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 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各国国民经济的研究,即把它作为世界经 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揭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 究,就是说要研究诸如WTO、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把各国国民经济有机连接起 来的各种传导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和国际投资 关系。三是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世界经济现状、矛盾、问题等的 分析,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 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 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科技进步指数增长规律 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指: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 长。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130年左右,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间隔为50年左右,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投资量也呈加速发展 趋向。1800年全世界科学家人数是1000人,1850年增至1万人,1900年10万人,1950 年100万人,1970年320万人。以美国的科研投资为例,1955年为62亿美元,1960年为 35亿美元,1965年为200亿美元,1970年为259亿美元,1975年353亿美元,1980年604 亿美元。 5.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 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 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 业。科技革命的历史表明,每种先导产业起带头作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即先导产业加速更替。 从科学理论看,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占据理论中心达200年之久;尔后化学、物理等一组 新学科取代了它,为时约100年;再后来,相对论、微观物理等又成为主流大约50年:接 着控制论、宇航学等上台达25年。 6.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包括科研队伍结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 构等)、专业配置结构(基础、应用和开发、文理科、硬件和软件的比例等)、实验仪器技术 装备分布结构、情报资料结构、科学教育水平结构等等。总之,在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
- 1 -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 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各国国民经济的研究,即把它作为世界经 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揭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 究,就是说要研究诸如 WTO、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把各国国民经济有机连接起 来的各种传导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和国际投资 关系。三是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世界经济现状、矛盾、问题等的 分析,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 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 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 科技进步指数增长规律 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指: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 长。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 130 年左右,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间隔为 50 年左右,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投资量也呈加速发展 趋向。1800 年全世界科学家人数是 1000 人,1850 年增至 1 万人,1900 年 10 万人,1950 年 100 万人,1970 年 320 万人。以美国的科研投资为例,1955 年为 62 亿美元,1960 年为 135 亿美元,1965 年为 200 亿美元,1970 年为 259 亿美元,1975 年 353 亿美元,1980 年 604 亿美元。 5. 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 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 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 业。科技革命的历史表明,每种先导产业起带头作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即先导产业加速更替。 从科学理论看,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占据理论中心达 200 年之久;尔后化学、物理等一组 新学科取代了它,为时约 100 年;再后来,相对论、微观物理等又成为主流大约 50 年;接 着控制论、宇航学等上台达 25 年。 6. 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包括科研队伍结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 构等)、专业配置结构(基础、应用和开发、文理科、硬件和软件的比例等)、实验仪器技术 装备分布结构、情报资料结构、科学教育水平结构等等。总之,在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
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7.产业结构软化 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 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 8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 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技术贸易较商品贸易复杂 它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 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 卖是最多的。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技术贸易主要是软件的买卖。在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软件和硬件买卖兼有。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9.技术诀窍 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在专利技术中,有公开的部 分,又有秘密部分。此外,有些专利技术经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使用上的窍门和经验,当专利 人向买者提供专利技术时,往往也要提供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才能解决实际的生 产问题,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统称为“技术诀窍”。除专利技术有相关的技术诀窍 外,非专利技术也有各自的技术诀窍,因此,技术诀窍已成为技术贸易中独立的项目。 10.后工业化社会理论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哈佛大学贝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 热津斯基和托夫勒为代表。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大体上有四条:第一,宣扬技术决定一切。科 技革命不仅可以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带来繁荣,而且可以“孵化出新的社会制度乃至改变整 个社会面貌”。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崛起意味着服务经济将取代物质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竞争的是信息。第三,阶级的划分不能再以所有制为标准了,而应以知识、熟练程度为 准则。第四,社会权利已从金融寡头转移到学者手中,因为“脑力工艺”的杰出人物手中有 信息。总之,后工业化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一一技 术社会。 二、简述题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 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对传统 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 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 处于领先的地位。②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 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
- 2 - 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7. 产业结构软化 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 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 移。 8. 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 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技术贸易较商品贸易复杂。 它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 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 卖是最多的。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技术贸易主要是软件的买卖。在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软件和硬件买卖兼有。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9. 技术诀窍 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在专利技术中,有公开的部 分,又有秘密部分。此外,有些专利技术经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使用上的窍门和经验,当专利 人向买者提供专利技术时,往往也要提供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才能解决实际的生 产问题,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统称为“技术诀窍”。除专利技术有相关的技术诀窍 外,非专利技术也有各自的技术诀窍,因此,技术诀窍已成为技术贸易中独立的项目。 10.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哈佛大学贝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 热津斯基和托夫勒为代表。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大体上有四条:第一,宣扬技术决定一切。科 技革命不仅可以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带来繁荣,而且可以“孵化出新的社会制度乃至改变整 个社会面貌”。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崛起意味着服务经济将取代物质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竞争的是信息。第三,阶级的划分不能再以所有制为标准了,而应以知识、熟练程度为 准则。第四,社会权利已从金融寡头转移到学者手中,因为“脑力工艺”的杰出人物手中有 信息。总之,后工业化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技 术社会。 二、简述题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 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对传统 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 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 处于领先的地位。②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 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
下降。③规模结构的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 了一大批小企业 三、论述题 1.简述产业结构软化及其经济影响。 答: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 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 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 转移。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 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 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 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外延 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软化在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技术产业的 兴起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软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日趋自动化,生产过程日 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这些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原因如下: 一是大批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夕阳产业”衰退的负增长效 应,同时,还吸收和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冲击影响。二是产业结构 的软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导致经济增加过程中的间歇停 滞时间缩短。三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对商品库存规模、产销活动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纵能 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危杋来临前后以及危杋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供需 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变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和冲击力。 再次,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加 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 刻的
