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年6月 PETROL EUM EXPLORA TION AND DEV T Vol.34No.3257 文章编号:1000747(2007)030257-16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冯志强,袁选俊,池英柳,陶士振2,薛叔浩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40501-0 摘要: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勘探潜力巨大。针对中国陆上陆相断陷、坳陷 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4类原型盆地和砂砾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通过5年系统硏 究,在地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①系统建立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②创建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③创新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自主创新21项核心专 利;④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岩 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图1参28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油气重大发现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标识码:A Geological theory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for lithostratigra ph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 J IA Cheng-zao, ZHAO Werzhi, ZoU Car-neng, FENG Zhi-qiang, YUAN Xuarmjun CHI Yingliu, TAO Shizhen, XUE Shur hao (1.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Beijing 100011,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 3. Petro China Daging Oilf ield Com pany, Daging 163712, China) bstract: The remaining onshor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of low and medium abundance,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imed a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in four types of prototype basins(onshore terrestrial rifts, depressions, forelands and marine kratons) and in glutenites, volcanics and fracture- vug carbonate rocks, significant results are achieved on geological theory, technological inovat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rough five years of systematic study. (1) Establish the geological theory about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in the four type basins (2)Establish the large-area accumulation theory of low- medium abundanc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3) Innovate systematic xploration procedures and series of technologies for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lwenty-one core patents a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4) Push forward the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structural reservoirs to litho st ratigraphie reservoirs leading to great success in exploring large- scal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by Petro China Company Limited Key words: litho stratigraphic hydrocar bon reservoir; large-area accumulation; geological theor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significant hydrocar bon discovery 0引言 “非构造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特点艹,李丕龙等提出了 陆相断陷型盆地富油气凹陷砂砾岩“隐蔽油气藏”的地 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质理论与勘探方法。