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盆地有利储油砂体(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等)围绕次,区域性不整合面因风化淋滤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有 最大洪泛面的上下成群、成带分布,或与烃源岩呈指状明显的改造作用;第三,区域性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 交互紧密接触,或砂岩被烃源岩包裏,形成大面积岩性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最后,区域性不整合面上下是大 油气藏 型、特大型地层油气藏发育的主要部位 1.3.2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储集体、输导层及大型地层1.3.3断层面控制油气运聚、储集层改造和侧向封堵 油气藏的分布 断层面对油气运聚和储集层改造具有显著的控制 首先,地层不整合面是重要的层序界面,其上下是作用。断层面是多数盆地油气纵向运移的主干通道 高能相带有利储集体发育和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其断裂活动造成岩石破碎或沿断层上涌的热液对储集层 孔隙度(%) 30252015105 早成岩阶段A期 洲扇三角洲 多 水下扇 湖相泥岩 HST-RS 3500 中成岩阶段B期 孔减少出现裂缝 4500 ①岩性尖灭线;②地层超覆线;③地层剥蚀线;④物性变化线;⑤流体突变线;⑥构造等高线;⑦区域性不整合面; ⑧断层面;⑨洪泛面;⑩顶底板面;Ⅰ一扇三角洲平原;Ⅱ-扇三角洲内前缘;Ⅲ扇三角洲外前缘 图6岩性地层圈闭形成要素示意图(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为例) 域性不整合面 最大洪泛面 烃源器 三区域性不整合邮 1-三角洲内前缘;2一三角洲外前缘;3-滨浅湖;4一半深湖;5一水下扇;6侵蚀河道;7一冲积扇 图7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三面控藏)模式图 201994-2007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盆地有利储油砂体(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等) 围绕 最大洪泛面的上下成群、成带分布 ,或与烃源岩呈指状 交互紧密接触 ,或砂岩被烃源岩包裹 ,形成大面积岩性 油气藏。 1. 3. 2 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储集体、输导层及大型地层 油气藏的分布 首先 ,地层不整合面是重要的层序界面 ,其上下是 高能相带有利储集体发育和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其 次 ,区域性不整合面因风化淋滤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有 明显的改造作用 ;第三 ,区域性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 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 ;最后 ,区域性不整合面上下是大 型、特大型地层油气藏发育的主要部位。 1. 3. 3 断层面控制油气运聚、储集层改造和侧向封堵 断层面对油气运聚和储集层改造具有显著的控制 作用。断层面是多数盆地油气纵向运移的主干通道。 断裂活动造成岩石破碎或沿断层上涌的热液对储集层 ①—岩性尖灭线 ; ②—地层超覆线 ; ③—地层剥蚀线 ; ④—物性变化线 ; ⑤—流体突变线 ; ⑥—构造等高线 ; ⑦—区域性不整合面 ; ⑧—断层面 ; ⑨—洪泛面 ; ⑩—顶底板面 ; Ⅰ—扇三角洲平原 ; Ⅱ—扇三角洲内前缘 ; Ⅲ—扇三角洲外前缘 图 6 岩性地层圈闭形成要素示意图(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为例) 1 —三角洲内前缘 ;2 —三角洲外前缘 ;3 —滨浅湖 ;4 —半深湖 ;5 —水下扇 ;6 —侵蚀河道 ;7 —冲积扇 图 7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三面控藏) 模式图 262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2007年6 贾承造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263 有明显改造作用,断裂对岩溶的发育也具有明显的促体系中 进作用,多期次发育的断裂有利于断裂开启,使水循环2.2陆相断陷型盆地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规律 畅通,更有利于沿断裂带发育岩溶。断层伴生的裂缝2.2.1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或裂缝性储集层在一定条件下对油气成藏和富集起着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是指在富油气凹陷内,优 关键性控制作用。断层活动的静止期,断层上盘致密质烃源灶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源,使得纵向各层系、不同 地层对油气藏具有封堵保存作用。 类型储集体中均可能形成油气聚集,平面多层系、不同 2揭示了4类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类型圈闭油气藏相互叠置连片分布21。优越的生烃条 件是“满凹含油”的首要前提条件;广泛分布的有利储 2.1陆相坳陷型盆地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成集体为丰富的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场所;源储交互接 藏”的规律 触与广泛发育的断裂系统为“满凹含油”创造高效率的 陆相坳陷型盆地规模大,总体地形平缓,发育的大输导条件。