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 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 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 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 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 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 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 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 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 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 一种。让:责问,责备 10.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好兵 正 1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齐侯纳之(接纳)(2)是灭亡之道。(道理) (3)今或弃之(可以)(4)既反(遣返)
阅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 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 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 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 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 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 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 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 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 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 一种。让:责问,责备。 10.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好 兵 者 之 楚 以 法干 楚 王 王 悦 之 以 为 军 正 好兵 者 之 楚 / 以 法 干 楚 王 / 王 悦 之 / 以 为 军 正 1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齐侯纳之(接纳) (2)是灭亡之道。(道理) (3)今或弃之(可以) (4)既反(遣返)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査看有无特殊句式。(1 句中的“之、以、法、王”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两 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 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丛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 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I 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 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 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 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 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 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 句中的“之、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两 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 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 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 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 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 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 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