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给统计学下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在本书中,我们对统计学做如下解释,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 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数据的收集是取得统计数据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离开了统计数据,统 计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统计数据的整理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 统计分析的需要。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 规律的过程 可见,统计学是一门有关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学与统计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英 文中,“ statistics”一词有两个含义:当它以单数名词出现时,表示作为一门科学的统计学;当 它以复数名词出现时,表示统计数据或统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统计学与统计数据之间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统计学是由一套收集和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所组成的,这些方法来源于对统 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统计数据不用统计方法去分析也仅仅是一堆数 据而已,无法得出任何有益的结论 其次,统计数据不是指单个的数字,而是由多个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单个的数据显然用不 着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仅凭一个数据点,我们也不可能得出事物的规律,只有经过对同一事物 进行多次观察或计量得到大量数据,才能利用统计方法探索出内在的规律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 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 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 学(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 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 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一定的质规 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 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 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 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例如,要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对其数量 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等进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规律性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 量研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 资料规律性。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 响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 的次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 能完全相同。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 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 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 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 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例如,工资统计分析,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 区的工资情况,先要从每个职工的工资开始统计,然后再综合汇总得到该地区的工资情况,只
6 因此,要给统计学下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在本书中,我们对统计学做如下解释, 统计学是—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 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数据的收集是取得统计数据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离开了统计数据,统 计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统计数据的整理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 统计分析的需要。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 规律的过程。 可见,统计学是一门有关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学与统计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英 文中,“statistics”一词有两个含义:当它以单数名词出现时,表示作为一门科学的统计学;当 它以复数名词出现时,表示统计数据或统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统计学与统计数据之间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统计学是由一套收集和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所组成的,这些方法来源于对统 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统计数据不用统计方法去分析也仅仅是一堆数 据而已,无法得出任何有益的结论。 其次,统计数据不是指单个的数字,而是由多个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单个的数据显然用不 着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仅凭一个数据点,我们也不可能得出事物的规律,只有经过对同一事物 进行多次观察或计量得到大量数据,才能利用统计方法探索出内在的规律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 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 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 学(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 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 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一定的质规 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 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 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 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例如,要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对其数量、 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等进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规律性。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 量研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 资料规律性。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 响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 的次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 能完全相同。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 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 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 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 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例如,工资统计分析,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 区的工资情况,先要从每个职工的工资开始统计,然后再综合汇总得到该地区的工资情况,只
有从个体开始,才能对总体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总体的统计数据资料,不排除对个别事物的深 入调查研究,但它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现象总体的统计规律性。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 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 象空间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 究对象的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 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统计资料作为主 观对客观的反映,必然是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 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 物的统计规律性。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 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 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 的。就是说,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 还必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例如, 高等院校这个统计对象,除了都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这一共同性质之外,各高等院校在 隶属主管部门、院校性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各方面又有差异。