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演唱的新编传奇也不断产生,而且由于一种声腔剧种的作品往往可 以由其他声腔剧种改调而歌,在舞台上演出,因之多种声腔的流布就 更加呈现出竞争的局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第二阶段,由嘉靖年间至清康熙未,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戏 曲发展的基本状况是:在各种声腔发展的基础上,弋阳腔发展演变成 为一个弋阳腔系统,昆山腔得到了革新而兴盛起来。这样,在戏曲演 出舞台上,昆、弋诸腔终于取代了早先盛行的北杂剧的地位,出现了 新的繁荣局面。但随后昆、弋诸腔也开始发生了向两极分化的现象。 嘉靖以来弋阳腔有了新的发展。它流传于各地之后,演变成了不 少新的声腔剧种。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数十年来,又有弋 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 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可见这种新腔的出现,影响很大,甚 至在万历时期还与苏州即昆山腔竞演争胜于民间各地,而昆山腔也敌 不过它。弋阳腔在发展中,除去因地域不同,在唱法和演出风格上各 有变化以外,它们在接受各种民间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还创造了新的 表现形式 “滚调”,在艺术形式上开始突破传奇体制,具有不 同于昆山腔的特点。 当弋阳腔有了新发展的时候,昆山腔也发生了新的变革。嘉、隆 年间,音乐家魏良辅等集南北曲之大成,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重要的 改革。接着,有作家梁伯龙“能得良辅之传”(见《五石脂》),专 门编演昆曲传奇《浣纱记》,至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很快兴盛起来 了。至万历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对昆山腔莫不“靡然从好,见海 盐等腔已白日欲睡,至院本北曲,不啻吹篪击缶,甚且厌而唾之 矣”。明·顾起元《客座赘语》里说的这些话,虽然说的是文人、士 大夫的嗜尚,但是也反映了万历年间戏曲变迁的动向。 这种戏曲变迁的动向,首先表现在南曲诸腔的发展终于取代了北 曲杂剧在戏曲演出舞台上的地位。《万历野获编·北词传授》一节里 说:“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而北词儿废,今惟金陵尚存 此调。”金陵即南京,当时已成为南方仅存北曲的地方了。然而北曲 在南京的情况如何,《客座赘语》里又有这样的记载: 396
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 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 北曲四大套者,中间错以“撮垫图”、“观音舞”,或“百丈 旗”,或“跳队子”。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止用一小拍板, 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今则吴人益以洞箫及月琴,声调 屡变,益为凄皖,听者殆欲堕泪矣。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 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今又有昆山,较海盐又为清柔 而地折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万历以来在社会上层的戏曲活动中 南唱和南戏已经得势,其间尤以昆山腔为甚。与此同时,北方一些地 区,也不能不随着戏曲发展变迁的趋势而发生变化。王骥德《曲律· 论曲源》一节中,在叙述明代以来南曲与北曲兴衰更替时,说:“始 犹南北画地相角,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拨(按: 这里指伴奏北曲的乐器琵琶,借以指北曲本身),尽效南声,而北词 几废。”甚而至于当时北京明王朝内廷的演戏活动也改院本、杂剧而 为南戏了,正如《万历野获编补遗·禁中演戏》里所说:“至今上 (按:指明神宗)始设诸剧于玉熙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 盐’、 ‘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不复属钟鼓司,颇 采听外间风闻,以供科浑。”以上情况说明,由于海盐腔、弋阳诸腔 的发展和昆山腔的崛起,到了万历时期,终于出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 一次大变迁,由民间到宫廷,由南到北,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变成了以 南曲声腔剧种为主的时代。其次,在南曲诸声腔的竞演中,也由于革 新后的昆山腔“较海盐又为清柔而婉折”,也逐渐代替了海盐腔的地 位,以至“海盐不振,而日昆山”(王骥德《曲律》)。自此以后, 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出现了弋阳诸腔戏与昆山腔兴盛发展的新局面;同 时,传奇创作也空前繁荣起来,所谓“名人才子,踵《琵琶》、《拜 月》之武,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明·沈宠绥《度曲 须知》)。无论是剧本创作方面,还是舞台艺术实践方面,都进人了 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在曲律、剧论等戏曲艺术论著方 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它们对创作和舞台艺术的发展也发挥 397
