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替换法用某一语言要素去替换某一语言结构体中的一个单位,如果替换前后该语言结 构体都符合语言事实,那么,替换前后的语言要素就是语言中的同类现象或单位的变体,或者表明 它们是具有同一功能的结构单位。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替换法。替换法可用来分析音素、语素、词等 多种语言单位 2、分布分析法语法学中,分布指一个单位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即这个单位的所有 (不同)位置(或者出现的场合)的总和。根据一个单位的分布,我们可以得出该单位的功能和特 点。现代汉语中词类的功能划分标准实质上就是对词语的分布特征的反映 3、变换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根据语言结构如短语、句子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 对比或变换的方法来考察彼此之间的特征。如汉语的把字句与被字句、被动句与主动句、祈使句与 陈述句等之间的关系。有些形式相同但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有区别的单位之间,也可以通过变化的 方式来解释。 4、直接成分分析法在结构主义语法学看来,一个较大的语法结构一般是有两个直接成分 构成的,并由这一方式可以层层包容构成更大的句法结构,因此,逐层地将结构的直接成分之间的 句法关系解析出来的方法,称作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因为“直接成分”的英文写法 为 Immediate constituent,该方法又简称IC分析法 三、转换生成语法学 结构主义语法其宗旨在于静态地描写语言的结构关系与功能,认识人类语言行为的形式特征, 而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 and generative grammar]则以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为任务, 解释语言终端形式产生的过程,探索语言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化规则,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 语法”( universal grammar)。该学派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并在 后来的几十年里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如六十年代提出标准理论,七十年代后又发展出扩充 式标准理论、踪迹理论、生成语义学以及管辖和约束理论等。这一语法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语 言符号内在生成原理认识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该流派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同以往的语言有本质 区别,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所以在西方被称作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特点有:第 研究对象不是语言终端形式,而是内在性以语言及人脑对语言结构的认识;第二,关注人的语 言能力,而不研究语言的使用、话语的意义、语境和功能等;第三,研究目的是描写语法结构规律 并解释其中的原因;第四,运用复杂的符号、公式来描写语法、解释规则 由于该理论本身的抽象和复杂,在对自然语言的分析中,并未广为运用,特别是在教学语法 中,很难应用。但该理论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 值 四、功能语法学 功能语法学[ functional grammar]是强调语言或其中某个方面功能的语言流派的合称,不是 单一的语言学体系的指称。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由布拉格学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 创立,后产生了各有自己研究方向的理论,如等式语法( equational grammar)、蒙特鸠语法 Montage grammar)、词汇功能语法( lexical grammar)、范畴语法( categorial grammar)等。这里主要对欧洲功能主义语法学理论作简单介绍。与只强调形式化描写的结构主义 不同,该流派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交际工具的体现形式,因此,语言研究不应该把焦点放在自然 语言的形式特征的刻划上,应该以功能”为依据,解释语言形式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强调将语 言内部的功能关系与外部功能作用统一起来并将语言的表意性置入功能框架中,强调语境在语言研 究中的重要性,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观念、话语和交际三种。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马 尔丁内(A. martinet,1908-)、(英)弗斯(J.R. Firth,1890-1960)、韩礼德 (M.A.K. Halliday,1925-)上述理论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引入我国后,陆续产生了不少成果。到 上个世纪末,国内外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主要在这些方面展开的:语用分析、话语分析、认知语法、 语义分析和功能句法等 11
