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展开应话度,以避免重复 3.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 科学研究方法。 4.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运动学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2节:平面极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 基本要求: 1,掌握位智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术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掌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第一类 题),以及已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第二类题)。 5。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 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运动定律 (2学时) 数学内容: 第1节:牛顿定律第2节: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3节:几种常见的力第4节: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基本要求: 1,堂据牛顿三定律及其话用条件, 2.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 4.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 能。 第三章:基本定理和守恒定律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第2节: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动能定理第4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第5节: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第6节:能量守恒定律 基本要求: 1,堂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诵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动 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 简单力学问题。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 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第四章:刚体 (4学时) 16
16 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3. 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 科学研究方法。 4. 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运动学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 2 节:平面极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 基本要求: 1.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 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 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 掌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第一类 题),以及已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第二类题)。 5. 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 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运动定律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牛顿定律 第 2 节: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 3 节:几种常见的力 第 4 节: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基本要求: 1.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 4.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 能。 第三章:基本定理和守恒定律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第 2 节:动量守恒定律 第 3 节:动能定理 第 4 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势能 第 5 节: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6 节:能量守恒定律 基本要求: 1. 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动 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 简单力学问题。 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 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第四章:刚体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刚体的定轴转动第2节: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第3节: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4节:力矩作功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基本要求: 1,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2.掌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3.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4.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5.理解角动量概念 6.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7.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确 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的简单系统 的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学 (讲授:24学时)(习题课:6学时)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重 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遵 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相 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场 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本篇教学使学生学会能根据所研究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所 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简化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积分及矢量运算,场论等分 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说明和建议: 1,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 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并加强学生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 题的训练。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 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以 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第2节:库仑定律 第3节:电场强度第4节: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 第5节: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第6节:电势 第7节: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公
17 教学内容: 第 1 节:刚体的定轴转动 第 2 节:力矩 转动定律 转动惯量 第 3 节: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 4 节:力矩作功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基本要求: 1. 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2. 掌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3. 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4. 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5. 理解角动量概念。 6. 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7. 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确 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的简单系统 的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学 (讲授: 24 学时)(习题课: 6 学时)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重 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遵 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相 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场 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本篇教学使学生学会能根据所研究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所 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简化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积分及矢量运算,场论等分 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说明和建议: 1. 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 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 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 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并加强学生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 题的训练。 4. 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 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以 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电荷的量子化 电荷守恒定律 第 2 节:库仑定律 第 3 节:电场强度 第 4 节: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第 5 节: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能 第 6 节:电势 第 7 节: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要求: 1,草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一 一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 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 5.掌握用点电荷电势和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的方法。 6。能用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解较简单带电系统的电场强度。 第六章: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静电场中的导体第2节: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第3节: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第4节:电容电容器 第5节: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教学要求: 1。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体 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2.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3 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4.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并会用它来计算对称电场的电场强度。 5. 理解电容的定义,并能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电容器的电容 6。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7. 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能用能量密度计算电场能量。 8.了解由偶极子概 第七章:稳恒磁场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恒定电流第2节:磁场磁感强度 第3节: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第4节: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5节:安培环路定理第6节: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7节: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第8节:磁场中的磁介质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一一磁感强度的概念。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能利用它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强度。 4.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 运动。 7.了解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 场中或在无限长载流直导体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8.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18
18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 2. 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 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 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 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 5. 掌握用点电荷电势和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的方法。 6. 能用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解较简单带电系统的电场强度。 第六章: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静电场中的导体 第 2 节: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第 3 节:电位移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第 4 节:电容 电容器 第 5 节:静电场的能量 能量密度 教学要求: 1. 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体 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2. 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3. 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4. 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并会用它来计算对称电场的电场强度。 5. 理解电容的定义,并能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电容器的电容。 6. 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7. 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能用能量密度计算电场能量。 8. 了解电偶极子概念。 第七章:稳恒磁场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恒定电流 第 2 节:磁场 磁感强度 第 3 节:毕奥—萨伐尔定律 第 4 节:磁通量 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 5 节:安培环路定理 第 6 节: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 7 节: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第 8 节:磁场中的磁介质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磁感强度的概念。 2. 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 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利用它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强度。 4. 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 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 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 运动。 7. 了解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 场中或在无限长载流直导体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8.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 安培环路定理。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八章:电磁感应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磁感应定律第2节动生电动势电源电动势感生电动势 第3节自感和互感第4节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 第5节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教学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来计算感应电动势,并 判明其方向。 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3.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会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导体的自感和互感。 5.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会计算均匀磁场和对称磁场的能 6。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三部分:振动与波动 (讲授:10学时)(习题课:2学时)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动 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 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 差的物理意义 2.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磁波 (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尼 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 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成、 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想和 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九章:振动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简谐振动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第2节旋转矢量 第3节单摆和复摆第4节简谐运动的能量第5节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9 9. 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 安培环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八章:电磁感应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 2 节 动生电动势 电源 电动势 感生电动势 第 3 节 自感和互感 第 4 节 磁场的能量 磁场能量密度 第 5 节 位移电流 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教学要求: 1. 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来计算感应电动势,并 判明其方向。 2. 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 3. 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 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会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导体的自感和互感。 5. 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会计算均匀磁场和对称磁场的能 量。 6. 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三部分:振动与波动 (讲授: 10 学时)(习题课: 2 学时)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动 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 说明和建议: 1. 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 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 差的物理意义。 2. 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磁波 (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 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尼 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 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 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 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成、 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想和 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九章:振动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简谐振动 振幅 周期和频率 相位 第 2 节 旋转矢量 第 3 节 单摆和复摆 第 4 节 简谐运动的能量 第 5 节 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学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关 系。 2.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的 讨论和分析。 3.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涤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6.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发生条件及规律 第十章:波动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简谐波的几个概念第2节: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第3节:波的能量能流密度第4节: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5节:驻波第6节:多普勒效应第7节:平面电磁波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3.掌握由己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 4. 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5.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制效应及其产牛原因。 第四部分:相对论基础 (讲授:6学时)(习题课:2学时) 说明知谁议: 1.本部分重点讲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 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2.注意学习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第1节:伽利略变换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第2节: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 第3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式 第4节: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第5节:相对论性动量和能量 基本要求: 1.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2.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洛 伦兹变换式。 3.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以及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的概念。 4.了解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二者的差异。 5.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动量与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与能量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量子物理基础 (讲授:12学时)(习题课:2学时)
20 1. 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关 系。 2. 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的 讨论和分析。 3. 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6.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发生条件及规律。 第十章:波动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简谐波的几个概念 第 2 节: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第 3 节:波的能量 能流密度 第 4 节: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 5 节:驻波 第 6 节:多普勒效应 第 7 节:平面电磁波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 2.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3. 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 4. 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5. 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 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 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第四部分: 相对论基础 (讲授: 6 学时)(习题课: 2 学时) 说明和建议: 1. 本部分重点讲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 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2. 注意学习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第 1 节:伽利略变换式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第 2 节: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第 3 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洛伦兹变换式 第 4 节: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第 5 节:相对论性动量和能量 基本要求: 1. 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2. 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洛 伦兹变换式。 3. 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以及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的概念。 4.了解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二者的差异。 5. 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动量与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与能量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 量子物理基础 (讲授: 12学时)(习题课: 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