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要点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要点 1.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产物。世界经济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 方式和渠道联结起来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世界 经济组成部分的各国国民经济;二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三是把世界经 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揭示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也是研究世界经济理论的出 发点。科技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质变的标志,推动了世界经济萌芽的出现,并 使其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4.近年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组织革命、信息爆炸等种 种新名词、新提法层出不穷,但中心思想不外乎是指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社会生产面貌 的日新月异。当然,提法不同,出发点、内涵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一般地讲,科学 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 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就 它们的相互关系看,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工具。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 括。至于产业革命,则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 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一般认为,在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5.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力提高。商品数量的增 加使交换更加频繁,贸易开始跨越国界。随着国际交换的扩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 商品市场。在贸易的推动下,产生了资本主义早期国际分工体系的萌芽。生产的发展 已为世界经济的萌芽做好了准备。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最终从工 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 高,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
1 《世界经济概论》要点 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要点 1.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产物。世界经济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 方式和渠道联结起来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世界 经济组成部分的各国国民经济;二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三是把世界经 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揭示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也是研究世界经济理论的出 发点。科技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质变的标志,推动了世界经济萌芽的出现,并 使其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4.近年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组织革命、信息爆炸等种 种新名词、新提法层出不穷,但中心思想不外乎是指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社会生产面貌 的日新月异。当然,提法不同,出发点、内涵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一般地讲,科学 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 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就 它们的相互关系看,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工具。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 括。至于产业革命,则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 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一般认为,在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5.15—16 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力提高。商品数量的增 加使交换更加频繁,贸易开始跨越国界。随着国际交换的扩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 商品市场。在贸易的推动下,产生了资本主义早期国际分工体系的萌芽。生产的发展 已为世界经济的萌芽做好了准备。 6.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最终从工 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 高,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
展。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 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建立了日常的商业联系,世界经济开始萌芽。 7.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 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现出国 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要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首先 它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 了深刻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一 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最后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 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含着历史的必然,也 有偶然的触发,除了科技状况本身以外,经济、社会等条件也有重大影响。 发达国家正在创造条件,促使新一轮新技术革命早日到来。这些条件包括:(1) 电子技术突飞猛进,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更新速度已缩短为几乎相隔三年换一代 (2)已形成开展新技术革命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多媒体和世界通用电脑的 优越性已为公众所认识:(3)通讯业的最新发展使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变得十分迅 速:(4)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拉开了国际间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序 幕。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4.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来看,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先导产业更替 周期加速,科学中心不断转移以及科学结构不断变动等规律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5.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科技革命通过在 生产过程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 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 的调整,其变动的趋势是朝着技术尖端化、生产集约化、经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 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6.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软化,产业结构软化体现在内涵式和外延式软 化两个方面,内涵式和外延式软化可反映在发达国家第一、二和三产业上
2 展。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 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建立了日常的商业联系,世界经济开始萌芽。 7.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 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现出国 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要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首先 它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 了深刻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一 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最后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 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含着历史的必然,也 有偶然的触发,除了科技状况本身以外,经济、社会等条件也有重大影响。 3.发达国家正在创造条件,促使新一轮新技术革命早日到来。这些条件包括:(1) 电子技术突飞猛进,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更新速度已缩短为几乎相隔三年换一代; (2)已形成开展新技术革命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多媒体和世界通用电脑的 优越性已为公众所认识;(3)通讯业的最新发展使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变得十分迅 速;(4)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拉开了国际间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序 幕。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4.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来看,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先导产业更替 周期加速,科学中心不断转移以及科学结构不断变动等规律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5.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科技革命通过在 生产过程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 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 的调整,其变动的趋势是朝着技术尖端化、生产集约化、经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 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6.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软化,产业结构软化体现在内涵式和外延式软 化两个方面,内涵式和外延式软化可反映在发达国家第一、二和三产业上
7.产业结构软化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在 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 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 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8.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 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要点 1.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表明,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要区 分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中间性(或称局部危机)经济危机。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 机,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危机的强烈性、危机的普遍性、危机的周期性和危机的同期 性 2.用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述衡量,战后共发生过7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即 1948-1952年、1957-1958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1973年——1975 年、19791982年、1990-1993年、2001-2002年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现象,这是与战前相比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这种 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垄断价格和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作用的结果。危机期间,生产 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而 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却在有力地推动着物价上涨 4.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同的。传统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 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 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而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三个时期相比,新经济时期“一高二低”并存是 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所设计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 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増长,只能采用通胀 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局面已完全打破了 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并与经济滞胀局 面形成鲜明对照