11 1、替换法 用某一语言要素去替换某一语言结构体中的一个单位,如果替换前后该语言结 构体都符合语言事实,那么,替换前后的语言要素就是语言中的同类现象或单位的变体,或者表明 它们是具有同一功能的结构单位。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替换法。替换法可用来分析音素、语素、词等 多种语言单位。 2、分布分析法 语法学中,分布指一个单位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即这个单位的所有 (不同)位置(或者出现的场合)的总和。根据一个单位的分布,我们可以得出该单位的功能和特 点。现代汉语中词类的功能划分标准实质上就是对词语的分布特征的反映。 3、变换分析法 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根据语言结构如短语、句子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 对比或变换的方法来考察彼此之间的特征。如汉语的把字句与被字句、被动句与主动句、祈使句与 陈述句等之间的关系。有些形式相同但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有区别的单位之间,也可以通过变化的 方式来解释。 4、直接成分分析法 在结构主义语法学看来,一个较大的语法结构一般是有两个直接成分 构成的,并由这一方式可以层层包容构成更大的句法结构,因此,逐层地将结构的直接成分之间的 句法关系解析出来的方法,称作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因为“直接成分”的英文写法 为 Immediate constituent,该方法又简称 IC 分析法。 三、转换生成语法学 结构主义语法其宗旨在于静态地描写语言的结构关系与功能,认识人类语言行为的形式特征, 而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and generative grammar]则以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为任务, 解释语言终端形式产生的过程,探索语言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化规则,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 语法”(universal grammar)。该学派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并在 后来的几十年里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如六十年代提出标准理论,七十年代后又发展出扩充 式标准理论、踪迹理论、生成语义学以及管辖和约束理论等。这一语法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语 言符号内在生成原理认识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该流派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同以往的语言有本质 区别,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所以在西方被称作“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特点有:第 一,研究对象不是语言终端形式,而是内在性以语言及人脑对语言结构的认识;第二,关注人的语 言能力,而不研究语言的使用、话语的意义、语境和功能等;第三,研究目的是描写语法结构规律 并解释其中的原因;第四,运用复杂的符号、公式来描写语法、解释规则。 由于该理论本身的抽象和复杂,在对自然语言的分析中,并未广为运用,特别是在教学语法 中,很难应用。但该理论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 值。 四、功能语法学 功能语法学[functional grammar]是强调语言或其中某个方面功能的语言流派的合称,不是 单一的语言学体系的指称。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由布拉格学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 创立,后产生了各有自己研究方向的理论,如等式语法(equational grammar)、蒙特鸠语法 ( Montage grammar ) 、 词 汇 功 能 语 法 ( lexical grammar ) 、 范 畴 语 法 ( categorial grammar)等。这里主要对欧洲功能主义语法学理论作简单介绍。与只强调形式化描写的结构主义 不同,该流派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交际工具的体现形式,因此,语言研究不应该把焦点放在自然 语言的形式特征的刻划上,应该以“功能”为依据,解释语言形式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强调将语 言内部的功能关系与外部功能作用统一起来并将语言的表意性置入功能框架中,强调语境在语言研 究中的重要性,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观念、话语和交际三种。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马 尔丁内( A.martinet,1908- ) 、 ( 英 ) 弗 斯 ( J.R.Firth , 1890-1960 ) 、 韩 礼 德 (M.A.K.Halliday,1925-)上述理论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引入我国后,陆续产生了不少成果。到 上个世纪末,国内外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主要在这些方面展开的:语用分析、话语分析、认知语法、 语义分析和功能句法等
