距大陆越远,物种数越少。 65、Meta-种群(异质种群):定义为“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 群”。 66、最小可存活种群:简称MVP ,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67、50/500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50个个体,为保护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个个体。 68、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他们所包含的遗产物质,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 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69、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的彼此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 70、营养水平:指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暂时停留的位置,这些位置分别由不同种群占 据。 71、原始演替:是开始于从未被生物占据过的区域,又叫初级演替,如在岩石、沙丘、冰川泥上的 演替。 72、次生演替:是指在曾被生物占据过的或原来就有生物群落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73、生态金字塔:塔基一般较宽,属植物类生产者,相继的各层形成逐渐缩小的塔身和塔顶,分别 为各类消费者,如此构成的图形。 74、生命表:是指将一定种群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死亡年龄(时间)等资料列成表,以便分析 该种昆虫种群生活史过程中引起数量变动的原因,是研究昆虫数量动态的重要方法之一。 75、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 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76、密度制约:生态学中把种群的实际增长率随密度增长而下降的现象称为密度制约效应。 77、中期预测: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常在一个月以上,通常是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以 确定防治对策和部署。 78、存活率曲线: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种群中的同龄个体随时间移动而减少的现象,可以用一条 曲线来表示,称为存活率曲线。 79、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种能各得其所地共同利用环境中的资源。 80、长期预测:期限常在一个季度或一年以上,视害虫种类和生殖周期长短而定。 81、分层抽样:主要是通过先分组,然后再随机抽样。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 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 82、拟态:在外形、姿态、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他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83、环境容量:是指在食物、天敌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种群可能达到最大的稳定的数量。 84、营养结构:可用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椎体来表征
85、害虫预测预报:是指植保工作人员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及相关的环境条件(作物的物候、气象、 天敌等),对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等作出估计,以便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 动态和发展趋势,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农民提供虫情苗情及天敌等 情况报告。 二、判断题(对的打V,错的打×) 1.昆虫的天敌简称天敌昆虫.(×) 2.《昆虫学报》现在每年出版4期.(×) 3.利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量.(×) 4.能引起昆虫进入滞育的最低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照期。(×) 5.温湿图多以温度为横坐标,以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为纵坐标。() 6.蚜虫,螨类一般在干旱年份发生重。() 7.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8.用有效积温可预测害虫发生期、地理分布和年世代数。() 9.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系体内含有较高浓度的r-氨基丁酸。(X) 1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 11.昆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区一般为20~30℃.( 12.菜粉蝶在我省以蛹越冬。(V) 13.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相是“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V) 14.既能取食植物又能取食动物的昆虫叫多食性昆虫.(V) 15.食物短缺时,赤眼蜂的雌性比一般将上升。(×) 16.食物是影响昆虫的非密度制约因子.(×) 17.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无翅蚜多于有翅蚜.() 18.十字花科蔬菜连年种植地区,菜粉蝶为害严重。(V) 19.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短翅型飞虱多于长翅型飞虱。() 20.最适温度就是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 21.水稻分蘖期叶片受稻纵卷叶螟为害,一般对产量影响不大。() 22.一头寄主体内寄生两头同一种寄生蜂的现象叫多寄生.(×) 23.对生态对策位于-k连续统中间的害虫,利用生物防治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4.自然环境中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是逻辑斯蒂模型.(×) 25.存活率曲线多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数或其对数为纵坐标.() 26.在某一害虫的多个生命表中,平均导致该害虫死亡率最大的因素称为关键因素.(×) 27.褐飞虱短翅型增多是大发生的预兆。() 28.优势种是指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 29.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约5米范围以内的微细气候。(×) 30.生态系统中所指的生产者是人类.(×) 31.稻酮是吸引水稻螟蛾产卵的化学物质。() 32.经济阈值即经济受害水平.(×) 33.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温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判断害虫某一虫态发生始盛期的数量指标是(A)