3 7.产业结构软化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在 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 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 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8.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 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要点 1.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表明,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要区 分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中间性(或称局部危机)经济危机。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 机,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危机的强烈性、危机的普遍性、危机的周期性和危机的同期 性。 2.用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述衡量,战后共发生过 7 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即 1948—1952 年、1957—1958 年、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初、1973 年——1975 年、1979—1982 年、1990—1993 年、2001—2002 年的经济危机。 3.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现象,这是与战前相比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这种 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垄断价格和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作用的结果。危机期间,生产 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而 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却在有力地推动着物价上涨。 4.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同的。传统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一 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 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而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三个时期相比,新经济时期“一高二低”并存是 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所设计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 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 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局面已完全打破了 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并与经济滞胀局 面形成鲜明对照
5.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和 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入,还是资本要素投入,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投 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是资本和劳动, 而是知识,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 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 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 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6.“新经济”虽然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 经济衰退期已经不存在。应当承认,在“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发生较 大变化,经济周期变形,出现了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经济衰退 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在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7.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一个系统提出长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 他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 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以后,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 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 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 起的。 8、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多种长波理论,进而形成了浩大的长波 学派。概括起来,按其对长波原因的解释划分,当代西方的长波学派可分为三大流 派: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沿革康德拉季耶 夫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方法的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以及用非经济 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第四章“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 1.经济增长极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 生丹·麦多斯。他们提出了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他们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 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 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
4 5.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和 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入,还是资本要素投入,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投 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是资本和劳动, 而是知识,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 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 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 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6.“新经济”虽然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 经济衰退期已经不存在。应当承认,在“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发生较 大变化,经济周期变形,出现了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经济衰退 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在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7.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一个系统提出长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 他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 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以后,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 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 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 起的。 8、20 世纪 70、8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多种长波理论,进而形成了浩大的长波 学派。概括起来,按其对长波原因的解释划分,当代西方的长波学派可分为三大流 派: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沿革康德拉季耶 夫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方法的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以及用非经济 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第四章“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 点 1.经济增长极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 生丹·麦多斯。他们提出了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他们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 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 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
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 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种经 济增长因素作出一定的假设,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公元 2100元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 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缓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 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 2.希尔斯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来讨论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即经济增长的社会限 制。希尔斯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资限制”,而“忽 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等 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资需求,人们还有旅行、假期别墅以及其他个人服务项 目,希尔斯把前者定义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定义为地位商品需求。地位商品给予消 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 享受效用。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 增长。 3.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包括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因素是 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 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要使当 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要使现 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 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 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 5.知识经济是以物化的知识(即人力资本)为主要资源。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 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为人所掌握的知识量的大小。反映在以知识资源 (或更确切地说是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知识经济上,则是投入要素无限地可 反复使用、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知识要素的报酬递增规律,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 所要求的。大量的经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不同国家经 济增长率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由资源禀赋、物力资本等差异引起的,而是因为各自所拥 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太少或人力资
5 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 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种经 济增长因素作出一定的假设,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公元 2100 元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 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缓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 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 2.希尔斯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来讨论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即经济增长的社会限 制。希尔斯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资限制”,而“忽 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等 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资需求,人们还有旅行、假期别墅以及其他个人服务项 目,希尔斯把前者定义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定义为地位商品需求。地位商品给予消 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 享受效用。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 增长。 3.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包括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因素是 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 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要使当 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要使现 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 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 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5.知识经济是以物化的知识(即人力资本)为主要资源。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 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为人所掌握的知识量的大小。反映在以知识资源 (或更确切地说是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知识经济上,则是投入要素无限地可 反复使用、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知识要素的报酬递增规律,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 所要求的。大量的经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不同国家经 济增长率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由资源禀赋、物力资本等差异引起的,而是因为各自所拥 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太少或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