相对而言,功能语法较只强调形式的结构主义语法更进一步,从着眼与句法结构形式特征的 描写进入解释句法结构成立和传播信息的语义、认知以及语境层面的内在机制。如按结构主义语 法,对句子“她坐公共汽车到这儿。”的认识只能是:(1)这是一个连动句:(2)几个动词之间 有方式与目的的关系。至于为什么采用这个语序,以及它与英语同义句子( She came here by bus)顺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就无法解释了。而功能语法研究者认为,汉语较英语有更强的临 摹性,这种临摹性的一个表现就是时间顺序原则。所谓时间顺序原则,意思是“两个句法单位的相 对顺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世界里的状态的时间先后”。①很显然,这种从认知层面解释句 法结构关系的努力是选择了另一个角度对语法内在机制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另一种有效尝试 总的看来,在语法学界作为基本研究方法体系的仍然是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本书在分析现代 汉语语法现象时,也将主要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也将适当地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观念。 第三节语法单位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是由一个层级体系所组合而成的,而这一层级体系则是由一个个结构单位通 过复杂的组合规则构成的。下面我们将简单地对现代汉语的结构单位作一些介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是英语词“ morpheme”的意 译,曾译作“形素”、“词素”。但相对来说,“形素”或“词素”等术语更切合印欧等西方语 言,语素这一术语更符合汉语的实际。“形素”适合那种有大量词缀作为构词成分、词尾作为表达 语法意义的形态要素的语言,如英语中in-、un-、im-和-s、-ing、-ed等成分用形素去概括确实 管用。但汉语中除了少量的词缀(如老一、阿-、-子、一头等)外,并没有其他词尾成分,形素显然 不适用于汉语。“词素”的使用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先分析词,才能得到词的构成 要素一—词素。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从逻辑上讲,这显然颠倒了先后顺序;其次,必须将词 的各种结构、特点揭示清楚,但汉语里词的划分和分析还有不少未解决的问题,这势必使词素的分 析钻入一个死结。而语素则不存在上述麻烦,因此,国内语言学界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了这一术 1.语素的判定方法 现代汉语里的词有双音节化的趋势,但其源头却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形式,因此,从最小的音义 结合体来看,现代汉语语素大多数也是单音节形式的。如有能单独成词的:人、马、走、说、好、 的等;也有不能单独成词的:币、休、净、察、然等等。但由于一些连绵词的传承以及不少音译外 来词的存在和产生,现代汉语语素形式也并不都是很单纯的,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判定方法,以便 我们能准确、科学地认识语素这一语言现象 到目前为止,较为有效和通行的方法是替换法。所谓替换法就是在一个较大的语言结构如词或 短语XY中,对其中的每一个最小成分X或Y进行替换,如果该结构中成分能够被同类形式X’或 Y’替换,在新的组合XY’或X’Y中遗留成分Y或X仍保持原来的意义,那么,被替换的成分X Tai, James H-Y(*iti)1985,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conicity in Syntax dited by John Haiman Pp. 5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2 相对而言,功能语法较只强调形式的结构主义语法更进一步,从着眼与句法结构形式特征的 描写进入解释句法结构成立和传播信息的语义、认知以及语境层面的内在机制。如按结构主义语 法,对句子“她坐公共汽车到这儿。”的认识只能是:(1)这是一个连动句;(2)几个动词之间 有方式与目的的关系。至于为什么采用这个语序,以及它与英语同义句子(She came here by bus)顺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就无法解释了。而功能语法研究者认为,汉语较英语有更强的临 摹性,这种临摹性的一个表现就是时间顺序原则。所谓时间顺序原则,意思是“两个句法单位的相 对顺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世界里的状态的时间先后”。① 很显然,这种从认知层面解释句 法结构关系的努力是选择了另一个角度对语法内在机制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另一种有效尝试。 总的看来,在语法学界作为基本研究方法体系的仍然是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本书在分析现代 汉语语法现象时,也将主要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也将适当地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观念。 第三节 语法单位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是由一个层级体系所组合而成的,而这一层级体系则是由一个个结构单位通 过复杂的组合规则构成的。