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 二 ·三美俱澶”原则和“才貌风流”正反模 ⊙ 式 406 N 名士、戏曲家、园林嗜好者对活本体制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的成造 415 四 “俗中求雅·和喜剧化语意风格 424 第十六章 (肌斋志异》充满灵性的幻想和 叙事方式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 424 蒲松胎寻找精神系统 颜倒的世界和沉重的幻想 429 灵魂幻想的乡野气息和灵秀不俗 433 四 花妖狃魅的笑影和诗情 437 五 以生命精华激发叙事体制活性 442 在悔取传统和投射作家心灵光影之间 古典小说史论 447 第十七章《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 447 百年文化反思和叶子"式结构体制 453 把清事推至明朝后的“帝都情结”和“精 神家园” 461 三 瓣息烟尘中的真需理想和名士风流 469 四 “舞间百年·时空操作中的悲喜剧和智 性美 478 第十入章红楼梦:人书与天书的诗意融台 478 一 “天·人”奇书品格与复合视角 483 二 生活原生态和对比原则的张力 488 三 “影中影”描写术和悸谬性扭结 6 录
492 四 神话素意象利预言叙事的多维性 499 五真幻雅俗错综的时空结构及其人文化 507 第十九章 (红楼梦》与五四小说 杨义文存 507 在“神圣施、曹,士芥归、方”思潮中 513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和悲剧文学形态 518 个性思潮的解渎和汲取 522 四 对妇女和婚烟爱情问题的妙梧与误认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 528 五描写手法的模仿、点化和转型 535 第二十章《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展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535 以王充、应劭杂说改造志怪文体 陷入开明的迂腐和困惑的固执的文化 ⊙ 538 怪圈 541 三以博学老者晚秋气象讥评传奇小说青 春气息 544 四 借幽怪以阅世和归隐于心的烈独惑 小说史论 547 五 学问家笔下的“级鬼”和孤鬼中的“学问 家” 550 六 叙事功力和反虚构之间的张力 553 七 复式视角和“元小说” 558 结论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一对二千年小说叙事的综合考察 558 文化对行原理与易行、道行图谱 562 潜隐圆形结构对应于审美理想及其适 应性和涵容力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7
567 三圆的破裂与参数叙事 ⊙ 573 四阴阳两极共构的叙事动力学及其四种 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579 五视角的群体流动性、层面跳跃性和玄学 香 585 后记 ⊙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8·目
导 言 文存 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阐释 和文体发生发展论 一本体认定和“小说”语义分析 古典小说史论 中国小说在其自古及今的漫长发展中,文体形态异常丰富 和复杂。甚至令人感觉到,小说一门几乎成了文学领域众多不 登大雅之堂的拉杂文体的“收容队”,它出入于典籍和民间,收容 了志怪、传奇、笔记、话本和章回,给人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 感。那么如此令人眼花缘乱的文体形态,是否有一个与之相对 应的本质存在?只有从本体论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的 小说研究不致偏离我国小说的本来意义及其历史发展的本来面 目。研究必须返回本体,返回所研究对象的本原和本性,才能原 原本本地恢复我国小说发展的真实过程,而不是被某种外来观 念肢解割裂了的过程。换言之,中国小说研究必进行自身的本 体认定,才有可能形成切切实实属于它的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我国学者对古典小说的研究,大多采 用西方的小说观念,这对于小说评论脱离古老的、零碎的评点状 态,形成比较深广的理论形态,无疑是有着历史意义的。但是这 种研究模式,实际上隐藏着某种理论视角的错位。事实很清楚,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1
我国小说文体概念的出现,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它的命名和耶稣 e⊙ 一样古老,它不需要采用西方干百年后才出现的小说观念来规 中 范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形式。勿须怀疑,我们需要西方现代小 国古 说观念作为研究的参照系,这是绝对必需的:但是参照系不能代 替本体认定,这也同样不容怀疑,不然就可能造成研究偏离本 小论夫 体,影响它的科学品格。鲁迅打破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 著成开创性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借鉴了西方的小说观念和文 学发展观的,但他也惑觉到讲中国小说史,不能不追踪中国小说 的命名,首先介绍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 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 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 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 也。 要进行中国小说的本体认定,对于“小说”作为目录学概念 首次进入正史的这段话,必须建立两点认识:第一,这个术语不 是班固个人的创造,而是两汉之际一批极有成就的文献学者对 积如丘山的各种书籍,进行讨论辨析,郑重地确定下来的文体命 名。自从秦始皇焚毁诗书百家语和秦以外的诸国史书之后,经 过汉高祖、武帝两朝的收集整理,“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①,这 就刺激了两汉之际校排整理群书的工作和学问的产生。刘向典 校经传、诸子、诗赋,提要结集为(别录》,刘歆子承父业,分类而 奏上《七略〉。《汉书·艺文志》就是汲取刘向父子的成果,对(七 ①(全汉文》卷四十一携《七略》快文。 2·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澜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