但是,针对4类盆地(陆相断 地层油气藏领域,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统计,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3类储集体(砂砾岩、火 截至2000年底,中国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中蕴藏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中潜力更大的大面积中低丰度 的石油量占剩余资源总量的58%,天然气占剩余资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亟待建立系统的成藏新理论 总量的52%。 以获得油气勘探更大的突破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机理复杂,油气富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难度大,亟待创新开 集规律不清,勘探评价难度大,尚未建立系统并能有效发有效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往国内外尚无针对砂砾 指导勘探的区带、圈闭评价与富集规律的地质理论。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等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 国外油气勘探主要对象是海相油气藏,近期深海扇体的成熟勘探技术,也未形成该领域油气勘探的区带评价、 岩性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国内胡见义等总结了圈闭描述、储集层预测等配套技术和方法。 201994-2007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章编号 :100020747 (2007) 0320257216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贾承造1 , 赵文智2 , 邹才能2 , 冯志强3 , 袁选俊2 , 池英柳2 , 陶士振2 , 薛叔浩2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3.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40501209) 摘要 :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 ,勘探潜力巨大。针对中国陆上陆相断陷、坳陷、 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 4 类原型盆地和砂砾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 ,通过 5 年系统研 究 ,在地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 ①系统建立了 4 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 ; ②创建了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 ; ③创新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 ,自主创新 21 项核心专 利 ; ④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 ,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岩 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图 11 参 28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 大面积成藏 ; 地质理论 ; 勘探技术 ; 油气重大发现 中图分类号 : TE1 文献标识码 :A Geological theory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for lithostratigraph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 J IA Cheng2zao 1 , ZHAO Wen2zhi 2 , ZOU Cai2neng 2 , FEN G Zhi2qiang 3 , YUAN Xuan2jun 2 , CHI Ying2liu 2 , TAO Shi2zhen 2 , XU E Shu2hao 2 (1. PetroChina Com pany L imited , Bei j ing 100011 , China; 2.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roleum Ex ploration & Development , Bei j ing 100083 , China; 3. PetroChina Daqing Oil f iel d Com pany , Daqing 163712 , China) Abstract :The remaining onshor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 ,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of low and medium abundance ,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imed a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in four types of prototype basins (onshore terrestrial rifts , depressions , forelands and marine kratons) and in glutenites , volcanics and fracture2 vug carbonate rocks , significant results are achieved on geological theory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rough five years of systematic study. (1) Establish the geological theory about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in the four2type basins; (2) Establish the large2area accumulation theory of low2medium abundanc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3) Innovat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procedures and series of technologies for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Twenty2one core patents a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 (4) Push forward the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structural reservoirs to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 leading to great success in exploring large2scal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by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Key words : lithostratigraph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 large2area accumulation ; geological theory ; exploration technology ; significant hydrocarbon discovery 0 引言 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 地层油气藏领域[123 ] ,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统计 , 截至 2000 年底 ,中国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中蕴藏 的石油量占剩余资源总量的 58 % ,天然气占剩余资源 总量的 52 %。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机理复杂 ,油气富 集规律不清 ,勘探评价难度大 ,尚未建立系统并能有效 指导勘探的区带、圈闭评价与富集规律的地质理论。 国外油气勘探主要对象是海相油气藏 ,近期深海扇体 岩性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国内胡见义等总结了 “非构造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特点[428 ] ,李丕龙等提出了 陆相断陷型盆地富油气凹陷砂砾岩“隐蔽油气藏”的地 质理论与勘探方法[9 ,10 ] 。但是 ,针对 4 类盆地 (陆相断 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 、3 类储集体 (砂砾岩、火 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 中潜力更大的大面积中低丰度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 ,亟待建立系统的成藏新理论 , 以获得油气勘探更大的突破。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难度大 ,亟待创新开 发有效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往国内外尚无针对砂砾 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等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 的成熟勘探技术 ,也未形成该领域油气勘探的区带评价、 圈闭描述、储集层预测等配套技术和方法。 752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7 年 6 月 PETROL EUM EXPLORA TION AND DEVELOPMEN T Vol. 34 No. 3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ol 34 N 为此,“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构造层序成藏组合就代表了由一群有成因联系的岩 (后文简称中国石油)组织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性地层油气藏构成的区带形成的特定环境,它是划分和 论与勘探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经过5年技术攻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的重要理论依据。