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 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 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 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 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 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 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 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 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 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 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 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 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 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 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 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 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 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 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 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 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 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 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 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 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 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 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穌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 军的官职,故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 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 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 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 称魏郑公;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 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 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仼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 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 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 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 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 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 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 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 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 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 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 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 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 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 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 军的官职,故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 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 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 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 称魏郑公;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 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 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 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 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 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 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 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 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 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 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 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 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 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 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 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 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 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 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 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 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 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 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 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 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 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 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 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 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 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 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 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 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 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 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 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 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 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 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 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 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 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 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 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 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 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 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 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 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 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 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 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 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 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 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 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 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 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 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 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 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 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 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 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 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 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 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 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 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 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 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 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 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三、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 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 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 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 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 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 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 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 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 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 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 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 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 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 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 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 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 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 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 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 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 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 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 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三、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 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
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 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 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 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 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 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 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 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 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提问:你所了解的古代官职有哪些? 明确: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学士、大将军、参知政事、军机大 臣、军机章京、御史、枢密使、左徒、太尉、上大夫、大夫、士大夫、太史、长 史、侍郎、参军、令尹、尹、都尉、司马、节度使、刺史、太守、都督、巡抚 抚军、校尉、教头、提辖、知府、县令、里正等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 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②)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 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 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 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 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 子申生而立奚齐
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 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 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 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 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 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 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 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 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提问:你所了解的古代官职有哪些? 明确: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学士、大将军、参知政事、军机大 臣、军机章京、御史、枢密使、左徒、太尉、上大夫、大夫、士大夫、太史、长 史、侍郎、参军、令尹、尹、都尉、司马、节度使、刺史、太守、都督、巡抚、 抚军、校尉、教头、提辖、知府、县令、里正等。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 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 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 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 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 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 子申生而立奚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