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病历编写中的格式、现病史的编写。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展示临床病例,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讲解学生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编写的住院病历,示范病历的编写注意事项。 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常心电图与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并能够应用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衫 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了解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和心电图的产生原理。了解心电向量和心电图的关系。 2.了解心电图各导联及导联轴、心电轴和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3.掌握左房、左室和右房、右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依据和主要诊断标准。 4.掌握心脏激动异常时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掌握心脏激动传导异常时常见心电图特点。 5.熟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掌握冠状动脉供应不足的心电图诊断方法和运动试验的判 标准 6.熟悉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依据及心电图演变过程,掌握心肌梗塞部位的确定方法, 7.了解心包炎、低血钾和高血钾的心电图变化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心电图与心电向量环的关系。掌握心电图导联及其导联轴、心电轴偏移的临 意义 2.介绍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介绍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及对常见疾病的诊断价值 3.讲解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 (1)左、右心房、心室肥大。 (2)心肌缺血与ST一T异常改变 (3)心肌梗寒. (4)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⑤)房性、室性、交界性过早博动,室上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6)心房纤维颤动与心房扑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颜动。 ()度、度、川度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8)逸博与逸搏心律。 4.扼要介绍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及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步骤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重点: 1.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各波正常形态。 2.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教学方式: 1.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2.讲解与识图相结合讲授常见异常心电图。 教学手段: 1.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显示心电图图形的形成,使心电图教学形象化或具体化。 2.教学投影片、教学幻灯片用于课堂视图教学。 肺功能检查
(3)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病历编写中的格式、现病史的编写。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展示临床病例,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讲解学生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编写的住院病历,示范病历的编写注意事项。 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常心电图与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并能够应用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 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了解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和心电图的产生原理。了解心电向量和心电图的关系。 2.了解心电图各导联及导联轴、心电轴和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3.掌握左房、左室和右房、右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依据和主要诊断标准。 4.掌握心脏激动异常时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掌握心脏激动传导异常时常见心电图特点。 5.熟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掌握冠状动脉供应不足的心电图诊断方法和运动试验的判 标准。 6.熟悉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依据及心电图演变过程,掌握心肌梗塞部位的确定方法。 7.了解心包炎、低血钾和高血钾的心电图变化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心电图与心电向量环的关系。掌握心电图导联及其导联轴、心电轴偏移的临床 意义。 2.介绍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介绍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及对常见疾病的诊断价值 3.讲解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 (1)左、右心房、心室肥大。 (2)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 (3)心肌梗塞。 (4)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5)房性、室性、交界性过早博动,室上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6)心房纤维颤动与心房扑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7)I度、II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8)逸博与逸搏心律。 4.扼要介绍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及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步骤。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重点: 1.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各波正常形态。 2.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教学方式: 1.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2.讲解与识图相结合讲授常见异常心电图。 教学手段: 1.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显示心电图图形的形成,使心电图教学形象化或具体化。 2.教学投影片、教学幻灯片用于课堂视图教学。 肺功能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常用肺功能检查的内容、方法,对受检者呼吸功能的基本状况能做出质和量的评估, 确肺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类型, 教学要求: 1了解肺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检查的定义、内容、类型、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2.掌握血气分析的指标、酸碱平衡失调的判断: 3草据酸减平衡失调的类型判新以及各型特点 教学内容: 1肺容积检查的指标如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 量、肺活量的定义、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2.通气功能指标的定义、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3肺内气体分布的测定方法,通气/血流比值、肺泡弥散功能测定以及临床意义: 4.闭合容积、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的测定以及临床意义。 5.血气分析的指标、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6.酸碱平衡的判断标准。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肺容积检查的指标如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 量、肺活量的定义以及临床意义: 2.酸碱平衡的判断标准。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内镜检查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了解消化道内镜检查以及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方法的能力,何 选择临床病人。 教学要求: 1.了解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方法: 2掌握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 、禁忌症 3.了解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并发症 教学内容: 1.上下消化道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并发症 2.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并发症。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录像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 教学生手段:多媒体牧学,现场示教。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临床诊断的思维模式,了解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教学要求: 1掌握诊断疾病的四个步骤; 2了解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和临床常用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教学内容: 1疾病诊新的四个步骤
教学目的:掌握常用肺功能检查的内容、方法,对受检者呼吸功能的基本状况能做出质和量的评估, 确肺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类型。 教学要求: 1.了解肺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检查的定义、内容、类型、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2.掌握血气分析的指标、酸碱平衡失调的判断; 3.掌握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判断以及各型特点。 教学内容: 1.肺容积检查的指标如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 量、肺活量的定义、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2.通气功能指标的定义、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3.肺内气体分布的测定方法,通气/血流比值、肺泡弥散功能测定以及临床意义; 4.闭合容积、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的测定以及临床意义。 5.血气分析的指标、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 6.酸碱平衡的判断标准。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 肺容积检查的指标如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 量、肺活量的定义以及临床意义; 2.酸碱平衡的判断标准。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内镜检查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了解消化道内镜检查以及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方法的能力,何 选择临床病人。 教学要求: 1.了解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方法; 2.掌握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 3.了解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并发症。 教学内容: 1.上下消化道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并发症; 2. 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并发症。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消化道内镜、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录像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现场示教。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临床诊断的思维模式,了解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教学要求: 1.掌握诊断疾病的四个步骤; 2.了解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和临床常用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教学内容: 1.疾病诊断的四个步骤;