岩性地 关,取得了重大理论、技术创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层油气藏区带的划分原则是:要突出区带形成的构造背 平,共获得21项国家专利,为中国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景,要突出主力勘探层系的层序地层结构、储集层与圈闭 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油类型特征,要突出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 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的划分依据是:以编制等时格架内 1系统建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的沉积微相图有效源若分布图目的层项面构造图 与成藏地质理论 叠合综合划分与评价区带,彻底突破了以往仅根据地震 1.1创建了“构造层序成藏组合”模式 反射界面进行构造成图而划分二级构造区带的方法 1.1.1首次提出基于构造层序成藏组合的岩性地层油1.1.2揭示并建立了中国陆上4类盆地14种构造层 气藏区带概念 序成藏组合模式 通过精细解剖中国陆上典型岩性地层油气聚集区 通过对中国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 带成藏条件,发现构造背景层序格架内的体系域类型、4类原型盆地的主要油气富集区带系统解剖发现了 烃源岩与储集体的时空配置关系是油气聚集区带的主控14种构造层序成藏组合类型。 因素,因此提出了基于构造层序成藏组合的岩性地层油1.1.2.1陆相断陷型盆地主要发育4种构造层序成藏 气藏区带概念:在一定的构造古地理背景下充填的沉积 组合类型 层序及其体系域构成有成因联系的生储盖系统,在后期 多坡折缓坡一湖侵域和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 构造、成岩演化和成藏过程中形成储集体、圈闭和油气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为典型代表!(见图1) 藏,它们具有相似的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构造-层北北东向早期西掉、后期东掉断裂系将斜坡切割成 序成藏组合是将国外海相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油气勘高、中、低3带。缓坡带的第一个二级层序整体表现为层 探的重大突破,是中国陆相层序地层学的重大创新 层超覆,主要形成地层超覆及潜山油藏;缓坡带边缘形成 由于构造背景沉积层序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 稠油带高台阶形成地层不整合和复合油藏;中台阶形成 种类型盆地可发育多种构造层序成藏组合。一种类型复合油藏和岩性油藏;下台阶发育浊积体岩性油藏。 LST 豳■圖圖■[ 1一冲积扇河流;2一辫状河三角洲;3-水下扇;4—纹层状白云岩;5一浅湖;6一半深湖 7-潜山油气藏;8一地层超覆油气藏;9—岩性油气藏;10—复合油气藏 图1断陷型盆地多坡折缓坡一湖侵和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为此“, 十五”期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后文简称中国石油) 组织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 论与勘探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经过 5 年技术攻 关 ,取得了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共获得 21 项国家专利 ,为中国中低丰度岩性地层 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油 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 1 系统建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 与成藏地质理论 1. 1 创建了“构造2层序成藏组合”模式 1. 1. 1 首次提出基于构造2层序成藏组合的岩性地层油 气藏区带概念 通过精细解剖中国陆上典型岩性地层油气聚集区 带成藏条件 ,发现构造背景、层序格架内的体系域类型、 烃源岩与储集体的时空配置关系是油气聚集区带的主控 因素 ,因此提出了基于构造2层序成藏组合的岩性地层油 气藏区带概念 :在一定的构造古地理背景下充填的沉积 层序及其体系域构成有成因联系的生储盖系统 ,在后期 构造、成岩演化和成藏过程中形成储集体、圈闭和油气 藏 ,它们具有相似的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构造2层 序成藏组合是将国外海相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油气勘 探的重大突破 ,是中国陆相层序地层学的重大创新。 由于构造背景、沉积层序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 ,一 种类型盆地可发育多种构造2层序成藏组合。一种类型 的构造2层序成藏组合就代表了由一群有成因联系的岩 性地层油气藏构成的区带形成的特定环境 ,它是划分和 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的重要理论依据。岩性地 层油气藏区带的划分原则是:要突出区带形成的构造背 景 ,要突出主力勘探层系的层序地层结构、储集层与圈闭 类型特征 ,要突出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的划分依据是 :以编制等时格架内 的沉积微相图、有效烃源岩分布图、目的层顶面构造图、 目的层勘探程度图等关键性工业图件为基础 ,将“四图” 叠合 ,综合划分与评价区带 ,彻底突破了以往仅根据地震 反射界面进行构造成图而划分二级构造区带的方法。 1. 1. 2 揭示并建立了中国陆上 4 类盆地 14 种构造2层 序成藏组合模式 通过对中国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 4 类原型盆地的主要油气富集区带系统解剖 ,发现了 14 种构造2层序成藏组合类型。 1. 1. 2. 1 陆相断陷型盆地主要发育 4 种构造2层序成藏 组合类型 多坡折缓坡 —湖侵域和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为典型代表[ 11 ] (见图 1) , 北北东向早期西掉 、后期东掉断裂系将斜坡切割成 高、中、低 3 带。