下面我们将简单地对现代汉语的结构单位作一些介绍: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是英语词“morpheme”的意 译,曾译作“形素”、“词素”。但相对来说,“形素”或“词素”等术语更切合印欧等西方语 言,语素这一术语更符合汉语的实际。“形素”适合那种有大量词缀作为构词成分、词尾作为表达 语法意义的形态要素的语言,如英语中 in-、un-、im-和-s、-ing、-ed 等成分用形素去概括确实 管用。但汉语中除了少量的词缀(如老-、阿-、-子、-头等)外,并没有其他词尾成分,形素显然 不适用于汉语。“词素”的使用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先分析词,才能得到词的构成 要素——词素。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从逻辑上讲,这显然颠倒了先后顺序;其次,必须将词 的各种结构、特点揭示清楚,但汉语里词的划分和分析还有不少未解决的问题,这势必使词素的分 析钻入一个死结。而语素则不存在上述麻烦,因此,国内语言学界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 了这一术 语。 1.语素的判定方法 现代汉语里的词有双音节化的趋势,但其源头却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形式,因此,从最小的音义 结合体来看,现代汉语语素大多数也是单音节形式的。如有能单独成词的:人、马、走、说、好、 的等;也有不能单独成词的:币、休、净、察、然等等。但由于一些连绵词的传承以及不少音译外 来词的存在和产生,现代汉语语素形式也并不都是很单纯的,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判定方法,以便 我们能准确、科学地认识语素这一语言现象。 到目前为止,较为有效和通行的方法是替换法。所谓替换法就是在一个较大的语言结构如词或 短语 XY 中,对其中的每一个最小成分 X 或 Y 进行替换,如果该结构中成分能够被同类形式 X’或 Y’替换,在新的组合 XY’或 X’Y 中遗留成分 Y 或 X 仍保持原来的意义,那么,被替换的成分 X ① Tai,James H-Y(戴浩一)1985,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Iconicity in Syntax , edited by John Haiman ,pp.50.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或Y就应该是一个语素。根据汉语音义特征,用来替换的成分一般应自单音节(如果需要也可以是 双音节等形式)的音义结合体开始。如: [1]青菜:青草、青色、青天 白菜、花菜、韭菜… 通过上述替换,我们可以判定,“青”、“菜”都可以以原有的形式和意义与其他成分组合, 且皆保有原来的音义,因此,“青”“菜”应该算两个语素 如果一个结构体中某个成分可以被替换,而另外一个则不能被替换,或替换后已失去原义,那 么,整个结构体只能算一个语素。汉语的半译意半译音词就属此类情形。如 [2]卡片:?卡车、 纸片、尿片、影片… 在“卡片”结构体里,“片”这一成分可以被替换并与其它音义形式在保持原义的条件下组 合,但“卡”却没有这一功能,因为它只是一个记音符号,是音译英语card一词的结果,因此 我们似乎应将“卡片”算作一个语素。 不过,我们这样理解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如“卡”)只是一个记音符号。但如果它在长期 使用过程中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并逐渐成为有意义成分,它就可能有资格成为一个语素。如果与上 面意同的“卡”在现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如:饭卡、电话卡、磁卡、医疗卡……它还可以 单独出现在句子中,如:“我的卡丢了”“今天他没来刷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否定以后会出现 这样的组合:卡面、卡背、卡色……如果发展到这一步,“卡”当然有资格成为一个语素了。 2.语素的特征分析 从音节形式上看,现代汉语的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电、国、快、稀、走等:但也有两 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如:秋千、葡萄、巧克力等。 从构词能力强弱上看,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前者如:书、说、好、很等:后 者又称黏着语素如:息、影、视、-子、老一等 从构词特点和意义上看,语素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前者如:师、虎、桌、房、尖 等:后者如:(桌)子、(尖)儿、老(师)、阿(姨)等。 3.语素分析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了解、掌握语素的特点有助于认识汉语基本单位的基本性质,也是进一步进行更 高一级语法单位分析的前提,同时还能给我们的语言运用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帮助。如 因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的构成成分大多在古代是能单独表意的词,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如报 章或其它书面语言中)可以分而用之,灵活拆装。如 [3]×国总统昨安抵北京 该新闻标题没有使用“昨日”、“安全”、“抵达”,而拆用了“昨”“安”“抵”语素,有 效地节约了版面,也使表达显得更加庄重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语素的这一特点,故意将不能单用的语素拆解开来使用,以加强表达 力量。