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唯物瓣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 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 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 楚 教学重点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 系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 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放映图片) 专心爱心用心
专心 爱心 用心 1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 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 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 楚。 教学重点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 系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 法。 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放映图片)
敢剪吗? 问题探究:图中的人敢剪吗?为什么 学生:不敢。因为他若剪断了绳子,自己也会掉下去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这两个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他肯定不敢剪,他们两人系在了一根绳子上,虽然气球承载不了两个人的重 双方在此时是敌对的:但若剪断了绳子,在另一方掉下去的同时,自己也会掉下去。这 说明这两个人既存在利益上的对立,又存在利益上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位朋友问他:“光 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 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 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探究: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光既是波又是微粒,这说明波和微粒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但是也能 统一在光中。爱因斯坦不仅仅看到波和微粒的区别和对立,还看到了波和微粒的联系和统 在这里,波和微粒也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 今天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什么是矛盾,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推进新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板书: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拓展探究:高矮、胖瘦、美丑等都包含了对立统一关系。同学们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踊跃,举出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大小、上下、男女、好坏、诚实与欺骗、君子 和小人、足球运动中的攻守矛盾、战争中的攻守矛盾等。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对 立统一的理解还算可以。 板书: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 两种基本属性 板书:(1)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老子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美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会制造得这样精 专心爱心用心
专心 爱心 用心 2 问题探究:图中的人敢剪吗?为什么? 学生:不敢。因为他若剪断了绳子,自己也会掉下去。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这两个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他肯定不敢剪,他们两人系在了一根绳子上,虽然气球承载不了两个人的重 量,双方在此时是敌对的;但若剪断了绳子,在另一方掉下去的同时,自己也会掉下去。这 说明这两个人既存在利益上的对立,又存在利益上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位朋友问他:“光 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 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 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探究: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光既是波又是微粒,这说明波和微粒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但是也能 统一在光中。爱因斯坦不仅仅看到波和微粒的区别和对立,还看到了波和微粒的联系和统一, 在这里,波和微粒也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 今天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什么是矛盾,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推进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板书: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拓展探究:高矮、胖瘦、美丑等都包含了对立统一关系。同学们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踊跃,举出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大小、上下、男女、好坏、诚实与欺骗、君子 和小人、足球运动中的攻守矛盾、战争中的攻守矛盾等。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对 立统一的理解还算可以。 板书: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 两种基本属性。 板书:(1)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美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会制造得这样精
美吗? 马克思 问题探究: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 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祸福等都是共同存在的,一方的存 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同时我们要注意,马克思的这句话并不是对那些小偷和制假钞者的 赞美,他只是从这个比喻中,阐释一个道理,那就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希望这个 世界永远没有小偷,没有假钞 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找 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加发愤努力才可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懂得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我们在实际工作、学 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成功与失败、 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都是学习中、成长中遇到过的矛盾。在顺境中不要沾沾自喜,在逆 境中我们也要充满自信。只要努力,逆境可以转化为顺境,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 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 拓展探究: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例子。 学生发言踊跃:权利和义务、民主和专政、快乐与悲伤等。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 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睛可以随光线的明暗 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 猫则在脚下生成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猫和老鼠是在怎样的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学生积极回答:略。 教师总结:猫和老鼠是在竞争和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物理界的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它们在排斥和对立中并存 板书:(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问题探究: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任何两个人都会存在差别和对立,没有差 别和对立,他们就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实体。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又是这 种排斥才使他们构成一对矛盾,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他们在这个统一体中并存,却又相互斗 争、排斥。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 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合,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 专心爱心用心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美吗 ?”——马克思 问题探究: 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 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祸福等都是共同存在的,一方的存 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同时我们要注意,马克思的这句话并不是对那些小偷和制假钞者的 赞美,他只是从这个比喻中,阐释一个道理,那就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希望这个 世界永远没有小偷,没有假钞。 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找 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加发愤努力才可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懂得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我们在实际工作、学 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成功与失败、 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都是学习中、成长中遇到过的矛盾。在顺境中不要沾沾自喜,在逆 境中我们也要充满自信。只要努力,逆境可以转化为顺境,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 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 拓展探究: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例子。 学生发言踊跃:权利和义务、民主和专政、快乐与悲伤等。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 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睛可以随光线的明暗 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 猫则在脚下生成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猫和老鼠是在怎样的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学生积极回答:略。 教师总结:猫和老鼠是在竞争和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物理界的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它们在排斥和对立中并存。 板书:(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问题探究: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任何两个人都会存在差别和对立,没有差 别和对立,他们就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实体。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又是这 种排斥才使他们构成一对矛盾,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他们在这个统一体中并存,却又相互斗 争、排斥。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 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合,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