工人作为统计数据资料对 象,每个工人在性别、年龄、工龄、工作性质、工资等方面是会有不同表现的。这样,统计分 析研究才能对其表现出来的差异探索统计规律性。 三、统计学的分科 统计方法已被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统计学也发展成为由若干分支学科 组成的学科体系。从统计方法的构成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从统计 方法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角度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一)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 Descriptive Statistics)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 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 特征。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 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 Inferential Statistics)则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 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概率论(包括分布理论、大 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 反映客观、样本数据 推断统计学 现象的统 (包括统计数据的收 (利用样本信息和概率论对总体 计数据丿总体数据集、整理、显示和分析 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和检验等 总体内在的 数量规律性 图1-1统计学探索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过程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统计方法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同时也反 映了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性的不同过程。从图1-1我们可以看出描述统计学和
7 有从个体开始,才能对总体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总体的统计数据资料,不排除对个别事物的深 入调查研究,但它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现象总体的统计规律性。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 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 象空间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 究对象的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 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统计资料作为主 观对客观的反映,必然是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 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 物的统计规律性。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 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 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 的。就是说,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 还必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例如, 高等院校这个统计对象,除了都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这一共同性质之外,各高等院校在 隶属主管部门、院校性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各方面又有差异。工人作为统计数据资料对 象,每个工人在性别、年龄、工龄、工作性质、工资等方面是会有不同表现的。这样,统计分 析研究才能对其表现出来的差异探索统计规律性。 三、统计学的分科 统计方法已被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统计学也发展成为由若干分支学科 组成的学科体系。从统计方法的构成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从统计 方法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角度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一)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 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 特征。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 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1nferential Statistics)则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 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图 1–1 统计学探索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过程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统计方法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同时也反 映了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性的不同过程。从图 1–1 我们可以看出描述统计学和 概率论(包括分布理论、大 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 描述统计学 (包括统计数据的收 集、整理、显示和分析) 推断统计学 (利用样本信息和概率论对总体 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和检验等) 反映客观 现象的统 计数据 总体内在的 数量规律性 总体数据 样本数据
推断统计学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中的地位 从图1-1可以看到,统计研究过程的起点是统计数据,终点是探索出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 规律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搜集到的是总体数据(如普查数据),则经过描述统计之后就可以 达到认识总体数量规律性的目的了;如果所获得的只是研究总体的一部分数据(样本数据),要 找到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则必须应用概率论的理论并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科学的 推断。 显然,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 推断统计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主要是样本 数据,因此,推断统计在现代统计学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当 然,这并不等于说描述统计不重要,如果没有描述统计收集可靠的统计数据并提供有效的样本 信息,即使再科学的统计推断方法也难以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从描述统计学发展到推断统计 学,既反映了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 Theoretical Statistics)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它主要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 和统计方法的数学理论。由于现代统计学用到了几乎所有方面的数学知识,从事统计理论和方 法研究的人员需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此外,由于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数学和理论基础,因而 广义地讲统计学也是应该包括概率论在内的。理论统计学是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统 计学的发展,统计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像今天这样一个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统计研究领域,从事理论统计学研究的人相对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则是从事应用 统计学( Applied Statistics)研究的。应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由于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 据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例如,统 计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形成了生物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形成了医疗卫生统计学,在农业 试验、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农业统计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形 成了若干分支学科。例如,统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经济统计学及其若干分支,在管 理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管理统计学,在社会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社会统计学,在人 口学中的应用形成了人口统计学,等等。以上这些应用统计学的不同分支所应用的基本统计方 法都是一样的,即都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各应用领域都有其特殊性,统 计方法在应用中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本教材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学生和应用统计工作者提供 本统计学的入门读物,因而侧重于介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统计思想,使读者通过本书的 学习,能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当然,要用好这些统计方法,不同领域 的读者还必须具备不同学科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在论述本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时,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概念,有 些是基本的、常用的,有些是属于局部的,在论述专门问题时使用属于局部的,局部的概念在 以后章节讲解。