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二节分离规律 清丰县职业技术学校孙好杰 授课时间2007年4月10日 选目教材本教案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李青旺老师主编的《畜禽繁 殖与改艮》第一章畜禽遗传基础第二节分离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丙容是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遗传学的最基本的遗 传规律。在畜禽生产和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乂,对茡习整 畜牧兽医专业具有理论知识的统领作用。 1、本节内容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 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特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现象),接着讲 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叫基因)对实验结果进彳 析、解释 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假说,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出 规律在畜禽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本节在编排上,注意采用从现象到本质 的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 2、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1)研究分离规律的理论基 础有前面学到的细胞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分裂尤其是減数分裂;遗传 信息的传递,DNA控制性状形成即中心汯则。(2)本节内容又是学习 《杂交改良技术》的理论基砒 3、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学习时学生应从现象到实质,从 感性到理性逐渐理解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应了解孟德尔的概况和主要贡献及其硏究的材料、方法和特点。 要理解:(1)性状、杂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 因、隐性基因、等位因子(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体、杂合体 等概念。(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3)分离规律质即 遗传因子分离假说要点,并会绘制遗传示意图。(4)测交验证分离假说 的方法 会应用分离规律解释畜禽育种实践中的些遗传现象。 熟悉几种畜禽若干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泡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分离规律的 认识,培养学生演绎、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实例和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并会应用分离规律解决生产实 践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觔力。 德育目标 1、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事物。认识生命活动的基 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教育
1 ·教案· 第二节 分 离 规 律 清丰县职业技术学校 孙好杰 授课时间 2007 年 4 月 10 日 选自教材 本教案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青旺老师主编的《畜禽繁 殖与改良》 第一章畜禽遗传基础 第二节分离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遗传学的最基本的遗 传规律。在畜禽生产和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学习整 个畜牧兽医专业具有理论知识的统领作用。 1、本节内容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 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特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现象),接着讲 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叫基因)对实验结果进行 了分析、解释, 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假说,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出 了分离规律的实质;又对遗传因子分离假说进行验证;最后介绍了分离 规律在畜禽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本节在编排上,注意采用从现象到本质 的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 2、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1)研究分离规律的理论基 础有前面学到的细胞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分裂尤其是减数分裂;遗传 信息的传递,DNA 控制性状形成即中心法则。(2)本节内容又是学习 《杂交改良技术》的理论基础。 3、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学习时学生应从现象到实质,从 感性到理性逐渐理解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应了解孟德尔的概况和主要贡献及其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特点。 要理解:(1)性状、杂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 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因子(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体、杂合体 等概念。(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3)分离规律实质即 遗传因子分离假说要点,并会绘制遗传示意图。(4)测交验证分离假说 的方法。 会应用分离规律解释畜禽育种实践中的一些遗传现象。 熟悉几种畜禽若干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分离规律的 认识,培养学生演绎、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实例和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并会应用分离规律解决生产实 践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事物。认识生命活动的基 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教育
2、通过孟德尔多年的科学实验研究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 献身科学的教育。 本课的类型 理 结合实例分析。 重点及掌握方案 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遗传因子分离假说的要点。(3) 分离规律在畜禽育种实践的应用。 掌握方案:(1)采用举例、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2)联系以前 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难点:(1)对分岗现象的解释、配子形成过程。(2)分离规律及其 与染色体在減数分裂的关系。 突破方法:(1)运用减数分袈知识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因子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出示染色体的遗传图解,采用多媒体 课件动画演示分离现象。(3)列举遗传规律的实例和习题,引导思维突 破难点。 教具准备 分岗现篆解释示意图,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重点讲述、关键点启示、难点演示。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结合实例及孟德尔科硏事迹激发学生对本 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 问,善于思考。 