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永安中学 语文导学案周 课题 包拯(第一课时) 教「1.能用正楷或行书正确写“鬻”“徙”“茔”等字词,读准“遗 “敛”“恶”等字词。 2.反复诵读,继续积累全文词句,感受包拯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 目 标|3.激发学生对包拯品行的景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 到教育 字注音 鬻 徒砚契 师生 标注 涿宦惮 语峭 恶吏仕 茔 作者:,代_家。氏, 预三、包拯, 宋人,字希仁 习
七年 永安中学 语文导学案 周 节 课题 包拯(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能用正楷或行书正确写“鬻”“徙”“茔”等字词,读准“遗” “敛”“恶”等字词。 2. 反复诵读,继续积累全文词句,感受包拯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 象。 3. 激发学生对包拯品行的景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 到教育 预 习 一、字注音 鬻 拯 徒 砚 契 涿 宦 惮 语 峭 恶吏 仕 茔 二、作者: , 代 家。 氏,字 三、包拯, 宋 人,字希仁。 师生 标注
检 测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句误。 2,试读:学生对照注释,试看自由阅读课文两到三遍, 然后引导学生主动站起来,分小节朗读。 3、解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适当参照工具书,自 合|读课文,圈点出不理解的地方。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检 测 合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句误。 2,试读:学生对照注释,试看自由阅读课文两到三遍, 然后引导学生主动站起来,分小节朗读。 3、解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适当参照工具书,自 读课文,圈点出不理解的地方。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知天长县 6.召权知开封府 2.第归,杀而鬻 7.闻者皆惮之 作 3.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8.拯性峭直 4.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9.恶史苛刻 展 5.认刺疆事耶 10.与人不苟和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 人物(含身份) 地点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作 展 示 1.知.天长县 6.召权.知开封府 2.第.归,杀而鬻 7.闻者皆惮之 3.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8.拯性峭直.. 4.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9.恶.史苛刻 5.认刺.疆事耶 10.与人不苟和..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 人物(含身份)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 经过: ... 结果: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并解释这个句子: 师 1.第归,杀而鬻之。 2.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3.拯救制者才足贡数,岁清不持一砚归 生 4.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不从吾志,非吾于若孙也 、把下面的语译或白话文,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
师 生 合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并解释这个句子: 1. 第归,杀而鬻之。 2.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3. 拯救制者才足贡数,岁清不持一 ..........砚归。 4.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5. 不从.吾志,非吾于若孙也。 二、把下面的语译或白话文,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
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 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作 固
作 巩 固 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 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 若孙也