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Z117409 开课学期:第5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数:32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数:0 学分:2 一、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的 环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 特性、行为和效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 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之后,重点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专 门论述。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是一 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系统阐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 效应的化学原理基础上,还介绍了有关毒理化学、生命化学、胶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原理。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规律;利 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 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三、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作业、辅导答疑、平时测 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应用日常生活中的 环境化学实例,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和积极性。 3、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一一泛读,课后复习一一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 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征 确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环境问题 2、环境化学的概念 3、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4、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Z117409 开课学期:第5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数: 32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数:0 学分:2 一、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的 环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 特性、行为和效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 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之后,重点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专 门论述。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是一 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系统阐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 效应的化学原理基础上,还介绍了有关毒理化学、生命化学、胶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原理。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规律;利 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 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三、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作业、辅导答疑、平时测 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应用日常生活中的 环境化学实例,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和积极性。 3、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 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正 确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环境问题 2、环境化学的概念 3、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4、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5、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6学时) 1、了解大气层温度层结、辐射逆温层、大气垂直递减率以及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 2、掌握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大气中污染物的转移。 3、了解光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4、掌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疏氧化合物的转化和硫酸烟雾型污染:酸 雨的组成;大气颗粒物特征。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8学时) 1、了解天然水的组成、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2、掌握水中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吸附等温式;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平 衡;氧化和还原及配合作用的原理。 3、掌握分配作用和标化分配系数;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和亨利定律;水解作用和水解 速率;直接和间接(敏化)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 4、了解水质模型,主要了解几种氧平衡模型;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有毒有机污染 物的创归趋模型。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6学时) 1、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 2、掌握土壤吸附的性质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土 壤的氧化还原性 3、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4、掌握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5、了解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 迁移转化。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6学时) 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 散、主动转运及胞吞和胞饮)。 2、掌握有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蓄积 3、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4、掌握生物富集的概念;富集速率的计算;生物放大的概念;生物积累的概念及积累 速率。 5、掌握生物转化中的酶、几种重要辅酶的功能 6、掌握生物氧化中氢的传递 7、掌握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8、掌握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类型和微生物降解。 9、了解氨及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5、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6学时) 1、了解大气层温度层结、辐射逆温层、大气垂直递减率以及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 2、掌握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大气中污染物的转移。 3、了解光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4、掌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硫氧化合物的转化和硫酸烟雾型污染;酸 雨的组成;大气颗粒物特征。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8学时) 1、了解天然水的组成、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2、掌握水中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吸附等温式;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平 衡;氧化和还原及配合作用的原理。 3、掌握分配作用和标化分配系数;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和亨利定律;水解作用和水解 速率;直接和间接(敏化)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 4、了解水质模型,主要了解几种氧平衡模型;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有毒有机污染 物的归趋模型。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6学时) 1、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 2、掌握土壤吸附的性质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土 壤的氧化还原性。 3、了解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4、掌握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5、了解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 迁移转化。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6学时) 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 散、主动转运及胞吞和胞饮)。 2、掌握有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蓄积。 3、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4、掌握生物富集的概念;富集速率的计算;生物放大的概念;生物积累的概念及积累 速率。 5、掌握生物转化中的酶、几种重要辅酶的功能。 6、掌握生物氧化中氢的传递。 7、掌握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8、掌握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类型和微生物降解。 9、了解氮及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10、了解毒性的概念、毒物的毒性。 11、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机理、毒作用的过程及生物转化机制。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学时) 1、了解重金属元素。 2、掌握重金属中汞、砷的来源、分布、迁移及环境污染效应。 3、了解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迁移转化及环境污染效应。 第七章 有机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2学时) 1、了解固体废物及分类。 2、 了解固体污染物的产生;分类;时空特点。 3、了解有害废物的概念、判定; 4、了解有害成分、进入途径、迁移途径和危害性。 5、了解放射性的概念及判定。 6、了解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主要类型及地下迁移速率。 7、了解辐射损坏类型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 2、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3、 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分布。 5、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6、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 1、污染物遵循基本规律和发生的迁移过程。 2、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3、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板书讲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适当布置有关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查阅。 八、测试内容和方法