由于富油气凹陷生烃量大,在凹陷边缘的 型三角洲体系都可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带。 凸起带、滚动背斜带、斜坡的鼻状构造中都可以形成构 长轴缓坡湖侵域和低位域河流三角洲前缘富集造油气藏,在洼陷内部储集体与烃源岩体直接接触,可 区带以松辽盆地南、北长轴沉积体系形成的三角洲富以形成大量岩性地层油气藏 集区带最为典型。松辽盆地长轴低位域、湖侵域三角2.2.2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勘探理念 洲复合体面积达4万km2,它们是松辽盆地最为重要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着重强调两层含义:一是 的三角洲前缘富集区带。在盆地南部形成了大情字井富油气凹陷油气藏分布超出正向二级构造带范围,在 等多个2亿~3亿t级大油田。松辽盆地约80%的探凹陷的斜坡区乃至生烃洼陷区都可形成岩性地层油气 明石油地质储量均发现在长轴沉积体系的2个二级层藏;二是“满凹含油”强调全凹陷整体评价与勘探理念 序的低位域、湖侵域河流三角洲中,即姚家组萨尔图油的重大转变。“主攻富凹”“下洼找油”“贫中找富”等 层、葡萄花油层和泉头组三段、四段扶杨油层 勘探理念指导了渤海湾盆地等地区富油气凹陷的整体 短轴缓坡高位域河流三角洲前缘富集区带以鄂部署、整体勘探。“下洼找油”强调油气勘探应跳出二 尔多斯盆地北部沉积体系形成的三角洲富集区带最为级构造带范围,实施全凹陷整体部署与勘探,其中岩性 典型,已己发现安塞、靖安等3亿~5亿t级大油田。如地层油气藏是近期主要勘探目标。“贫中找富”指在大 鄂尔多斯盆地广阔的陕北斜坡区从东南至西北分布着面积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背景下,以寻找富集、高产 多个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单个三角洲分布面积为区块为勘探重点。 3000~500km2。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活动较弱,平缓简2.2.3指导富油气凹陷整体部署与勘探,发现了多种类 单的陕北斜坡构成油气长距离运移的构造背景,因此大 型油气富集区带 面积的有利岩性圈闭(群)和储集相带是在平缓单斜背景 在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认识指导下,对渤海湾 上形成岩性油藏的关键。岩性尖灭带和成岩胶结致密带盆地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松辽盆地深层富气凹陷整 是该区岩性油藏的两种主要遮挡形式,浊沸石、长石强溶体评价、二连盆地主洼槽重点勘探,发现了多种类型油 蚀作用的三角洲前缘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气富集区带:①源内陡坡断阶一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 短轴缓坡沉积体系目前累计探明储量达7亿t。 前缘带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如冀中坳陷留西三角洲;② 短轴陡坡—高位域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富集区源内陡坡断阶-湖侵域扇三角洲前缘带岩性油气藏富 带以松辽盆地西斜坡扇三角洲、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集带,如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巴Ⅰ-巴Ⅲ油气构造带;③ 沉积体系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富集区带最为典型。短源内多坡折缓坡一湖侵域和高位域扇三角洲一湖底扇 轴陡坡以发育中小型辫状河(扇)三角洲复合体为特油气富集带,如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沙河街组岩 色,与长轴缓坡和短轴缓坡河流三角洲体系比较,短轴性油气藏富集带;④源内中央隆起翼部-髙位域三角 陡坡因坡降较大,并且与湖盆以陡坡相接,因此其扇三洲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如仼丘潜山带围斜带、北大港构 角洲相带比轴向河流三角洲相带狭窄,相带变化快,岩造带东翼岩性油气藏富集带;⑤中央深潜山基岩风化 性粗,砂砾岩和含砾砂岩较发育,三角洲内前缘以上地壳地层油气藏富集带,如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深潜山 区砂地比一般大于50%,有利于形成构造岩性油气带;⑥深断裂-湖侵域和高位域火山岩爆发相和溢流 臧。松辽盆地15%左右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鄂尔多相岩性气藏富集区带,如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等富 斯盆地25%左右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均发现在该沉积气(断陷。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有明显改造作用 ,断裂对岩溶的发育也具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 ,多期次发育的断裂有利于断裂开启 ,使水循环 畅通 ,更有利于沿断裂带发育岩溶。断层伴生的裂缝 或裂缝性储集层在一定条件下对油气成藏和富集起着 关键性控制作用。断层活动的静止期 ,断层上盘致密 地层对油气藏具有封堵保存作用。 2 揭示了 4 类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2. 1 陆相坳陷型盆地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成 藏”的规律 陆相坳陷型盆地规模大 ,总体地形平缓 ,发育的大 型三角洲体系都可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带。 