缓坡带的第一个二级层序整体表现为层 层超覆 ,主要形成地层超覆及潜山油藏;缓坡带边缘形成 稠油带 ,高台阶形成地层不整合和复合油藏 ;中台阶形成 复合油藏和岩性油藏;下台阶发育浊积体岩性油藏。 1 —冲积扇、河流 ;2 —辫状河三角洲 ;3 —水下扇 ;4 —纹层状白云岩 ;5 —浅湖 ;6 —半深湖 ; 7 —潜山油气藏 ;8 —地层超覆油气藏 ;9 —岩性油气藏 ;10 —复合油气藏 图 1 断陷型盆地多坡折缓坡 —湖侵和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 852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2007年6 贾承造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陡坡断阶一湖侵域和髙位域水下扇、扇三角洲组1.1.2.2陆相坳陷型盆地主要发育3种构造-层序成藏 合。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陡坡带为典型代表。该类断 组合类型 裂带常由多条正断层组成多断阶,在大幅度落差的边 长轴缓坡湖侵域和低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以 界断层下降盘深水区发育水下扇砂砾岩体岩性油藏;沿松辽盆地长轴缓坡方向发育的北部大型河流三角洲 在断层上升盘浅水区发育扇三角洲砂体,烃源岩侧向体系为典型代表。大面积分布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序 与断阶基底接触可形成潜山油藏,潜山的围斜部位可覆盖于长轴缓坡带的不同正向和负向沉积单元内,形 形成扇三角洲超覆油藏,或与断鼻构造匹配形成复合成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复合等多种类型油气藏。 油藏 短轴缓坡一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以鄂尔多斯 深断陷一湖侵域和髙位域火山爆发-溢流相组盆地陕北斜坡为典型代表。该斜坡呈向西倾斜的平缓 合。以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断陷徐深气田为典型代单斜,晚三叠世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其中高位域的长 表。由于埋深大,断陷湖盆中充填的碎屑岩储集层6段三角洲规模最大。油藏类型属缓坡背景的岩性油 物性差,而在断陷发育晚期广泛分布的爆发一溢流相藏,发育岩性圈闭和成岩圈闭两种类型 火山岩能够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储集层。徐家围子断陷 短轴陡坡一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组合。以鄂尔多 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于邻近生烃凹陷具有古隆起背景斯盆地西南陡坡带为典型代表(见图2)。陇东地区长 和深断裂带附近的火山岩有利储集层发育区,以构造8段三角洲砂体分布面积广阔,岩性油气藏大面积分 岩性气藏为主纵向多套气层叠置,没有统一的气水界布,已发现西峰油田。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面;构造高部位气柱高度大,低部位气柱高度小,气层侧向尖灭、上倾尖灭和致密层封堵是该类岩性油气藏 平面连通性差。 的主要封堵形式 中央构造带翼部一湖侵域和高位域三角洲组合。1.1.2.3陆相前陆盆地主要发育2种构造层序成藏组 以北大港构造带、兴隆台构造带翼部为典型代表。主 合类型 要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流砂体受中央构造带隆升的 短轴陡坡一低位域冲积扇、扇三角洲组合。以准噶 影响而最终上倾,形成上倾尖灭油气藏。如北大港构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代表(见图3)。前陆冲断带低位域 造带北翼沙一段上倾尖灭油气藏 广泛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等砂砾岩扇体,扇侧翼或扇缘 1-三角洲平原;2-三角洲前缘;3-席状砂;4一辫状河道间沉积;5一浅湖;6-深湖;7一岩性油藏 图2坳陷型盆地短轴陡坡·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组合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陡坡断阶 —湖侵域和高位域水下扇、扇三角洲组 合。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陡坡带为典型代表。该类断 裂带常由多条正断层组成多断阶 ,在大幅度落差的边 界断层下降盘深水区发育水下扇砂砾岩体岩性油藏 ; 在断层上升盘浅水区发育扇三角洲砂体 ,烃源岩侧向 与断阶基底接触可形成潜山油藏 ,潜山的围斜部位可 形成扇三角洲超覆油藏 ,或与断鼻构造匹配形成复合 油藏。 深断陷 —湖侵域和高位域火山爆发 —溢流相组 合。以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断陷徐深气田为典型代 表[12 ] 。由于埋深大 ,断陷湖盆中充填的碎屑岩储集层 物性差 ,而在断陷发育晚期广泛分布的爆发 —溢流相 火山岩能够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储集层。徐家围子断陷 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于邻近生烃凹陷具有古隆起背景 和深断裂带附近的火山岩有利储集层发育区 ,以构造2 岩性气藏为主 ,纵向多套气层叠置 ,没有统一的气水界 面 ;构造高部位气柱高度大 ,低部位气柱高度小 ,气层 平面连通性差。 中央构造带翼部 —湖侵域和高位域三角洲组合。 以北大港构造带、兴隆台构造带翼部为典型代表。主 要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流砂体受中央构造带隆升的 影响而最终上倾 ,形成上倾尖灭油气藏。如北大港构 造带北翼沙一段上倾尖灭油气藏。 1. 1. 2. 