如: [4]李书福说,这些裁判太有意思了……还有什么比赛监督啊,在比赛中既不监又不督! (杭州《都市快报》) [5]这笔钱花得不明不白不情不愿(标题) 上海《报刊文摘》 6]澳大利亚爆发人蝠大战(标题) (杭州《都市快报》 )例中将“监督”拆解开,(3)例中则将“明白”和“情愿”都拆解开了。我们注意到拆 解前后的效果显然有很大区别。例(4)、(6)更是别致:为了音节节奏的谐调,竟然将连绵语素 “蝙蝠”拆解开来使用,这显然同语素与汉字之间的相对关系相关,也与上下文的照应有关 当然,我们还可以故意歪曲词语的语素成分特征,完全取其形体意义来搭配,以获得幽默等效 [刀如今的沙市,是只有沙而没有市了。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13 或 Y 就应该是一个语素。根据汉语音义特征,用来替换的成分一般应自单音节(如果需要也可以是 双音节等形式)的音义结合体开始。如: [1]青菜:青草、青色、青天…… 白菜、花菜、韭菜…… 通过上述替换,我们可以判定,“青”、“菜”都可以以原有的形式和意义与其他成分组合, 且皆保有原来的音义,因此,“青”“菜”应该算两个语素。 如果一个结构体中某个成分可以被替换,而另外一个则不能被替换,或替换后已失去原义,那 么,整个结构体只能算一个语素。汉语的半译意半译音词就属此类情形。如: [2]卡片:?卡车、?卡通 纸片、尿片、影片…… 在“卡片”结构体里,“片”这一成分可以被替换并与其它音义形式在保持原义的条件下组 合,但“卡”却没有这一功能,因为它只是一个记音符号,是音译英语 card 一词的结果,因此, 我们似乎应将“卡片”算作一个语素。 不过,我们这样理解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如“卡”)只是一个记音符号。但如果它在长期 使用过程中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并逐渐成为有意义成分,它就可能有资格成为一个语素。如果与上 面意同的“卡”在现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如:饭卡、电话卡、磁卡、医疗卡……它还可以 单独出现在句子中,如:“我的卡丢了”“今天他没来刷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否定以后会出现 这样的组合:卡面、卡背、卡色……如果发展到这一步,“卡”当然有资格成为一个语素了。 2.语素的特征分析。 从音节形式上看,现代汉语的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电、国、快、稀、走等;但也有两 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如:秋千、葡萄、巧克力等。 从构词能力强弱上看,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前者如:书、说、好、很等;后 者又称黏着语素如:息、影、视、-子、老-等。 从构词特点和意义上看,语素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前者如:师、虎、桌、房、尖 等;后者如:(桌)子、(尖)儿、老(师)、阿(姨)等。 3.语素分析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了解、掌握语素的特点有助于认识汉语基本单位的基本性质,也是进一步进行更 高一级语法单位分析的前提,同时还能给我们的语言运用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帮助。如: 因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的构成成分大多在古代是能单独表意的词,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如报 章或其它书面语言中)可以分而用之,灵活拆装。如: [3]国总统昨安抵北京 该新闻标题没有使用“昨日”、“安全”、“抵达”,而拆用了“昨”“安”“抵”语素,有 效地节约了版面,也使表达显得更加庄重。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语素的这一特点,故意将不能单用的语素拆解开来使用,以加强表达 力量。如: [4]李书福说,这些裁判太有意思了… … 还有什么比赛监督啊,在比赛中既不监又不督! (杭州《都市快报》) [5]这笔钱花得不明不白不情不愿(标题) (上海《报刊文摘》) [6]澳大利亚爆发人蝠大战(标题) (杭州《都市快报》) (2)例中将“监督”拆解开,(3)例中则将“明白”和“情愿”都拆解开了。我们注意到拆 解前后的效果显然有很大区别。例(4)、(6)更是别致:为了音节节奏的谐调,竟然将连绵语素 “蝙蝠”拆解开来使用,这显然同语素与汉字之间的相对关系相关,也与上下文的照应有关。 当然,我们还可以故意歪曲词语的语素成分特征,完全取其形体意义来搭配,以获得幽默等效 果。如: [7]如今的沙市,是只有沙而没有市了。 二、 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一般特点。和其它许多语言一样,现代汉语的词有这样几个特点 先,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指在一个语言系统中, 个词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语音特 征,如“书”,读音为shu。当然,这个读音的单位类型会因为不同的语言而不同。 其次,表达特定的意义。指每一个词都有明确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认识的结果的记录,如“书”,其意义即为:装订成册的印刷品,一般有一定的厚度。当然,这里 的意义除了上面的词汇意义外,还包括有些主要起语法作用的词语所表达的关系意义。如助词 “的”,其意义就是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偏正关系,如:她买的衣服。 