长轴缓坡 —湖侵域和低位域河流三角洲前缘富集 区带以松辽盆地南、北长轴沉积体系形成的三角洲富 集区带最为典型。松辽盆地长轴低位域、湖侵域三角 洲复合体面积达 4 万 km 2 ,它们是松辽盆地最为重要 的三角洲前缘富集区带。在盆地南部形成了大情字井 等多个 2 亿~3 亿 t 级大油田。松辽盆地约 80 %的探 明石油地质储量均发现在长轴沉积体系的 2 个二级层 序的低位域、湖侵域河流三角洲中 ,即姚家组萨尔图油 层、葡萄花油层和泉头组三段、四段扶杨油层。 短轴缓坡 —高位域河流三角洲前缘富集区带以鄂 尔多斯盆地北部沉积体系形成的三角洲富集区带最为 典型 ,已发现安塞、靖安等 3 亿~5 亿 t 级大油田。如 鄂尔多斯盆地广阔的陕北斜坡区从东南至西北分布着 多个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单个三角洲分布面积为 3000~5000km 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活动较弱 ,平缓简 单的陕北斜坡构成油气长距离运移的构造背景 ,因此大 面积的有利岩性圈闭(群)和储集相带是在平缓单斜背景 上形成岩性油藏的关键。岩性尖灭带和成岩胶结致密带 是该区岩性油藏的两种主要遮挡形式 ,浊沸石、长石强溶 蚀作用的三角洲前缘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19 ,20 ] 。 短轴缓坡沉积体系目前累计探明储量达 7 亿 t。 短轴陡坡 —高位域辫状河 (扇) 三角洲前缘富集区 带以松辽盆地西斜坡扇三角洲、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沉积体系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富集区带最为典型。短 轴陡坡以发育中小型辫状河 (扇) 三角洲复合体为特 色 ,与长轴缓坡和短轴缓坡河流三角洲体系比较 ,短轴 陡坡因坡降较大 ,并且与湖盆以陡坡相接 ,因此其扇三 角洲相带比轴向河流三角洲相带狭窄 ,相带变化快 ,岩 性粗 ,砂砾岩和含砾砂岩较发育 ,三角洲内前缘以上地 区砂地比一般大于 50 % ,有利于形成构造2岩性油气 藏。松辽盆地 15 %左右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鄂尔多 斯盆地 25 %左右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均发现在该沉积 体系中。 2. 2 陆相断陷型盆地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规律 2. 2. 1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是指在富油气凹陷内 ,优 质烃源灶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源 ,使得纵向各层系、不同 类型储集体中均可能形成油气聚集 ,平面多层系、不同 类型圈闭油气藏相互叠置连片分布[21 ] 。优越的生烃条 件是“满凹含油”的首要前提条件 ;广泛分布的有利储 集体为丰富的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场所 ;源储交互接 触与广泛发育的断裂系统为“满凹含油”创造高效率的 输导条件。由于富油气凹陷生烃量大 ,在凹陷边缘的 凸起带、滚动背斜带、斜坡的鼻状构造中都可以形成构 造油气藏 ,在洼陷内部储集体与烃源岩体直接接触 ,可 以形成大量岩性地层油气藏。 2. 2. 2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勘探理念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着重强调两层含义 :一是 富油气凹陷油气藏分布超出正向二级构造带范围 ,在 凹陷的斜坡区乃至生烃洼陷区都可形成岩性地层油气 藏 ;二是“满凹含油”强调全凹陷整体评价与勘探理念 的重大转变。“主攻富凹”“、下洼找油”、“贫中找富”等 勘探理念指导了渤海湾盆地等地区富油气凹陷的整体 部署、整体勘探。“下洼找油”强调油气勘探应跳出二 级构造带范围 ,实施全凹陷整体部署与勘探 ,其中岩性 地层油气藏是近期主要勘探目标。“贫中找富”指在大 面积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背景下 ,以寻找富集、高产 区块为勘探重点。 2. 2. 3 指导富油气凹陷整体部署与勘探 ,发现了多种类 型油气富集区带 在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认识指导下 ,对渤海湾 盆地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松辽盆地深层富气凹陷整 体评价、二连盆地主洼槽重点勘探 ,发现了多种类型油 气富集区带 : ①源内陡坡断阶 —高位域辫状河三角洲 前缘带岩性油气藏富集带 ,如冀中坳陷留西三角洲 ; ② 源内陡坡断阶 —湖侵域扇三角洲前缘带岩性油气藏富 集带 ,如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巴 Ⅰ—巴 Ⅱ油气构造带 ; ③ 源内多坡折缓坡 —湖侵域和高位域扇三角洲 —湖底扇 油气富集带 ,如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沙河街组岩 性油气藏富集带 ; ④源内中央隆起翼部 —高位域三角 洲岩性油气藏富集带 ,如任丘潜山带围斜带、北大港构 造带东翼岩性油气藏富集带 ; ⑤中央深潜山基岩风化 壳地层油气藏富集带 ,如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深潜山 带 ; ⑥深断裂 —湖侵域和高位域火山岩爆发相和溢流 相岩性气藏富集区带 ,如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等富 气断陷。 2007 年 6 月 贾承造 等 :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