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起各症状的常见病因、症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3.各症状的临床意义及相近症状的鉴别。 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8一12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供学生 学与参考。 教学手段: 1.结合症状学教学课件以及临床教学病历进行教学。 2.自制部分教学图片和投影教学片。 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视、触、叩、听检体方法,熟练、全面、系统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不遗漏已出现的 病理体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1.视诊的内容,视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触诊方法的分类,各种触诊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指征,触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的分类,叩诊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叩诊音的分类及各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方法的分类,听诊的临床用途。听诊器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视、触、叩、听检查手法。 2.触诊检查方法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强调重点内容及临床用途 2.强调检查手法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检查方法,对于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够合理、准确的做出临床判 或结论。 教学要求: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熟练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内容,准确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 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的判断方法,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1 管检查)的检查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3.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 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检查方法、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5.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检查注意事项、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内容: 2、检音及判新方法
2.引起各症状的常见病因、症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3.各症状的临床意义及相近症状的鉴别。 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8—12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供学生 学与参考。 教学手段: 1.结合症状学教学课件以及临床教学病历进行教学。 2.自制部分教学图片和投影教学片。 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视、触、叩、听检体方法,熟练、全面、系统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不遗漏已出现的 病理体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1.视诊的内容,视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触诊方法的分类,各种触诊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指征,触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的分类,叩诊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叩诊音的分类及各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方法的分类,听诊的临床用途。听诊器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视、触、叩、听检查手法。 2.触诊检查方法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强调重点内容及临床用途。 2.强调检查手法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一 般 状 态 检 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检查方法,对于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够合理、准确的做出临床判断 或结论。 教学要求: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熟练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内容, 准确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方 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的判断方法,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 管检查)的检查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3.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 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检查方法、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5.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检查注意事项、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内容; 2、检查及判断方法;
3、一般状态出现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手段:利用影像教学课件、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熟练的对头、颈部进行系统全面体检,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为建士 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正确解释该节内谷中出现的名词。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检查顺序与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检查:大小、形态、头部皮肤、头发、颅骨等 2.头部器官检查:检查方法、从上到下、有外向内、双侧对比、先左后右。 (1)眼:眉、眼脸、睫毛、脸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眼球等。 (2)耳:外耳、中耳、听力。 (③)鼻:外鼻、鼻孔、鼻中隔、鼻粘膜、嗅觉、副鼻窦等。 (4)口腔检查: 3.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 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头、颈部体格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异常体征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与实验检查相结合,基本达到规范要求,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教学投影等参与教学活动, 胸部、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运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按照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及顺序,准确系统地进行 体检,能够发现患者已表现出的异常体征并对其作出判断,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该节内容中出现名词并能作正确解释。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 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胸部及肺部检查达到系统、熟练、全面。通立 实习达到能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3.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语颤减弱或消失、增强的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肺部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及各类呼吸音的分布区。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吸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一般状态出现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手段:利用影像教学课件、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熟练的对头、颈部进行系统全面体检,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为建立 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检查顺序与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检查:大小、形态、头部皮肤、头发、颅骨等。 2.头部器官检查:检查方法、从上到下、有外向内、双侧对比、先左后右。 (1)眼:眉、眼脸、睫毛、脸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眼球等。 (2)耳:外耳、中耳、听力。 (3)鼻:外鼻、鼻孔、鼻中隔、鼻粘膜、嗅觉、副鼻窦等。 (4)口腔检查: 3.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 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头、颈部体格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异常体征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与实验检查相结合,基本达到规范要求。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教学投影等参与教学活动。 胸部、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运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按照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及顺序,准确系统地进行 体检,能够发现患者已表现出的异常体征并对其作出判断,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该节内容中出现名词并能作正确解释。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 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胸部及肺部检查达到系统、熟练、全面。通过 实习达到能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3.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语颤减弱或消失、增强的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肺部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及各类呼吸音的分布区。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吸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干啰音;鼾音、哨笛音。 湿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 捻发音。干、湿性啰音的鉴别点。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模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⑤)呼吸系统常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 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体格检查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 2、体检内容的全面性 3、异常胸部或肺部体征的确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方法,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检查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课件 2、胞部及市部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带 3、正常及异常呼吸录音带。 4、教学投影片。 5、教学挂图。 6、自制教学投影片 7、教学模拟人。 心脏检查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准确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能够为 建立下确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新依据 教学要求: 1.能够熟练的对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进行正确解释 2.能较准确地叩出心界,熟悉心界各部分的组成。 3.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5.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 6.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常见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心尖搏动.。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③)心脏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干啰音;鼾音、哨笛音。 湿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 捻发音。干、湿性啰音的鉴别点。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 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体格检查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 2、体检内容的全面性 3、异常胸部或肺部体征的确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方法,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检查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课件。 2、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带。 3、正常及异常呼吸录音带。 4、教学投影片。 5、教学挂图。 6、自制教学投影片。 7、教学模拟人。 心 脏 检 查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准确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能够为 建立正确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能够熟练的对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进行正确解释。 2.能较准确地叩出心界,熟悉心界各部分的组成。 3.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5.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 6.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常见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心尖搏动。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0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③)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和心律,常见的心律失常 (③)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强度、性质、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额外心音。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性质、时期、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查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插的器弱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慢性风湿性心新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 1.正确熟练的心脏检查方法 2.心脏出现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 3.心脏体听诊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心脏检查教学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2.心音录音带或教学光盘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听诊训练 3.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部分形缘化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用于教学活动。 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的病理似 征,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及腹部包块的确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恶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一视诊 1、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部皮肤;4、腹壁静脉;5、蠕动波
3.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和心律,常见的心律失常。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强度、性质、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额外心音。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性质、时期、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查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 1.正确熟练的心脏检查方法 2.心脏出现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 3.心脏体听诊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心脏检查教学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2.心音录音带或教学光盘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听诊训练。 3.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部分形象化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用于教学活动。 腹 部 检 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的病理体 征,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及腹部包块的确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一)视诊 l、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部皮肤;4、腹壁静脉;5、蠕动波
(二)触诊 【触诊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及肝、脾、肾、膀胱的触诊。 (三)即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腹部检查的方法及要点。腹部检查中的触诊检查。 2.腹部检查使异常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教学光盘,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过程中使之教学内容形象 化 2.利用物理诊断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正确应用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及四肢的体格检查方法按照检查顺序进性体格检 查,并能够判断已经存在的异常体征并能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及男、女外生殖器检查的重要性 2.熟悉誉柱四古的拾杳方法及病理改恋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男、女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检查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1.检查方法,2.异常体征的辨认、判断及体征出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示教异常体征并解说其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全面的完成神经系统检查,并能够准确的判断付 检中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及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二)触诊 l、触诊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及肝、脾、肾、膀胱的触诊。 (三)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腹部检查的方法及要点。腹部检查中的触诊检查。 2.腹部检查使异常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教学光盘,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过程中使之教学内容形象 化。 2.利用物理诊断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正确应用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及四肢的体格检查方法按照检查顺序进性体格检 查,并能够判断已经存在的异常体征并能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及男、女外生殖器检查的重要性 2.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男、女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检查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1.检查方法,2.异常体征的辨认、判断及体征出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示教异常体征并解说其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全面的完成神经系统检查,并能够准确的判断体 检中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及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