85、害虫预测预报:是指植保工作人员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及相关的环境条件(作物的物候、气象、 天敌等),对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等作出估计,以便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 动态和发展趋势,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农民提供虫情苗情及天敌等 情况报告。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昆虫的天敌简称天敌昆虫.(×) 2. 《昆虫学报》现在每年出版4期. (×) 3. 利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量. (×) 4. 能引起昆虫进入滞育的最低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照期。(×) 5. 温湿图多以温度为横坐标,以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为纵坐标。(√) 6. 蚜虫,螨类一般在干旱年份发生重。(√) 7. 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 8. 用有效积温可预测害虫发生期、地理分布和年世代数。(√) 9. 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系体内含有较高浓度的r-氨基丁酸。(×) 1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 11. 昆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区一般为20~30℃. (√) 12. 菜粉蝶在我省以蛹越冬。(√) 13. 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相是“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 14. 既能取食植物又能取食动物的昆虫叫多食性昆虫. (√) 15. 食物短缺时,赤眼蜂的雌性比一般将上升。(×) 16. 食物是影响昆虫的非密度制约因子. (×) 17. 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无翅蚜多于有翅蚜. (√) 18. 十字花科蔬菜连年种植地区,菜粉蝶为害严重。(√) 19. 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短翅型飞虱多于长翅型飞虱。(√) 20. 最适温度就是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 21. 水稻分蘖期叶片受稻纵卷叶螟为害,一般对产量影响不大。(√) 22. 一头寄主体内寄生两头同一种寄生蜂的现象叫多寄生. (×) 23. 对生态对策位于r-k连续统中间的害虫,利用生物防治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 24. 自然环境中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是逻辑斯蒂模型. (×) 25. 存活率曲线多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数或其对数为纵坐标. (√) 26. 在某一害虫的多个生命表中,平均导致该害虫死亡率最大的因素称为关键因素. (×) 27. 褐飞虱短翅型增多是大发生的预兆。(√) 28.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 (×) 29. 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约5米范围以内的微细气候。(×) 30. 生态系统中所指的生产者是人类. (×) 31. 稻酮是吸引水稻螟蛾产卵的化学物质。(√) 32. 经济阈值即经济受害水平. (×) 33. 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温度. (√) 三.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判断害虫某一虫态发生始盛期的数量指标是(A)
A)16-20%B)50%C)84% 2.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约(A)米范围内的微细气候: A)1.5B)5C)10D)50 3.下面为迁飞性的昆虫是(A): A)白背飞虱B)拟褐飞虱C)伪褐飞虱D)黑头菱飞虱 4.一头寄主体内寄生两头以上同一种寄生物的现象叫(B) A)重寄生B)共寄生C)过寄生D)多寄生 5.只取食一个科内的多种植物的昆虫叫(B): A)单食性昆虫B)寡食性昆虫C)奇异寡食性昆虫D)多食性昆虫 6.昆虫的体态,颜色模仿不可食的物体或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的动物时叫(D) A)保护色B)拟态C)多态现象D)防御 7.一般情况下,(A)是诱发昆虫真菌流行病的重要环境条件: A)高湿B)高温C)强光照D)大风 8.属于物理与机械防治法的措施是(A): A)清洁田园B)灌水灭虫C)糖醋食诱D)果实套袋 9.以下害虫属迁飞性昆虫的是(C) A二化螟B三化螟C纵卷叶螟 10.有效积温预测法不能预测害虫的(B): A)发生期B)发生量C)地理分布D)年世代数 11.自然界生物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A): A营养联系B信息联系C能量联系 12.在鉴别幼虫龄期时,最基本的形态依据是(D): A)体长B)头宽C)体色D)腹足趾沟数 13.短期预测的期限一般为(A): A)20天以内B)一个月左右C)一个季度左右D)一周以内 14.最可能不是r对策者特征的是(C) A)寿命短B)体型小C)种群大小在时间上稳定平衡D)快速发育 15.引起昆虫滞育的环境最主要的是(A) A)温度B)湿度C)光周期D)干旱 16.蛹分级的一项重要依据是(B): A蛹的大小B)复眼颜色C)蛹的体色D)翅芽出现否 17.两个营养层次间的能量利用率一般在(A)之间。 A)10-20%B)5-10%C)10-30%D)5-20% 18.最不可能属k对策者特征的是(C): A)寿命长B)体型大C)单次生殖D)发育缓慢 19.剖查雌蛾发育进度,可为预测害虫发生期提供依据,卵巢分级最重要的一项依据是(A):A)卵粒 的颜色和大小B)卵巢管数目C)中输卵管内有无卵粒D)侧输卵管内有无卵粒 20.下面的昆虫有休眠习性的是(A): A)粘虫B)玉米螟C)大地老虎D)稻蝗 21.一头寄主体内仅寄生一头寄生物的现象叫(A):
A)16-20% B)50% C)84% 2. 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约( A)米范围内的微细气候: A)1.5 B)5 C)10 D)50 3. 下面为迁飞性的昆虫是( A): A)白背飞虱 B)拟褐飞虱 C)伪褐飞虱 D)黑头菱飞虱 4. 一头寄主体内寄生两头以上同一种寄生物的现象叫(B) A)重寄生 B)共寄生 C)过寄生 D)多寄生 5. 只取食一个科内的多种植物的昆虫叫(B): A)单食性昆虫 B)寡食性昆虫 C)奇异寡食性昆虫 D)多食性昆虫 6. 昆虫的体态,颜色模仿不可食的物体或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的动物时叫(D) A)保护色 B)拟态 C)多态现象 D)防御 7. 一般情况下, (A )是诱发昆虫真菌流行病的重要环境条件: A)高湿 B)高温 C)强光照 D)大风 8. 属于物理与机械防治法的措施是(A ): A)清洁田园 B)灌水灭虫 C)糖醋食诱 D)果实套袋 9. 以下害虫属迁飞性昆虫的是(C) A二化螟 B三化螟 C纵卷叶螟 10. 有效积温预测法不能预测害虫的(B): A)发生期 B)发生量 C)地理分布 D)年世代数 11. 自然界生物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 A): A营养联系 B信息联系 C能量联系 12. 在鉴别幼虫龄期时,最基本的形态依据是(D): A)体长 B)头宽 C)体色 D)腹足趾沟数 13. 短期预测的期限一般为( A): A)20天以内 B)一个月左右 C)一个季度左右 D)一周以内 14. 最可能不是r对策者特征的是(C): A)寿命短 B)体型小 C)种群大小在时间上稳定平衡 D)快速发育 15. 引起昆虫滞育的环境最主要的是( A) A)温度 B)湿度 C)光周期 D)干旱 16. 蛹分级的一项重要依据是( B): A蛹的大小 B)复眼颜色 C)蛹的体色 D)翅芽出现否 17. 两个营养层次间的能量利用率一般在(A)之间。 A) 10-20% B)5-10% C)10-30% D)5-20% 18. 最不可能属k对策者特征的是(C): A)寿命长 B)体型大 C)单次生殖 D)发育缓慢 19. 剖查雌蛾发育进度,可为预测害虫发生期提供依据,卵巢分级最重要的一项依据是(A ): A)卵粒 的颜色和大小 B)卵巢管数目 C)中输卵管内有无卵粒 D)侧输卵管内有无卵粒 20. 下面的昆虫有休眠习性的是( A): A)粘虫 B)玉米螟 C)大地老虎 D)稻蝗 21. 一头寄主体内仅寄生一头寄生物的现象叫(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