最亲密的朋友,因为和我们关系密切,因为了解我们太多,所以往往也是和我们发生矛 盾最多的人,也可能是伤害我们最深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交朋友,朋友可以分享 喜悦、分担忧伤,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泥泞和挫折,我们应该彼此坦诚相待,让友谊天长 地久。 社会上有很多拍马奉承的人,领导说什么就什么,表面上唯命是从,其实他的内心或许 十分地不赞成领导的意见和观点,这种人就是小人,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以后若做了领导, 千万不要相信这种拍马奉承之人,恰恰相反,那些经常给我们忠言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 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 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这里的“寓于”,也就是存在于的意思,同学们千万不能颠倒了,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之中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 工厂的生产与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要工厂存在,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就不会停止 生命体的同化和异化是一对矛盾,只要生命体存在,这一矛盾就不会消失 问题探究: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或者你能举出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吗?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学生:知道与不知道、会与不会、懂与不懂、难与易等矛盾。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社会和谐 没有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一派宁静、和平、幸福,是与外界迥然不同的 世外桃源。这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 问题探宄: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 存在任何矛盾的世外桃源呢 学生回答说没有。因为在世外桃源里面也存在矛盾,有男女的矛盾、老与少的矛盾、生 与死的矛盾、同化异化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等,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世外桃源。 教师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板书: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板书:(1)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 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问题情境 专心爱心用心
专心 爱心 用心 4 最亲密的朋友,因为和我们关系密切,因为了解我们太多,所以往往也是和我们发生矛 盾最多的人,也可能是伤害我们最深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交朋友,朋友可以分享 喜悦、分担忧伤,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泥泞和挫折,我们应该彼此坦诚相待,让友谊天长 地久。 社会上有很多拍马奉承的人,领导说什么就什么,表面上唯命是从,其实他的内心或许 十分地不赞成领导的意见和观点,这种人就是小人,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以后若做了领导, 千万不要相信这种拍马奉承之人,恰恰相反,那些经常给我们忠言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 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 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这里的“寓于”,也就是存在于的意思,同学们千万不能颠倒了,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之中。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 工厂的生产与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要工厂存在,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就不会停止。 生命体的同化和异化是一对矛盾,只要生命体存在,这一矛盾就不会消失。 问题探究: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或者你能举出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吗?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学生:知道与不知道、会与不会、懂与不懂、难与易等矛盾。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社会和谐、 没有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一派宁静、和平、幸福,是与外界迥然不同的 世外桃源。这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 问题探究: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 存在任何矛盾的世外桃源呢? 学生回答说没有。因为在世外桃源里面也存在矛盾,有男女的矛盾、老与少的矛盾、生 与死的矛盾、同化异化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等,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世外桃源。 教师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板书: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板书:(1)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 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问题情境
扁鹊见蔡桓公(多媒体课件展示)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 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 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问题探究: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回避矛盾,而要承认矛盾、揭露矛 盾 教师总结: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和矛 盾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不存在,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问题和 矛盾,而不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问题则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 板书:(2)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境一:《水浒》这部小说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是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更是了如指 掌,现在就请三位同学表演一下其中的三个人物,同学们判断他们表演的分别是谁 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放多媒体投影: 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武艺高强、仗义疏财的一条好汉。 号称“豹子头”的他统率东京八十万禁军。他本身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却因官逼而终于走 上梁山成为造反骁将。 他号称二郎,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食量如 牛、勇猛过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使他做了阳谷 县里的都头。 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恶势力的“黑旋风”,他要用他那板斧“杀尽 天下不平人,砍尽天下不平事”。直到后来他吃毒酒死后,宋徽宗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 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学生答后投影:林冲、武松、李逵。 问题探究:同学们为什么能根据上述表演准确地说出被描写的人物呢?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总结:是因为《水浒》在描写不同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个性、语言、行为等 特征,因而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同的个性描写刻画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个 性。这正好说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即矛盾特殊性的第一个方面的表现 情境二:多媒体放映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我们大家都听过,下面请同学们再 起来欣赏一下。(伴随“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 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的歌声,依次出现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图像) 问题探究:歌曲生动地概括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带 领中国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同学们想想,是哪三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 教师总结:中国人民经历的这三个阶段,正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 专心爱心用心
专心 爱心 用心 5 扁鹊见蔡桓公(多媒体课件展示)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 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 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问题探究: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回避矛盾,而要承认矛盾、揭露矛 盾。 教师总结: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和矛 盾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不存在,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问题和 矛盾,而不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问题则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 步。 板书:(2)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境一:《水浒》这部小说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是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更是了如指 掌,现在就请三位同学表演一下其中的三个人物,同学们判断他们表演的分别是谁。 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放多媒体投影: 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武艺高强、仗义疏财的一条好汉。 号称“豹子头”的他统率东京八十万禁军。他本身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却因官逼而终于走 上梁山成为造反骁将。 他号称二郎,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食量如 牛、勇猛过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使他做了阳谷 县里的都头。 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恶势力的“黑旋风”,他要用他那板斧“杀尽 天下不平人,砍尽天下不平事”。直到后来他吃毒酒死后,宋徽宗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 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学生答后投影:林冲、武松、李逵。 问题探究:同学们为什么能根据上述表演准确地说出被描写的人物呢?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总结:是因为《水浒》在描写不同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个性、语言、行为等 特征,因而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同的个性描写刻画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个 性。这正好说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即矛盾特殊性的第一个方面的表现。 情境二:多媒体放映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我们大家都听过,下面请同学们再 一起来欣赏一下。(伴随“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 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的歌声,依次出现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图像) 问题探究:歌曲生动地概括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带 领中国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同学们想想,是哪三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 教师总结:中国人民经历的这三个阶段,正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