本节只就几个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加以阐述。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8 推断统计学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中的地位。 从图 1–1 可以看到,统计研究过程的起点是统计数据,终点是探索出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 规律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搜集到的是总体数据(如普查数据),则经过描述统计之后就可以 达到认识总体数量规律性的目的了;如果所获得的只是研究总体的一部分数据(样本数据),要 找到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则必须应用概率论的理论并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科学的 推断。 显然,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 推断统计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主要是样本 数据,因此,推断统计在现代统计学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当 然,这并不等于说描述统计不重要,如果没有描述统计收集可靠的统计数据并提供有效的样本 信息,即使再科学的统计推断方法也难以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从描述统计学发展到推断统计 学,既反映了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它主要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 和统计方法的数学理论。由于现代统计学用到了几乎所有方面的数学知识,从事统计理论和方 法研究的人员需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此外,由于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数学和理论基础,因而 广义地讲统计学也是应该包括概率论在内的。理论统计学是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统 计学的发展,统计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像今天这样一个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统计研究领域,从事理论统计学研究的人相对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则是从事应用 统计学(Applied Statistics)研究的。应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由于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 据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例如,统 计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形成了生物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形成了医疗卫生统计学,在农业 试验、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农业统计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形 成了若干分支学科。例如,统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经济统计学及其若干分支,在管 理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管理统计学,在社会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社会统计学,在人 口学中的应用形成了人口统计学,等等。以上这些应用统计学的不同分支所应用的基本统计方 法都是一样的,即都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各应用领域都有其特殊性,统 计方法在应用中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本教材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学生和应用统计工作者提供 一本统计学的入门读物,因而侧重于介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统计思想,使读者通过本书的 学习,能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当然,要用好这些统计方法,不同领域 的读者还必须具备不同学科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在论述本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时,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概念,有 些是基本的、常用的,有些是属于局部的,在论述专门问题时使用属于局部的,局部的概念在 以后章节讲解。本节只就几个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加以阐述。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这是因为在性 质上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说,它 们是同性质的。这些工业企业的集合就构成了统计总体。对于该总体来说,每一个工业企业就 是一个总体单位 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人 口数、企业数、商店数等。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如连续生产的某种 产品的生产数量、大海里的鱼资源数等。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 查。但对无限总体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确定总体与总体单位,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1.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例如,研究工人的 工资水平,就只能将靠工资收入的职工列入统计总体的范围。同时,也只能对职工的工资收入 进行考察,对职工由其他方面取得的收入就要加以排除,这样才能正确反映职工的工资水平 2.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单位可以是总体也可以 是总体单位。例如,要了解全国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那么全部工厂是总体,各个工 厂是总体单位。如果旨在了解某个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则该企业就成了总体,每位职工 的工资就是总体单位了。 二、统计标志 (一)标志和标志表现 统计标志简称标志,是指统计总体各单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名称。从不同角度考察,每 个总体单位可以有许多特征。如每个职工可以有性别、年龄、民族、工种等特征。这些都是职 工的标志。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职工的性别是“女”,年龄为32岁,民族为汉 族等,这里“女”、“32岁”、“汉族”就是性别、年龄、民族的具体体现,即标志表现 (二)标志的分类 1.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 时,这个标志称为不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同时,这个标志称为 可变标志或变异标志。如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规定:“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常住的人。”按照这一规定,在作为调查对象的人口总体中,国籍 和在国境内居住是不变标志,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则是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构成统 计总体的基础,因为至少必须有一个不变标志将各总体单位联结在一起,才能使它具有“同质 性”,从而构成一个总体。变异标志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如果标志在各总体单位之间的 表现都相同,那就没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必要了 2.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性,是不能用 数值表示的,如职工的性别、民族、工种等。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是可以用数值表 示的,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品质标志主要用于分组,将性质不相同的总体单位划分开 来,便于计算各组的总体单位数,计算结构和比例指标。数量标志既可用于分组,也可用于计 算标志总量以及其它各种质量指标。 三、统计指标 (一)统计指标及其构成要素 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 1.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如人口数、商品销售额、劳动生产率等
9 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这是因为在性 质上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说,它 们是同性质的。这些工业企业的集合就构成了统计总体。对于该总体来说,每一个工业企业就 是一个总体单位。 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人 口数、企业数、商店数等。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如连续生产的某种 产品的生产数量、大海里的鱼资源数等。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 查。但对无限总体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确定总体与总体单位,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1.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例如,研究工人的 工资水平,就只能将靠工资收入的职工列入统计总体的范围。同时,也只能对职工的工资收入 进行考察,对职工由其他方面取得的收入就要加以排除,这样才能正确反映职工的工资水平。 2.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单位可以是总体也可以 是总体单位。例如,要了解全国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那么全部工厂是总体,各个工 厂是总体单位。如果旨在了解某个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则该企业就成了总体,每位职工 的工资就是总体单位了。 二、统计标志 (一)标志和标志表现 统计标志简称标志,是指统计总体各单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名称。从不同角度考察,每 个总体单位可以有许多特征。如每个职工可以有性别、年龄、民族、工种等特征。这些都是职 工的标志。