最后,它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一般以句子为最小的表达单 位,而这一表达单位则是以词为最基本单位直接构成的,词是其中句法成分的最小充当者。如 勇敢的人们走了过来。 其中“勇敢”为定语,“人们”为中心语,“走”为述语,“过来”为补语。 能够独立运用”是相对于语素而言的,虽然语素是音义结合体,但它只是词语的构成单位, 不能直接进入句子,如句中的“勇”、“敢”就是这样的:除非是成词语素,可以直接进入句子, 但此时它已经成为词了,如例中的“走”、“了”等就是代表。 “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相对于短语来说的,因为短语也可以直接充当句法成分,但它自身仍然 可以解剖,它仍然是由词组合而来的。如句中的“勇敢的人们”是句子的主语,但它本身是由“勇 敢”、“的”与“人们”三个词构成的。 2.与西方其它很多语言不同,现代汉语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词语双音节化。和西方语言的词语形式不同,现代汉语词语从语音特征上看,百分之七 十以上的是双音节形式,因此,现代汉语词语有双音节化的趋势。词语双音节化特点决定了现代汉 语中最小、最基本的“标准音步”①为双音节音步的特点。这一特点又给汉语词语组合在音节上带 来了相对的限定。如较长的词语、短语,也常常被紧缩成双音节词,如“人民代表大会”紧缩成 人大”,“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被缩略成“三讲”等。有些词语即使其结构节奏(用|标 示)为1+3或31,其实际韵律(以/标示)也会变为2+2,如“狐|假/虎威”、“幸福/之|旅” 等。下面这则新闻标题在音节节奏的协调上就处理的不好,如在“出”后加上“次”就更顺畅了: [2]春运体验系列之 胆战心惊的初体验 (《都市快报》) 其次,同音词数量大。据统计,现代汉语的有效音节形式为410多个,加上声调也只有1200 多个,而要依靠这些音节组成数十万条词,势必会产生数量较大的同音词。有人作过统计,现代汉 语中的同音词约占词语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 最后,构成方式丰富。现代汉语中除了少数单音节词语外,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语素组合而成的,组合方式主要有词根融合、附加、重叠、轻声、儿化等,具体详见前文分析。 3.语素与词的区别 两者的不同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性质上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音义单位,它也是更高 级单位一一词的构成材料,它总是属于构词层面。某些单音节成词语素可以以本来的形式出现在短 语或句子中,但那已经成为词了。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是直接构成短语和句子 的材料 2)意义特点上语素的意义多是不明确的,如“文雅”,有两个语素构成,但“文”与 雅”的意义却并不容易界定清楚,正因此,至今尚无一部“语素典”产生。而词就不同,无论是 意义实在的,还是意义虚泛的,但一般都能给以比较明确的界定 、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句法单位,相当于英语的 phrase,但范围和英语里的 phrase稍异: 英语里的 phrase主要指相对固定的习语( idiom),如 out of question、 pay attention to等。但汉语的短语则专指临时组配的大于词小于句子的单位,而成语(即 idiom)等固定结构 则归属于词汇范围。现代汉语中的短语如:学习文化、衣服漂亮、倒茶喝、让你去吃饭、关于科学 ①注:音步为韵律学概念,相当于平常说的“节拍
14 1.一般特点。和其它许多语言一样,现代汉语的词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指在一个语言系统中,每一个词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语音特 征,如“书”,读音为 shū 。当然,这个读音的单位类型会因为不同的语言而不同。 其次,表达特定的意义。指每一个词都有明确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认识的结果的记录,如“书”,其意义即为:装订成册的印刷品,一般有一定的厚度。当然,这里 的意义除了上面的词汇意义外,还包括有些主要起语法作用的词语所表达的关系意义。如助词 “的”,其意义就是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偏正关系,如:她买的衣服。 最后,它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一般以句子为最小的表达单 位,而这一表达单位则是以词为最基本单位直接构成的,词是其中句法成分的最小充当者。如: [1] 勇敢 的 人们 走 了 过来。 其中“勇敢”为定语,“人们”为中心语,“走”为述语,“过来”为补语。 “能够独立运用”是相对于语素而言的,虽然语素是音义结合体,但它只是词语的构成单位, 不能直接进入句子,如句中的“勇”、“敢”就是这样的;除非是成词语素,可以直接进入句子, 但此时它已经成为词了,如例中的“走”、“了”等就是代表。 “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相对于短语来说的,因为短语也可以直接充当句法成分,但它自身仍然 可以解剖,它仍然是由词组合而来的。如句中的“勇敢的人们”是句子的主语,但它本身是由“勇 敢”、“的”与“人们”三个词构成的。 2.与西方其它很多语言不同,现代汉语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词语双音节化。和西方语言的词语形式不同,现代汉语词语从语音特征上看,百分之七 十以上的是双音节形式,因此,现代汉语词语有双音节化的趋势。