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酸碱平衡 概述 第一节体内中的米源 第二节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第四节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和常见指标 2
第十章 酸碱平衡 概 述 第一节 体内 H+ 的来源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三节 H+ 代谢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和常见指标
概述 酸碱平衡: 机体通过完善的调节机制,将体液的H浓度 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过程称酸碱平衡 调节H浓度的三大体系 体液(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 肺对H排出的调节作用 肾对H排出的调节作用 血液pH: 7.35~7.45 pH>7.45 碱中毒 pH<7.35 酸中毒 主莱单>
概 述 酸碱平衡: 机体通过完善的调节机制,将体液的H+浓度 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过程称酸碱平衡 调节H+浓度的三大体系 体液(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 肺对H+排出的调节作用 肾对H+排出的调节作用 血液 pH: 7.35 ~ 7.45 pH > 7.45 pH < 7.35 碱中毒 酸中毒 主菜单
第一节体内H的来源 、 呼吸性酸一 从碳酸释出的H 碳酸是由糖、脂肪和氨基酸分子中的碳 原子氧化产生的C02与水结合而生成的 (主要由碳酸苷酶催化) (血浆)C02+H20 碳酸苷酸 H2 CO3H++HCO3 C02 (肺泡气) (肺通气)PC02!→ 反应向左移→体液H (肺通气,)PC02一反应向右移 →体液Ht 主菜单
第一节 体内 H+ 的来源 一、呼吸性酸 —— 从碳酸释出的H+ 碳酸是由糖、脂肪和氨基酸分子中的碳 原子氧化产生的CO2 与水结合而生成的 (主要由碳酸苷酶催化) CO2 + H2O H2 CO3 碳酸苷酶 H+ + H CO3 - CO2 (肺泡气) P CO2 反应向左移 体液H+ 反应向右移 体液H+ (肺通气 ) (肺通气 )P CO2 (血浆) 主菜单
二、代谢性酸 主要来源:含硫AA(其中的S原子氧化) 其他来源:含磷的有机化合物 (核苷酸、磷蛋白、磷脂等) 三大代谢中所产生的有机酸(乳酸、酮体等) ·代谢性酸每天的生成比呼吸性酸少得多 ·代谢性酸因只能经肾随尿排出,而不能由肺呼出, 故称为非挥发性酸或固定酸 ·衡量代谢性酸的生化指标是 一C0CP等 返回 主莱单
二、代谢性酸 主要来源:含硫AA 其他来源:含磷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的 S 原子氧化) (核苷酸、磷蛋白、磷脂等) 三大代谢中所产生的有机酸(乳酸、酮体等) • 代谢性酸每天的生成比呼吸性酸少得多 • 代谢性酸因只能经肾随尿排出,而不能由肺呼出, 故称为非挥发性酸或固定酸 • 衡量代谢性酸的生化指标是—— CO2CP 等 返 回 主菜单
第二节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红细胞:氧合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KHbO,/HHbO2) 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KHb/HHb) 血浆: 碳酸氢钠缓冲体系 (NaHCO,/H.CO2) (二)碳酸氢钠缓冲体系 1、是血液缓冲系统最为重要的 NaHCO3 20 (NaHCO3:抗酸成份) 2、比率 H2C03 1 (H2CO3:抗碱成份〉 3、调节作用 主菜单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红细胞:氧合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KHbO2 / HHbO2 ) (KHb / HHb ) 血 浆: 碳酸氢钠缓冲体系 (NaHCO2 / H2CO2 ) (二)碳酸氢钠缓冲体系 1、是血液缓冲系统最为重要的 2、比率 NaHCO3 H2CO3 = 20 1 (NaHCO3 : 抗酸成份) ( H2CO3 :抗碱成份 ) 3、调节作用 主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