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2010.02.08修订第四次) 泰山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前言 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21世纪是医学高度和快速岁 展的世纪,也是医学先进科学技术大量投入临床诊疗的世纪,国民对健康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临床医生的 要求会更高,作为培养临床医学生最常用临床基本技能的诊断学教学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医学要求。反 管诊断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医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诊断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理论必须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适应21世纪的科学发展利 临床需要。 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仍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诊断分析能力的训练。 诊断学教学手段应适应2世纪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诊断学教学常用手段,加 实验室硬件建设以达到模拟病房化,发挥多媒体形象化教学优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最大可能的螨 高诊断学教学质量。针对现代临床诊疗对诊断学教学的要求,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诊圈 学)为蓝本,讨论制定了我校医学本科相关专业诊断学教学大纲,以指导诊断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恳请》 事诊断学教学的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指导和进行不断的修正,以适应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与临床诊疗 需求 诊断学教学由两部分完成,即课堂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临床医学与英语本科、临床医学计生方向本科用)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2010.02.08修订第四次) 泰山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前 言 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21世纪是医学高度和快速发 展的世纪,也是医学先进科学技术大量投入临床诊疗的世纪,国民对健康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临床医生的 要求会更高,作为培养临床医学生最常用临床基本技能的诊断学教学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医学要求。尽 管诊断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医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诊断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理论必须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适应21世纪的科学发展和 临床需要。 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仍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诊断分析能力的训练。 诊断学教学手段应适应2l世纪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诊断学教学常用手段,加 实验室硬件建设以达到模拟病房化,发挥多媒体形象化教学优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最大可能的提 高诊断学教学质量。针对现代临床诊疗对诊断学教学的要求,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诊断 学》为蓝本,讨论制定了我校医学本科相关专业诊断学教学大纲,以指导诊断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恳请从 事诊断学教学的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指导和进行不断的修正,以适应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与临床诊疗的 需求。 诊断学教学由两部分完成,即课堂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临床医学与英语本科、临床医学计生方向本科用)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诊断学绪论、问诊 2 常见症状 10 基本检查方法、一般状态检查 2 头颈部检查 2 胸部以及肺部检查 心脏血管检查 6 腹部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 4 外生殖器、肛门、四肢、脊柱检查 4 全身体格检查 2 病历书写 4 心电图 12 肺功能检金查 2 内镜检查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2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4 总计 64 绪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诊断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的 敦学内容: 1.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总体介绍。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片。 问诊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诊断学绪论、问诊 2 常见症状 10 基本检查方法、一般状态检查 2 头颈部检查 2 胸部以及肺部检查 4 心脏血管检查 6 腹部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 4 外生殖器、肛门、四肢、脊柱检查 4 全身体格检查 2 病历书写 4 心电图 12 肺功能检查 2 内镜检查 2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2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4 总 计 64 课时安排 绪 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诊断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总体介绍。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片。 问 诊
教学目的: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骤,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开始,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 展过程,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熟练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问诊方法、技巧:熟知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临床音义 2.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一般项目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 1.问诊注意事项。 2.问诊内容中的现病史问诊要求,主诉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问诊内容、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1.教学投影片;2.问诊教学课件放映 常见症状 教学目的: 1.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2.症状与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常见症状中的名词物概念。 2.正确认识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心悸、呕血与便血、腹泻、黄疸、 意识障碍等 具体教学要求分述以下: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 .咸边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四)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及其疾病诊断的意义。 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意义。 1.疼痛的位置与放射。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痛疼的原因。 5、疼痛伴随症状与体征。 (仁)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及关节肌肉痛等临床特点。 2.重点讲授各种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疼痛的特点。 三、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概念。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目的: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骤,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开始,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 展过程,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熟练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问诊方法、技巧;熟知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临床意义; 2.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一般项目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 1.问诊注意事项。 2.问诊内容中的现病史问诊要求,主诉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问诊内容、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1.教学投影片;2.问诊教学课件放映。 常 见 症 状 教学目的: 1.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2.症状与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常见症状中的名词概念。 2.正确认识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心悸、呕血与便血、腹泻、黄疸、 意识障碍等。 具体教学要求分述以下: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 l、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四)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及其疾病诊断的意义。 二、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意义。 1.疼痛的位置与放射。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痛疼的原因。 5、疼痛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及关节肌肉痛等临床特点。 2.重点讲授各种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疼痛的特点。 三、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概念。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意义
1,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各自特点。 2.心源性(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咳痰、咯血的概念 2.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3.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五水种 1.水肿的概念。 2.不同病因所至水肿的发生机理、水肿的特点。 3.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六.紫绀 1.紫绀的概念. 2.紫绀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3.紫绀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七、心悸 1.心悸的概念。 2.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及发生机理 3.心悸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八、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一)呕血 L叹血的常风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鲜血便 2、柏油样便 3、隐血便 九。腹泻 1,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概念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3.急、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三种不同类型黄疸的胆红素代谢。 4.引起不同种类黄疸的常见病因。 5.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 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概念
1.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各自特点)。 2.心源性(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咳痰、咯血的概念。 2.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3.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五、水肿 1.水肿的概念。 2.不同病因所至水肿的发生机理、水肿的特点。 3.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六、紫绀 1.紫绀的概念。 2.紫绀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3.紫绀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七、心悸 1.心悸的概念。 2.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及发生机理 3.心悸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八、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一)呕血 l、呕血的常见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l、鲜血便。 2、柏油样便 3、隐血便。 九、腹泻 1.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概念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3.急、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三种不同类型黄疸的胆红素代谢。 4.引起不同种类黄疸的常见病因。 5.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一、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级。 3.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疾病与症状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重点: 1.症状的概念。 2.引起各症状的常见病因、症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3.各症状的临床意义及相近症状的鉴别。 教学万式: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8一12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供学生自学与 考。 2.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教学手段: 1.结合症状学教学课件以及临床教学病历进行教学。 2.自制部分教学图片和投影教学片用于症状学课堂教学。 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视、触、叩、听检体方法,熟练、全面、系统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不遗漏病理体 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1.视诊的内容,视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触诊方法的分类,各种触诊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指征,触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的分类,叩诊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叩诊音的分类及各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方法的分类,听诊的临床用途。听诊器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视、触、叩、听检查手法。 2.触诊检查方法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强调重点内容及临床用途。 2.强调检查手法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检查方法,对于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够合理、准确的做出临床判圈 或结论, 教学要求: 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熟练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内容,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的判断方法,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1 管检查)的检查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2.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级。 3.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疾病与症状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重点: 1.症状的概念。 2.引起各症状的常见病因、症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3.各症状的临床意义及相近症状的鉴别。 教学方式: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8—12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供学生自学与参 考。 2.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教学手段: 1.结合症状学教学课件以及临床教学病历进行教学。 2.自制部分教学图片和投影教学片用于症状学课堂教学。 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视、触、叩、听检体方法,熟练、全面、系统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不遗漏病理体 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1.视诊的内容,视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触诊方法的分类,各种触诊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指征,触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的分类,叩诊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叩诊音的分类及各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方法的分类,听诊的临床用途。听诊器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视、触、叩、听检查手法。 2.触诊检查方法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强调重点内容及临床用途。 2.强调检查手法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一 般 状 态 检 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检查方法,对于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够合理、准确的做出临床判断 或结论。 教学要求: 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熟练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内容,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的判断方法,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 管检查)的检查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