3、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关键点: 茡习分閎规律关键要搞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分离规律适用条件 有性生物性状的遗传,分离规律的实 质的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是有性生物产生性细胞时减数分裂特有的行 为。(2)真核细胞生物的性状遗传,原核、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进行冫 数分裂,不遵循这个规律。(3)细胞核的遗传,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无关。(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等位遗传因子的存在: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虽然在一 个细胞内,但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独立性。 3、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F1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等位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因此 F产生两种数量相同的雌雄配子 4、配子的结合几率:受精时,不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 如果这些受精卵发育成活率均等时,F就会有三种基因型(1RR:2Rr: 1mr)两种表现型(3红:1白) 课时安排 用两个谢时讨论。第一课时讨论分离现象及其解释,归纳分离假说。 掌握基本概念和分离规律等基本理论知识。第二课时讨论分离假说的验 证;分离规律在畜禽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和习题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2 2、通过孟德尔多年的科学实验研究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 献身科学的教育。 本课的类型 理论讲述结合实例分析。 重点及掌握方案 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遗传因子分离假说的要点。(3) 分离规律在畜禽育种实践的应用。 掌握方案:(1)采用举例、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2)联系以前 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配子形成过程。(2)分离规律及其 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关系。 突破方法:(1)运用减数分裂知识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因子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出示染色体的遗传图解,采用多媒体 课件动画演示分离现象。(3)列举遗传规律的实例和习题,引导思维突 破难点。 教具准备 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重点讲述、关键点启示、难点演示。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教材,结合实例及孟德尔科研事迹激发学生对本 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 问,善于思考。 3、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关键点: 学习分离规律关键要搞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分离规律适用条件:(1)有性生物性状的遗传,分离规律的实 质的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是有性生物产生性细胞时减数分裂特有的行 为。(2)真核细胞生物的性状遗传,原核、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进行减 数分裂,不遵循这个规律。(3)细胞核的遗传,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无关。(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等位遗传因子的存在: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虽然在一 个细胞内,但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独立性。 3、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F1 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等位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因此 F1产生两种数量相同的雌雄配子。 4、配子的结合几率:受精时,不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 如果这些受精卵发育成活率均等时,F2就会有三种基因型(1RR∶2Rr∶ 1rr)两种表现型(3 红∶1 白) 课时安排 用两个课时讨论。第一课时讨论分离现象及其解释,归纳分离假说。 掌握基本概念和分离规律等基本理论知识。第二课时讨论分离假说的验 证;分离规律在畜禽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和习题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一课时 第二节分离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4min) 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及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提问:减数 分裂的时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在哪个时期?(回答:在第一次分裂的后 期各对同源染色体互相分开,分别移向两极,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由2n 到n的转变。)回忆中心法则的内容(以DNA为摸板转录为RNA,由 RNA翻译成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过程及DNA的自我复制过程)。 [导课](lmin) 遗传变异究竞是如何发生的?在发生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呢?如何研 究这些规律?我们从本节课开始将学习遗传的第一个规律——分离规 律。(板书:第二节分离规律) 孟德尔简介及其研究方法(8min) 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有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规律通称遗 传变异的三大规律。分离规律是奥地利的孟德尔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豌 豆杂交实验)揭示出来的 那么孟德尔为什么能研究成功呢?他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孟德尔试验的方法和特点 孟德尔总结前人的试验研究方法,运用了一套新的方法,以性状为 研究对象。其科学方法归纳有一点: 1、实验材料都是能真实遗传的纯种。 2、选择有明显区别的单位性状进行观察 3、记载个世代的系谱。 4、利用统计分析方法 5、防止混杂。 基本概念 单位性状:指作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单一性状