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总之,我国戏曲艺术在这时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 高峰。 明末清初,昆山腔的流布范围儿乎遍及全国的各大城市,弋阳诸 腔在民间又有广泛的流传,远及我国东北辽阳一带。昆山腔在艺术上 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弋阳腔又在不断演变发展,形成新的地方声腔剧 种。弋阳腔在北京逐步地方化而发展成为京腔,曾在北京剧坛上盛极 一时 这时,随着明末农民革命以及市民运动的风暴,和明清两朝的交 替,在剧本创作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明未清初的不少作家和作品,从 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斗争中的问题,使戏曲舞台上增添了新的人 物和时代色彩。剧本的成就也推动着昆、弋诸腔戏的发展。 清代初叶,昆山腔与弋阳诸腔虽在艺术上都已有了较高的成就, 但也开始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就是,一方面被封建统治者、士大夫 与文人所欣赏的昆山腔与京腔,逐步地走向衰落;而另一方面,在民 间流传的昆山腔与弋阳诸腔,则随着戏曲发展的总趋势,更加向地方 化演变发展。康熙以来,昆山腔与京腔的发展日趋凝滞。虽然也有 些新的创作,但大都难以在舞台搬演,因而产生了严重的脱离现实的 倾向,在艺术形式上也很少超越前人的创造,难以适应广大群众对戏 曲艺术日益增长的欣赏要求。正是在这个时候,群众喜爱的地方戏, 即梆子乱弹诸腔,逐步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发展起来,至乾、嘉之际, 出现了遗地开花的局面。在这种总的戏曲发展的趋势下,民间的弋阳 诸腔,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们在各地形成为当地的高腔剧种,而 昆山腔则更明显地出现了衰落的现象,除苏杭一带与北京等各大城市 和少数贵族家中尚保存有若干昆曲班社外,在民间已很少有昆曲班社 的活动。许多昆曲戏,大都被各地的地方戏所吸收,变成了具有地方 色彩的昆曲剧目保留在舞台上演出,而这些昆曲戏,也大都是由艺人 根据群众的需要选择的,并且不断有所改动和丰富。这种地方化的演 变,使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随着地方戏曲蓬勃发展的总趋势,而进入 了又一个戏曲艺术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所述,便是明初至清康熙末,戏曲发展的大致轮廓。 398
第二节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昆山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它虽兴起于 明代嘉、隆年间,即十六世纪中叶,但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十四世 纪中叶,已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于昆山一带产生了。 据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 古赋。扩康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苗、顾阿瑛、倪 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风月 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 之称。 这段话说明,当南曲在昆山一带流传,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结合而 发生演变的过程中,元末的作家兼歌唱家顾坚对这一新的南曲流派的 形成做出过贡献。正因为如此,到明初时人们才开始把这一新的南曲 称之谓“昆山腔”。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旁证,即在正德 《姑苏志》和明·周玄肺《泾林续记》都记载了明初朱元璋召见昆山 老人周寿谊一事,而在《泾林续记》中记述他们谈话内容时提到了昆 山腔。《泾林续记》说:“.太祖闻其高寿,特召至京。拜阶下, 状甚要铄。问今年若干,对云一百七岁。又问平日有何修养而能致 此,对曰清心寡欲。上善其对,笑日: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 日:不能,但善吴歌。命歌之。歌日: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 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上抚掌日:是个村老儿。 命赏酒饭。”可见昆山腔在当时不仅存在着,而且还已有了一定影响 了,不然,朱元璋是不会知道和提及它的。 昆山腔的产生,虽说有其南曲的传统,以及顾坚的贡献,但它能 在昆山地区形成,是有其社会原因的。首先,在于昆山地区的经济繁 荣,为昆山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元代昆山所辖即今昆 399
山、太仓两地。太仓原是娄东(昆山)的一个村落,自至元十九年 (1282)开辟南北海运,刘家河变成内外贸易港口之后,太仓才逐步 繁华起来。“不数年间,凑集成市,番汉间处,闽广混居”(《昆 山郡志·风俗》),聚集了国内外的商人,这里贸易兴隆,人口激 增,出现了“市民漕户云集雾滃,烟火数里”(《大仓州志·新建 苏州府太仓州治碑》)的景象。元朝政府把昆山由县升为州,并曾在 一段时期将州治设于太仓。繁富的太仓被号称为“天下第一码头”或 “六国码头”,成为重要的商埠。元末,张士诚起义不久即归降元 朝,割据平江(苏州)十数年,当时浙西诸郡皆为战场,苏、松一带 未遭受大的战乱破坏,反而成了士大夫、文人的避难之地,荟集之 所。及至明初,太仓虽曾一度衰退,但不久于永乐年间刘家河又成为 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又加漕运复苏,逐步恢复了旧日的繁荣景象。 因此,由元代到明初,昆山、太仓地区由于海运发达,贸易兴盛,而 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当地,以海运起家的豪室巨富、官僚地主之家, 奢侈享乐,自然会多蓄声伎,留心词曲,就是城乡的各阶层群众也对 文化娱乐有所需求。据《太仓州志·风俗志》记载,太仓自元延祐三 年(1315)建州以来,在州街前面和兵备道的西边,罗列着许多酒 店,州城的士民终日征歌选优,饮酒作乐。又记载着,州民每年四五 月间要在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设立高台,集优人扮演台戏,狂欢终日。 至于官府、富民之家的饮宴集会,更离不开演戏和歌舞表演。城市的 繁荣带来了戏曲与伎艺的繁荣。在这里,给戏曲和伎艺的班社、艺人 提供了从事艺术活动、赖以谋生的社会条件,同时,也为戏曲、散曲 小唱、歌舞伎艺的汇集、交流和提高、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因 此,昆山、太仓地区商业经济发达和城市经济繁荣,是元末明初南曲 能在这里演变发展为昆山腔的主要社会原因。其次,有如海盐腔于元 未时曾受到杨梓、贯云石等文士的扶植,加以提倡一样,我们从顾坚 “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的事情上也不难想见昆山腔的出 现,也和顾阿瑛等文人、士大夫嗜尚词曲有密切的关系。昆山顾阿瑛 是当时江南有名的大地主,聚资累万,四十岁后特修建“玉山草 堂”,供自己晚年消遣之用。这里“园、池、亭、榭、饩馆、声妓之 盛,甲于天下”(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是顾阿瑛经常与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