- 3 - 下降。③规模结构的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建立 了一大批小企业。 三、论述题 1. 简述产业结构软化及其经济影响。 答: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 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 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 转移。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 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 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 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外延 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软化在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技术产业的 兴起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软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日趋自动化,生产过程日 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这些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原因如下: 一是大批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夕阳产业”衰退的负增长效 应,同时,还吸收和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冲击影响。二是产业结构 的软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导致经济增加过程中的间歇停 滞时间缩短。三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对商品库存规模、产销活动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纵能 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后以及危机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供需 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变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和冲击力。 再次,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加 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 刻的
第二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名词解释 1.滞胀 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 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 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 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 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 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 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 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2.新经济 “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 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二、简述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合区别 答:这两种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 激化而引起的。但两者在量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 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 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 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 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 济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而中间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不同,其特点正好相反。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 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它只涉及部分工 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 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具 有同期性。 2.简述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原因。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 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新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用。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 用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
- 4 -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一、名词解释 1.滞胀 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 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 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 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 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 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 世纪 70 年 代初至 80 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 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2.新经济 “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 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二、简述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合区别。 答:这两种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 激化而引起的。但两者在量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 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 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 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 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 济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而中间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不同,其特点正好相反。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 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它只涉及部分工 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 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具 有同期性。 2.简述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原因。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 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新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用。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 用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0 世
纪90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结构改变,顺利地从产业型经济转变为信息型经济 90年代美国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已占GDP的27%,这说明高科技和信息业对美国经济持 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信 息技术在美国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运用,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 了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开拓 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从宏观调控上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美国经济起 到了“稳定器”的作用。(3)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外资金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 保持持续增长是同全球经济的变化密切不可分的。长期以来,美元币值稳定使得海外的资金 争相流入美国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増加,导致大量资本逃 离亚洲地区,转而到经济强劲增长的美国寻找“避风港”,这为美国吸引国外资本提供了积 极条件,这些都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极大的动因。(4)政府调控功能极好的发挥。20 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始终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并 获得了成功 3.现在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你认为 美国新经济“新”在何处?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即一高二低)并存是新经济时期最佳 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 低失业率,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是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因此,这 个特点是其他经济发展模式所没有的。 其次,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 和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人,还是资本要素投入,尽管最初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情况, 但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其投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 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 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虽然,知识性产品(信息产业 多半生产知识性产品)在生产初次投人时,研究和开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产品生 产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样,就会带来规模效应递增。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 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 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 生产率 4.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 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介绍新产品 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 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 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 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
- 5 - 纪 90 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结构改变,顺利地从产业型经济转变为信息型经济。 90 年代美国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已占 GDP 的 27%,这说明高科技和信息业对美国经济持 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信 息技术在美国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运用,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 了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开拓 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从宏观调控上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美国经济起 到了“稳定器”的作用。(3)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外资金的支持。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 保持持续增长是同全球经济的变化密切不可分的。长期以来,美元币值稳定使得海外的资金 争相流入美国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导致大量资本逃 离亚洲地区,转而到经济强劲增长的美国寻找“避风港”,这为美国吸引国外资本提供了积 极条件,这些都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极大的动因。(4)政府调控功能极好的发挥。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始终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并 获得了成功。 3.现在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你认为 美国新经济“新”在何处?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即一高二低)并存是新经济时期最佳 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 低失业率,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是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因此,这 个特点是其他经济发展模式所没有的。 其次,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 和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人,还是资本要素投入,尽管最初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情况, 但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其投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 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 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虽然,知识性产品(信息产业 多半生产知识性产品)在生产初次投人时,研究和开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产品生 产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样,就会带来规模效应递增。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 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 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 生产率。 4.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939 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 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介绍新产品; 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 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 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 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