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职工的性别是“女”,年龄为 32 岁,民族为汉 族等,这里“女”、“32 岁”、“汉族”就是性别、年龄、民族的具体体现,即标志表现。 (二)标志的分类 1.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 时,这个标志称为不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同时,这个标志称为 可变标志或变异标志。如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规定:“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常住的人。”按照这一规定,在作为调查对象的人口总体中,国籍 和在国境内居住是不变标志,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则是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构成统 计总体的基础,因为至少必须有一个不变标志将各总体单位联结在一起,才能使它具有“同质 性”,从而构成一个总体。变异标志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如果标志在各总体单位之间的 表现都相同,那就没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必要了。 2.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性,是不能用 数值表示的,如职工的性别、民族、工种等。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是可以用数值表 示的,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品质标志主要用于分组,将性质不相同的总体单位划分开 来,便于计算各组的总体单位数,计算结构和比例指标。数量标志既可用于分组,也可用于计 算标志总量以及其它各种质量指标。 三、统计指标 (一)统计指标及其构成要素 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 1.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如人口数、商品销售额、劳动生产率等
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 统计指标涵义 2.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例如,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为9553亿元。这个概念涵义中包括了指标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 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这是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 指标的涵义。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 一般认为,对统计指标的这两种理解都是成立的。在做一般性统计设计时,只能设计统计 指标的名称、内容、口径、计量单位和方法,这是不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然后经过搜集资料、 汇总整理、加工计算可以得到统计指标的具体数值,用来说明总体现象的实际数量状况及其发 展变化的情况。从不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到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统计工 作的过程。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 1.数量性。即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统 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 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正因为统计指标具有数量性的特点,它才能对客观总体进行量的 描述,才使统计研究运用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技术成为可能。 2.综合性。这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 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例如,某人的年龄,某人的存款额不能叫做统计 指标,一些人的平均年龄,一些人的储蓄总额,人均储蓄才叫做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形成都 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 点的。 3.具体性。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 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这一点使社会经济 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 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这一点又和计划指标相区别。统计指 标反映的是过去的事实和根据这些事实综合计算出来的实际数量,而计划指标则说明未来所要 达到的具体目标 (三)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例如,一个工人的工资是数 量标志,全体工人的工资总额是统计指标。 第二,标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则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它们的主要联系是: 第一,统计指标的数值多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汇总而来的。例如工资总额是各 个职工的工资之和,工业总产值是各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由于指标与标志的这种综 合汇总关系,有些统计指标的名称与标志是一样的,如上例中的工业总产值 第二,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如果由于统计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来的统计总体 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了数量标志。反过来,如果原来的总体单位变 成总体了,则相对应的数量标志也就变成了统计指标 (四)统计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 数量指标——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统计指标。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工资总额、商品销
10 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 统计指标涵义。 2.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例如,200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为 95533 亿元。这个概念涵义中包括了指标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 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这是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 指标的涵义。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 一般认为,对统计指标的这两种理解都是成立的。在做一般性统计设计时,只能设计统计 指标的名称、内容、口径、计量单位和方法,这是不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然后经过搜集资料、 汇总整理、加工计算可以得到统计指标的具体数值,用来说明总体现象的实际数量状况及其发 展变化的情况。从不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到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统计工 作的过程。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 1. 数量性。即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统 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 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正因为统计指标具有数量性的特点,它才能对客观总体进行量的 描述,才使统计研究运用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技术成为可能。 2.综合性。这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 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例如,某人的年龄,某人的存款额不能叫做统计 指标,一些人的平均年龄,一些人的储蓄总额,人均储蓄才叫做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形成都 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 点的。 3.具体性。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 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这一点使社会经济 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 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这一点又和计划指标相区别。统计指 标反映的是过去的事实和根据这些事实综合计算出来的实际数量,而计划指标则说明未来所要 达到的具体目标。 (三)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例如,一个工人的工资是数 量标志,全体工人的工资总额是统计指标。 第二,标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则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它们的主要联系是: 第一,统计指标的数值多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汇总而来的。例如工资总额是各 个职工的工资之和,工业总产值是各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由于指标与标志的这种综 合汇总关系,有些统计指标的名称与标志是一样的,如上例中的工业总产值。 第二,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如果由于统计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来的统计总体 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了数量标志。反过来,如果原来的总体单位变 成总体了,则相对应的数量标志也就变成了统计指标。 (四)统计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 数量指标——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统计指标。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工资总额、商品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