词语双音节化特点决定了现代汉 语中最小、最基本的“标准音步”①为双音节音步的特点。这一特点又给汉语词语组合在音节上带 来了相对的限定。如较长的词语、短语,也常常被紧缩成双音节词,如“人民代表大会”紧缩成 “人大”,“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被缩略成“三讲”等。有些词语即使其结构节奏(用|标 示)为 1+3 或 3+1,其实际韵律(以/标示)也会变为 2+2,如“狐|假/虎威”、“幸福/之|旅” 等。下面这则新闻标题在音节节奏的协调上就处理的不好,如在“出”后加上“次”就更顺畅了: [2] 春运体验系列之一: 胆战心惊的初体验 (《都市快报》) 其次,同音词数量大。据统计,现代汉语的有效音节形式为 410 多个,加上声调也只有 1200 多个,而要依靠这些音节组成数十万条词,势必会产生数量较大的同音词。有人作过统计,现代汉 语中的同音词约占词语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 最后,构成方式丰富。现代汉语中除了少数单音节词语外,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语素组合而成的,组合方式主要有词根融合、附加、重叠、轻声、儿化等,具体详见前文分析。 3.语素与词的区别。 两者的不同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性质上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音义单位,它也是更高一 级单位——词的构成材料,它总是属于构词层面。某些单音节成词语素可以以本来的形式出现在短 语或句子中,但那已经成为词了。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是直接构成短语和句子 的材料。 (2)意义特点上 语素的意义多是不明确的,如“文雅”,有两个语素构成,但“文”与 “雅”的意义却并不容易界定清楚,正因此,至今尚无一部“语素典”产生。而词就不同,无论是 意义实在的,还是意义虚泛的,但一般都能给以比较明确的界定。 三、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句法单位,相当于英语的 phrase,但范围和英语里的 phrase 稍异: 英语里的 phrase 主要指相对固定的习语(idiom),如 out of question、pay attention to 等。但汉语的短语则专指临时组配的大于词小于句子的单位,而成语(即 idiom )等固定结构 则归属于词汇范围。现代汉语中的短语如:学习文化、衣服漂亮、倒茶喝、让你去吃饭、关于科学 ① 注:音步为韵律学概念,相当于平常说的“节拍
等等。短语这一语法单位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以前曾被称为:仂语、字群、词群、兼词 扩词、词组、结构等等。但在现在的语法研究界,“短语”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 1.短语成为重要的语法单位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使得短语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占据重 要的地位 首先,因为汉语的非形态化特点,使有的词语可以在非句子单位内相互组合。以“书已买到” 短语为例,如在英语中,则不可能出现这种组合( book buy)。要么是词,要么进入句子结构 (The book has been bought already E Books have been bought already “书”(book)是单数还是复数?“买”(buy)的时态以及与“书”在保持怎样的“数”形态关 系?但汉语似乎可以将“书已买到”看作一个材料单位。 其次,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结构形式,如:x的(如:说的比唱的好听)、关于+x(如:关 于电脑,他很内行)、所+x(如:要想人民之所想)等等,将它们归入熟语等词汇范围,似乎难以 解释,可它们又不是句子,只能将它们看作一种比词大的材料单位 最后,是因为短语的结构关系与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基本一致,因此,很多短语只要加上语 气,放在具体语境中,就可以成为句子 2.短语与词的区别。两者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意义上,词义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如:火车≠火+车,雪白≠雪+白,眉目≠眉毛+眼 皘,海带≠海里的带子。像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也冋样具有这一特点。但短语则不同,其意义就等 于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如:高级电脑、雪很白、让她去工作、对祖国等等。 其次,是在语音上,词是停顿的最小界限,构成词的语素之间一般不能停顿(强调停顿例 外)。但短语的构成成分之间可以停顿 最后,在结构上,词的构成成分之间结构紧密,不能随意扩展,如:“祖国”虽是偏正结构, 但并不能扩展成“祖宗(辈)的国”,“学习”也不能扩展为“学”和“习”。而短语因为是临时 组合的,因此其构成成分之间结构松散,可以扩展,如“大河”就可扩展为“大的河”,“调查研 究”可以扩展为“调査并(和)研究”等等。另外,从其句法作用上看,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可 以直接充当句法成分,而短语则是由词构成的高一级单位,其内部还可以在切分成更小的单位 词 四、句子 (一)什么是句子? 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行为中,往往以词语或短语为材料组织成更大的单位,通过这个单位表达 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伴随有特定的语调,这个单位就是句子。