10、了解毒性的概念、毒物的毒性。 11、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机理、毒作用的过程及生物转化机制。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4学时) 1、了解重金属元素。 2、掌握重金属中汞、砷的来源、分布、迁移及环境污染效应。 3、了解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迁移转化及环境污染效应。 第七章 有机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2学时) 1、了解固体废物及分类。 2、了解固体污染物的产生;分类;时空特点。 3、了解有害废物的概念、判定; 4、了解有害成分、进入途径、迁移途径和危害性。 5、了解放射性的概念及判定。 6、了解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主要类型及地下迁移速率。 7、了解辐射损坏类型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 2、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3、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分布。 5、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6、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 1、污染物遵循基本规律和发生的迁移过程。 2、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3、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板书讲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适当布置有关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查阅。 八、测试内容和方法
采取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测验随堂进行,重在考察学生学习 的过程。期末考试时间110分钟,采用标准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的方 式,阅卷工作由阅卷小组统一评阅。 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 作业:10%;平时考试(或平时测验):20%;期末考试:70% 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 []邓南圣等主编 ,《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刘兆荣等主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3]唐孝炎等主编,《大气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4]Zellner R Ed.Global aspects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Springer 1999 [5]Werner Stumm,James J Morgan.Aquatic chemistry:chemical equilibria and rates in natural waters 3rd ed.New York:Wiley,1996 [6李学垣主编土壤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大纲制定者:鲁建江 大纲审定者: 大纲批准者: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编码:Z117409 总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课程简介: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化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 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系统闸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迁移转化行为和环境效应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规律: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 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
采取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测验随堂进行,重在考察学生学习 的过程。期末考试时间110分钟,采用标准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的方 式,阅卷工作由阅卷小组统一评阅。 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 作业:10% ;平时考试(或平时测验):20%;期末考试:70% 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 [1] 邓南圣等主编,《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刘兆荣等主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3] 唐孝炎等主编,《大气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Zellner R Ed. Global aspects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Springer 1999 [5] Werner Stumm, James J Morgan. Aquatic chemistry: chemical equilibria and rates in natural waters 3rd ed. New York : Wiley, 1996 [6] 李学垣主编. 土壤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大纲制定者:鲁建江 大纲审定者: 大纲批准者: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编码:Z117409 总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课程简介: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化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 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系统阐明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迁移转化行为和环境效应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学习《环境化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规律;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 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
染,保护环境。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 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 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的学科:因此它是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程,是环境科学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环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 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之后,重 点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专门论述。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积累规律:掌握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的方法。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 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I)通过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 的基本知识,了解目前环境问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2)介绍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了解环境的 基本原理。(3)通过学习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了解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④)学习化学污 染物的转化行为。(⑤)通过学习多介质环境模型,掌握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6)掌握污 染控制与修复化学技术。 2.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介质的基本分类,性质,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的迁移行为:污 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的转化:典型污染物的性质以及迁移转化行为:污染物的毒理:污染控制 修复: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科程的学习:(1)要使学生 能基本熟悉掌握环境化学的相关内容,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2)上课认真 听讲,掌握课程讲述的基本知识框架;(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提前预习讲授内容,记下难点 和重点,在授课后主动完成课后代表性习题,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的文献材料,加强记忆与理解, 利用网络扩展学习内容,进一步掌握课程的内容。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绪 论(2学时) 0.1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0.2 与环工专业的联系。 0.3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1环境介质及性质(4学时) 1.1自然环境: 1.2 大气圈 1.3 水圈
染,保护环境。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 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 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的学科;因此它是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程,是环境科学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环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 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之后,重 点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专门论述。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积累规律;掌握利用化学原理和生物的变化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的方法。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 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化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1) 通过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 的基本知识,了解目前环境问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2) 介绍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了解环境的 基本原理。(3) 通过学习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了解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4) 学习化学污 染物的转化行为。(5) 通过学习多介质环境模型,掌握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6) 掌握污 染控制与修复化学技术。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介质的基本分类,性质,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的迁移行为;污 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的转化;典型污染物的性质以及迁移转化行为;污染物的毒理;污染控制 修复;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科程的学习:(1)要使学生 能基本熟悉掌握环境化学的相关内容, 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2)上课认真 听讲,掌握课程讲述的基本知识框架;(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提前预习讲授内容,记下难点 和重点,在授课后主动完成课后代表性习题,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的文献材料,加强记忆与理解, 利用网络扩展学习内容,进一步掌握课程的内容。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 绪 论 (2学时) 0.1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0.2 与环工专业的联系。 0.3 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1环境介质及性质(4学时) 1.1 自然环境; 1.2 大气圈 1.3 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