2 陆相坳陷型盆地主要发育 3 种构造2层序成藏 组合类型 长轴缓坡 —湖侵域和低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以 沿松辽盆地长轴缓坡方向发育的北部大型河流三角洲 体系为典型代表。大面积分布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序 覆盖于长轴缓坡带的不同正向和负向沉积单元内 ,形 成构造、岩性、断层2岩性复合等多种类型油气藏。 短轴缓坡 —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以鄂尔多斯 盆地陕北斜坡为典型代表。该斜坡呈向西倾斜的平缓 单斜 ,晚三叠世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 ,其中高位域的长 6 段三角洲规模最大。油藏类型属缓坡背景的岩性油 藏 ,发育岩性圈闭和成岩圈闭两种类型。 短轴陡坡 —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组合。以鄂尔多 斯盆地西南陡坡带为典型代表 (见图 2) 。陇东地区长 8 段三角洲砂体分布面积广阔 ,岩性油气藏大面积分 布 ,已发现西峰油田。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侧向尖灭、上倾尖灭和致密层封堵是该类岩性油气藏 的主要封堵形式。 1. 1. 2. 3 陆相前陆盆地主要发育 2 种构造2层序成藏组 合类型 短轴陡坡 —低位域冲积扇、扇三角洲组合。以准噶 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代表(见图 3) 。前陆冲断带低位域 广泛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等砂砾岩扇体 ,扇侧翼或扇缘 1 —三角洲平原 ;2 —三角洲前缘 ;3 —席状砂 ;4 —辫状河道间沉积 ;5 —浅湖 ;6 —深湖 ;7 —岩性油藏 图 2 坳陷型盆地短轴陡坡 - 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组合 2007 年 6 月 贾承造 等 :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952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民习2 2 1一沖积扇扇间;2-沖积扇;3-扇三角洲;4-海湾湖;5一浅湖;6-深湖;7—岩性油气藏;8-复合油气藏;9—构造油气藏 图3前陆盆地短轴陡坡·低位域冲积扇、扇三角洲组合 往往相变为扇间泥或湖相泥而形成封堵,扇体上倾部位成岩圈闭发育。须二、须四、须六段为主要含气层,油 (扇根部位)由断裂和扇侧缘的细粒沉积物共同形成遮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气藏、岩性气藏为主 挡。深部油气源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进入各种扇体聚集1.1.2.4海相克拉通盆地主要发育5种构造-层序成藏 成藏,油气藏类型以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13。 组合类型 短轴缓坡一湖侵(水进)域和高位(低位)域河流三 台缘一海侵域礁滩组合。该类型主要包括塔里木 角洲组合。以四川盆地川中须家河组为典型代表。须盆地塔中奥陶系台缘礁滩体、川东北长兴组礁体油气 家河组湖侵体系域广泛分布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湖沼相藏,以塔中奥陶系礁滩体岩性油气藏最为典型1。台 煤系烃源岩,湖侵—髙位体系域广泛分布大面积低孔缘带发育礁滩体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形成岩性油气 低渗河流三角洲砂岩储集层,构成多套自生自储组合,藏(见图4) 1一台缘礁滩相;2一台内丘滩相;3-台内碳酸盐相;4一斜坡相;5盆地相;6一岩性油气藏 图4海相克拉通盆地台缘·海侵域礁滩组合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 —冲积扇扇间 ;2 —冲积扇 ;3 —扇三角洲 ;4 —海湾 湖 ;5 —浅湖 ;6 —深湖 ;7 —岩性油气藏 ;8 —复合油气藏 ;9 —构造油气藏 图 3 前陆盆地短轴陡坡 - 低位域冲积扇、扇三角洲组合 往往相变为扇间泥或湖相泥而形成封堵 ,扇体上倾部位 (扇根部位) 由断裂和扇侧缘的细粒沉积物共同形成遮 挡。深部油气源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进入各种扇体聚集 成藏 ,油气藏类型以断层2岩性油气藏为主[13 ,14 ] 。 短轴缓坡 —湖侵(水进) 域和高位 (低位) 域河流三 角洲组合。以四川盆地川中须家河组为典型代表。须 家河组湖侵体系域广泛分布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湖沼相 煤系烃源岩 ,湖侵 —高位体系域广泛分布大面积低孔 低渗河流三角洲砂岩储集层 ,构成多套自生自储组合 , 成岩圈闭发育。须二、须四、须六段为主要含气层 ,油 气藏类型以构造2岩性气藏、岩性气藏为主。 1. 1. 2. 4 海相克拉通盆地主要发育 5 种构造2层序成藏 组合类型 台缘 —海侵域礁滩组合。该类型主要包括塔里木 盆地塔中奥陶系台缘礁滩体、川东北长兴组礁体油气 藏 ,以塔中奥陶系礁滩体岩性油气藏最为典型[ 15 ] 。台 缘带发育礁滩体碳酸盐岩储集层 ,主要形成岩性油气 藏(见图 4) 。 1 —台缘礁滩相 ;2 —台内丘滩相 ;3 —台内碳酸盐相 ;4 —斜坡相 ;5 —盆地相 ;6 —岩性油气藏 图 4 海相克拉通盆地台缘 - 海侵域礁滩组合 062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2007年6 贾承造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26 台内一海陆交互相高位域三角洲组合。该类型以 台内一海侵域滩坝组合。该类组合包括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一二叠系海陆过渡带三角洲最为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 典型(见图5),广泛发育岩性气藏,如榆林气田、孑洲气石炭系生屑灰岩段等。