3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分离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4min) 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及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提问:减数 分裂的时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在哪个时期?(回答:在第一次分裂的后 期各对同源染色体互相分开,分别移向两极,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由 2n 到 n 的转变。)回忆中心法则的内容(以 DNA 为摸板转录为 RNA,由 RNA 翻译成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过程及 DNA 的自我复制过程)。 [导课] (1min) 遗传变异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在发生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呢?如何研 究这些规律?我们从本节课开始将学习遗传的第一个规律——分离规 律。(板书:第二节 分离规律) 孟德尔简介及其研究方法(8min) 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有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规律通称遗 传变异的三大规律。分离规律是奥地利的孟德尔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豌 豆杂交实验)揭示出来的。 那么孟德尔为什么能研究成功呢?他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一、 孟德尔试验的方法和特点 孟德尔总结前人的试验研究方法,运用了一套新的方法,以性状为 研究对象。其科学方法归纳有一点: 1、实验材料都是能真实遗传的纯种。 2、选择有明显区别的单位性状进行观察。 3、记载个世代的系谱。 4、利用统计分析方法。 5、防止混杂。 基本概念 单位性状:指作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单一性状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过程 及结果。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10min) 基本概念 杂交:遗传学上指不同遗传性状个体之间的交配。 相对性状:是指某一具体性状的不同状态,如:豌豆花色的红色和白 色、牛的无角和有角、猪毛色的黑和白等。 孟德尔选用豌豆花色红花和白花做了杂交实验,他用纯种的红花和白 花分别进行了正交和反交,结果F1全部开红花。那么白花性状是不是由 于杂交而消失了呢?再将F1自交,F2中除了开红花的植株,还出现了开 白花的植株,红花和白花的比例大约3:1。下面我们讨论一下 老师:F2出现的白花性状是由谁决定的? 学生:当然是F1决定的。 老师:F1只表现红花,没有白花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F1体内有白花的,但没有显现出来。 老师:为什么F1没有表现出白花性状呢? 学生:可能是红花把白花盖住了。 D红花×白花 这时自然就出现了几个基本概念: 显性性状:在杂交F1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如 全部红花 红花。 隐性性状:在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如白花。F2红花白花 如图1所示,孟德尔把这种现象叫分离现象(或 705株224株 性状分离) 比例3.15:1 家畜是许多性状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详细 图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可参考教材表1-3。 老师接着又问:那么红花的什么“因素”把白花的什么“因素”盖住 了呢?学生可能感到难以表达 孟德尔当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也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红
4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过程 及结果。 二、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10min) 基本概念 杂交:遗传学上指不同遗传性状个体之间的交配。 相对性状:是指某一具体性状的不同状态,如:豌豆花色的红色和白 色、牛的无角和有角、猪毛色的黑和白等。 孟德尔选用豌豆花色红花和白花做了杂交实验,他用纯种的红花和白 花分别进行了正交和反交,结果 F1全部开红花。那么白花性状是不是由 于杂交而消失了呢?再将 F1自交,F2中除了开红花的植株,还出现了开 白花的植株,红花和白花的比例大约 3︰1。下面我们讨论一下: 老师:F2 出现的白花性状是由谁决定的? 学生:当然是 F1决定的。 老师:F1只表现红花,没有白花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 F1体内有白花的,但没有显现出来。 老师:为什么 F1没有表现出白花性状呢? 学生:可能是红花把白花盖住了。 这时自然就出现了几个基本概念: 显性性状:在杂交 F1 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如 红花。 隐性性状:在 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如白花。 如图 1 所示,孟德尔把这种现象叫分离现象(或 性状分离)。 家畜是许多性状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详细 可参考教材表 1-3。 老师接着又问:那么红花的什么“因素”把白花的什么“因素”盖住 了呢?学生可能感到难以表达。 孟德尔当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也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红
花和白花。因此,他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设来表述。下面我们就讨论一 下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其分离假说的提出。 三、分离规律的原理(18min) (一)遗传因子分离假说 孟德尔认为,个体是由两个亲本配子经过受精作用发育而形成的 因此个体性状的表现必定与配子有关。他假设在配子中每个都是由一个 相应的遗传因子支配的,如红花的雌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红花因子”用 R表示;白花的雌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白花因子” 他假设在配子中每一个性状都是由一个相应的遗传因子支配的:红花 豌豆的雌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红花因子”用R表示,在白花豌豆里的雌 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白花因子”用r表示我们知道,在体细胞里遗传因 子是成对存在的(RR和r)在形成配子时成对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 含其中的一个因子。就是说红花豌豆的配子中只含一个R,白花豌豆的 配子中只含一个r,当它们杂交时,雌雄配子结合成对,那么F1体细胞 中的因子为Rr。R和r虽在一起,但并不融合,保持各自的完整性,R 对r呈显性,F1表现出了R性状,r所控制的 性状没表现出来,所以F1全部是红花。 P红花RR×白花rr 当F1自交,F1形成配子时,R和r两个配配子③ 子相互分离,各自进入一个配子中。那么F1F1红Rr 可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即R和r,且数目相 雄件酐子 等,比例1:1。这两种配子在受精时,由于每配子 种雄配子都有同等机会与每雌种配子结合,因F2 红花红 而F2中有三种因子的组合,即RR、Rr、rr, 图2分离规律遗传示意图 其比例为1:2:1。根据假设R对r呈显性,表 现型比例为3:1。(图2) 以上是孟德尔对杂交结果的解释,我们现在归纳起来分离假说可以 概括几点,现在又叫分离规律。 第一、遗传性状是由相应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
5 花和白花。因此,他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设来表述。下面我们就讨论一 下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其分离假说的提出。 三、 分离规律的原理(18min) (一)遗传因子分离假说 孟德尔认为,个体是由两个亲本配子经过受精作用发育而形成的, 因此个体性状的表现必定与配子有关。他假设在配子中每个都是由一个 相应的遗传因子支配的,如红花的雌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红花因子”用 R 表示;白花的雌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白花因子” 他假设在配子中每一个性状都是由一个相应的遗传因子支配的:红花 豌豆的雌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红花因子”用 R 表示,在白花豌豆里的雌 雄配子里都有一个“白花因子”用 r 表示我们知道,在体细胞里遗传因 子是成对存在的(RR 和 rr)在形成配子时成对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 含其中的一个因子。就是说红花豌豆的配子中只含一个 R,白花豌豆的 配子中只含一个 r,当它们杂交时,雌雄配子结合成对,那么 F1体细胞 中的因子为 Rr。R 和 r 虽在一起,但并不融合,保持各自的完整性,R 对 r 呈显性,F1表现出了 R 性状,r 所控制的 性状没表现出来,所以 F1全部是红花。 当 F1自交,F1形成配子时,R 和 r 两个配 子相互分离,各自进入一个配子中。那么 F1 可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即 R 和 r,且数目相 等,比例 1:1。这两种配子在受精时,由于每 种雄配子都有同等机会与每雌种配子结合,因 而 F2 中有三种因子的组合,即 RR、Rr、rr, 其比例为 1︰2︰1。根据假设 R 对 r 呈显性,表 现型比例为 3︰1。(图 2) 以上是孟德尔对杂交结果的解释,我们现在归纳起来分离假说可以 概括几点,现在又叫分离规律。 第一、遗传性状是由相应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