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 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检查方法、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5.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检查注意事项、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内容;2、检查及判断方法3、一般状态出现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影像教学课件、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练对头、颈部进行系统全面体检,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为建立临床诊 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正确解释有关概念】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检查顺序与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检查:大小、形态、头部皮肤、头发、颅骨等。 2.头部器官检查:检查方法、从上到下、有外向内、双侧对比、先左后右 (1).眼:眉、眼睑、睫毛、脸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眼球等。 (2).耳:外耳、中耳、听力。 (3).鼻:外鼻、鼻孔、鼻中隔、鼻粘膜、嗅觉、副鼻实等。 (4).口腔检查 3.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 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头、颈部体格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异常体征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教学投影等参与教学活动。 胸部、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运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按照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及顺序,准确系统地进 体检,能够发现患者已表现出的异常体征并对其作出判断,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该节内容中出现名词并能作正确解释。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 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胸部及肺部检查达到系统、熟练、全面。熟疑 柿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3.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语颤减弱或消失、增强的临床意义。 (③)叩诊: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肺部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 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检查方法、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5.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检查注意事项、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内容;2、检查及判断方法;3、一般状态出现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影像教学课件、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练对头、颈部进行系统全面体检,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为建立临床诊断 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正确解释有关概念。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检查顺序与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检查:大小、形态、头部皮肤、头发、颅骨等。 2.头部器官检查:检查方法、从上到下、有外向内、双侧对比、先左后右。 (1).眼:眉、眼睑、睫毛、脸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眼球等。 (2).耳:外耳、中耳、听力。 (3).鼻:外鼻、鼻孔、鼻中隔、鼻粘膜、嗅觉、副鼻窦等。 (4).口腔检查: 3.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 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头、颈部体格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异常体征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教学投影等参与教学活动。 胸部、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运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按照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及顺序,准确系统地进行 体检,能够发现患者已表现出的异常体征并对其作出判断,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该节内容中出现名词并能作正确解释。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 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胸部及肺部检查达到系统、熟练、全面。熟悉 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3.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语颤减弱或消失、增强的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肺部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及各类呼吸音的分布区。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吸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喝音: 干啰音;鼾音、哨笛音 湿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 捻发音。干、湿性啰音的鉴别点。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⑤)呼吸系统常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 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 1、体格检查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 2、体检内容的全面性; 3、异常胸部或肺部体征的确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方法,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检查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课件。 2、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带 3、正常及异常呼吸录音带。 4、教学投影片. 5.教学挂图 6、自制教学投影片。 7、教学模拟人。 心脏检查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准确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能够头 建立正确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能够熟练的对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进行正确解释。 2.能较正确地叩出心界,熟悉心界各部分的组成 3.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5.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 6.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恶脉搏检查方法及常见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及各类呼吸音的分布区。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吸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啰音: 干啰音;鼾音、哨笛音。 湿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 捻发音。干、湿性啰音的鉴别点。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 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 1、体格检查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 2、体检内容的全面性; 3、异常胸部或肺部体征的确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方法,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检查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课件。 2、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带。 3、正常及异常呼吸录音带。 4、教学投影片。 5、教学挂图。 6、自制教学投影片。 7、教学模拟人。 心 脏 检 查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准确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能够为 建立正确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能够熟练的对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进行正确解释。 2.能较正确地叩出心界,熟悉心界各部分的组成。 3.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5.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 6.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常见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心尖搏动 (2)心前区震颜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即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1)洛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和心律,常见的心律失常。 (③)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强度、性质、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额外心音」 (5)心脏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性质、时期、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音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 1.正确熟练的心脏检查方法 2.心脏出现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 3.心脏体听诊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后,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心脏检查教学课件。 2.心音录音带或教学光盘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听诊训练。 3.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部分形像化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用于教学活动.。 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的病理 征,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及腹部包块的检查),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心尖搏动。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和心律,常见的心律失常。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强度、性质、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额外心音。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性质、时期、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查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 1.正确熟练的心脏检查方法 2.心脏出现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 3.心脏体听诊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后,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心脏检查教学课件。 2.心音录音带或教学光盘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听诊训练。 3.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部分形象化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用于教学活动。 腹 部 检 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的病理体 征,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及腹部包块的检查),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一视诊 、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部皮肤;4、腹壁静脉;5、蠕动波。 (二)触诊 1、触诊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及肝、脾、肾、膀胱的触诊。 (三)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腹部检查的方法及要点。腹部检查中的触诊检查。 2.腹部检查使异常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启发式、互动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利用物理诊断教学投影片、教学课件,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全面的完成神经系统检查,能够正确的判断体格 中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及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锥体束征 1)Babinski sign 2)oppenheim sign 3)GOrdon sign, 4)Chaddock sign 5)HOffmann sign 6)阵挛:髌阵挛及踝躁阵挛 商膜束敷征 1)颈项强直. 2)Kernig sign
教学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一)视诊 l、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部皮肤;4、腹壁静脉;5、蠕动波。 (二)触诊 l、触诊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及肝、脾、肾、膀胱的触诊。 (三)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腹部检查的方法及要点。腹部检查中的触诊检查。 2.腹部检查使异常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启发式、互动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利用物理诊断教学投影片、教学课件,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全面的完成神经系统检查,能够正确的判断体检 中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及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锥体束征 1)Babinski sign 2)oppenheim sign 3)G0rdon sign、 4)Chaddock sign 5)H0ffmann sign 6)阵挛:髌阵挛及踝躁阵挛。 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Kernig sign
Lasegue sign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强调神经反射检查手法准确到位,体检方法规范,检查结果判断准确,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父 析符合临床实际。 教学方式: 1.课堂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3.病例分析(脑血管意外、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病历)以加强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对于临床诊断意义白 认识。 教学手段: 1.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讲解神经系统体征。 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录像教学课件。 3.教学病历应用于病例讨论或诊断分析。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正确应用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及四肢的体格检查方法按照检查顺序进性体格检 查,能够判断已经存在的异常体征并能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及男、女外生殖器检查的重要性 2.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男、女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检查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方法: 2.异常体征的辨认、判断及体征出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示教异常体征并解说其临床意义。 病历书写 教学目的:充分认识医疗档案一病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独立收集临床资料,系统分析临床资料,能够韩 正确的确立临床诊断,能够独立完成符合住院病历要求的住院病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分 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1.诊断的步骤与诊断的思维方法 (1)临床资的收集、整理。 (2)临床资料的分析。 (3)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4)初步诊断的提出与确立。 2.病历编写 (1)病历的重要性。 (2)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
Lasegue sign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强调神经反射检查手法准确到位,体检方法规范,检查结果判断准确,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分 析符合临床实际。 教学方式: 1.课堂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3.病例分析(脑血管意外、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病历)以加强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对于临床诊断意义的 认识。 教学手段: 1.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讲解神经系统体征。 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录像教学课件。 3.教学病历应用于病例讨论或诊断分析。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正确应用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及四肢的体格检查方法按照检查顺序进性体格检 查,能够判断已经存在的异常体征并能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及男、女外生殖器检查的重要性 2.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男、女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检查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方法; 2.异常体征的辨认、判断及体征出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示教异常体征并解说其临床意义。 病历书写 教学目的:充分认识医疗档案—病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独立收集临床资料,系统分析临床资料,能够较 正确的确立临床诊断,能够独立完成符合住院病历要求的住院病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 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1.诊断的步骤与诊断的思维方法 (1)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 (2)临床资料的分析。 (3)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4)初步诊断的提出与确立。 2.病历编写 (1)病历的重要性。 (2)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