台内带发育滩坝型碳酸盐岩储 田、乌审旗气田等 集层,主要形成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油气藏。 1一沖积扇;2一河流;3-三角洲;4—三角洲平原;5一三角洲前缘;6-前三角洲;7一浅海碳酸盐岩类沉积;8-海湾沉积;9-沼泽;10-岩性气藏 图5海相克拉通盆地台内·海陆交互相高位域三角洲组合 台内一滨岸海侵域砂坝组合。该类组合如塔里木 岩性地层圈闭成因远比构造圈闭复杂,多数要有 盆地哈得逊东河砂岩1、轮南东斜坡东河砂岩、塔中志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有效配置才能构成围限或封 留系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其中以哈得逊东河砂岩岩性堵而形成圈闭。在胡见义等提出的“三线(岩性尖灭 地层油气藏最为典型 线、地层超覆线、构造等高线)”、“三面(断层面、不整 古隆起一岩溶组合,以地层(潜山)油气藏为主。合面、顶底板面)”岩性地层圈闭形成要素基础上61 该类型如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奧陶系潜山、塔中地区通过大量典型油气藏解剖,揭示了岩性地层圈闭形成 主垒带潜山和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潜山、渤海湾主要受“六线(岩性尖灭线、地层超覆线、地层剥蚀线、 盆地奥陶系潜山等,其中以轮南潜山最为典型s。 物性变化线、流体突变线、构造等高线)”、“四面(断层 1.2提出岩性地层圈闭的分类新方案,揭示了圈闭形成面、不整合面、洪泛面、顶底板面)”这10个要素控制 10个控制要素 (见图6) 关于圈闭分类,石油地质界广泛采用的是根据圈13提出“三大界面”控制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分布 闭遮挡条件的“成因分类”方案。鉴于中低丰度岩性地1.3.1最大洪泛面控制烃源层、区域盖层和岩性油气藏 层油气藏单一圈闭规模通常较小,其确切边界位置难 的宏观分布 以事先确定,且一般在一定沉积相内成群、成带大面积 最大洪泛面是指沉积期水体深度相对最大的位 分布,从勘探部署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以储集体类型置,对应于低能相带泥质岩发育的时期,是烃源层和区 为第一要素的圈闭分类新方案。这一分类方案在勘探域盖层发育的层段(见图7)。次级洪泛面上下砂泥岩 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已在油田现场全面推广使用。 交互,是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位置,陆相 201994-2007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台内 —海陆交互相高位域三角洲组合。该类型以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 —二叠系海陆过渡带三角洲最为 典型(见图 5) ,广泛发育岩性气藏 ,如榆林气田、子洲气 田、乌审旗气田等。 台内 —海侵域滩坝组合。该类组合包括四川盆地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16 ]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 石炭系生屑灰岩段等。台内带发育滩坝型碳酸盐岩储 集层 ,主要形成岩性油气藏或构造2岩性油气藏。 1 —冲积扇 ;2 —河流 ;3 —三角洲 ;4 —三角洲平原 ;5 —三角洲前缘 ;6 —前三角洲 ;7 —浅海碳酸盐岩类沉积 ;8 —海湾沉积 ;9 —沼泽 ;10 —岩性气藏 图 5 海相克拉通盆地台内 - 海陆交互相高位域三角洲组合 台内 —滨岸海侵域砂坝组合。该类组合如塔里木 盆地哈得逊东河砂岩[17 ] 、轮南东斜坡东河砂岩、塔中志 留系等岩性地层油气藏 ,其中以哈得逊东河砂岩岩性 地层油气藏最为典型。 古隆起 —岩溶组合 ,以地层 (潜山) 油气藏为主。 该类型如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塔中地区 主垒带潜山和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潜山、渤海湾 盆地奥陶系潜山等 ,其中以轮南潜山最为典型[ 18 ] 。 1. 2 提出岩性地层圈闭的分类新方案 ,揭示了圈闭形成 10 个控制要素 关于圈闭分类 ,石油地质界广泛采用的是根据圈 闭遮挡条件的“成因分类”方案。鉴于中低丰度岩性地 层油气藏单一圈闭规模通常较小 ,其确切边界位置难 以事先确定 ,且一般在一定沉积相内成群、成带大面积 分布 ,从勘探部署实用性的角度 ,提出了以储集体类型 为第一要素的圈闭分类新方案。这一分类方案在勘探 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已在油田现场全面推广使用。 岩性地层圈闭成因远比构造圈闭复杂 ,多数要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有效配置才能构成围限或封 堵而形成圈闭。在胡见义等提出的“三线 (岩性尖灭 线、地层超覆线、构造等高线) ”、“三面 (断层面、不整 合面、顶底板面) ”岩性地层圈闭形成要素基础上[ 5 ,6 ] , 通过大量典型油气藏解剖 ,揭示了岩性地层圈闭形成 主要受“六线(岩性尖灭线、地层超覆线、地层剥蚀线、 物性变化线、流体突变线、构造等高线) ”、“四面 (断层 面、不整合面、洪泛面、顶底板面) ”这 10 个要素控制 (见图 6) 。 1. 3 提出“三大界面”控制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分布 1. 3. 1 最大洪泛面控制烃源层、区域盖层和岩性油气藏 的宏观分布 最大洪泛面是指沉积期水体深度相对最大的位 置 ,对应于低能相带泥质岩发育的时期 ,是烃源层和区 域盖层发育的层段 (见图 7) 。次级洪泛面上下砂泥岩 交互 ,是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位置 ,陆相 2007 年 6 月 贾承造 等 :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