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非营利 组织以及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 的高度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转型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更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样,“第三部门研究”也成为 90年代中刚学术界的前沿课题。 我们设立“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项目”的初衷,是考察中国非 营利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探索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道路,研究 相关的重大政策和法律建设问题,并借此推动第二部门乃至中 医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也希望通过健康的学术交流,借 鉴国外第三部门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际发展经验,同时向国际 社会展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际发展经验。我们 坚信,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分享人类的科学成果,进而有效地促进 世界各国第三部门的共同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委员会把“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作为1998 999年度工作的重点。经过反复论证、筛选,最终确定了10个 研究课题。它覆盖了与第三部门有关的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 募捐、资助、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法律环境、文化功能、效益评 估、转型期发展模式、发展历史、国际比较等方面。委员会邀请了 国內外第一流的学者担仼课題主持人,对各个课题主持人提交 的研究方案进行了严格论证,并与各个课题主持人签订了课题 委托合同经过委员会与各位课题主持人近两年的通力合作 究计划得以如期完成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10部专著就是这项研究活动的成 果。这些专著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切人,对中国第三部门展开了 深入、广泛的研究。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
4收府习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上都通过田野调查掌握了第手资料,都综合运用了与课题相 关的研究领域的歧新釣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进行了必要的国 际比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专著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所创新和 发展。我相信,这10部专著的出版将把中国第三部门研究推向 个全新的高度,也必将对屮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 响 我们组织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几部有关第 部门研究的出版物,尽管这也是-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于我们 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新兴的研究领域集聚队伍、积累 成果、涵养资源,为屮国第三部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长期发展贲 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中国的学术界米说,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第三部门” 还是一个板为陌生的领域。为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吸引了一批国 内外一流的学者,其中一些学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 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个第三部门的发展实践远远超前 于琿论研究的国度里,第三部门理论研究更具重要性、紧迫性和 艰巨性,有志于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国学者任重而道远 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资助和组织高水平的、超前性的学术 研究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职能,也是…个长期的组织目 标。今后,本着对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负责的原则,中国 青基会将继续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研 究活动,我们将广泛吸收各个学科、各个流派的高水平的学者参 与研究活动并对课题实行高效率的管理,以确保产出高水平的 研究成果。我们将继续奉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原则,摒弃 门户之见,吸收各派学者,形成海纳百川之势
和中国青基会以往的一切工作样,本项研究的成功也是 补会各界人力支持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冈青基会向 切关心和支持本项岍究的人士和机构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精心组织广这项研究 活动感谢各位课题主持人及作者积极合作,在百忙之中挤出时 间,按时提交了高质量的究成果、感谢渐江人民出版社对丛书 的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在杨仁山社长、楼贤俊总编辑的亲自领 导下,第二编辑室的全体同仁及各相关科室的同志们尽心尽力, 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了这套精美的丛书,为本项研究划上了 个圆满的句号 还有许多人士和机构为本项研究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然而,我却没能在此向你们表达谢意。但是我相信,只要这 套丛书能够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有所贡献,你们就会原谅我 的失礼,因为对于你们来说,与中网人民争取自由和富裕的伟大 事业桕比,我的句感谢是微不足道的! 1999年8月20日
课题负责人简介 秦晖,1953年出生,广西龙胜人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青少年发 展基金会理事。主要从事经济一社会 史、农民问题及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 究。主编“农民学丛书”,著有《田园 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 再认识》、《天平集》、《耕耘者言: 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市场的昨 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 会公正》、《江浙乡镇企业转制案例研 究》、《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合 著)、《学问中国》(合著)及《五四新 论》(合著)等论著
第三部门研究丛书编委会 编徐永光 执行编康晓光 编委(按姓氐笔画排序) 丁jE力雄E:绍光孙立平 汁J丁汇晖李书磊李宁 李强杨团沈原陆人道 周志忍胡鞍钢秦晖袁方 顾晓今徐水光郭」华涂猛 徂之元康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