句子是语法链条中的最上层单位 也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表达单 (二)构成句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它必须以词或短语为结构材料,并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从这个方面看,句子 可以由完整的主谓短语构成,如:“山上的树变绿了。”也可以是非主谓短语构成,如:“又下雨 啦!”还可以是一个词完成一个句子,如(女儿喊)“妈 (妈妈应)“哎!”等等 其次,它必须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明确的交际任务。从内容上看,每一个句子都 是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因此,无论形式完整与否,它应该都能表达一个相对清楚的意思,从而实 现交际。如下面这段对话,句子形式虽不都完整,但意思无疑都是自足的 [1]这五天来,我天天跟她在一起。 你天天?跟这疯女人? 是的 我们天天去那儿。 那儿?那儿是什么地方? 牌坊。 牌坊? 牌坊。 (陈洁《牌坊》)
15 等等。短语这一语法单位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以前曾被称为:仂语、字群、词群、兼词、 扩词、词组、结构等等。但在现在的语法研究界,“短语”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 1.短语成为重要的语法单位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使得短语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占据重 要的地位: 首先,因为汉语的非形态化特点,使有的词语可以在非句子单位内相互组合。以“书已买到” 短语为例,如在英语中,则不可能出现这种组合(book buy)。要么是词,要么进入句子结构 (The book has been bought already 或 Books have been bought already): “书”(book)是单数还是复数?“买”(buy)的时态以及与“书”在保持怎样的“数”形态关 系?但汉语似乎可以将“书已买到”看作一个材料单位。 其次,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结构形式,如:x 的(如:说的比唱的好听)、关于+x(如:关 于电脑,他很内行)、所+x(如:要想人民之所想)等等,将它们归入熟语等词汇范围,似乎难以 解释,可它们又不是句子,只能将它们看作一种比词大的材料单位。 最后,是因为短语的结构关系与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基本一致,因此,很多短语只要加上语 气,放在具体语境中,就可以成为句子。 2.短语与词的区别。两者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意义上,词义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如:火车火+车,雪白雪+白,眉目眉毛+眼 睛,海带海里的带子。像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但短语则不同,其意义就等 于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如:高级电脑、雪很白、让她去工作、对祖国等等。 其次,是在语音上,词是停顿的最小界限,构成词的语素之间一般不能停顿(强调停顿例 外)。但短语的构成成分之间可以停顿。 最后,在结构上,词的构成成分之间结构紧密,不能随意扩展,如:“祖国”虽是偏正结构, 但并不能扩展成“祖宗(辈)的国”,“学习”也不能扩展为“学”和“习”。而短语因为是临时 组合的,因此其构成成分之间结构松散,可以扩展,如“大河”就可扩展为“大的河”,“调查研 究”可以扩展为“调查并(和)研究”等等。另外,从其句法作用上看,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可 以直接充当句法成分,而短语则是由词构成的高一级单位,其内部还可以在切分成更小的单位—— 词。 四、句子 (一)什么是句子? 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行为中,往往以词语或短语为材料组织成更大的单位,通过这个单位表达 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伴随有特定的语调,这个单位就是句子。句子是语法链条中的最上层单位, 也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表达单位。 (二)构成句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它必须以词或短语为结构材料,并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从这个方面看,句子 可以由完整的主谓短语构成,如:“山上的树变绿了。”也可以是非主谓短语构成,如:“又下雨 啦!”还可以是一个词完成一个句子,如(女儿喊)“妈——”(妈妈应)“哎!”等等。 其次,它必须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明确的交际任务。从内容上看,每一个句子都 是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因此,无论形式完整与否,它应该都能表达一个相对清楚的意思,从而实 现交际。如下面这段对话,句子形式虽不都完整,但意思无疑都是自足的: [1]这五天来,我天天跟她在一起。 你天天?跟这疯女人? 是的。… … 我们天天去那儿。 那儿?那儿是什么地方? 牌坊。 牌坊? 牌坊。 (陈洁《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