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补 虚 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证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21味、熟悉药物19味、了解药物23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甘温药、甘平药、甘寒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注意点。 5.了解误补留邪、滋腻呆胃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 1.补气药 掌握: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熟悉:西洋参 大枣 太子参 了解:扁豆(附:扁豆花 扁豆衣) 饴糖 蜂蜜 刺五加 绞股蓝 红景天 沙棘 2.补阳药 掌握:鹿茸(附:鹿角胶 鹿角霜) 淫羊藿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熟悉:巴戟天 补骨脂 紫河车(附:脐带)肉苁蓉 蛤蚧 益智仁 沙苑子 冬虫夏草 了解:锁阳 仙茅 海狗肾(附:黄狗肾) 海马 韭子 胡桃仁 胡芦巴 阳起石 紫石英 蛤蟆油 羊红膻 3.补血药 掌握:当归 熟地黄 何首乌 白芍 阿胶 熟悉:龙眼肉 了解:楮实子 4.补阴药 掌握:北沙参 麦冬 龟甲 鳖甲 枸杞 熟悉:天冬 玉竹 石斛 百合 黄精 墨旱莲 女贞子 了解:南沙参 黑芝麻 桑椹 明党参 12学时
第二十四章 补 虚 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证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21味、熟悉药物19味、了解药物23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甘温药、甘平药、甘寒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注意点。 5.了解误补留邪、滋腻呆胃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 1.补气药 掌握: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熟悉:西洋参 大枣 太子参 了解:扁豆(附:扁豆花 扁豆衣) 饴糖 蜂蜜 刺五加 绞股蓝 红景天 沙棘 2.补阳药 掌握:鹿茸(附:鹿角胶 鹿角霜) 淫羊藿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熟悉:巴戟天 补骨脂 紫河车(附:脐带)肉苁蓉 蛤蚧 益智仁 沙苑子 冬虫夏草 了解:锁阳 仙茅 海狗肾(附:黄狗肾) 海马 韭子 胡桃仁 胡芦巴 阳起石 紫石英 蛤蟆油 羊红膻 3.补血药 掌握:当归 熟地黄 何首乌 白芍 阿胶 熟悉:龙眼肉 了解:楮实子 4.补阴药 掌握:北沙参 麦冬 龟甲 鳖甲 枸杞 熟悉:天冬 玉竹 石斛 百合 黄精 墨旱莲 女贞子 了解:南沙参 黑芝麻 桑椹 明党参 12学时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 一.概念: ◼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改善脏腑 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 证的药物称之。 ◼ 虚证基本证型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补益药分类 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 补阴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 一.概念: ◼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改善脏腑 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 证的药物称之。 ◼ 虚证基本证型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补益药分类 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 补阴药
二.作用与适用范围: 1.补虚扶弱-增强体质,消除虚弱,促进康复 适用于久病、大病后,正气亏虚,或先天不足、 体质虚弱,或年老体弱等所致的各种虚证。 2.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促进病愈 适用于疾病过程中,邪盛正虚或邪气未尽,正 气已衰,抗病能力下降,多与祛邪药同用
二.作用与适用范围: 1.补虚扶弱-增强体质,消除虚弱,促进康复 适用于久病、大病后,正气亏虚,或先天不足、 体质虚弱,或年老体弱等所致的各种虚证。 2.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促进病愈 适用于疾病过程中,邪盛正虚或邪气未尽,正 气已衰,抗病能力下降,多与祛邪药同用
◼ 三.使用注意: ◼ 1.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 ◼ 2.注意兼证配伍 ◼ 3.防止“闭门留寇” ◼ 4.应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胃助消导药, 以充分发挥补益药之药力 ◼ 5.宜作蜜丸、膏剂、片剂等,以便保存 和服用。作汤剂,宜文火久煎,使药味 尽出 ◼ 6.不可滥用补药,以免 “误补益疾
◼ 三.使用注意: ◼ 1.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 ◼ 2.注意兼证配伍 ◼ 3.防止“闭门留寇” ◼ 4.应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胃助消导药, 以充分发挥补益药之药力 ◼ 5.宜作蜜丸、膏剂、片剂等,以便保存 和服用。作汤剂,宜文火久煎,使药味 尽出 ◼ 6.不可滥用补药,以免 “误补益疾
第一节 补气药 ◼ 性味多甘温或甘平,以补气为主要作用,重在 补肺脾之气,主要用于脾气虚弱和肺气虚弱的 病证。 ◼ 肺气虚: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 ◼ 脾气虚: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腹 胀便溏,或一身虚浮,或中气下陷,脏器下垂, 久泻久痢,或气虚不能摄血而血液外溢。 ◼ 由于气血关系至为密切,气旺可生血,故补气 药还常用于血虚证
第一节 补气药 ◼ 性味多甘温或甘平,以补气为主要作用,重在 补肺脾之气,主要用于脾气虚弱和肺气虚弱的 病证。 ◼ 肺气虚: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 ◼ 脾气虚: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腹 胀便溏,或一身虚浮,或中气下陷,脏器下垂, 久泻久痢,或气虚不能摄血而血液外溢。 ◼ 由于气血关系至为密切,气旺可生血,故补气 药还常用于血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