2.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和临床常用的思维方法、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3.临床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教学重点:临床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录像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现场示教。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临床基本诊断技术能力。 教学要求: 1掌握临床常用的导尿术、胸、腹膜腔穿刺技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 2.了解淋巴结穿刺术、肝穿刺术、肾脏穿刺术、心包穿刺术。 教学内容:导尿术、胸、腹膜腔穿刺技术、 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淋巴结穿刺术、肝穿刺术、肾 穿刺术、心包穿刺术的方法、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导尿术、胸、腹膜腔穿刺技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录像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专业用)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诊断学绪论、问诊 2 绪 论 基本检查方法 3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课程 常见症状 8 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诊 一般状态检查 4 学教学的内容以及学习达到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标。 肺部检查 2 教学内容: 心脏血管检查 /6 1.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 腹部检查 求。 外生殖器、肛门、四肢、脊柱检查 2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 神经系统检查 2 诊断方法与病历编写 3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总体 心电图检查 绍。 8 总计 教学时数:0.5学时。 4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片。 问诊 教学目的: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骤,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开始,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 展过程,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熟练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问诊方法、技巧:熟知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临床意义; 2.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诊断学绪论、问诊 2 基本检查方法 2 常见症状 8 一般状态检查 4 头颈部检查 4 肺部检查 2 心脏血管检查 6 腹部检查 4 外生殖器、肛门、四肢、脊柱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 2 诊断方法与病历编写 2 心电图检查 8 总 计 46 2.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和临床常用的思维方法、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3.临床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教学重点:临床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录像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现场示教。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临床基本诊断技术能力。 教学要求: 1.掌握临床常用的导尿术、胸、腹膜腔穿刺技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 2.了解淋巴结穿刺术、肝穿刺术、肾脏穿刺术、心包穿刺术。 教学内容:导尿术、胸、腹膜腔穿刺技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淋巴结穿刺术、肝穿刺术、肾 穿刺术、心包穿刺术的方法、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导尿术、胸、腹膜腔穿刺技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 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结合图片、录像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专业用) 课时安排 绪 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课程 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诊 学教学的内容以及学习达到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 求。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 位。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总体介 绍。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片。 问 诊 教学目的: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骤,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开始,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 展过程,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熟练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问诊方法、技巧;熟知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临床意义; 2.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 史;家族史。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 1.问诊注意事项。 2.问诊内容中的现病史问诊要求,主诉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式:课堂、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教学手段:1.教学投影片:2.问诊教学课件放映。 常见症状 教学目的: 1.启示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2.症状与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常见症状中的各个名词解释。 2.正确认识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纳容: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心悸、呕血与便血、腹泻、黄疸 意识障碍等。 具体教学要求分述以下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 L.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四)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及其疾病诊新的意义。 二、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意义。 1,疼痛的位苦与放射」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痛疼的原因。 5.疼痛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及关节肌肉痛等临床特点。 2.重点讲授各种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疼痛的特点, 三、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概念。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意义。 1.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各自特点。 2.心源性(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咳痰、咯血的概念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 史;家族史。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 1.问诊注意事项。 2.问诊内容中的现病史问诊要求,主诉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式:课堂、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教学手段:1.教学投影片;2.问诊教学课件放映。 常 见 症 状 教学目的: 1.启示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2.症状与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常见症状中的各个名词解释。 2.正确认识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心悸、呕血与便血、腹泻、黄疸、 意识障碍等。 具体教学要求分述以下: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 L.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四)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及其疾病诊断的意义。 二、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意义。 1.疼痛的位置与放射。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痛疼的原因。 5.疼痛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及关节肌肉痛等临床特点。 2.重点讲授各种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疼痛的特点。 三、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概念。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意义。 1.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各自特点)。 2.心源性(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咳痰、咯血的概念
2.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3.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五、水肿 1.水肿的概念。 2.不同病因所至水肿的发生机理、水肿的特点 3.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六、紫绀 1.紫绀的概念。 2.紫绀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3.紫绀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七、心悸 1.心悸的概念。 2.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及发生机理 3.心悸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八、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一)区血 1.呕血的常见病因(疾病 2.叹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1.鲜血便 2.柏油样便 3.隐血便 九、腹泻 1.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概念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3.急、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三种不同类型黄疸的胆红素代谢。 4.引起不同种类黄疸的常见病因。 5.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疽的鉴别。 十一、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级。 3.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疾病与症状特点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重点: 1.各症状的概念、判断方法
2.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3.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五、水肿 1.水肿的概念。 2.不同病因所至水肿的发生机理、水肿的特点。 3.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六、紫绀 1.紫绀的概念。 2.紫绀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3.紫绀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七、心悸 1.心悸的概念。 2.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及发生机理 3.心悸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八、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一)呕血 l.呕血的常见病因(疾病)。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l.鲜血便 2.柏油样便 3.隐血便 九、腹泻 1.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概念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3.急、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三种不同类型黄疸的胆红素代谢。 4.引起不同种类黄疸的常见病因。 5.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一、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级。 3.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疾病与症状特点。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重点: 1.各症状的概念、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