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部门”的“创造”与“被创造”的“第三部门” 志愿与强制、私益与公益 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 (10) 四、从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传统民间公益与第 三部门 五、第三部门与“前第三部门”…………………(22) 六、渊源、继承与发展 七、慎言“文化”:中西差异与文化决定论的批判………(37) 第二章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西杜会之比较………(43 传统中网小共同体本位论质疑…… (44) 二、“道德农民”与“理性农民”之外… 、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四、“拜占庭现象”与“反宗法的非公民社会” (66) 五、里一社一单合一:传统帝国乡村控制的一个制 度性案例 六、近古宗族之谜… (77)
2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七、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 八、小共同体与公民社会的前途… 第三章公益事业发展史的西方模式………… (100) 古希腊罗马:公益基金与“近似原则”的出现……(101) 二、中世纪:教会慈善与小共同体公益之兴衰………(114) 三、从“共同体公益”到“国家十市场”公益… (129) 四、从“国家十市场”公益到第三部门:否定之否 矩? 五、两种“第三部门观”:从历史看未来 (155) 第四章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国模式 (168) “编户齐民”与大共同体的虚拟福利 二、公益与“公害” (181) 三、社邑:非族性民间公益组织 (190) 四、“广种福田”:寺院宗教类公益组织及公益活 动 (208) 五、宗族公益:“逆逻辑发展”的背后 (223) 六、近代西方公益的东渐与“传统”共同体公益的 兴起 (229) 七、“有公民意识的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中国 二部门与公民社会的走向…… 参考文献………………… (240)
第一章绪论1 第一章绪论 第三部门”的“创造”与 被创造”的“第三部门” 大约从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把“非政府 组织际论坛”这一新鲜事带入中国起,“非政府组织”、“非营利 部门”、“忐愿者组织”、“第三部门”这类术语在中国知识界很快 变得耳熟能详。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中华慈善总会”、 “屮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然之友”之类的组织,但只是从那 以后,许多人才在这些组织从事的关心弱者、扶贫助教、环境保 护等具体善事之上发现了更崇高、更“与国际接轨”,也更带形而 上色彩的价值: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全球社团革命 等等。但是,当人们试图通过推进“第三部门”的事业去实现这些 价值时,却发现其中的问题非常多。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学术 界与思想界已有长时期的讨论,介绍这些讨论就足可成为一本 书。尽管如此,许多基本问题还远未达成共识
2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比方说人们都把“志愿”与“公益”当作第三部门的基本特 征,因为正是这两者使它区别于政府(以权力运作即非“志愿”方 式实现“公益”的组织)与企业(以“志愿”即自由交易的方式实现 私人利益或非“公益”的组织)而自居为“第三”。换言之,有“志 愿”而非“公益”,它将混同于私营企业;非“志愿”而求“公益”,它 将混同于国家部门。而以“志愿”精神从事“公益”的行为,无论取 怎样的具体形式,它都是一种基于个人的慈善( Charity)与博爱 ( Philanthropy )行为—因为任何真正的志愿都只能是个人的 志愿,排斥个人自由选择权的“集体志愿”、“社会志愿”不过是强 制的代名词。尽管如今第三部门的志愿者行为已与传统的个人 慈善家(和慈善组织)有了本质的区别一一论述这一区别正是本 书的任务之-,但其基础仍然是个人慈善。现代的第三部门不过 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新的问题意识之下,通过组织创新与制度 创新的实验力图更大程度地开发个人(不是“…个人”,而是许许 多多但又各自独立的人)慈善与个人博爱的资源与潜能,使之在 人类文明与发展进程中发挥新的作用因此,尽管当代许多第 部门组织实际上也多少依赖于非“志愿”资源,并且也多少要考 虑非“公益”的目标,但志愿捐助与义工服务的部分仍是其赖以 成为“第三”的重要特征乃至基本特征。而从经济学角度看,捐助 与义工都是个人慈善的价值实现形式 在这里目前最尖锐的问题似乎是:第三部门的“志愿”性与 “公益”性能否得到保持和发展?国外已经有学者提到了当代第 三部门组织发展中出现的“志愿失灵”与“公益软化”现象,指出 了与此相应的两种趋势即第三部门组织对政府扶植的依赖不断
第一章绪论3 增加以及“非营利组织商业化”导致其追求利润。但在我看 来,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即使第三部门的“志愿”与“公益”性都继 续发展,使这一部门愈益建立在个人慈善的基础上的做法又在 多大程度上能被社会,尤其是能被这一部门声言要支持的弱势 社群所接受?我们知道(本书也将详述这…点)传统慈善在近代 日益为民主福利国家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弱者尊严的觉 醒,他们“对于受惠的民主化预期”已使“慈善”变得像是“对贫穷 阶层的侮辱”。他们把接受援助视为自己的权利,这自然难免 与强调慈善供给者杈利的“志愿”概念产生扦格。因此“志愿失 灵”现象尤其在北欧式的社会民主条件下最为突出,瑞典等国的 第三部门组织主要靠政府资助,私人捐款的作用很小。欧陆“杜 会市场经济”国家如德、法等次之,只有在典型“自由市场国家, 如美国,慈善性的私人捐助才在第三部门的资源动员中占有重 要地位 这自然产生了什么样的制度环境(比方说是社会民主制度 还是古典自由市场制度)能够有效促进第三部门发展的问题:有 人会说自由竞争制度的自利主义氛围会污染第三部门,加剧“非 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有人则会指出福利国家模式对个人选择的 限制会加剧“志愿失灵”。这就是本书将要展开论述的西方发达 .I,R. M. Kramer. The Use of Government Funds by Voluntary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in Four Wellare States",in E. James(ed), The Nonprofit ector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ulture and Poli (y. Oxford Unversity 1989 BB. A. Weisbrod (ed. ) 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 The commercal J. Barry and C. Jones(eds, ) Medicme and Charity before the wel- far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1991,p.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